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忠庆
(甘肃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甘肃 兰州 730000)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低估的战略地位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为民办社科研究机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的哲学社会科学得到健康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民办社科研究机构发挥了积极作用。任何一种社会组织和社会秩序的存在都有其深刻的社会需求,近年来,甘肃民办非企业性质的民间学术研究团体的出现和发展,正是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培育民办社科研究机构是推动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这几年的实践看,民办社科研究机构对于活跃哲学社会科学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作为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其社会效益比较突出。一是拓展了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和应用范围,推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进程;二是吸引和培养了社科研究与普及人才,搭建了开展社科宣传与普及活动的载体和平台;三是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和从事社会科学研究与普及活动,整合与集聚了社会资本,拓宽了由社会投入抓社科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四是通过自身机构与社会各界实行“共建、互利、双赢”的广泛合作,为推动甘肃在转型期的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甘肃省社科类学会、协会、研究会及民办社科研究单位(以下简称社科类社会组织)在创新社科理论、服务中心工作、完善学科体系、整合科研力量、普及社科知识、反映社科工作者诉求、提高公民素质、推动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创新力、研究力、凝聚力、影响力不断提高,呈现出稳步、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甘肃省社科联所属的社科类社会组织共有100个。其中,学会、协会、研究会93个,民办社科研究单位6个,基金会1个,拥有个人会员4万多人。由省社科联直接承担业务主管单位职责的42个,占总数的42%;其余58个为社科联团体会员,其业务主管单位职责分别由省委、省政府各部(委)、厅(局)承担,占总数的58%。其学科分布状况是:马克思主义学3个、哲学4个、经济学32个、管理学7、统计学1个、文学5个、史学8个、教育学7、法学2个、民族学与文化学(含宗教学)6个、语言学2个、社会学11个、政治学4个、新闻传播学2个、图书馆学1个、档案学1个、文献学2个、体育学1个、基金会1个,涉及17个一级学科和67个二级学科,基本形成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网络体系。
这些社会组织中,能够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积极组织会员开展各种学术活动的35个,占总数的35%;活动基本正常的42个,占总数的42%;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的23个,占总数的23%。与其他省市区相比甘肃省社科类社会组织的发展状况略好于他们,其他省市区的比例是各占三分之一。
在这100个社会组织中,基础学科类的22个(其中20个由省社科联承担业务主管单位),他们绝大多数挂靠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还有一部分是纯粹的民间组织。他们中大部分经费十分困难,无法正常开展活动,这一点甘肃同各省市区的情况差不多。这些社会组织办有会刊30个。其中公开发行的6个,内部发行的24个。
从目前的发展现状看,甘肃民办社科研究机构成立的时间普遍不长,内部管理结构还不完善,业务研究能力有待提高,服务社会的作用和社会影响还不够大,制约其发展的外部因素还比较多。
从专业方向看,以经济、管理、咨询服务研究为主,注重经济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问题研究。这些业务活动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积极承担政府各类课题研究,为甘肃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提供应用对策研究,具有鲜明的决策咨询服务性质。如甘肃民营经济研究会自成立以来,深入甘肃省民营企业调查研究,针对甘肃省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确定研究会的研究课题,组织会员进行专题调研,2010年撰写的《加快发展甘肃民营经济需要特别关注并解决好的几个问题》的调研报告,被甘肃省委在当年《送阅件》第22期、甘肃省政府的《内部政情通报》第26期全文刊登,印发全省。甘肃省历史学会与庆阳市历史学会在庆阳组织召开“南梁精神与甘肃红色文化资源高层论坛”,围绕甘肃革命遗址与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甘肃革命老区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为政府出谋划策。二是通过组织论坛、课程培训、专题报告和学术沙龙等形式,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和业务培训工作,满足社会各个方面的需求。甘肃省物流学会成立以来,先后两次举办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知名学者和物流企业高管向全省物流企业介绍物流理论和甘肃物流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获得全省物流企业高管的好评。甘肃省教育学会与甘肃省教科所每年联合举办全省高考培训班,邀请发达地区研究高考著名专家对前一年高考试卷答题进行分析,并对当年全国高考提出了备考建议,很受各市州普通高中教师的欢迎。
从发展阶段看,甘肃省民办社科研究机构总体上尚处于发育期,需要加强培育扶植和管理监督,尽快促进它们健康发展起来。
从调研情况看,目前甘肃民办社科研究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学术队伍不强。人才和经费是制约民办社科研究机构发展的两个关键因素。甘肃的社科类社会组织,普遍存在活动经费短缺这一难题,即使是那些由部委、厅局承担业务主管职责的社会组织,其经费保障也受到其所在单位领导对其工作是否重视的制约。这一难题直接制约了他们作用的发挥。民办社科研究机构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科研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老龄人员较多,缺少中青年专家,科研实力整体不强。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的投资者在初期未见效益时,也不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资金不愿意投入,没有相应的搞科研的基础,人才也就不愿意来,导致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的学术队伍普遍比较薄弱。二是管理与指导不到位,没有形成规模效应。甘肃省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相对来说力量薄弱,相互之间也缺乏密切联系,处于单打独斗状态,难以形成良好的规模效应。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对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的管理与业务指导也不到位。对此针对甘肃省的具体情况,在业务管理上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的分类管理与指导,以增加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的活力,充分发挥其作用。
