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树周, 段素梅
(安徽科技学院 1.城建与环境学院; 2.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安徽 凤阳 233100)
大学生党员社会认同现状调查及教育策略
——基于14所高校的调查分析
沈树周1, 段素梅2
(安徽科技学院 1.城建与环境学院; 2.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安徽 凤阳 233100)
以安徽省14所高校在校大学生党员为样本,采用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法,分析当代大学生党员的社会认同的状况和特点,研究大学生党员群体的社会认同发展趋势。根据这些特征,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实效性和目的性,提出培养和加强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及有效途径。
大学生党员; 社会认同; 应对策略
社会认同就是指个体认识到他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以及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当前,大学生党员群体在政治态度、理想信念、价值追求、道德素养、模范作用等方面总体状况良好。但是,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转型时期,社会意识形态多元化等问题突出。因此,高校有必要对当前大学生党员群体的社会认同现状进行研究,进而提出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的有效措施。
被试采用完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安徽省14所高校的1260名在校大学生党员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方法。问卷调查采用匿名形式进行。随机发放问卷,并当场收回问卷。半结构化访谈根据设计好的访谈提纲对随机选取的样本进行非正式的访谈。工具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党员社会认同调查问卷》。该问卷共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开放式问题,让被试填写自己的认同状况。数据处理问卷收回以后对问卷进行筛选,剔除填写不完整的问卷,以保证问卷的有效性。以开放式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两个步骤研究的频数结果反映当前大学生党员的社会认同状况。
通过对调研数据的综合性分析,课题组了解了所调查高校当前大学生党员的社会认同状况,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1.绝大多数大学生党员在政治问题上态度鲜明,观点正确。他们入党动机端正,思想认识积极向上;他们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对我国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充满信心,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持肯定态度;他们普遍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调查结果显示:有54.5%的同学认为入党比较重要,有31.9%则认为非常重要,当然也有4.5%的同学认为入党不重要;而54.6%的大学生党员入党后对党的评价更好了,而且身边的绝大多数党员起到了榜样的作用;有77.3%的同学认为对党还是有一定的感情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对党的感情越浓厚,因为随着感受力的增强,越来越能感受到党领导对于国家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此外在调查专业和入党动机的关系时,有90.9%的同学认为入党与专业没有什么关系。从这些数字中,我们不难看出当代大学生党员中对入党的重要性认识比较充分,对党的感情还是有一定基础,并且认为入党之后对党的感情进一步加深了。
2.绝大部分大学生党员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人生奋斗目标。对我国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主流价值取向予以认同,愿意为祖国的发展奉献聪明才智。有77.3%的同学认为反腐倡廉、依法治国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来说非常重要,20.0%同学认为比较重要;只有2.7%的同学认为不重要。有72.7%的同学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非常重要,18.2%认为比较重要,其他9.1%的认为一般重要。此外68.2%的同学认为提高共产主义道德修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非常重要,27.3%认为比较重要。有58.1%的同学认为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对于国家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40.9%认为很重要;有54.5%的同学认为入党对于提升自我形象,提高道德修养来说比较重要,22.7%的同学认为非常重要,18.2%认为一般。
3.绝大部分大学生党员能够坚持政治理论学习,积极参加组织活动,能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有86.4%的同学认为党员身份对鞭策自己的学习来说非常重要,另外的13.6%认为比较重要。有63.6%的同学认为在各项活动中起到一定模范带头作用对于大学生党员来说非常重要,而36.4%的同学认为比较重要。有63.6%的同学认为在班级里树立一定的榜样形象对于大学生党员来说非常重要,有4.5%的同学认为比较重要。有63.6%的同学认为党员身份对助人为乐、先人后己的影响非常重要,27.3%的认为比较重要,9.1%认为一般重要。36.4%的同学认为行动上发扬共产党员的舍己为人、先人后己的精神非常重要,59.1%认为比较重要,4.5%认为一般重要。由以上数据可知,大部分党员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保持一个积极的态度。
