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军和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200062;淮南师范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论《淮南子》“以道统儒”的教育目的
廖军和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200062;淮南师范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淮南子》是一部以道家思想为主旨、融合儒法等家思想的汉初集大成之作,其教育目的也体现了这一“以道统儒”的特点。其“主道员”、“臣道方”的教育等级论对君主和人臣提出了不同的目标期望;其“返性”“去载”的教育目的论基于道家人性论的立场,借鉴儒法等家的学习思想,提出培养不同类型的、为维系统治和国家发展服务的人才的教育目的思想。
《淮南子》;教育目的;以道统儒
中国古代统治者通常把教育作为基本治术,如,《礼记·学记》说:“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政教合一,是中国古代社会统治的基本形态。因此,中国流传下来的文化典籍,大多都可以当做教育史的文献来对待。《淮南子》是汉代早期成书的“牢笼天地,博极古今”(刘知几)的鸿篇巨著,①赵吕甫校注:《史通新校注》,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613页。又是以进献汉武帝辅助统治为成书目的,其内容当然蕴涵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可供今人研究采撷。笔者试从教育学的角度,对《淮南子》中关于教育目的之内容作一讨论。
对《淮南子》思想的学派归属,历来是有争论的,主要有杂家说和道家说。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界认识开始倾向于统一,认为《淮南子》是以道家思想为主旨,融合儒法等家思想的汉初集大成之作。如陈广忠(2012)认为,《淮南子》是“融黄老道家的自然观、儒家的仁政学说、法家的进步历史观、阴阳家的阴阳变化理论以及兵家的战略战术等各家思想精华为一体,而以道家思想为主旨的学术创新之作”②陈广忠译注:《淮南子》(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前言第3页。。
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产生怎样的积极变化或结果。它所要回答的是“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它与人性论和人才观密切相连。从《淮南子》全书内容来看,其教育目的体现出鲜明的道儒结合特点。比如,在《原道训》、《俶真训》里体现出鲜明的道家传统,作者为我们描述了靠自身修炼达到“与道合一”境界的、人性返璞归真的“真人”和“圣人”,希望君主能够成为这样的通达之人,而做到无为而治。在《修务训》、《泰族训》中,作者又继承了孔子“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思想,把人分为上中下三等,可以改变的受教育主体是中间之人。这类人所学的乃是比“真人”和“圣人”之学低一层次的“世俗”之学,是“真人”和“圣人”“未尝过”、“未尝观”的(《淮南子·俶真训》)。③陈广忠译注:《淮南子》(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82页。
可见,从教育学的角度考察,《淮南子》中关于教育目的之内容显然是杂糅了道家和儒家的思想传统。道儒杂糅的呈现形式让读者初读之,觉得作者思想前后自相矛盾,思想不一致,往往便以《淮南子》是由刘安组织的不同学派的士人集体创作而成的作解释,把它归之为“杂家”。如,赵家骥、俞启定、张汝珍(1994)认为《淮南子》的教育思想是“综合儒道”。①赵家骥,俞启定,张汝珍编著:《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二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41页。
深研《淮南子》之思想主旨和前后内容的联系,读者会发现《淮南子》前讲“真人”和“圣人”之学,后讲“世俗”之学,两者并不矛盾,两者之间有内在逻辑联系,而且是以道家清静、无为思想一以贯之,奉为准绳的。仍不脱“融黄老道家的自然观、儒家的仁政学说、法家的进步历史观、阴阳家的阴阳变化理论以及兵家的战略战术等各家思想精华为一体,而以道家思想为主旨的学术创新之作”的论断。笔者称其教育目的思想的特点为“以道统儒”。
《淮南子》全书以道家思想为灵魂和准绳统帅全篇。在刘安的组织、安排下,创造性地借助儒家、法家、阴阳家、兵家等各家思想为工具,最终孕育出一部符合汉初黄老道家传统、并有创造性发展的经纬巨著。在其内容所反映的教育思想上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一)“主道员”、“臣道方”
《淮南子》主张君臣异道:人君无为,人臣有为。所谓“主道员”,“虚无因循”;“臣道方”,“守职分明”(《淮南子·主术训)。②②陈广忠译注:《淮南子》(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444页。君主无为的目的在于不任一己之力,而用众智众力,使“千官尽能”,“总海内之智,尽众人之力”(《淮南子·主术训)。③陈广忠译注:《淮南子》(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464页。君主行无为之治的条件就是尚贤使能。这说明,《淮南子》是以道家“无为”为体,儒墨“尚贤”为用。④肖川,何雪艳著:《中国秦汉教育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9-50页。君主的目标是成为“真人”、“圣人”,人臣的目标是成为“贤人”。
这样,《淮南子》就把统治阶级分成了两大类人,一类是“为人主”的君王,另一类是“为人臣”之人。反映在教育目标上,就体现了鲜明的等级论思想。
君主应该“处无为之事,而行不言之教。清静而不动,一度而不摇,因循而任下,责成而不劳。是故心知规而师傅谕导,口能言而行人称辞,足能行而相者先导,耳能听而执正进谏。是故虑无失策,谋无过事,言为文章,行为仪表于天下。进退应时,动静循理,不为丑美好憎,不为赏罚喜怒,名各自名,类各自类,事犹自然,莫出于己。故古之王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黈纩塞耳所以掩聪,天子外屏所以自障。故所理者远,则所在者迩;所治者大,则所守者小。”⑤陈广忠译注:《淮南子》(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417-418页。这种人即是“驰于方外,休乎宇内”,能“臣雷公,役夸父”的“真人”和“内修道术,而不外饰仁义,不知耳目之宣,而游于精神之和”的“圣人”(《淮南子·俶真训》);⑥陈广忠译注:《淮南子》(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80页。是“身正性善,发愤而成仁,帽凭而为义,性命可说,不待学问而合于道”的,像“尧、舜、文王”这样的人(《淮南子·修务训》)。⑦陈广忠译注:《淮南子》(下),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131页。《淮南子》希望君主通过学习、修炼,成为“圣主在上,廓然无形,寂然无声,官府若无事,朝廷若无人。无隐士,无轶民,无劳役,无冤刑,四海之内,莫不仰上之德,象主之指,夷狄之国,重译而至,非户辩而家说之也,推其诚心,施之天下而已矣”(《淮南子·泰族训》)的,⑧陈广忠译注:《淮南子》(下),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193页。能够尚贤使能,不任一己之力,而用众智众力,使“千官尽能”,“总海内之智,尽众人之力”的“圣人”。
