虞定海, 刘 靖
(1.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200438;2.南京体育学院民族体育与表演系,江苏南京210014)
批判与重建:武术国际化传播反思
虞定海1, 刘 靖2
(1.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200438;2.南京体育学院民族体育与表演系,江苏南京210014)
Author's address1.School of Wushu,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8,China;2.National Sports and Performance Department,Nanjing College of Sport,Nanjing 210014,China
以法兰克福学派文明论主题“批判与重建”为理论基础,对武术国际化传播进行反思。认为:武术技术逻各斯的霸权、文化工业的肆虐、单向度价值的扩张、竞技理性控制的延伸等面向,促使武术国际化传播视野中“压抑性文明”的产生。探讨“非压抑性文明”重建的可能性,并提出重建的理论、实践路径及契机。
武术;批判与重建;国际化传播;法兰克福学派
“当一个人已在一种独特的文明里生活了很久一段时间,并经常试图找到这种文明的源头及其发展道路的时候,他有时也禁不住朝另一个方向瞥上一眼,询问一下该文明未来的命运以及它注定要经历什么样的变迁”[1]1。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样式,承载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任务,其在百年来的国际传播道路上也应有许多值得我们“停下脚步”思考的段落空间。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前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虽然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精神生活却越来越空虚、道德越来越堕落”[2]6。进一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并未给人们带来“自由和幸福”,相反成为人类向自由迈进的桎梏。在经历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的时代变迁,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一步步从崇拜、依顺,直至征服、改造,生态危机已成为影响人类发展甚至保全自身的最大困惑。由科学技术所延伸出的理性主义业已成为西方乃至全球实践指导的“霸权”理论。在尼采发出“上帝死了”的言论后,我们也会惊恐地发现“人也将消亡”。对人类文明危机与生存境遇的反思势在必行。
法兰克福学派就是以悲观主义态度对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进行批判的重要流派之一,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影响最大的流派。它“以对工业文明进行跨学科综合性分析、研究、批判和重建为己任,对现代性进行反思,对现代文明进行批判构成了它的思想核心”[2]15-16。它不仅对当代工业文明理性思维进行批判,还强调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法兰克福学派的奠基人霍克海默在其著作《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中指出,批判理论是一种与传统理论根本不同的、以批判一切现存东西为旨的理论;但他们非为批判而批判,其最终是为了对文明的重建。重建的最大目标即重新建立包含技术理性与人文理性、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和谐统一的文化精神,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等面向的和谐发展。
总的来说,法兰克福学派文明论以批判与重建为主题,“以启蒙精神、工具理性、文化工业、工业文明批判为核心,以非压抑文明、交往合理性重建为目标”[2]16,是具有强烈浪漫主义色彩的悲观主义文明论。
在西方文化主导世界文明发展的当今,其核心“理性主义”以压倒性优势支配、引领着现实社会实践和理论的发展。这种优势体现在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本质为主体通过实践中的创造活动,追求主体与客体自然的统一,实现主体全面发展的“体育”,却在理性主义的影响下,造成了主客体的分离,使其创造的终产物反过来支配主体[3]。最终带来了社会对个人的压抑,导致了人的异化,这种境况在竞技体育中尤为显著。
在现今的武术国际化发展中,竞技武术占据主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对当代武术工作传播的梳理,就等同于进行竞技武术传播的梳理”[4]。竞技武术是在理性主义思维的指导和影响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以“高、难、美、新”为发展方向,按照竞赛规则,是以取得比赛的优异成绩为目的的竞技体育运动。从竞赛规则来讲,每次改革都是向理性主义的靠近;从参与运动的内驱力来看,更多的是外在价值所赋予的工具理性呈现。此间的“人”业已被技术所掌控,“工具理性就是技术理性”[5]28。无需过多表象的赘述,就可以管窥武术国际传播存在着竞技武术理性主义的扩张。