4.绝大多数大学生党员对党员身份社会认同感较强。有54.6%的同学认为党员身份对关心政治问题的热情影响非常重要,40.9%认为比较重要,此外有4.5%的同学认为不重要。有68.2%的同学认为党员身份对处理日常生活小事的行为和态度的影响非常重要,有27.3%认为比较重要,4.5%认为不重要。63.6%的同学认为党员身份对思维方式的影响比较重要,22.7%认为一般重要,9.2%认为非常重要,4.5%认为不重要。另外有68.2%的同学认为党员身份对树立积极向上的公众形象比较重要,22.7%认为一般重要,4.6%认为非常重要,4.5%认为不重要。59.1%认为党员身份对自己荣誉感的产生非常重要,27.3%认为比较重要,13.6%认为一般重要。由以上数据可知,大学生党员对党员身份的认知比较客观,积极向上。
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党员队伍的整体是好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健康向上,锐意进取充满朝气,这表明高校在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方面进行了严格的培养、教育和考核,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案。但是,在主流之外,我们也要看到大学生党员群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入党前后表现不一致,入党后积极性主动性有所下降、进取心有所减退、前进方向不明、前进动力不足、组织纪律观念不强、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自我要求不严等。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分析当前影响大学生党员思想变化的因素,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以便更好地做好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工作。针对当前大学生党员队伍存在的问题,我们要认真分析产生这些消极现象的原因。
1.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利益格局的调整使社会意识形态呈现出进一步多元化的态势。大众文化的传播,进一步强化了市场经济和消费社会的意识形态,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很多领域。这些都腐蚀着人们的思想,特别是对青年人的思想冲击很大,影响着他们价值观念的形成。大学生党员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这个时期他们容易学习、模仿社会上的一些现象,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界限容易混淆,人生价值观随时可能发生一些波动[1]。
2.高校基层党组织原因
高校在大学生党员的发展、教育、培养中应该发挥主要作用。当前,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重视程度还不够,对大学生党员的进一步教育和管理,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党建工作重心放在学生预备党员发展工作上,高校重发展前的教育、培养和考察,往往忽视了发展后的继续教育和严格管理,致使部分学生党员在入党前后放松要求,表现迥异[2]。
3.大学生党员个体原因
大学生党员的社会阅历较浅,党性锻炼较少。一部分大学生党员政治理论水平不高,对党的基本理论知识没有全面、系统的认识和理解。不少大学生党员还缺乏最基础的政治理论知识。大学生党员入党前虽然也经过了党校的培训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但往往片面追求考试的分数,死记硬背相关知识,没有深刻理解党的有关基本理论知识。少数大学生党员还没有树立起为共产主义奋斗的远大理想,极个别大学生党员入党动机不纯,功利主义的价值趋向明显。有的大学生党员在群众中不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甚至在学生中产生消极影响。
新形势下,高校要结合大学生党员认同的实际状况,认真分析研究影响大学生党员社会认同感形成的因素。要适应新形势,在保持行之有效的传统教育形式的同时,与时俱进,积极创新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实行学生党员辅导导师制,发挥教育引导作用
高校可以尝试建立大学生党员辅导导师制,聘请资历深的老教师党员担任大学生党员的辅导导师,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既是受教育者又是要承担工作、服务他人的作用。通过辅导教师对党的性质、宗旨等的理解,完善学生自身的政治素质修养,便于他们能够在思想上快速成长,进而发挥大学生党员在学生中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辅导教师对大学生党员进行专业教育和人生教育,提高专业学习的能力,完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党员的培养;充分发挥先进党员示范作用,进一步加强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使之尽快成长为大学生党员队伍的后备军。
2.实行学生党员目标管理,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
尝试建立学生党员学期、学年目标机制,以理论学习、专业知识、组织工作和社会服务等为基本内容,把组织的制约性和党员的自觉性有机结合,把个人目标与具体工作密切联系,增强党员的发展意识和服务能力;要建立科学的学生党员考核制度,完善考核指标,减少定性考核的内容,加大定量考核的力度,要涉及学生党员的政治理论学习、业务学习、社会工作、生活和传帮带等方面,要涵盖支部评议、党员互评、自评和积极分子评议等多个群体,使定性和定量互为支撑,提高考核的有效性;要合理运用考核结果,对考核优秀的给予表彰奖励,对考核较差的要帮助他分析存在的问题进而提高,对在学生中产生较差影响的要加以批评教育,严重者可以延长预备考察期直至取消预备党员资格,真正发挥考核的功能和作用。
3.典型引导,实施学生党员引领工程
要把党建工作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日常管理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力实施学生党员引领工程。为党员在工作、学习中发挥模范作用搭设舞台,开展大学生党员榜样教育,通过评选“模范党员”、“党员标兵”等活动,设立学风示范岗、科研示范等。树立大学生党员中的先进典型,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先进人物典型,弘扬榜样的先进事迹,激励广大学生党员学习仿效[3]。使学生党员学有目标、赶有方向。
