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元杂剧中太湖石程式化的叙事作用及创新

2014-04-09 01:09朱文婷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湖山太湖石元杂剧

朱文婷

(安庆师范学院 中文系,安徽 安庆 246133)

论元杂剧中太湖石程式化的叙事作用及创新

朱文婷

(安庆师范学院 中文系,安徽 安庆 246133)

太湖石是园林中的常用石种,在元杂剧中具有提供标志性地点、转变观察视角等程式化的叙事功能,且在插科打诨、抒情、修辞、表现元代文人梦想与审美等方面有很多创新之处。元杂剧中太湖石的运用,体现元代文人将园林置石思想初步地用于叙事。

元杂剧;太湖石;叙事;程式化;创新

太湖石,又称“湖石”、“湖山”,是堆砌假山的常用石种。白居易的《太湖石记》是最早阐述太湖石审美价值的文章,南宋杜绾的《云林石谱》是中国第一部论石专著。此外,白居易《寄庾侍郎》、《太湖石》、《奉和思黯相公以李苏州所寄太湖石奇状绝伦因题二十韵见示兼呈梦得》、《感旧石上字》、《杨六尚书留太湖石在洛下借置庭中因对举杯寄赠绝句》,刘禹锡《和牛相公题姑苏所寄太湖石兼寄李苏州》,牛僧孺《李苏州遗太湖石奇状绝伦因题二十韵奉呈梦得乐天》,姚合《买太湖石》,陆龟蒙《太湖石》,吴融《太湖石歌》,齐己《寄松江陆龟蒙处士》,王贞白《太湖石》、《依韵和幹公题庭中太湖石二首》,宋方勺《泊宅编》,陈洙《太湖石赋》,孔传《云林石谱序》,范成大《太湖石志》,元好问《张萱四景宫女》,元明间无名氏《搬运太湖石》(《太和正音谱》著录,已佚),明代《牡丹亭》、《金瓶梅》,计成《园冶》,文震亨《长物志》,清李斗《扬州画舫录》等,都有关于太湖石的介绍。大量的诗词、戏曲、小说等文学样式都反映出太湖石与文学的密切关系,值得关注。

现存的整本元杂剧,与太湖石有关的仅十余种,即《争报恩》、《墙头马上》、《锦云堂》、《绯衣梦》、《西厢记》、《西游记》、《梧桐雨》、《东坡梦》、《庄周梦》、《符金锭》、《萧淑兰》、《升仙梦》等。

一、太湖石在元杂剧中程式化的叙事功能

戏曲的“程式化”使得元杂剧有着固定的模式,不同的作品有着相同的情节,这些相同的情节有着共同的叙事作用,即程式化的叙事功能。太湖石具有观赏价值,且易与周围的建筑、植被构成隐蔽之所,此特点使得不同的元杂剧中的相同情节有着共同的叙事功能。

(一)可赏——提供标志性的地点且营造浪漫的氛围

“石者,天地之骨也”(郭熙《林泉高致》),太湖石是园林的骨架,常以高大雄伟者为上乘。如现存的苏州留园“冠云峰”高约6.5米、“瑞云峰”高4.5米①陈从周主编:《中国园林鉴赏辞典》,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8页。,上海豫园“玉玲珑”高3米多②陈从周主编:《中国园林鉴赏辞典》,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00页。。因此,太湖石必定是园林中极易辨认的标志,最易成为约会时的精准地名。《绯衣梦》中李庆安问:“今夜晚间在哪儿相等?”王闰香云:“你则在太湖石边相等。”《升仙梦》中正末云:“我与娇桃约在湖山侧相会去。”

除了约会,太湖石还为“烧香”、“倚”等动作提供固定的地点,如崔莺莺、李千娇、裴海棠(《西游记》)等人烧香皆在太湖石边,裴少俊家院公“倚着湖山睡些儿咱!”(第三折),李千金“将湖山困倚”(第一折【赚煞】),符金锭“转湖山迤逦”(《符金锭》第一折【那吒令】)等。“倚”、“烧香”、“转”等动作,皆是太湖石的道具功能在叙事中的体现:在舞台上,不论太湖石是否以具体的道具形式出现(摆放精致的假山道具,可装点舞台;但也经常仅靠演员的宾白、唱词来虚拟假山的存在,演出时默认虚拟的假山存在于台上的某个固定的位置),它都成为舞台调度的一个支点,为角色的扶、靠、坐、围转、跳等动作提供参照。