2.1 技术逻各斯霸权逻各斯(logos)是希腊哲学中理性观念的概念称谓。“自亚里士多德将逻辑(逻各斯)定于一尊以来,逻各斯一词已与整理、划分、控制的理性没有区别了……理性将更有效地改造和开发自然,以确保人类潜能的实现。在此过程中,目的和手段似乎易位了,异化劳动时间占用了个人需要时间,从而也规定了需要本身。逻各斯表现为统治的逻辑。这样,当逻辑把思想的单位缩小到符号和记号时,思想规律最终成了演算和操作技术”[6]。可以说,当个人依顺于社会并直接同一化后,操作技术的合理性已经成为对人全面奴役的基础。
自竞技武术产生以来,“技术”对人的“掌控”就一直进行着。从1982年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把武术推向世界”口号提出开始,就一直将竞技武术作为对外传播工作的重心。如:竞技武术在经过“理性思维”的改造后,其“高、难、美、新”的技术特征和发展趋向使西方观众更易消化;在国际性武术培训班上,技术性教学成为显著特征,“理性”语言将其表述和传达,以求得到世界之“理性认同”;在国际赛场上,规则在A、B、C各组数字的加减上得到理性的直接呈现……理性主义霸权已经将人“掌控”,使其依顺于技术逻各斯。
2.2 文化工业的肆虐“文化工业产品是一种商品,它的风格就是程式化”[5]68-74。它们在被生产出来时,都遵循着规范化、标准化的风格。从中可以看出,“生产厂家”之各级运动队,在“武术规则”的监制下,按照从下往上的流水线,进行了“产品”的生产和制造。让我们来看一些有关武术国际传播的片段。2009年5月21日—6月11日,由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国家体育总局共同主办的“中华武术·非洲行”活动,对加蓬、肯尼亚、赞比亚、马拉维和坦桑尼亚等国进行了友好访问,共进行了10场武术专场表演;2010年5月20日—6月2日,中国武术代表团一行26人访问了新西兰、汤加、瓦努阿图等3国,进行了6场表演;应新加坡武术龙狮总会和文莱武术总会的邀请,中国武术协会派出了中国武术代表团一行19人,于2012年3月2—9日赴新加坡、文莱进行了3场访问演出等等。在每次活动的官方报道中均表述为:此行展示了武术的魅力,受到了当地政府和大众的热烈欢迎,增进了两国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弘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达到了预期目的等。
“不但颠来倒去的流行歌曲、电影明星和肥皂剧具有僵化不变的模式,而且娱乐本身的特定内容也是从这里产生出来的,它的变化也不过是表面的变化”[7]139。换言之,各种文艺形式都是依照固定模式设计出来的。无论是系列表演还是国际的武术培训班,无不将标准、规范、模式等字眼作为向西方世界推广和文化交流的“尚方宝剑”。殊不知,以范围内的自由主义为价值取向的发展趋势,却极有可能遭到“自由主义被人们谴责为最缺乏风格”的批判[7]141。这将造成艺术作品最终只有一个风格,即无风格。当今大众文化的汹涌发展促使文化生产已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导产业,无疑“无风格生产”将最终导致民族体育产业文化生产的凋谢甚至枯萎。
2.3 单向度价值的扩张随着社会的变迁,武术从原始同野兽斗争求生存的工具中走出,它的功能性日渐丰富。在当今除了作为健身、娱乐等较显性的功能价值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外,其教育等价值功能仍处于隐性的状态之中。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中充斥着竞技武术单向度价值的扩张。相对于大众来说,竞技武术的主要价值为艺术欣赏(亦称竞赛表演产业),从有关中国武术代表团(应该说是竞技武术代表团)的国际表演官方报道中寻章摘句,就连最能直接体现武术文化意蕴的抱拳礼也仅“展示了中国运动员的飒爽英姿,受到了观众们热烈的掌声”[8]。自1936年张之江等人所主导的武术代表团出访柏林奥运会就已开始的武术国际化进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武术的艺术娱乐价值仍占据武术国际传播价值的首位。
在最应彰显武术教育价值的场域——学校武术课堂也受到技术逻各斯的“奴役”。谈到武术的教育功能,有一个长期存在的误区:以为把武术的传播归置到教育领域就等同于其教育价值的实现。殊不知,与传播领域相比,更重要的是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武术教育价值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如何传递给受教者,这些才是问题的关键。《孟子》曰:“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六艺中的射御均为与军事、攻防有关的技术,被认为是武术教育功能的源头,其中的“射”不仅仅是技术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传递了“序”的信号,能够起到“教化初民”的作用。国内外的“技术逻各斯课堂”究竟传递了怎样的教育价值呢?国际上文化识别度较高的孔子学院在武术国际化传播上具有诸多优势,承载了武术学者们传播传统体育文化的期待;但是,如果仍沿循旧路不对其传播内容和方式进行改革,武术教育价值的优势传播空间就得不到有效的发挥。缺少了价值内核传播的“文化”,终将是没有灵魂的“躯壳”。