这几年甘肃的民办社科研究机构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多年的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管理工作实践中,甘肃省社科联积极寻找和探索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管理的有效办法和体制,以求加强和规范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的管理并促进其健康发展。为了保障和维护社科类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促使其健康发展,制定了《甘肃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学会、协会、研究会及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管理办法》,对民办社科研究机构依法进行管理,按照巩固加强一批、推动发展一批、清理整顿一批、淘汰注销一批的管理思路,积极与登记管理机关沟通协调,注销了一批机构瘫痪、长期不开展活动的学会、协会、研究会。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管理工作的意见》精神,确保党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甘肃省在加强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管理方面还采取了一些具体的办法和措施:
1.重视和加强对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的领导,实行控制发展、从严管理的方针。努力使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的办院(所)方针和科研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所从事的各项活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2.加强对各类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的管理,要求甘肃省社科联为业务主管单位的学会、协会、研究会和民办社科研究机构在举办面向社会的研讨会、报告会、讲座、论坛等业务活动以及开办互联网站等时,须向甘肃省社科联提出申请,并由甘肃省社科联同意后按有关规定办理;开展对外、对港、澳、台的学术交流和其他外事活动,必须严格遵守外事纪律,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报请省社科联和有关部门批准,活动结束后报省社科联备案。
3.甘肃省社科联会同甘肃省民政厅加强和改进对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的年检工作,全面检查民办社科研究机构业务活动、组织机构、人员聘用、资金来源及使用情况等,以促使其规范有序地开展活动。对年检不合格的,责令其限期整改。对年检中发现其借学术活动之名或以其他形式传播反对宪法的基本原则的错误观点的,或从事危害国家统一、安全和民族团结,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非法活动的,依法撤销登记。
4.要求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不得到民办社科研究机构兼职。高校、党校、社科院、行政学院系统的专家学者和人民团体、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及国有企业的职工,到民办社科研究机构兼职,须经所在单位批准。所在单位对本单位在民办社科研究机构兼职的人员,要有明确的政治纪律要求,并及时了解相关情况。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不得组织创办民办社科研究机构,不得担任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的法定代表人。
5.甘肃省社科联和省民政厅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对国内社会科学研究单位、团体和个人接受境外基金会资助管理的通知》精神和有关部门制定的管理细则,加强了对境外基金会资助国内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的管理。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不断夯实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的组织基础和工作基础,使之逐步进入了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现代社会的复杂性进一步提高,应对复杂形势,关键在于占领宣传思想阵地。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复杂,面对国外敌对势力的牵制遏制和以西方价值观为核心的思想文化渗透,面对国内经济社会深刻转轨转型和对外开放带来的思想观念活跃,特别是面对一些错误思想的“抢滩登陆”,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和阵地意识,更加积极主动有效地去建设、管理和使用宣传思想阵地,只有这样,才能在应对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形势时牢牢掌握主动权。民办社科研究机构在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方面有独特的优势,这种独特的优势和功能从它的机构特性上就可以明显看出来:顾名思义,民办社科研究机构具有四层独具鲜明的属性特征:(1)“民办”。它和其他民办非企业单位一样,都属于民办,即“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民办”是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的基本属性。(2)“社科”。它所从事的行业是社会科学,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站稳坚定不移的政治立场,弘扬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的行业精神,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服务。“社科”是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的本质属性(或行业属性)。(3)“研究”。它所从事的业务是社会科学的研究和普及,包括对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开展社会科学的宣传普及活动与咨询服务活动等等。“研究”是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的业务属性。(4)“机构”。它作为从事社会科学研究与普及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具有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的独立的法人实体。“机构”是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的组织属性。这四层属性特征,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共同形成了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的整体机制,显示出有别于其他民办非企业单位而又在社会科学战线独具特色的功能作用。从这几年的实践看,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的功能和作用,明显地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它是社会科学战线的生力军。民办社科研究机构作为社会科学界的新兴的研究机构,它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2)它是社科宣传与普及活动的参与者。民办社科研究机构通过创新策划和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社科宣传与普及活动,使社科知识进社区、进工厂、进课堂、进家庭,在整个宣传与普及活动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3)它是城镇化发展战略的探索者。