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代环卫官

2014-04-09 01:09:15束保成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职官大将军宋史

束保成

(安徽大学 历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9)

论宋代环卫官

束保成

(安徽大学 历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9)

宋代环卫官从唐代十六卫官承袭而来,在名称和编制上无太大变化,但由于宋朝历代都遵从“崇文抑武”的“祖宗家法”,环卫官的职能范围越来越小,以致两宋以来环卫官多不除人。从现存的宋代史料中可以发现,宋代环卫官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在《宋史》的“合班之制”和宋代的官品令中尤其可以发现这些变化。这也反映了宋代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处于从中央集权专制到皇权专制主义的转型期。研究宋代集权的就为角度之一。

宋代;环卫官;崇文抑武;君主集权

中国历朝历代官制中,宋代官制尤为复杂。宋以前就有散官,即虚衔。但大致均为二元制,即散官和正官。到了北宋初年,形成了宋代特有的官、职、差遣分离三元制,文臣除了文散官之外,还加有职事官(分为“馆职”和“贴职”),从而散官定官品、职官定俸禄、差遣定职掌。到宋神宗元丰改制后,制定“寄禄官格”,以阶易官,取消了之前的职事官虚衔,很大程度上使职官掌其职。徽宗政和年间又定武臣新阶,作为元丰改制的补充。南渡后的官制虽有变动,但都以元丰之后的二元官制作基础,即阶官和差遣。当前对宋代官制的研究以龚延明和李昌宪等人的成就较为突出①当前对宋代职官研究较有成果的有龚延明先生的《宋史职官志补正》、李昌宪教授的《宋朝官品令与合班之制的复原研究》、龚延明先生的《宋代官制辞典》。,本文也以其成果作参照。

本文研究的环卫官作为宋代禁军的一部分,然而从宋代环卫官的设立以及职掌中可以看出,宋代环卫官已成为虚衔,宋代环卫官的权力远不及唐代诸卫官,可以说宋之环卫即仪卫(朝班仪卫及大驾卤簿)。本文从环卫官的除授、职掌、官品令以及杂压等方面研究两宋环卫的地位及作用。并从唐代诸卫官的设官分职,到五代侍卫司的创建,最后到宋代环卫官的官失其职的不断演变,总结宋代武官及兵权的变化以及从中央集权制到皇权专制主义的特点。

一、宋代环卫官的设立

宋代环卫官是由唐代“南衙”诸卫官承袭而来,唐称之诸卫及诸卫府,到了宋代,称之为环卫。据《新唐书·兵志》所记:“夫所谓天子禁军者,南、北衙兵也。南衙,诸卫兵是也;北衙者,禁军也。”②欧阳修,宋祁:《兵志》,《新唐书》(卷五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330页。《唐六典·诸卫府》也有记载:“汉置南、北军,掌卫京师。南军,若今诸卫也;北军,若今左、右羽林也。”③李林甫:《诸卫府》,《唐六典》(卷二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642页。唐代禁军分为“南衙”十六卫,即: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以及“北衙”六军,即:羽林、龙武、神武。现存的记载唐代诸卫官的史料主要有《旧唐书》、《新唐书》、《唐六典》、《通典》等,从中可以看出唐十六卫的名称由来已久,至隋唐演变,到唐神龙始定。①取自《新旧唐书》等书中关于诸卫官的记载:“唐朝初置左右卫府,龙翔二年去‘府’字,是为左右卫;唐设左右骁卫始于汉朝骁骑将军李广,古称之为左右骁骑,至隋大业三年(607)始置左右骁骑卫,唐武德五年(622),去“骑”字为骁卫府,龙朔二年(662),又去‘府’字,光宅元年(684)改为左右威卫,神龙元年(705)复为左右骁卫;左右武卫源自东汉末年丞相曹操置武卫营,许褚从曹操战马超时,迁为武卫中郎将,武卫始定名。隋置左右武卫府,唐光宅元年(684)改为左右鹰扬卫,神龙元年(705)为左右武卫;左右屯卫乃隋炀帝时置,唐龙朔二年(662)改左右威卫,别置左右屯营,亦设有大将军等官,光宅元年(684)改左右豹韬卫,神龙元年(705)又为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源自东汉末丞相曹操所设中领军,魏文帝时又设领军,北齐时置领军府,隋有左右领军府,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为左右屯卫,唐因之,后改威卫,别置领军卫,置大将军、将军等官,龙朔二年(662)改为左右戎卫,咸亨二年(671)复旧,光宅元年(684)改为左右玉铃卫,神龙元年(705)才改为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秦朝时设有中尉一官,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为执金吾,魏武时又复为中尉,隋设左右武候府,大业三年(607)改左右候卫,唐朝沿袭之,但于龙朔二年(662)改为左右金吾卫,取古‘金吾’二字;左右监门卫源自汉魏以来的城门校尉,隋置左右监门府,唐龙朔二年(662)变府为卫,是为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源于千牛备身,取庖丁解牛之意,隋炀帝时设备身府,唐朝因置左右千牛府,龙朔二年(662)改为左右奉宸卫,神龙元年(705)又改为左右千牛卫。”

