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宏伟 陈爱军 廖志平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5)
第三届国际心理大会曾认定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1]。根据笔者多年的高职院校人事师资管理工作经验,发现当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不少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偏执、自卑、情绪失调等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对此,笔者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认为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影响着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
虽然高职教育越来越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是社会大众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一直不高,这从高考招生、就业门槛、生均经费等等方面都可找到较大差异。这种差异,让身处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得到暗示,会不自然地觉得自己也被人低看一等,心理健康受到较大影响。
职称对教师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职称影响着专任教师的命运。因此,在我国绝大多数的高校教师,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开始,也就同时在开始着自己的职称评定征程。为了晋升高一级职称,许多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不得不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再度拾起自己不太擅长的外语书籍,参加统一规定的职称外语考试等。符合基本条件了,又得为争取校内有限的职称职数指标而分个高下强弱。但这还远远不止,为评个高级职称,材料还得参加省级评审,并且基本上不分高职与本科,统一放在一起竞争。可怜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由于“出身”的问题,论文发表就比本科院校教师要难,更别说省级、国家级的项目与课题了。先天的不足加上政府职能部门调控的通过率,注定了大多数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在职称评定中充当垫脚石。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又不得不参与到职称评定的大潮中,在这样一次次的努力—失败—再努力中,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的损伤。
人际关系就是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这种关系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影响,会在人的心理上形成某种距离感[2]。青年教师本应是一个活跃的群体,但由于高职院校迫于自身发展空间的局限性,每年新进的青年教师数量有限,具体到各个二级学院,可能就更加屈指可数。形不成群体,青年教师就得独自融入到一个新的集体。如何处理好与身边同事的关系,往往也会成为青年教师头痛的问题。随着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人们的活动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复杂,这都使得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活动变得更为多层次[3]。独生一代的青年人一般都会以自我为中心,在教师群体中也不乏这种人,他们在为人处事上总会先想到自己,不善于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替他人着想。有些教师就是不愿意听取他人意见,然而在出现问题后,总是找他人的原因,很少在自己的身上寻找问题,还时常责备别人,会自以为是,这样就会导致别人很难与他合作,长时间下来身边就会缺少亲密的伙伴,影响一个人在社会的适应能力。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心理卫生的功能,还会有获得知识信息、促进自我认识和社会化的功能;否则就会陷入很多困境,并会出现情绪低落的不良反应,这样就容易导致亚健康状况。很多教师都会有工作时情绪不高涨,很容易生气,还总感觉到身体疲倦等不良现象,这样间接会影响到工作效率,因此也会使他们对工作不满意,亚健康就会随着他们情绪的低落,心理压力的增大而产生。在高职院校这个小社会中,青年教师不仅要与其他教师相处,还要与领导、学生和家长有接触,如果不处理好这些人际关系,很容易使工作环境变得紧张起来,这样就会使教师的心理出现压力引起不良情绪。
一般而言,为防止在校生规模的滑坡,高职院校青年师资相对紧张,从而造成教学工作任务也相对繁重,往往一个青年教师要承担将近两个专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压力可想而知。
由于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较弱,对同一个问题的讲授,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一旦班上出现几个调皮一点的学生,课堂教学势必不畅,青年教师,特别是女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绩效考核越来越多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也不例外。这种反映教师工作成绩的考核评估体系,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与方法,各高职院校也是根据自身的特点自行设定,尚处于探索与发展时期。因为绩效考核势必与奖励挂钩,为了得到学校的认可,亦或为了多得一点数额不大的奖励,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往往疲于应付各种检查或参加各种评估活动。据笔者了解,有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的生活饮食与起居没有规律可言,有些人常常会为了准备第二天的教案、参加教学评比、完成科研任务或撰写论文而加班加点,而他们的锻炼有的纯粹出于爱好或工会组织的集体活动。工作的压力、绩效考核的思想负担,加上没有规律的自我调节修复,很容易导致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出现心理失衡,严重的甚至发引发各种身心疾病。
青年毕业生的就业,就如同当年高考时的分流,总有一部分人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进入了高职院校。鉴于前述的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中部分人员自信心不足,总觉得自己低其他大专、本科教师一等,只要有办法,总想调到本科高校或其他自认为更好的单位去工作。这种自信心的不足,会引起连锁反应,成为影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的一大杀手。
近年来,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收入有所增加,但由于刚参加工作不久,目前的物价与消费水平也不低,他们基本上没有积累,有的甚至成为“月光族”。本以为参加工作后可以减轻家庭的负担,但面对节节攀升的房价,有些青年教师甚至成为“啃老族”。而那些无老可啃的青年教师,不得不想尽办法改善经济状况,而实现这一切的代价,往往就是自己的身心健康。
工作是人生一个新的起点,家庭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家庭的组建,意味着告别单身,意味着美满生活的开始,也意味着责任的加大。没结婚的,会为自己的婚姻而担心,要顶着父母和身边人的压力,寻找自己的另一半;刚结婚的,会为自己的配偶而费心,花尽心思经营着生活;生小孩的,会为自己的子女而操心,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家庭组建后,家中老人是否同住也是一个不小的难题。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在校要承担教学、科研任务,在家要参与家务、教育子女。两边都很重要,两边都得小心翼翼。他们的经济水平本来有限,家庭生活琐事一旦处理不妥,极易引发家庭矛盾。
高职院校自身规模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身处其中者个人职业发展的空间。青年教师一般面临两种选择,大部分会选择在专业技术岗位上扎根奋斗,但如前所述,职称评定将是他们最大的拦路虎;另外一部分会选择在管理服务岗位,但中层正职职位将是极多数选择此条道路者的终点,再往上走,难之又难。个人职业生涯何去何从,如何发展,往往纠缠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前十年,期间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
另外,性别、个体要求、学校管理制度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产生着或多或少的影响。
总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一个特殊的群体。社会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与关心,要对他们心理健康状况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减轻他们的思想压力,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各高职院校管理工作者要为他们“减负”,减轻他们的工作负担,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作为青年教师个人,也要正确面对人生,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调整心理状态与生活方式,培养良好工作与生活习惯,提高自身的心理防卫与健康修复机能。
[1]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编写.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319.
[2]杨丹编著.人际关系学[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2.
[3]王青原.传统人际关系和谐之因缘与现代交往省思[J].道德与文明,2011(6):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