白居易《太湖石记》云:“厥状非一,……有端俨挺立、如真官神人者,……又有如虬如凤,若硂若动,将翔将踊,如鬼如兽,若行若骤,将攫将斗者。……蔼蔼然有可狎而玩之者。”①白居易:《白居易集》,顾学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544页。用太湖石叠假山,将人工美与自然美结合,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②计成:《园冶注释》(第二版),陈植注释,杨超伯校订,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第51页。的境界。元杂剧中太湖石周围的环境优美,《连环计》中太湖石边有竹径、芍药、丁香树等,《西游记》十三折【穿窗月】介绍太湖石边种着菊花、枫树等;再加上月色与黑夜构成的朦胧感与隐蔽性,最易使男女突破封建束缚而恋爱。此外,“园中盛开的花朵象征着女性柔弱的美,奇异的山石则隐喻着男性阳刚的力量”③周宁:《花园:戏曲想像的异托邦》,《戏剧文学》2004年第3期,第25页。,所以女子在太湖石边烧香拜月、等待爱人、“困倚湖山”等动作皆有着深刻的意蕴。

(二)可藏——转变观察视角且延长观察时间

《园冶》:“此石以高大为贵,惟宜植立轩堂前,或点乔松奇卉之下,装治假山,罗列园林广榭中,颇多伟观也。”④计成:《园冶注释》(第二版),陈植注释,杨超伯校订,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第225页。太湖石常靠近墙或亭轩,周围多植花木,隐蔽性强。元杂剧中,太湖石成了最佳潜藏之处,张生、王允、花荣、裴炎等人皆躲于石后,凭借太湖石的隐蔽,人物由正常的观察视角变成了偷窥,有更充足的观察时间,观察得更细致全面:王充在躲避前,连人都没看清,以为“宿鸟在花阴串”,待藏于石边后,居然能看清貂蝉“手纤纤搭扶着丁香树儿”喘气;花荣、裴炎跳墙后都是先整体感知有花园,然后才细察园内的人与物。《西厢记》中王实甫称此转变后的视角为“饱看”(第一本第三折)与“仔细定睛”(第一本第三折【金蕉叶】):张生初见莺莺于庄严的佛殿上,虽能看到莺莺“宫样眉儿”、樱桃口与“亸着香肩”拈花微笑,但这只是短时间内获得的印象,并不全面;因此莺莺走后,张生并未看得满足,只能对着芳径上的脚印来推测莺莺脚的大小。但在第一本第三折中,莺莺烧香的香桌“近太湖石畔放者”,张生躲在石边,故而张生不仅能“饱看”,还有充足的时间将此次与初见面时的情景作比较:“比我那初见时庞儿越整”。

另外,太湖石延长人物的观察时间,致使叙事出现两种效果:

1.使得人物的心理活动出现变化。剧中人物在未躲避前内心都是不平静的,或惊慌或烦闷或迷惑或愤怒等。如王充弹琴哀叹,忽然怕自己的秘密被人发觉而惊慌;花荣以“慌上云”(第二折)急切地上场;裴炎为王员外的辱骂而愤怒,杀气腾腾;但是当三人躲于太湖石后,内心皆平静下来了,太湖石为人物提供安全感,使得叙事由急入缓,出现波折。

2.使得人物的精神、性格得以丰富深化。《萧淑兰》中的萧淑兰敢于自作主张,带着梅香去花园,想与张世英说说话,但张世英的一句“谁家女子,来到这里?”,使得她羞得“向湖山紧觇”。这太湖石后的慌忙一“躲”,将她主动追求爱情的大胆、少女的羞涩和大家闺秀应遵循礼教等复杂心境恰到好处地融合。《连环计》中“我等计议倘或漏泄,岂不反取其祸”体现王充的谨慎;但当王充避于太湖石后,他观察到貂蝉喘气、“界破残妆面”的泪痕等细节,这些细节将王充的小心谨慎刻画到了极致。

二、太湖石为叙事开辟新天地

太湖石除了程式化的叙事功能外,它还为叙事增加了新的功能。

(一)可玩——为插科打诨提供新的笑料

插科打诨具有“看戏之人参汤”⑤李渔:《闲情偶寄》,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第61页。之功效,能给观众提神,《东坡梦》中的“太湖石”即是如此。《东坡梦》写天子游御花园“见太湖石摧其一角”,遂问原因,王安石答:“此乃是苏轼不坚。”苏轼反驳:“非苏轼不坚,乃安石不牢。”