4.加强实践锻炼,增强社会认知能力
要加强学生党员吃苦精神的培养和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实践锻炼和体验活动。要组织大学生党员组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和挂职锻炼,深入到社区、工厂和农村等社会一线经受锻炼,脚踏实地的进行劳动实习,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要在校内承担工作和任务,负责学生党员责任区工作,指导低年级学生开展各种活动。
5.设立党员责任岗,加强监督反馈机制
高校可以党支部、学生公寓、学生班级等为单位设立学生党员责任岗,把党员置身于普通学生的监督之中,将学生党员的照片、班级、姓名和责任区等情况予以公布,让学生党员的一言一行置于普通学生的监督之下[4]。在重大活动和考试中,要求党员佩戴党徽,亮出身份,主动接受监督。这样广大同学也可为其指出不足之处,促使其不断进步,从而增强学生党员意识、提高其党性修养。
6.适应时代要求,加强网络载体建设
网络以其特有的交互性、及时性和开放性,迅速占领了学生的娱乐和生活空间,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当前高校要重视网络教育的阵地建设,利用信息和网络提高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积极引入“线上”虚拟社区建设,构建红色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开展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党员的学习兴趣,增强网络学习的吸引力[5];要因势利导开展引导教育,用信息技术媒介开展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
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的精英,大学生党员的社会认同状况,将直接决定着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思想道德素质和党性修养。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工作,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党员的素质,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关系到我们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件大事。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和培养工作应该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高校应当建立健全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的长效机制,加强大学生党员的身份认同,不断推动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1]张艳波,赵凯.大学生党员党性状况调查分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9-40.
[2]孙国智.对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问题的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62-63.
[3]吴秀林.多维度拓展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3(3):259-260.
[4]沈晓成,汤婵.高校大学生入党后滞泄行为的现象分析[J].科技视界,2013(8):131.
[5]许慧清,周烁.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之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05(12):64-65.
OntheSocialIdentityandEducationStrategyofPartyMembersofUniversityStudents——BasedontheSurveyDatafrom14Universities
SHEN Shu-zhou, DUAN Su-mei
(AnhuiScienceandTechnologyUniversity,Fengyang,Anhui233100)
With party members in 14 universities in Anhui province as a sample and using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identity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 party members and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social identity of student party members.According to these characteristics,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self and the purpose,the author puts forward a mode and an effective way to cultivate and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 party members.
party member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social identity; coping strategy
2014-07-08
安徽科技学院2014年课题“网络流行语影响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SRC2014369);安徽科技学院2013年课题“校园网络舆情生成机制及高校应对策略研究”。
沈树周,1976年生,男,安徽寿县人,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段素梅,1976年生,女,安徽宿州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671-9743(2014)09-003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