唐代诸卫官的设立,不仅使禁军更加制度化和规范化,更重要在于加强了中央集权,使中央更大程度上掌控了军队。唐所设十六卫,经过五代时期的演变,十六卫的编制还在,但名称上有些许变化。后周广顺二年十二月,御史台上奏将左右威卫复为左右屯卫②[宋]王溥:《五代会要》·卷十二《第7屯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04页。,因而延至宋代。五代时期,十六卫层次上也有所变化,左右金吾卫、左右卫逐渐位于其他诸卫之上,而且多以皇子宗室出任。后唐长兴二年三月丙寅,以皇子从珂为左卫大将军③[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卷四十二·《明宗纪八》,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576页。;后晋天福三年十二月丙子,以皇太子右金吾卫上将军重贵为检校太傅、开封尹,封郑王,加食邑三千户④[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卷七十七·《高祖纪三》,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1022页。。改变了唐代十六卫大致平衡的局面。

宋代由于实行的是官、职、差遣分离的制度,官失其职,职无其事。宋代环卫官已失去唐代诸卫官所掌宿卫之职,其职为宋三衙(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所领。《宋史·职官志》记载:“诸卫上将军、大将军、将军,并为环卫官,无定员,皆命宗室为之,亦为武臣之赠典;大将军以下,又为武官责降散官。节度使则领左右金吾卫上将军,承宣使则领左右卫上将军,在内则兼带,在外则不带;正任为上将军,遥郡为大将军。”⑤[元]脱脱:《宋史》·卷一百六十六·《职官六》,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3932页。因此,从性质上说,宋代环卫官已成为荣誉官阶,失去了其所掌之兵权。由于宋初为了防止重蹈五代武将兵变的覆辙,皇帝广收武将兵权,使军权完全掌握在皇帝的手中,从而形成了宋代文官主兵的“祖宗家法”。《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也有记载:“环卫官者,唐有之,领宿卫兵,若今之三衙。祖宗时,其官不废,然无职事,但以处藩帅代还及宗室除拜而已。元丰官制,改外臣皆不除,为宗室则如故。”⑥[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一〇·《环卫官》,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209页。也就是说,在北宋元丰改制之后,环卫官只授予宗室,不再授予外臣。这也是为什么北宋中后期环卫官多不除人的原因之一。南渡之后,高宗朝环卫官依旧不常除人。直到孝宗朝重订环卫官格,才使环卫官的除授最终制度化。