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积极响应国家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号召,深入城乡基层,焦聚“三农”热点,着力调查研究,开展咨询服务,主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难题出谋划策、寻根治本、释疑解惑,发挥了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的探索者作用。(4)它是民生关注与服务的热心人。民办社科研究机构利用来自基层、来自草根的角色优势,关注民生、关注基层、关注百姓、关注细节,在自己的业务范围内开展了对民生工程的课题研究与咨询服务活动,为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了有价值的民生工程建设的宝贵资料或参考意见,发挥了民生关注与服务热心人的作用。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甘肃省社科联和甘肃省民政厅作为甘肃省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的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在制定和出台一系列规范管理文件的基础上,应针对新形势下民办社科研究机构所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加大管理和指导力度。为此,特提出几点建议:
社科类社会组织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重要的一席,因此,在推动民办社科研究机构发展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对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的正确政治方向的把握。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形势,要求在民办社科研究结构的管理方面,科学引导,把握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的正确政治方向,确保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和灵魂,更加直接地担负着“举什么旗”、“走什么路”、“铸什么魂”的重要责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处于龙头和基础地位,因此在社科类社会组织中一定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自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坚决反对和抵制政治上的“宪政民主”、思想上的“普世价值”、经济上的“新自由主义”和文化上的“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
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形势,对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的管理方面:首先要把好准入关,对新成立的民办社科研究机构要严格审查登记。其次是实行学术活动申报制,对各类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等加强管理,不给错误思潮提供传播的阵地。最后是落实民办社科研究机构联系人制度,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所属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的指导,落实责任,确保民办社科研究机构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健康发展。
社会组织是当前党建工作的新领域,正处于探索起步、引导发展阶段。2012年根据甘肃省委安排,省社科联着重抓了在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工作,经过认真工作,在社科联直接承担业务主管的42个社会组织中建立了36个党的基层组织,剩下4个不具备建立党的基层组织的社会组织,也选派了党建联络员,这项工作得到了甘肃省委组织部、省民政厅的充分肯定。今后,甘肃省社科联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创新方式,加强与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的联系协调,努力拓展党建工作覆盖面,以确保党在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牢牢占领思想舆论阵地,不给错误思想观点提供传播渠道。
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由于其创办背景、发展历史和运作模式不同,存在很大差异,对此需要采取不同的指导和管理办法。根据甘肃省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的特点,可以把民办社科研究机构分为二类:一类是对市场依存度较高,实行自主管理、自筹经费,运用自身优势,通过向企业和社会提供咨询、策划等有偿服务,既能取得社会效益,又能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民办社科研究机构,要进行重点指导,着力引导其依法开展业务,积极探索社会化、市场化发展路子,增强服务甘肃、服务地方的大局意识。二类是挂靠高校或社科机构的民办社科,特别是研究甘肃地域文化类社科研究机构,一方面要对其经营意识进行转变,另一方面要给予必要经费支持,可以考虑对这类民办社科从政府购买服务、相关课题申请方面提供帮助。把握新形势下甘肃省民办社科研究机构优势与特色,促进分层管理、分类指导管理制度的进一步细化与完善,使其在甘肃省社科基础理论研究和基础学科研究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这几年甘肃在民办社科研机构的管理方面,根据中央文件精神,结合甘肃实际,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从实践看,在民办社科研究机构业务管理工作中要处理好两个重要关系:在管理体制上,要处理好登记管理与业务管理的关系;在管理原则上,要处理好培育发展与管理监督的关系。民政部门负责登记管理,社科联负责业务管理。这是民办社科研究机构双重管理体制规定的。鉴于甘肃省民办社科现状,对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的发展要坚持培育发展与管理监督并重,这是实行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在培育中体现管理,在管理中促进发展,为民办社科研究机构今后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搭建民办社科研究平台,创新民办社科研究机构发展新模式。一是要做到优化资源,汇集人才,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而人才是一个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的核心问题,也是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聚集、培养和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专家队伍是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特色化发展的基本保证。二是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立足民办社科研究机构发展实际,根据自身优势,凝练研究方向,找准研究切入点,开展富有鲜明机构特色和区域特色的社科研究,这是民办社科研究发展的出路所在。
总之,围绕甘肃经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支持民办社科研究机构政策,充分发挥民办社科研究机构在社科普及、创新理论、咨政育人和服务社会的积极作用,牢固树立民办社科研究在党的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及时总结甘肃省民办社科研究机构发展经验与启示,促进甘肃省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