2.4 竞技理性控制的延伸“只要高标准的生活尚不足以使人们与其生命和其统治者和解,灵魂的‘社会工程'和‘人类关系技术'便会提供必要的力比多(性本能)情感贯注。在富裕社会里,当局几乎无须证明其统治之合理”[9]。从竞技体育的视角看,竞技武术是精英体育运动,具有竞技性、观赏性等特点;从商品的视角看,在技术逻各斯统治下的标准化、规范化的各级生产,使得竞技武术成为一套有着严密、规范、可控的训练管理体系;从技术的发展趋向看,“高、难、美、新”更是与西方体育系统奥林匹克文化相耦合,符合现行的“奥运争光计划”。将武术同具有绝对体育话语权的“奥运”联袂,其理性主义扩张获得了更多的“传播合理性”。
竞技武术的工具理性主义主导着当今武术国际传播的各面向。文化内涵的丢失,无风格化的工业生产,教育价值的缺位等等,都已将武术文化生产异化为“压抑性文明”(repressive civilization),而带来自身严重的身份焦虑。用发展的眼光看,武术国际化传播的文明重建势在必行。
3.1 非压抑性文明重建的可能性马尔库塞认为,按照一个为社会集团共同体劳动所产生的压抑与为某个特定集团劳动所产生的压抑不同,即属于基本压抑还是额外压抑,生产和分配中以个体消费还是赢利为目的等几个标准,把文明分为压抑性文明和非压抑性文明。
由于先前世界物质资料的贫乏,将生存斗争贴上了永恒性的标签,继而认为压抑性文明具有永久合理性。这也是弗洛伊德压抑性文明论的基石,但是当科技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解决了“基本本能”资料问题时,新文明就会产生,这个“基石”就将遭到破坏。那么所谓的压抑性文明永恒性“就只有生物学上的必然性”,而不能否认非压抑性文明的假定[5]149。
在武术文明的视野下,竞技武术仅仅为其中一部分,而另一部分——传统武术的“有形”物质文化和“无形”精神文化的累积更加丰富。随着时代文明观念的不断变迁,及其对原生态文化的不断挖掘、开发,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之本能将得到大幅增加。由于传统武术同劳动人民有着天然的联系,并符合他们个体的“文化”消费特征,几乎消除了“额外压抑”的生产必要性,凸显了其群体性的特征。从这些面向上看,武术国际化传播视野下的非压抑性文明重建是可能且必然的。
3.2 非压抑性文明重建的路径
3.2.1 理论路径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并未给人带来所应有的快乐的期望,反而越陷越深。与日俱增的控制自然的能力,也没有使人获得幸福的满足。依据系统理论,“当社会系统结构所能容许的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低于该系统继续生存所必需的限度时”,就会产生危机,我们可以理解为,危机是由于系统内各功能、价值取向的比例失调,也即系统整合的持续失调而产生的[5]173。在文化方面,有学者称为:传统的断裂。科技理性文明的霸权,即文明世界的不平衡,不仅使我们丧失了人文关怀,还为人类为地球带来了生态危机。我们正在经受着“成为在地球上无家可归的人”的危险[10]。
无论是面对支撑工业文明已经十分脆弱的自然机制,还是“实用主义的立场,物欲化的取向,等级性的身份认同等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也逐渐对工业文明产生巨大的颠覆作用”,“人类需要一种新的文明形态”[11]。这种文明应能够保障人类及自然的和谐共生,使得人类与自然能够可持续地相互依存;这种文化应能使理性主义与人文精神和谐相处、继续为人类的新进步而共同努力。换言之,为了能够重建非压抑性文明,“需要重新确立新文明观念”“超越现实原则,消除理性暴政,恢复感性权利,协调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关系”,而“最终重建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出生态文化/文明[5]168-169。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法兰克福学派对“工具理性”“文化工业”“单向度文明”等进行了严肃的批判,但它并不否定科学技术对人类文明的巨大作用,至少它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物质资料的这样一个生存基础。在重建的面向上,也并非完全否定理性主义的正面意义,而最终是要建立一种理性与感性动态平衡的,能够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文明。
弗洛伊德指出,文明就是“所有使我们的生活区别于我们动物祖先的生活的成就和规则的总和,它有2个目标,即保护人类抵御自然和调节人际关系”[1]88。武术起源于同自然斗争的生存实践中,它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社会劳动中智慧的结晶。一方面,在同自然的斗争中,提高了人类抵御自然恶劣生存条件的能力。另一方面,它通过肢体动作,提升了人自身的生命质量,延展了生命的空间。它内涵极其丰富,文化负载能力强大,又自成完整体系,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称之武术文化。它以和谐观念为价值取向,注重个人的“身心和谐”,人与人的“人际和谐”,人与自然的“天人和谐”。它传递了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强调意境的修炼,而非理性的逻各斯。它崇尚自然的大美,追求艺术的神韵美,看重武术家的人格美,这些都彰显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人文情怀。从文化特质看,它恰恰是可以解构“工具理性”霸权主义的良药。