二宋代环卫官的职掌

唐所设“南衙”十六卫是为宫廷禁卫、大驾卤簿及朝会仪卫而立,与唐所设羽林、龙武、神武等六军不同。

《唐六典》中将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与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相分开,前十卫为诸卫,后六卫为诸卫府。而《旧唐书》与《新唐书》则都将十六卫同一而论,今取《唐六典》的观点,是考虑其所掌职事范围不同。唐代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以及左右领军卫就其所掌主要职事可视为大朝会等之仪卫。而唐代左右金吾、左右监门以及左右千牛卫的职掌与前十卫不同。按《唐六典》所记左右金吾卫“掌宫中及京城昼夜巡警之法,以执御非违”⑦[唐]李林甫:《唐六典》·卷二十五·《诸卫府》,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638页。,职能为保护宫城的安全,若车驾出巡则按卤簿之法。左右监门卫即以前的城门校尉,“掌诸门禁卫门籍之法”⑧[唐]李林甫:《唐六典》·卷二十五·《诸卫府》,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640页。,职能为城门禁卫。而左右千牛卫源于旧千牛备身,“掌宫殿侍卫及供御之仪仗”⑨[唐]李林甫:《唐六典》·卷二十五·《诸卫府》,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641页。,就其职能可视为皇帝的贴身侍卫。所以从职掌范围上说,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的主要职能为朝会时的仪仗;而左右金吾、左右监门、左右千牛卫的主要职能为宫廷内外的警卫。因此,《唐六典》将左右金吾、左右监门以及左右千牛卫后加一“府”字,代表其府事之职,就是突出此六卫的职事略重于前十卫。

从唐末开始,诸卫官所掌权力逐渐减小,五代时期,由于武人专政,禁军制度较之唐代有所改变,后梁太祖始置侍卫司,后周广顺二年(952)又设殿前司。后晋时,景延广曾加同平章事,兼侍卫马步都指挥使。因此五代时侍卫司的设立,取代了唐代六军的地位。《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宋卷》第八章军事制度中就说道:“五代时,侍卫亲军逐渐取代唐朝的六军地位,成为中央禁军。其统帅机构,称侍卫司。侍卫司的机构,到后晋时,业已健全。到后周时,又置殿前司,与侍卫司分统禁军,并称为二司。”①朱瑞熙:《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宋卷》·第八章,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550-551页。

到了宋代,宫廷宿卫之职被三衙所领,此处所说的职事主要为唐代金吾卫的宫廷禁卫、监门卫的禁卫门籍、以及千牛卫的宫廷侍从等职。至于宋代的殿庭仪卫、大驾卤簿等,环卫官依旧所领职事。例如在北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议礼局曾上大庆殿大朝会仪卫,其中就朝会时诸卫所掌仪仗作了详细规定。②[元]脱脱:《宋史》·卷一百四十三·《仪卫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3371-3373页。北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议礼局上大庆殿大朝会仪卫:“黄麾大仗五千二十五人。仪首左右厢各二部:第一部,左右领军卫大将军各一员;第二部,左右领军卫折冲,掌鼓一人,帅兵官一十人。第一部各于军员之南,居次厢第一部稍前。第二部于第一部之后,并相向。次厢左右各三部:第一部,左右屯卫大将军、果毅各一员;第二部左右武卫大将军、折冲各一员;第三部,左右卫将军、折冲各一员,于仗首左右厢第一部之南,相向。当御厢左右各一部,左右卫果毅各一人,于玉辂之前分左右,并北向。次后厢左右各三部:第一部,左右骁卫将军一员;第二部,左右领军卫折冲一员;第三部,左右领军卫果毅一员,第一部分于当御厢之左右差后,第二部左在金辂之后西偏,右在象辂之后东偏,第三部左在革辂之后西偏,右在木辂之后东偏,并北向。次左右厢各三部:第一部,左右武卫将军一员;第二部,左右屯卫将军一员;第三部,左右领军卫折冲一员,各帅步甲十二队:第一队,左右卫果毅;第二队,左右卫;第四队,左右骁卫;第六队,左右武卫;第八队,左右屯卫;第十、十二队,左右领军卫并折冲;第三队,左右骁卫;第五队,左右武卫;第七队,左右屯卫;第九、十一队,左右领军卫并果毅,各一员。第一至第六队,在仗首第二部北;第七至第十二队,在仗首第二部南,东西相向。左右厢后部各十二队:第一、二队,左右卫;第五至第七队,左右武卫;第十至第十二队,左右领军卫并折冲,第三、四队,左右骁卫;第八、九队,左右屯卫并果毅。以上在大庆殿门外,第一至第四队在前,第五至第八队在后,第九至第十二队又在后,东西相向。大庆门外中道,由金吾折冲都尉一员,帅真武队,北向排列。殿内金吾引驾官二人,分立团扇之南。”

