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新型农民的内涵及培植*

2014-04-09 06:54沈建民刘剑虹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农民农业农村

沈建民,刘剑虹

(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浙江湖州 313000)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新型农民的内涵及培植*

沈建民,刘剑虹

(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浙江湖州 313000)

在简要回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历程的基础上,从“能有效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这一时代特征出发,认为新型农民除了“有文化、懂技术”外,还不仅“能创业、会管理”而且要“守法纪、讲文明”。并提出了培植新型农民的一些基本策略:一是,深化基础教育统筹、搭建农业教育平台;二是,增强农民创业能力、提升农民管理水平;三是,树立遵纪守法观念、强化健康文明风尚。

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民;时代特征;基本内涵;培植策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时代命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村人口的伟大工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只有培养和造就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匹配的新型农民,才能把农村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形成持续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因此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条件和基础,同时也是促进城市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程回顾

我国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探索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中期,至现在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的阶段,回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探索历程,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把握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代背景,从而有助于我们剖析新型农民的基本内涵及培养和造就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匹配的新型农民。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及初步探索

1956年6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召开并通过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在这次会议上,作为主席团成员的邓颖超在讲话中指出,该章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规”[1]。这是建国后首次涉及“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

1960年4月,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为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而奋斗》的决议中又明确指出:“中共中央制订的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是高速度地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生产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纲领”[2]。

1964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指导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开篇就提出,“为了进一步贯彻执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进一步加强农业战线,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中共中央、国务院认为,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有必要动员和组织大批的城市知识青年下乡参加农业生产”。[3]

在“为了早日实现国家富强,优先发展国家工业”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我国虽然首次提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并在“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一思想指导下修建了以“红旗渠”为代表的许多水利工程;涌现了以陈永贵为代表的一些“社会主义新农民”和以大寨为代表的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但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不是为了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其目的是要求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结果导致了城乡差别越来越大。

(二)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探索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1981年11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当前的经济形势和今后经济建设的方针》指出,“从1979年起,我们就开始调整农村政策,保障生产队的自主权。在近三年的时间内,我国农村广泛实行了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这是社会主义农业在我国具体情况下新的管理形式和分配形式。”1982年1月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正式确立,并在1983年1月的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中进行了理论上的阐述。这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辟了新路子、掀开了新篇章。从1982年开始,中共中央连续五年(1982—1986)发布了关于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以促进农村改革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1996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要以提高农民素质、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活动”[4]。

1998年10月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必须长期坚持”,并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维度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后的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为转折点,通过废除“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制度,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涌现了以吴仁宝为代表的一大批新农民和以华西村为典型的一大批新农村。但从全国范围来讲,还是没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其症结主要在于“工农关系”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调整,“城乡发展”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统筹,导致农村难以获得城市工业文明的反哺与带动。

(三)新世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探索

进入新世纪,面对城乡发展水平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不断拉大的现实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探索继续深入。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五个统筹,并把“统筹城乡发展”放在了“五个统筹”的首要位置。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命题。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并提出了“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五方面的任务。

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并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从2004年开始,中共中央又连续十一年(2004年—2014年)发布了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分别以“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为主题,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形成了新世纪加强“三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政策体系,构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制度框架,掀开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崭新篇章。

在新世纪,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农业仍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城乡经济还有差距,农村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而农民这个人力资源优势还未能有效地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农民的素质仍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为此要实现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仍需我们深入探索并剖析新型农民的内涵。

二、新型农民的内涵剖析

20世纪末,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使用“新型农民”一词,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目标是“坚持全面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民”[5]。21世纪初,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6]。因此,“新型农民”这一概念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探索而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且其时代特征和基本内涵也在不断地得到丰富与发展。

(一)新型农民的时代特征

我国的《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农民”一词的解释分别为,“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7](P458)和“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8](P955)。由此可见,在我国由于受城乡二元结构与传统的计划经济的影响,人们习惯于将“户籍在农村并居住在农村,占有或部分占有生产资料并靠从事农业劳动为生的人”称为农民。因此,传统意义上的农民的显著特征有:户籍在农村并从事农业劳动。但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农民的身份和职业特征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第一,进城务工的农民其户籍虽在农村但从事的事业已经不再是农业;第二,居住在农村的农民除了从事农业外,可能还从事工业、商业、服务业、运输业等行业;第三,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村官”和农技人员,其户籍在城市但从事的事业却是农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新型农民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相比,具有新的时代特征——能有效地服务于新农村的建设。据此,笔者认为不管其户籍是否在农村,也不管其从事农业劳动还是在农村从事其他行业,只要能有效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人员皆可称为“新型农民”。

(二)新型农民的基本内涵

为了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的新型农民,探索并界定“新型农民”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意义和应用价值。从“能有效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这一时代特征出发,笔者认为作为新型农民除了“有文化、懂技术”外,不仅“能创业、会管理”而且要“守法纪、讲文明”。新型农民只有具有这些素质,才能有效地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有文化、懂技术

“有文化、懂技术”是衡量是否是新型农民的一个基础性条件或素质。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相比,在知识经济的社会中作为新型农民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懂得一定的农业技术并达到一定的学历水平。其中,文化知识除了能读、写、算等基础的语文知识和基础的数学知识外,还应包括能把握最新资讯的电脑操作知识、了解大自然变化的自然常识和保护自我的法律常识等,当然也涉及政治、历史、经济等人文科学文化知识。而农业技术不是指传统的农业社会中简单的“耕、播、种、收”等农业技能,而是指与现代农业和农民增收息息相关的一些实用技术,如:作物的栽培技术、农机的使用技术,或农村工业的生产技术等。