在系统价值整合的基础上,从和谐理念出发,打破理性主义的霸权扩张,实现理性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协调发展,就必须提倡人文主义的关怀。那么,从系统的整体发展面向来看,传统武术价值观的话语权之提升势在必行。
3.2.2 实践路径 面对武术国际化传播的“工具理性霸权主义扩张”的现状,已有相当部分的研究中指出,武术主管部门应当“通过各种媒介大力宣传武术的文化思想”[12]“中国武术要处理好传播媒介的‘设置议程'功能,运用正确的文化传播策略……使(世界)个人在无意识中获得对中国武术的文化认同”[13]“树立积极的发展思想,长远的发展战略”[14]。这些对策和意见都浅浅地浮在问题的表面,在“理性控制”的语境下,实现“理性与人文”的平衡和谐发展有其内在阻力。竞技体育模式的循环周期相对较短,而人文精神重建需要长期的过程。从管理角度来讲,竞技武术体系较传统武术体系也有着一定的天然优势。同时,面对当前中国武术官方管理部门(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武术民间社团组织(中国武术协会)、武术研究推广部门(中国武术研究院)“三个牌子,一套班子”的现状,应以民间的力量创建社团负责研究、推广传统武术,以达到武术整体价值的重构,实现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和谐发展,此为目前较现实的关键路径。
民间武术社团工作的重心应是整合、梳理较散乱的传统武术各个流派,提炼其文化内涵和教育要义,并加快与国外的武技团体的交流,促进传统武术在国外的传播,彰显其人文关怀。民间社团组织是建设市民社会的中坚力量,拓宽了文化的发展空间。同时它还应与国家武术管理部门保持双向的良性互动,以求得两者的有机融合,而共同促进武术文明的“非压抑性重建”。
3.3 非压抑性文明重建的契机当今世界重大事件往往成为触及思想革新乃至制度变革的导火索。无疑,手握当今体育话语权乃至霸权的应是起源于希腊的“奥林匹克”,它是当今体育语境中的主导者。无孔不入的工具理性主义,也正侵染着奥林匹亚的神圣梦想。兴奋剂滥用、权力腐败、过度商业化等种种问题导致了奥林匹克人文精神的缺失,使其严重异化。
国际奥组委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危害性,同时针对青少年们在“消费文化与大众传媒的合谋”下、在“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意义感丧失”的背景下,生活正面临着“遵循享乐主义、自恋和自私的人格类型”“暴力、毒品、性、网络、游戏”等各种各样问题的侵蚀[15],适时地提出了创建青年奥运会的决议,以促进奥林匹克运动能够健康发展,特别是“人文精神”在青少年一代中的价值传播。
第2届青奥会将于2014年在南京举行。作为缘起于奥运会又不同于奥运会的青奥会,更注重的是“文化和教育主题”,更突出的是“强调文化分享和教育交流”。国际奥委会特别强调青奥会的文化教育生活与体育竞技同样重要,并拒绝锦标主义,要求“参加青奥会的运动员从开幕式到闭幕式都要参加体育竞赛和文化教育计划规定的活动,而不能离开青奥会”[16]等措施,强力促使“人文精神”的回归。
弘扬“人文主义”及“教育理念”的“青奥文化”登上体育主流舞台,为当代的体育发展提供了价值重建的契机。对于武术国际化传播的价值重建,也是极其难得的机缘。首先,当今奥林匹克与武术国际化传播之危机具有同源性的特点。其次,作为举办国在筹划和实施与体育竞技同等重要的“文化教育活动”有着一定的主动权。可以通过邀请青奥会和武术方面的专家、学者对武术(传统武术)进行研究,针对青奥会的特殊举办样式,以具体的活动方式和路径在青奥会的“文化教育活动”中充分体现其“人文情怀”和“教育内涵”,并以此作为契机和起点,重塑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之旅。这是当下面临的非常迫切之课题,应引起专家、学者们的关注和重视。
实际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时期,武术的国际化传播吸引着人们关注的目光,激发着人们探索这个亘古常新的话题,这不仅是学术创新的需要,更是当前实际的需要。
以法兰克福“批判与重建”作为理论范式,紧扣当今武术国际化传播的实际,抓住其主要矛盾,对其工具理性霸权、文化工业的肆虐、单向度价值扩张等维度进行批判,并以非压抑性文明的重建为目标,紧紧把握重建的时机,最终以工具理性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和谐发展为最终价值取向。这不仅对武术的国际化传播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还为今后武术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1] 弗洛伊德.论文明[M].何桂全,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