唐代诸卫及诸卫府所属的五中郎将府,在宋代称之为三卫官,即亲卫、勋卫、翊卫。唐代中郎将属以宿卫,宋代为殿前侍从,所掌略同。

三宋代环卫官品令

唐代十六卫均设有大将军、将军、长史、录事参军事、仓曹、兵曹、骑曹、胄曹、司阶、中候、司戈、执戟、奉车都尉等官。就左右卫而言,设大将军一员,正三品;将军二员,从三品;长史一员,从六品上;录事参军事一员,正八品上;仓曹、兵曹二员,正八品下;骑曹、胄曹一员,正八品下(《旧唐书》为正六品下,今取《新唐书》与《唐六典》正八品下,四曹长官的品级应该平齐);司阶二员,正六品下;中候三员,正七品下;司戈五员,正八品下;执戟五,正九品下;奉车都尉五员,从五品下。诸卫还下设亲勋翊五府,亲一、勋二、翊二。五府设中郎将一员,正四品下;左右郎将各一员,正五品上。其余诸卫均同。

宋代环卫官以上将军为长,其下依然设有大将军、将军、中郎将、郎将等官。宋代环卫官的品级据《宋史》中所记载: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均为从二品;诸卫上将军,为从三品;诸卫大将军,为正四品;诸卫将军,为从四品③[元]脱脱:《宋史》·卷一百六十八·《职官八·官品》,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4014-4015页。。但此官品令为南宋官品令,其中尤缺少诸卫中郎将、郎将的品级,据《宋会要辑稿》孝宗淳熙四年(1177)所定的环卫官格中所记:正侍郎至右武郎、武功郎、武翼郎除中郎将,宣赞舍人、敦武郎已下除左右郎将。在《宋史》官品令中正侍至右武郎,武功至武翼郎,均为从七品官;宣赞舍人,也为从七品;训武郎(光宗朝为避赵惇讳,改敦武郎为训武郎④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596页。),为正八品。据此可得出南宋时诸卫中郎将、左右郎将的官品。脱脱的《宋史》中无北宋时期的官品令,今有南京大学李昌宪教授在所著的《宋朝官品令与合班之制复原研究》一书中对两宋官品令与合班之制进行了复原,这里引李教授的观点:在北宋前期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均为从二品;诸卫上将军、诸卫大将军,为正三品;诸卫将军,从三品;诸军卫中郎将,正四品下;诸军卫郎将,正五品上①李昌宪:《宋朝官品令与合班之制复原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第16页。。北宋初年沿袭唐代的九品三十阶,此处除了宋代新增的从二品的左右金吾、左右卫以及正三品的诸卫上将军之外,正三品的诸卫大将军、从三品的诸卫将军、正四品下的诸军卫中郎将以及正五品上的诸军卫郎将与唐代完全一致。元丰改制后将九品三十阶简化为九品十八阶,职事官官品令也随之变化,李教授在书中对《元丰官品令》也进行了复原:左右金吾、左右卫上将军,从二品;左右骁卫武卫屯卫领军卫监门卫千牛卫上将军,从三品;诸卫大将军,正四品;诸卫将军,从四品②李昌宪:《宋朝官品令与合班之制复原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67-68页。。与北宋前期相比较,除了左右金吾、左右卫上将军保持不变外,其余诸卫上将军、诸卫大将军、诸卫将军均有所下降,从中也可以看出在北宋中期环卫官不受青睐,除人减少。元丰改制之后职事官的官品令虽也有所变动,但一直到南宋初年环卫官的官品令一直无变,直到孝宗淳熙四年重订环卫官格,从诸卫上将军到诸卫郎将均规定其相应官品,结束了两宋以来环卫官动荡不定的局面。

因此,从两宋环卫的官品令变化中,可将两宋环卫官分成三个阶段:元丰改制前、元丰改制后到南宋初、淳熙四年后到宋亡。

四《宋史·合班之制》中环卫官

“合班”又称为“杂压”,为上朝时百官所站的序列,严格意义上说包括所有的京朝官。但《宋史·职官志》所记载的“环卫官”一节中只有左右金吾卫、左右卫、左右千牛卫有上将军、大将军、将军、中郎将、郎将等官职,而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屯卫、左右领军卫以及左右监门卫只列载了上将军、大将军、将军等官。似为不妥,盖《宋史》为元人所编,编纂内容又以南宋为主,对元丰改制后的官制有所提及外,尤缺北宋前期职官的详细记载。两宋官制改革主要分为北宋前期官制、神宗元丰改制后的官制以及南渡后的官制。若要再细分可为北宋前期官制、神宗元丰改制官制、哲宗元祐官制、徽宗政和官制、中兴初年官制、孝宗及以后官制。两宋官制变动极为复杂,此就环卫官的变动作研究,在此以《宋史·职官志八》的“合班之制”为例,《宋史》共分为“建隆以后合班之制”、“元丰以后合班之制”及“绍兴以后合班之制”三大阶段,以此对两宋环卫官的变动进行探讨。

