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婷,张永梅,李睿明,陈 伟,夏志恒
(1.湖州师范学院医学院,浙江湖州 313000;2.湖州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浙江湖州 313000)
医学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途径探索*
张 婷1,张永梅2,李睿明1,陈 伟1,夏志恒1
(1.湖州师范学院医学院,浙江湖州 313000;2.湖州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浙江湖州 313000)
当前国内医学本科生普遍欠缺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高校教师亟需改进创新教学模式,尝试综合运用兴趣激励、创新思维训练、学生创新能力问卷调查、创新实践科研训练等方法,开展一系列学生自主、教师辅助的医学创新实践活动,以提高医学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为适应未来社会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求进行创新培养模式探索。
医学生;个性化;创新实践;科研训练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剧、国人对健康生活追求日益提高,与之形成较大差距的是目前医疗资源和高素质医学人才的相对短缺。医学工作者如果不具备创新实践能力就不能应对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疾病及相关问题,就难以进一步提升医疗保障服务能力。因此,高校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的科研训练,对于提高医学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医学本科生普遍欠缺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
医学专业学制长、课程多、知识繁杂,既要求具备很好的动脑能力,也要求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国外高校较重视对医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通过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提供本科生早期融入科研的机会,以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来熏陶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优秀品质,是许多国际名牌大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策略之一[1~2]。
国内多项调研发现,国内医学本科生普遍欠缺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一项来自徐州医学院1050份五年制本科医学在校生的调查分卷显示[3],绝大多数学生不了解科研的过程和方法,不懂得怎样撰写医学论文,大多数学生对于科研设计、论文写作技巧等与科研相关的基础知识缺乏了解,很少到图书馆阅读医学文献。学生参加科研实践活动较少,只有10.9%的学生参加过教师的科研课题组。所有调查对象均未学过医学写作教程,未发表或撰写过论文。来自广州医学院372份学生调查问卷显示[4],70%以上的学生没有查阅医学文献的习惯,仅4.84%的学生参加过教师的科研课题组。来自福建医科大学的一项199份学生调查显示[5],约90%的学生认为医学生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创新实践很有意义,但仅有59.3%的同学主动进行过创新思维的培养,如经常思索人类尚未解决的医学问题、阅读所学专业的学术期刊、经常与同学或老师讨论上课时遇到的问题等;仅有5.53%的同学参与过某项科研项目或创造发明。创新意识的缺乏使得学生安于现状或满腹牢骚,却缺乏主动改变现状的意愿和能力。作为承担创新能力培养职责的高校应积极探索创新教育的渠道、途径和手段,加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之成长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二)国内医学高校普遍欠缺系统的医学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我国医学院校一直延续着传统的公共基础、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三段式教学方式。以教研室为单位各学科独立授课,各学科教学各自为政,学生难以建立各学科知识间的系统网络,不能把知识活学活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很多医学生还像中小学生一样,只会被动地接受教材和老师的授课内容,欠缺对医学知识的整合吸收和综合运用,欠缺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他们在刚刚接触临床工作的时候面对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疾病则显得无从应对。因为大多数疾病的病理过程不像教科书那样典型,需要多年的经验积累和更强的知识整合运用能力才能去伪存真、甄别清楚,才能有的放矢、准确恰当的诊疗。“填鸭式教学”限制和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的思维模式封闭、僵化,成了毫无个性的“存储器”。
目前的实验教学也基本以教师为中心,实验的设计、内容及操作步骤都是实验教材上现成的,实验的准备工作学生完全没有参与,过程千篇一律,实验结果毫无争议。即使少数教师能够带领本科生开展科研项目,但仍以教师的研究领域与路线为主导,学生只能跟随教师的设计方案去执行操作,这种“顺从性实践”导致学生缺乏自主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填鸭式教学”和“顺从性实践”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缺乏自主思考和创新实践能力。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学生动手机会少、实验主动性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尝试运用启发式、基于问题式、案例式教学、情境模拟式教学、课内外相结合实验训练等[6~9]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效。我们前期研究表明,开展适合医学生专业特点及个性发展的创新型教学及科研实践活动,可以在促进学业发展的前提下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同时学生认为该模式有助于提高升学率、增加就业机会、增强实际工作能力及个人长期发展[10~12]。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好奇心,是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前提条件
笔者在指导大学生开展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刚开始并不明确科学研究的真正含义。有的学生对指导教师说:“我对科研很感兴趣。”指导教师说:“你认为什么是科研?”学生说:“就是做实验。”“那你想做什么实验?”“现在还不知道。”上述对话在多数大学生刚开始接触科研时是经常发生的。大学生阶段虽然思维活跃,但欠缺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采用研究手段探索未知、解决问题的系统性训练。指导教师有必要帮助有志于进行科研的大学生一些点拨启发。我问学生:“你的亲戚或朋友经常受到哪些疾病困扰?”“我父亲多年喝酒,有脂肪肝,肝功能也不好。要是有办法缓解他的脂肪肝就好了。”我说:“那你就先查阅一下近几年关于酒精性脂肪肝的国内外文献,了解酒精性脂肪肝发病机制、动物模型建立、防治新方法、亟待验证的活性药物等。你可以用某种新方法去干预,然后检测模型动物的肝功能改变,验证你的新方法是否可行。”学生很兴奋的开始科研计划的设计、实施,直到做出最后的研究结果,学生始终保持着强烈的研究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开展素质教育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学生一旦对新知识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
(二)让学生建立自主创新思维模式,是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首要原则