[2] 王凤才.批判与重建:导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 谭华.体育本质论[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24
[4] 郭玉成.中国武术传播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95
[5] 王凤才.批判与重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6]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M].黄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84
[7] 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M].渠敬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8] 叶涵.中国武术代表团新加坡、文莱行记[EB/OL].[2014-03-09].http:∥www.wushu.com.cn/xwzx_ info.asp?id=681&select1
[9]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1966年政治序言[M].黄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
[10] 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魏楚雄,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14
[11] 李培超.自然的伦理尊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205
[12] 杨建营.国家形象视角下的武术国际化推广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1):33
[13] 陈建民.跨文化视野下中国武术的传播策略[J].体育学刊,2008,15(5):27
[14] 金玉柱.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的问题视域研究[J].中华武术研究,2011(1):74
[15] 周根红.青奥会与奥运会文化转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1):26-27
[16] 南京青奥会组委会.南京2014青奥会[EB/OL].[2014 -03-09].http:∥www.nanjing2014 .org/cn/
Criticism and Reconstruction:Reflections on Wushu'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YU Dinghai1,LIU Jing2
The study uses the idea of“criticism and reconstruction”from Frankfurt school's civilization to reflect on Wushu'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It holds that the repressive civilization in Wushu'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has been caused by the hegemony of Wushu's technique logos,the culture industry's havoc,the expansion of one-dimensional value,the extension of athletic rational control and so on.For this the study proposes the possibility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non-repressive”civilization,the reconstruction path of theory and practice as well as the opportunity of reconstruction.
Wushu;criticism and reconstruction;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Frankfurt school
1000- 5498(2014)04- 0080- 05
G85 文献标志码 A
2014- 03- 06;
2014- 05- 0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2YJAZH184)
虞定海(1951-),男,上海人,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Tel.:(021)51253211,E- mail:yudinghai073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