《宋史》所载“建隆以后合班之制”非为从建隆朝开始的合班之制,因为其中的“龙图阁学士”为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1)置,“天章阁学士”为仁宗庆历七年(1047)置,而“观文殿学士”为仁宗庆历八年(1048)置。因此,龚延明教授在《宋史职官志补正》中将此合班之制定为“庆历八年以后合班之制”③龚延明:《宋史职官志补正下》·补正八,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94页。,较为妥当。合班之制中记载有“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诸卫上将军(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屯卫、左右领军卫、左右千牛卫),诸卫大将军,诸军卫将军,诸卫中郎将(左右金吾、左右卫、左右千牛、左右羽林),郎将(左右金吾、左右卫)”④[元]脱脱:《宋史》·卷一百六十八·《职官八》,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3988-3990页。。其中诸卫中郎将及郎将似有不妥,按《宋史·职官六》“环卫官”的记载左右金吾、左右卫、左右千牛均设有中郎将、郎将。若《职官六》中的环卫官为北宋初年所置,则此诸卫郎将中缺左右千牛卫郎将,而诸卫中郎将中的左右羽林也似为编史者之误,唐代设有六军: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各置统军。宋初虽仍设有六统军,六军除统军外虽还设有大将军、将军等官,但无六军中郎将一职。所以左右羽林中郎将在此处应删去。

《宋史》所载“元丰以后合班之制”也非为从元丰朝开始的合班之制,因为其中“太尉”在北宋初期为三公之一,但在徽宗政和二年(1112)将三师:太师、太傅、太保改为三公,为真相;将原先的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废去,改为: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少。而且徽宗武官制度改革中将太尉定为武选一品。且合班之制中的“保和殿学士”是徽宗宣和元年(1119)由“宣和殿学士”而改。因此,此合班之制可定为“宣和元年至靖康初合班之制”略为恰当。龚延明教授在《补正》中将此合班之制定为“宣和末至靖康初合班之制”⑤龚延明:《宋史职官志补正下》·补正八,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10页。,但徽宗宣和共有七年,定为宣和末有待商榷。合班之制中记载了:“左右金吾卫上将军,左右骁卫、武卫、屯卫、领军卫、监门卫、千牛卫上将军,左右金吾以下诸卫大将军,诸卫将军。”⑥[元]脱脱:《宋史》·卷一百六十八·《职官八》,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3992-3994页。其中,左右金吾卫上将军之后似缺左右卫上将军,两宋期间,左右卫一直延而不废,因此这里也没有理由无左右卫。但在此合班之制中无诸卫中郎将、郎将等官。但据《宋史·舆服四》记载康定二年(1041)定百官品位给朝服时尚有诸军卫中郎将、诸军卫郎将的设立;但到了政和议礼局更上群臣朝服之制中就无诸军卫中郎将、郎将的设立①[元]脱脱:《宋史》·卷一百五十二·《舆服四》,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3545-3553页。。据此可推断从神宗朝至南宋初,诸卫中郎将、郎将等官几不授人,这也就是为何在此合班之制中诸卫只有上将军、大将军及将军之故。