用双关或谐音来插科打诨,元杂剧中非常普遍,如《抱妆盒》中刘皇后与陈琳的对话,《降桑椹》中两个庸医分别叫“宋了人”和“胡突虫”,谐音“送了人”、“胡涂虫”等。但是综观现存的元杂剧,《东坡梦》用“太湖石”来调笑,可谓是开辟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对插科打诨中嘲笑者与被嘲笑者的身份有所突破,即以做官的文人身份调笑做官的文人。元杂剧中所讽刺的官员阶层,多为赃官、懦弱的将军、权豪势要的亲属等,且多为以上类型的官员自嘲或下层百姓的谩骂。但王安石只是个推行变法不被支持的官员,不像梼杌、鲁斋郎那样犯有直接的人命案,也不像张士贵(《薛仁贵》)、高熊(《老君堂》)等武将那样怕死;且嘲讽他的苏轼居然和自己是同一身份的。这种同阶层官员的互相嘲讽且关注园林置石,是元杂剧中独一无二的。

(二)可听——为抒发情感提供新的载体

文震亨《长物志》:“太湖石在水中者为贵,岁久被波涛冲击,皆成空石,面面玲珑。”①文震亨:《长物志校注》,陈植校注,杨超伯校订,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第112页。明计成《园冶》②计成:《园冶注释》(第二版),陈植注释,杨超伯校订,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第225页。与谷应泰《博物要览》③谷应泰:《博物要览》,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93页。中皆记载太湖石“嵌空穿眼”,表面多“弹子窝”,“叩之有声”。太湖石作为天然石灰岩石类,受水侵蚀而多孔,这种“漏”“透”且敲击有声的特性,被白朴创造性地用在《梧桐雨》中:“渲湖山漱石窍。”此六个字,精绝无比——太湖石成为写雨、抒情的新载体:首先写出太湖石多孔、“叩之有声”的特点。其次写出雨水除了能淋湿“黄花”“篱落”“苍苔”等景物,连多孔的太湖石的“石窍”都难逃被“漱”之灾,可见雨水之多、密、无处不在。第三,雨象征着悲伤、思念等情感,太湖石的石窍正如人的内心,两者相撞,更突出愁绪之多。太湖石与雨皆可赏可听,将观者的听觉、视觉相结合,使得抽象的情感具体化。

现存的唐宋诗词中,只有一句唐诗“雨过上停泓,风来中有隙”(吴融《太湖石歌》),是将太湖石与雨结合起来描写的;但此句仅突出太湖石“皱”的特点,“雨”的意象不够丰富,抒发的情感也浅显单一。因此,用太湖石作为写雨、抒情的载体,且达到情景、视听交融的境界,白朴是唯一的。

(三)可爱——将文人的美梦具体化

元杂剧中,园林内所置之石,仅太湖石一种。这是因为作品受到程式化的束缚,且太湖石是公认的最佳假山石,“石有聚族,太湖为甲”④白居易:《白居易集》,顾学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544页。。此外,这也体现元代文人对太湖石的钟爱,太湖石既是元代儒生的化身,又是他们美好愿望的具体体现。这在杂剧《庄周梦》中体现的最明显:庄周“与那太湖石结姻缘”(第四折【川拨棹】)。

庄周是读书人,他与风、花、雪、月四位仙女变化成的四个妓者相伴,又与莺、燕、蜂、蝶四女子及桃、柳、竹、石四女子相伴,最终醒悟而归仙位。作者将文人所向往的风花雪月、所钟爱的桃柳竹石等具体化、人格化,写自己与之结缘,这种“梅妻鹤子”般的喜爱之情是非常强烈的。且作者对“太湖石”有着偏爱,称赞其外形“万窍千穴”“玲珑剔透”“风流可喜”,称赞其品质“曾伴投江浣纱女”,连最后的审判都网开一面:批判桃柳见异思迁,斥责竹子“全是你的不是”,而批评太湖石语气却较轻,“志诚的是石头,今日也不好了”(【呆骨朵】),最终结局“桃柳丧黄泉,石竹却还元”。另外,太湖石的特性也引发元代文人的共鸣,作为其自身的写照,如第二折中“清奇古怪世间稀,说与君家知不知?”写出元代文人有才华却无人赏识,“倚翠偎红花竹畔,亭亭曾见雨云期”刻画出元代文人混迹勾栏瓦肆,与歌妓相伴的现状等。

(四)太湖石在其他方面不可忽视的作用

1.达到“密针线”与“重复之反重复”⑤杨义:《中国叙事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5页。的效果

李渔说:“编戏有如缝衣,……凑成之工,全在针线紧密;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⑥李渔:《闲情偶寄》,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第16页。“重复之反重复”是指作品中多次出现相同的情节,但相同情节在前后的对比中会出现反差,生发出新的意义或作用来。《西厢记》第一本第三折中,张生凭借“太湖石”的隐蔽而偷窥,且感叹“比我那初见时庞儿越整”,瞬间将第一折的初见莺莺与此折的二见莺莺,跨时空地对接,达到“密针线”的效果;偷窥与邂逅时的偶见虽都是“看”,但两者对比,可看出张生变得更大胆,对莺莺的痴情更加强烈,达到“重复之反重复”的效果。