人臣应是“论是而处当,为事先倡,守职分明,以立成功”的⑨陈广忠译注:《淮南子》(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444页。,能够“矫世俗”的“贤才”。⑩陈广忠译注:《淮南子》(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82页。这种贤才属“中人”,他们“上不及尧、舜,下不及商均”,“此教训之所谕也,而芳泽之所施”(《淮南子·修务训》),(11)陈广忠译注:《淮南子》(下),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131页。这种人是真正需要,也能够教训引导使之晓谕之人。《淮南子·泰族训》又把人臣分为英俊豪杰四个层次,“智过万人者谓之英,千人者谓之俊,百人者谓之豪,十人者谓之杰”,“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轻,上唱而民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12)陈广忠译注:《淮南子》(下),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206页。《淮南子》实际上更加重视对这一类人的教育,在《人间训》、《脩务训》、《泰族训》等篇章里用了大量篇幅对作为人臣的中人从教育的可能性,为学过程要勤奋,注重积累,乐学好学,注重因材施教等方面都提出了要求。(13)廖军和:《〈淮南子>中的教育思想》,《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第26-28页。
(二)“返性”、“去载”
任时先(1937)认为,《淮南子》最重人性的研究,人性成为教育思想的中心。《淮南子》认为性是清静恬愉的,是善的,打破性之清静恬愉的便是欲及知。教育之最好的方法,即在于节欲。节欲之本在反(返)性。反性之本在去载。去载即是去外界诱惑之物。把外界诱惑之物干净去掉,性便能复返于清静恬愉的状态。性便能与道相合。①任时先:《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第23-24页。这是典型道家思想的体现。
《淮南子》认为人的天性是有差别的,但君臣上下,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轻,上唱而民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②陈广忠译注:《淮南子》(下),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206页。《淮南子·修务训》里举了个例子,“夫宋画吴冶,刻刑镂法,乱修曲出,其为微妙,尧、舜之圣不能及。蔡之幼女,卫之稚质,梱纂组,杂奇彩,抑墨质,扬赤文,禹、汤之智不能逮”。这是因“各有其自然之势”,③陈广忠译注:《淮南子》(下),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139页。加之后天训练而成的。
《淮南子》虽然在教育和修养方式上借用了儒墨法等家的方法,但仅是把他们放在“用”的层面,是为根本的“道”体服务的。学习、修炼都是为了反性、去载,明复和发挥个人天性中之所长。这正合《淮南子》所主张的“遵循人的天性而进行的教育和教化不是道家所反对的‘有为’,而是遵循‘道’的一种‘无为’,是追求和掌握‘道’的一种途径。”④廖军和:《〈淮南子>中的教育思想》,《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第26-28页。最终,不论是为人君者、为人臣者,不论是圣人、中人还是众人,都能充分发挥天性,各守其职,遵循规律办事,整个国家社会和自然环境,都按照冥冥之中的规律自然运转,形成“圣主在上,廓然无形,寂然无声,官府若无事,朝廷若无人。无隐士,无轶民,无劳役,无冤刑,四海之内,莫不仰上之德,象主之指,夷狄之国,重译而至,非户辩而家说之也,推其诚心,施之天下而已矣”⑤陈广忠译注:《淮南子》(下),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193页。的社会,这个社会是符合道家理想蓝图的。
综上所述,《淮南子》的教育目的思想非常富有特点,总的来说体现了《淮南子》整书写作的意图和主旨,属于汉初黄老道学一派思想体现,又兼及儒法等家,拿来为用。这体现了《淮南子》的创新性。《淮南子》所期冀的君主和人臣应通过学习和修炼成为不同层次的“圣人”和“贤人”,显然是为汉朝统治者服务,有它的历史局限。但又扬弃了老子“绝学”思想,借鉴了更为进步的儒家学习思想,这是值得肯定的。
[1]赵吕甫校注.史通新校注[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2]陈广忠译注.淮南子(上、下)[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赵家骥,俞启定,张汝珍编著.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4]肖川,何雪艳.中国秦汉教育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任时先.中国教育思想史[M].上海:上海书店,1984
[6]廖军和.《淮南子》中的教育思想[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4)
On Huainan Zi's thought of the aim for education——unifying Confucianism through Taoism
LIAO Junhe
Huainan Zias a great works at the beginning of Han Dynasty took Taoist ideas as the theme, integrated Confucianism with Legalism.Its thought of the aim for education also reflects the characteristic---unifying Confucianism through Taoism.The education level theory of"Flexible monarch", "Strict minister"put forward different expectation to monarch and minister;the educational teleology of" Back to nature"and"Removal of load"based on Taoist theory standpoint,learn Confucianism and Legalists' thought of learning,provide the education thought of the cultiv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personnel,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rule and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service.
Huainan Zi;aim of education;unifying Confucian through Taoism
K23
A
1009-9530(2014)04-0098-03
2014-03-28
廖军和(1972-),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博士研究生,淮南师范学院《淮南子》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教育史、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