《宋史》所载“绍兴以后合班之制”同样非为绍兴朝所定,其中“左丞相、右丞相”为孝宗乾道八年(1172)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为宰臣。因此,龚延明教授在《补正》中将此合班之制定为“乾道以后合班之制”②龚延明:《宋史职官志补正下》·补正八,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34页。。但据《宋会要》记载孝宗淳熙四年(1177)诏订环卫官格才继续授中郎将、左右郎将等职。此合班之制定为“淳熙四年以后合班之制”似更为妥当。合班之制中记载了:“左右金吾卫上将军,左右卫上将军,左右骁卫、武卫、屯卫、领军卫、监门卫、千牛卫上将军,左右金吾以下诸卫大将军,诸卫将军,中郎将,左右郎将。”③[元]脱脱:《宋史》·卷一百六十八·《职官八》,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4010-4012页。其中较之以前的合班之制多出中郎将、左右郎将二阶,在《宋会要辑稿》中所记孝宗于隆兴二年(1164)四月二十六日与宰臣讨论环卫官的设立,于淳熙二年(1175)正月二十九日,诏环卫官依旧堂除。四月二十三日,诏自今除中郎将,令升殿侍立。四年(1177)二月二十三日,诏立环卫官格,其依法:“节度使除左右金吾卫上将军、左右卫上将军,承宣使、观察使除诸卫上将军,防御使、刺史、通侍大夫至右武大夫除诸卫大将军,武功大夫至武冀大夫除诸卫将军,正侍郎至右武郎、武功郎、武翼郎除中郎将,宣赞舍人、敦武郎已下除左右郎将。”④[清]徐松:《宋会要辑稿》·第七十六册·职官三十三之《环卫官》,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3034页。所以自孝宗淳熙四年(1177)之后,诸卫均设上将军、大将军、将军、中郎将、郎将等官,并且较之北宋初期环卫官的除授更具规模。

从《宋史》的三类“合班之制”中可发现两宋环卫官的除授也可分为三个阶段,从北宋初的除授虚衔,到北宋中后期的多不除授(特别是在“元丰以后合班之制”中少了诸卫中郎将及郎将的设立),一直到南宋孝宗朝的重立环卫官格。在这里北宋具体何时不除诸卫中郎将及郎将还有待研究。

从唐代诸卫、诸卫府的设置到五代的承袭,再到宋代环卫官的设立,唐代设诸卫官分管朝会仪卫以及宫城安全,其除授也较为寻常。到五代时,侍卫司的设立,禁军制度的改变,使诸卫官多不掌其府事,再者五代时期金吾卫较为显赫,多以皇子宗室除授,改变了以往十六卫官大致平齐的体制。而到了宋代,三衙的设立,环卫官的无所掌,完全成为名誉官阶,其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虽然孝宗朝重订环卫官格后,使环卫官的除授最终完善。但依旧没有改变宋代武官不掌兵的状况。因此从中不仅可以看出唐宋约七百年间“南衙”制度的演变,也可以看出由唐至宋武官制度的演变,军权不断从武将手中转到朝廷最后由皇帝完全掌控。这也是中国古代由中央集权制转为皇权专制主义的表现。宋代“祖宗家法”明确规定的文官主兵,不仅影响了两宋三百多年,也影响了以后的明清两朝以至如今。

On officials in charge of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in Song Dynasty

SHU Baocheng

The system concerning officials in charge of enviro nmental sanitation in Song dynasty inherited from the sixteen-official system in Tang Dynasty with little change in naming and establishment of officials.But in order to comply with the laws handed down from forefathers that valued literature and despised military force,every period in Song Dynasty restricted the function of the officials in charge of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A? 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data available,the system concerning officials in charge of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in Song Dynasty underwent three stages of evolution.The system of class in the history of Song Dynasty and the official order of Song Dynasty showed those changes.This also reflects Song Dynasty in the period of transition from centralism to the imperial autocracy in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with the official in charge of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as one of representatives contributing to the study of centralization of state power in Song Dynasty.

Song Dynasty;official in charge of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Valuing literature while despising military force;centralized monarchy

K23

A

1009-9530(2014)04-0077-06

2014-03-30

束保成(1990-),男,安徽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宋史研究。

猜你喜欢
职官大将军宋史
走马楼西汉简所见长沙国职官建置论考
孝母
威风凛凛的“大将军”
大将军搬砖
“情—理—情”模式与《宋史·苏轼传》文本的形成
Contents and Abstracts
古代文明(2018年2期)2018-04-25 09:57:02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连环画报(2016年10期)2016-12-16 05:13:39
“彭大将军”也写诗
文史春秋(2016年8期)2016-02-28 17:41:30
隋朝军事机构与职官设置
军事历史(1987年6期)1987-08-16 07:06:48
北魏軍事机构与职官
军事历史(1987年5期)1987-08-16 02: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