比照现存的西厢故事原型,元稹的《莺莺传》、秦观和毛滂运用此题材写的《调笑转踏》、赵令畤的鼓子词《莺莺传》等,皆未提及“太湖石”。董解元《西厢记》有三处提及:“时潺潺流水,凑著千竿翠竹,几块湖石”(卷一【双调】【文如锦】),“腰儿稔腻,裙衣翡翠,料来春困把湖山倚”(卷五【六幺遍】),“映湖山侧左,芭蕉几叶,空阶静听疏疏雨”(卷七【越调】【水龙吟】),但此三处的“湖石”仅是对园内景物作补充,若删去对情节并无影响,因此王实甫将“太湖石”用于叙事是一创新。明清小说、戏曲等叙事类作品中“太湖石”出现的频率极高,但却鲜有能用一块“太湖石”就达到“密针线”与“重复之反重复”的效果的。

2.“湖山”含义的转变:从自然界的“湖山”到元杂剧中的假山

“湖山”在现代汉语中有两种含义,一是“湖水”与“山”的合称,如“湖山四面争气色”(元稹《酬郑从事四年九月宴望海亭》),“湖山翠欲结蒙笼”(杜牧《江楼晚望》)等。二是特指用太湖石堆叠成的假山,如“将湖山困倚”(《墙头马上》),“倚湖山梦绕”(汤显祖《牡丹亭·写真》)等。

值得注意的是,“湖山”具有“太湖石堆叠成的假山”这一含义,是从元代开始的。元代杂剧与散曲中皆有少量的“湖山”(假山)出现(南戏中无),且散曲多写景抒情,未出现具有叙事功能的“湖山”(假山)。另外,唐宋诗词中虽有许多关于石的篇章,但是传奇、话本等叙事类作品却不见太湖石的踪影,更谈不上将其用于叙事了,故而唐宋时期园林虽盛,但园林置石思想并未渗透到叙事类的作品中。因此,将太湖石用于杂剧叙事是元人首创,体现元代文人叙事时具有初步的园林置石思想。

3.开创比喻的新局面——用非植物的园林要素作喻体

陈从周说:“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①陈从周:《园林清议》,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3页。周维权认为:“山、水、植物、建筑乃是构成园林的四个基本要素。”②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4页。可见,植物是不可缺少的园林要素。元杂剧中植物类的园林要素,如花、柳等,经常用来比喻人,如《墙头马上》中的“这人人和柳浑相类,花心吹得人心碎,柳眉不转蛾眉系”(第一折【寄生草】)。以植物类的园林要素喻人,前代早已有之,不是元杂剧的独创。

但值得关注的是,元杂剧竟把非植物的园林要素用作喻体,如“影光芒一块碧琉璃,崤硬似太湖石”(《西游记》第十二折),将“太湖石”比作“钵盂”,这是元杂剧中唯一用太湖石作喻体的作品。除太湖石外,《双献功》“他见我这威凛凛的身似碑亭”(第一折【滚绣球】),将彪悍的李逵比作碑亭。用非植物的园林要素作喻体,元代以前叙事作品中从未有过的,元代以后也极罕见,可见其价值。

元杂剧中有关太湖石的描写很少,但透过它可以看出元代文人已将园林置石思想初步地融入到叙事中,使得元杂剧在叙事的多个领域开辟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某些开拓甚至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太湖石为庞大的叙事系统填补了许多空白点,提供新的写作方法、内容、视角、意蕴等,值得继续研究。

The stylized narrative-function and innovation of Taihu Stone in the za-ju opera of the Yuan Dynasty

ZHU Wenting

Taihu Stone is very commonly used in the garden.There are two main stylized narrativefunctions of Taihu Stone in the za-ju opera of the Yuan Dynasty,one is to provide an iconic p lace,the other is to change a perspective of observation.Taihu Stone innovates narration in amusing the audience, expressing one's emotion,metaphor,expressing hobby and dream of literary intellectuals,and some other aspects.Taihu Stone in the za-ju opera of the Yuan Dynasty embodies placing rock is preliminary used in narration by literary intellectuals of Yuan Dynasty.

za-ju opera of the Yuan Dynasty;Taihu Stone;narrate;stylization;innovation

I206.2

A

1009-9530(2014)04-0064-04

2014-05-18

朱文婷(1988-),女,安庆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湖山太湖石元杂剧
李卫平作品
李卫平作品
《赵氏孤儿》的改编与创新——从元杂剧到电影
湖山温柔
元杂剧勃兴之演剧根源探论
英语世界元杂剧家地位的定量分析
近期拍卖成交的太湖石精选
太湖石记
湖山融沧海 一揽天下奇
跨文化交流对元杂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