有些学生能够及时发现实验中出现的新问题和预期外的结果,并能及时请教指导教师,经过指导教师的点拨后,经过认真思考、查阅资料和归纳总结,最终发现了新的研究结果,主动获取更多的知识。比如在一个肿瘤细胞迁移实验中,预期结果为肿瘤细胞的迁移数量随着诱导剂诱导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一名善于观察和思考问题的学生发现,诱导时间到一定时间段后肿瘤细胞迁移数量反而减少。他及时请教了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并未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先让他查阅文献、独立思考。后来这名学生发现这种诱导剂除了可以促进肿瘤细胞转移外,还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当诱导到一定时间段后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使肿瘤细胞的绝对数量减少,进而导致迁移细胞数量减少。这名学生又经过反复实验,终于摸索出了诱导剂诱导的最佳时间范围,为后续实验顺利开展奠定了实验基础。该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积累,勤于观察、主动思考、善于总结的良好科研素养将帮助他将来在科学研究道路上取得更好成绩。
(三)鼓励学生勇于动手实践,是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必经之路
鼓励大学生勇于尝试自己动手操作,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在我们的一个科研项目中需要采用眼眶采血法为模型小鼠采血,指导教师演示操作完毕后,学生们自己动手采血,但因为操作不够熟练,采血时间过长,小鼠在疼痛刺激下剧烈挣扎,有的小鼠咬破了学生的手指,以致于学生不敢再次采血。本人先让学生妥善消毒包扎伤口,并考虑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让学生继续采血可能会加剧学生的恐惧心理,于是先让学生用塑料泡沫练习毛细管穿刺手法,再联系单手固定小鼠,两项技术练习熟练后,一气呵成地完成了单手固定小鼠眼眶采血,学生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做实验的热情更加高涨了。
(四)开展“创新实践科研训练”是提高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有益尝试
高校教师可利用科研项目为载体,积极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科研训练”,帮助医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建立主动性创新思维模式,运用所学开展多种创新思维模式及实践能力训练,进而提高医学生主动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及自我成长能力。“创新实践科研训练”的基本流程:
1.调查医学在校生创新能力自我认识及现状
设计“医学生创新能力自我认识及现状调查问卷”,调查医学生对创新能力的自我认识及现状的总体赞同率。调查问卷内容可包括:“对医学科研、创新、发明活动感兴趣、能够认识到科研创新的重要性、经常向老师请教专业问题、经常与同学探讨专业问题、了解科研的一般方法和过程、能独立提出科学问题、能独立进行科研项目课题设计、对自己的科研素质、创新能力现状满意”等,另外可包括开放式问题、建议调查。
2.组建在校大学生创新实践团队,分为研究小组
3.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科研训练”
(1)学生自主思考科学问题、预查新,初步提出科学问题;
(2)研究小组逐项讨论各成员提出的科学问题;
(3)指导教师给予个性化启发、指导和协助,集体反复论证、评估,选拔出重点项目;
(4)项目组正式成立,积极申报学生项目;项目组按计划开展实验操作;
(5)整理结果、数据统计、论文撰写,项目结题。
4.调查并总结创新实践科研训练对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医学高校教师应激发大学生的求知好奇心,让学生勤于观察、主动思考、善于总结,鼓励学生勇于动手实践,在充分了解医学生创新能力现状的基础上,积极指导医学在校生开展 “创新实践科研训练”,将有助于探索提高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帮助医学生建立创新思维模式,增强创新动手操作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为适应未来社会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求提供创新培养模式探索。
[1]DebBurman S K.Learning how scientists work:experiential research projects to promote cell biology learning and scientific process skills[J].Cell Biol Educ,2002,1(4).
[2]Dornan T.Bundy C.What can experience add to early medical education?Consensus survey[J].B M J,2004,329(7470).
[3]黄一虹,王志荣,董晨,等.五年制医学生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的调研及培养对策[J].医学教育,2007,15(6).
[4]张作鹏,梁子敬.医学本科生科研素质的调研及对策[J].临京医学工程,2010;17(4).
[5]涂师平,林章雅,杨立勇.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2008,7(7).
[6]Steadman R H,Coates W C,Huang Y M,et al.Simulation-based training is superior to problem-based learning for the acquisition of critical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skills[J].Crit Care Med,2006,34(1).
[7]Hmelo-Silver Cindy E Problem-Based Learning:What and How Do Students Learn[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004,16(3).
[8]崔炳权,何震宇,王庆华,等.PBL教学法的研究综述和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7).
[9]王小燕,宋云龙,孙青龑,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训练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3).
[10]李小芳,张婷,刘金凤,等.护士综合素质的调查及临床模拟训练测评系统的构建[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22).
[11]张婷.“应用式教评”在护理专业英语教学中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0,9(28).
[12]张婷.适合本科高护专业肿瘤专科方向的病理教学实践[J].教育研究,2012(2).
Exploring Ways to Enhance the Innovative Ability of Medical Undergraduates
ZHANG Ting1,ZHANG Yong-mei2,LI Rui-Ming1,CHEN Wei1,XIA zhi-Heng1
(1.School of Medicine,Huzhou University,Huzhou 313000,China;
2.School of Social Development,Huzhou University,Huzhou 313000,China)
The current medical undergraduates generally lack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practical ability.It is necessary for colleges to carry out a series of innovative medical practice activities organized by students themselves and aided by teachers to improve and innovate the teaching modes by trying comprehensively using interest-encouraging methods,innovative thinking training,questionnaires of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and innovative practice research training,etc.to enhance the innovation practical ability of medical undergraduates,and to explore the innovative training mode to meet the needs of development of the medical and health cause in future.
medical undergraduates;individualization;innovative practices;research and training
G642.0
A
1009-1734(2014)06-0057-03
2014-04-26
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14SCG421)和湖州师范学院高等教育研究项目(JY28014)研究成果。
张婷,讲师,从事肿瘤侵袭转移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