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目标的再构建

2014-04-09 01:38李海军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行为主体课程标准案例

李海军

一、目前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与表述存在的主要问题

“依标施教”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日常教学中,课程标准还要分解为每一单元、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开展有效教学的首要环节,如果要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全面关注教学目标。

从目前实际来看,虽然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已近十年,但在教学目标的表述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笔者撷取两则案例予以分析、说明。

【案例1】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改革开放的年代》一课时教学目标

1.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从此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2.了解邓小平确定的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方针,感受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案例2】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石油宝库》一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够分析西亚及波斯湾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特点(沙漠广布、炎热干燥);知道波斯湾地区是世界油库;了解石油资源给该地区带来的巨大变化。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利用各种图表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理解石油资源的输出给海湾地区带来的变化;并能就海湾地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提出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自然环境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但人们也可以创造性地适应和改造环境营造美好生活;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观念。

以上两个案例的“教学设计”仍存在以下问题。

1.“过程与方法”缺失

案例1中,“知道……”“了解……”表述的是“知识与技能”中的“知识”目标,“感受……”则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没有“过程与方法”目标。案例2中,看似存在“过程与方法”目标,实则不然,“理解……”是“知识”目标,“并能……提出见解”是“技能”目标,而“培养……能力”也不是“过程与方法”。新课程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与以往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新增了“过程与方法”目标。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目标表述中,没有“过程与方法”目标,应当是不合适的。

2.行为主体交叉错位

教学目标是教师所“预期的学生行为与思想方式的变化、发展及其程度”,因此,其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案例1是以学生为行为主体表述的;而在案例2中,“使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和“培养学生利用各种图表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等目标的行为主体明显是教师,而“知道……”“了解……”“理解……”“体会……”等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两种行为主体混杂在了一起。

3.照搬照抄教学用书

合理确定并准确表述教学目标,是对一线教师最基本的工作要求,但对当前大多数教师来说,其实并不能做到得心应手。因此,在确定、表述教学目标时,照搬“教师用书”是常有的现象。“案例1”就是从“教师用书”中将与本课时有关的“教学目标”条目一字不落地照搬了过来。然“尽信书不如无书”,“教师用书”虽然是教育部组织“专家”编写的,但结合自己的“学情”,还应该制订更具体、合适的教学目标。何况“教师用书”的编写、更新需要一定的成本和时间,有些观念和内容未必能及时更新。

除此之外,新、旧两种教学目标分类体系混淆,也是常见的现象,如“培养学生利用各种图表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就是旧的目标分类体系——“知识、能力、德育”目标中的“能力目标”,等等。

二、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表述策略

1.寻找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

(1)全面理解课程标准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前提

作为国家课程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规定国家对公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具权威性。课程标准对某方面或领域基本素质的规定,主要体现为在课程标准中所确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而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则制定了学习的最低目标,即每个学生都必须达到的学习目标。因此,对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课堂教学目标是内容目标、教学要求的具体化,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具体手段,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研究内容目标、教学要求,把内容目标、教学要求转化为课堂教学目标,创造性地制定可操作、可实现的课堂教学目标。

(2)准确分析学生实际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基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年龄、心理特点等,制约着教学目标的确定。学生的实际,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又一个重要依据。“只有建立在学习者实际基础之上的教学目标才可能是科学、合理的,过高或过低的教学目标均不适。”

(3)精确把握教学内容所涉及的知识体系是教学目标设计的立足点

教学内容及其特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它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目标的水平层次。“教学目标的确定既要实现课程标准的最低要求,又要考虑到对教科书资源的选择和利用问题。”

分析教学内容是指分析课程标准与学科指导意见中相关内容的规定及其教科书中这些内容的呈现方式与特点。教师需要分析相关内容中包括了哪些知识点、需要学到什么程度,要知道这些知识的性质、范围及其所要达到的要求或标准。同时也要结合教科书进行分析,了解课程标准中的这些内容在教科书上是怎样表述的,怎样利用教科书内容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要不要利用其他教科书以外的资源等等。

2.明确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

主体性原则。学生既是教师施教的对象,更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一切,学生的未来。因此,“在陈述教学目标时,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陈述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可操作性原则。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应该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能表明学生学习行为、结果和衡量条件与标准。因此,“所有的目标都应表述成易测量的陈述句”。其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明确、可测评的,而不是笼统、抽象、模棱两可的。在表述时尽量选用那些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的词语,如写出、说出、画出、辨别、比较、指明、阐述等,减少使用掌握、领会、理解等描述内部心理变化的词语。

渐进性原则。要体现出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不同层次要求,并用相应的行为动词进行陈述。行为程度必须是面向全体的最低底线,而不是个别尖子生才能达到的最高标准。如果制订的教学目标不是最基本、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标准,教育也就不是面向普通人的基础教育了。因此,行为程度要适当,既符合多数学生的实际程度,又能让接受快的学生有继续发展的空间。

3.遵循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

寻找关键词。从具体的内容标准中找出行为动词和这些动词所指向的核心概念(名词),或修饰它们的形容词、副词等和规定性条件,作为关键词,并予以分类。

扩展或剖析关键词。将上述关键词予以扩展或剖析。扩展可采用概念认知图展开、词汇意义展开、理论概念展开或教师经验展开等方式,教师可自行决定最佳的方式,如说出、写出、学会等。

形成剖析图。将上述从关键词中分解出来的概念根据某种逻辑绘制成剖析图,以便于清晰地对应具体的学生。

写出教学目标。依据重点组合以及目标表述的规范,叙写明确的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具有预设性,因此,教师还应以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和年龄特点为一张滤网,优化课时目标。然而,预设的教学目标毕竟是一种假设,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不可能完全按照预先安排好的教学目标进行。伴随着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课堂教学会生成新的目标,超出教师课前的预设,所以,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应有一定的灵活性,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情况,要鼓励师生在互动中的即兴创造。

参考文献

[1] 余柠.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目标叙写方式的转变.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7(3).

[2] 聂幼犁.中学历史课“过程与方法”目标问题.历史教学问题,2009(1).

[3] 魏林明.按“最近发展区”设课,促进课堂有效教学.物理通报,2010(12).

[4] 顾卫星.浅析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和方法步骤.新课程(中),2011(12).

[5] 刘俊利.高中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设计初探——以《民主政治的摇篮》为例.历史教学(中学版),2005(9).

【责任编辑 关燕云】

猜你喜欢
行为主体课程标准案例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样板案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语文课程三维目标新解
网络政治参与相关问题探析
网络政治参与相关问题辨析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困境及解决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