2.能创业、会管理

“能创业、会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成为新型农民的一个本质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农业生产正从“包产到户”向“种粮大户”转型,从“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型生产”转变,同时农村的产业结构也正在逐步得到调整和优化。作为新型农民除了“有文化、懂技术”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能创业、会管理”要求现代农民具有干大事的进取精神和较强的市场意识,能根据市场的变化规律和自身的能力优势从事现代农业或在农村创立自己的产业,如商业、工业、服务业、运输业等,并能使用所获取的市场信息、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来安排与组织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

3.守法纪、讲文明

“守法纪、讲文明”是新型农民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的责职所在。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和“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的提出,作为新型农民还必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守法纪、讲文明。“守法纪”要求能注重诚信、遵纪守法;“讲文明”要求能邻里团结,互帮互助、反对迷信,崇尚科学。

三、新型农民的培植策略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特征,除了有现代的农业、繁荣的农村外,更需要有新型的农民。虽然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民的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目前大多数农民还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运作要求,不能有效推进农村的繁荣与发展。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个新型农民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重要课题。

(一)深化基础教育统筹、搭建农业教育平台

为了使新型农民不仅拥有扎实的文化基础而且掌握精湛的农业技术,国家和政府一方面要深化基础教育统筹,另一方面应完善农业教育层次。虽然我国已提出了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战略,但目前我国农村的基础教育与城市的基础教育在发展规模、速度等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为此,要深化这一战略要求政府和教育部门在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等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城乡教师的流动机制、提升农村教师的从教素质、积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的课程改革,着力提升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以深化城乡基础教育的统筹与发展。

所谓农业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在达到一定教育水平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有关农业的知识、技能和技术的教育”[9](P11)。从学历教育的层次来看,农业教育应涵盖初等农业教育、中等农业教育、高职农业教育和高等农业教育,其学历有中专、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从非学历教育的内容来看,农业教育包括资格证书教育,如农业技术证书教育、农民绿色证书教育;农业技术推广,如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村管理技术培训;农业继续教育,如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的继续教育。但是目前我国农业学历教育的层次缺乏阶梯性并存在软化性,非学历教育的内容缺乏时代性和有效性。为此,国家和政府应逐步完善农业学历教育的各级体系,提升农业非学历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为初中或高中毕业后想继续深造或接受农业技术培训的学生构筑通道、搭建平台。

(二)增强农民创业能力、提升农民管理水平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多样化,迫切需要当代农民具有较强的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并在农业的企业化运作、规模化生产中能进行有效的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管理。为此,相关政府和部门要在加大扶持力度、出台优惠政策的基础上,首先要为农村的小能人、田秀才等提供创业的机会和创业的项目,使他们在创业的实践历练中增强创业的能力;其次要吸引已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得到锻炼的外出务工人员回归农村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以激活他们潜在的创业能力;第三通过针对性的经营管理专题培训来提升已开始创业的农民的经营管理水平;第四让更多的农民到农村的一些龙头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这对改变农民的经营理念、培养农民的创业能力、提升农民的管理水平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树立遵纪守法观念、强化健康文明风尚

“守法纪、讲文明”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更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新型农民的素质要求。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多样和农村休闲旅游的繁荣,需要农民在创业致富中不仅要注重诚信、遵纪守法,能知法、守法并能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利益,而且要移风易俗、文明待人,能知礼、行礼并能用礼仪来修养自己的心身。为此,政府和相关部门一方面要在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的基础上,创作并播放有关涉农的法律专题节目和农村礼仪专题节目;另一方面,要在完善乡文化站、村活动室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基础上,以“文化下乡”为载体建立“普法下乡”和“礼仪下乡”制度,从而使农民在农村能得到有效的普法教育和礼仪教育、获得实用的法律知识和礼仪知识,并能逐步摒弃不文明的陈规陋习,积极从事健康的休闲活动。

[1]古土.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索历程[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4).

[2]中共中央,国务院.为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而奋斗[DB/OL].(1960-04-06).http://www.npc.gov.cn/wxzl/ gongbao/2000-12-24/content_5328412.htm.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两个文件[DB/OL].(1964-01-16).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2/01/content_2535346.htm.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DB/OL].(1998-10-14).http://cpc.people.com.cn/GB/ 64162/71380/71382/71386/4837835.html.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DB/OL].(2007-01-29).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7507/5341796.html.

[7]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9]李晓翠.重庆市农民培训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9.

Connotation and Education of the New Type Peasa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nstructing a New Rural Area

SHEN Jian-min,LIU Jian-hong
(School of Teacher Education,Huzhou University,Huzhou 313000,China)

On the basis of briefly reviewing the course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socialist new rural area and starting from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era of being capable of serving the new rural area construction,we hold that the new type peasant,besides the fact that they are well educated and have technique background,they should not only be able to initiate business and manage it,but also have to observe the law and behave well.We,at the same time,present some basic tactics which are needed in cultivating and educating the new type peasant:firstly,we should deepen the basic education as a whole and construct an agricultural education platform;secondly,we should enhance the capacity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improve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peasants;thirdly,we should set up the concept of lawabiding and strengthen the healthily civilized social morality.

construction of a new rural area;new type peasants;characteristic of the era;basic connotation;cultivation and education tactics

G640

A

1009-1734(2014)06-0017-05

2014-05-0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农村建设视野下新型农民教育及培训的现状调查与改革对策”(13BGL077)。

沈建民,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农民教育和高等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农民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