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014-04-08 01:38倪蔓莉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4年26期
关键词:创造力建构课文

倪蔓莉

创造力离开了想像是不可想象的,想像既是培养创造力的手段,又是其目的之一。语文创造力逻辑地内涵了语文想像力,想象力既是创造力的构成部分,又是激发创造力的主要诱因和前提条件,还是语文创造力得以表现的一种形式。语言是一种抽象的符号,而语言主体的想像则使这符号成为一种有血有肉的,可以听、可以看、可以嗅、可以触摸、可以驰骋、可以操作、可以纵横扩展的生命空间。

想象是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对语言符号所唤起的形象进行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语言符号具有指代功能,而这种指代功能使得客观存在可能成为主观存在,使物理事件可能成为心理事件,语言符号则是这种心理事件的图式文本。阅读时通过想像,激活阅读主体的相关经验,将语言符号与事物的主观形象建立起对应关系,并对这些形象组织化,从而形成新的形象,这就是阅读的想像。

阅读想像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其具体表现是借助于事物的形象,并按照描述的逻辑规律进行思维,如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等等,都离不开想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想像又是阅读心理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是因为书中的部分语言没有直接的可感性,必须借助想像来完成;二是因为作者写作时是通过想像创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学生阅读对必须借助想像的中介作用才能准确地、全面地把握作品所传达的复杂感情。作者常常是“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因此,必须通过作品中有限的语言体会作者“十分”的用意,甚至超出“十分”。要达到这一点,想像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一节课不仅要给学生传授一定量的知识,最主要的是要让他们能将知识转化为一种能力,即使是一种对现实问题的尝试性的解决方法的思考,也是极为可贵的。方法固然有很多,但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去想像,亲自动手去描绘想像中的天地才是最关键的。

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呢?

“空白”理论认为,“文本给读者留下的不确定的‘空白,等待读者用想像去‘补充。补充的过程就是发掘意义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经验去再创造的过程。”那么,教师就应该努力在这些文本的“空白”处为学生建构广阔空间,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自由翱翔。

一、在人物语言的空白处建构想像空间

人物的语言展示人物的性格,同时体现人物的精神品质。课文中常常出现人物的语言不完整的情况,有的是因为某种原因欲言又止,有的是因为被打断,有的是因为生命垂危无法说下去……由此造成语言的空白。

如《珍贵的教科书》一文,指导员为了保护教科书而受了重伤,在生命垂危之际,他最放心不下的还是教科书和孩子们;他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是:“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这里人物语言的空白比较典型,教师在教授这一课时要抓住这一空白,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想像,把指导员没有说完的话说下去,填补这个语言空白。这样,学生在想像和填补空白的过程中,既体会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

二、在人物行为的空白处建构想像空间

作者在描写人物的行为时,一般是突出中心,有详有略,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常常留下些空白。

例如《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写到: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在壮士们跳下悬崖的时候,很明显的有的空白,可以提醒学生们注意这一空白,想像他们跳下悬崖的动作、心理,这样不仅使学生深入了解了课文,而且在思想上受到了国际英雄主义教育。

三、在人物心理活动的空白处建构想像空间

不少课文在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时,不是采用直接描写的方法,而是通过对人物的神态、动作等描写表现心理活动,这样就使人物的心理活动出现了空白。

如《一个苹果》一文,防炮洞里战士们口干舌燥,甚至嘴唇都干裂出了血口子,在这种情况下,苹果在战士们手中传了一圈,谁都没有吃,再传一圈,仍旧没有人吃。最后当大家分吃这个苹果时,每个人都只咬了一小口,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少吃一点,把更多的留给别人。这时,课文描写“小李的面颊上闪动着晶莹的泪珠”,“别的同志都在擦眼睛”,而连长也“进出了幸福的骄傲的泪花”。这里,并没有描写战士们的心理活动,但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战士们此时此刻一定是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想像此时战士们的心理活动,通过想像,不仅填补了这个心理活动的空白,而且大大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在文章结尾的空白处建构想像空间

为了使文章达到言虽尽而意未尽的效果,很多作者喜欢让文章留下一个引人遐想的结尾。

如《高大的皂荚树》一课,结尾处写到“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文末并未用十分直白的语言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而是借蕴意深刻的“种子”一词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那么,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作者故意留下的问题,引导学生们展开想像,各抒己见。

由以上例证可见,通过结合课文内容建构想像空间,既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抓住那些与课文主旨有密切联系的内容,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之伸向更宽广的未知领域,从而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

无数事实证明,创造过程往往伴随着人们丰富的想像。广大教师在语文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中持之以恒地建构阅读想像空间,有助于发展学生想像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提炼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阅读想像水平。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造力建构课文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背课文的小偷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建构游戏玩不够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