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等互动的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014-04-08 01:33段翠红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4年26期

段翠红

摘 要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敢问,首先要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师生互动中解决问题。

关键词 敢问;想问;善问

我们发现课堂上学生为什么不愿讲、不善讲导致不敢问?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没有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2)教师重“结果”轻“过程”,重“练习”轻“表述”;(3)数学语言要求精确、严密、抽象、逻辑性强,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欠缺,从而产生对数学语言“学而生畏,避而远之”的恐惧心理;(4)教师包办过多,缺损了个人的想法和创意;(5)课堂被优等生控制。

于先通先生也说过,问题就像钩子,有了钩子才能钩到东西,没有问题是不会有创新的。所以,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特别强调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因此,我们要在课堂上积极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养成敢问——想问——会问——善问——相互质疑的好习惯,从而启发其思维,点燃其智慧火花。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使课堂成为学生对话互动、体现自我的舞台。

一、要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问

以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大多是灌注知识的教书匠,学生多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因而,大部分学生会学不会问,或只学不问。另外受师道尊严的影响,即使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斗胆发问,也很难得到教师的重视和肯定,甚至会被认为“扰乱课堂秩序”而受到批评和嘲笑。长期以往,学生的问题意识被扼杀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随之丧失。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就是教师上课拼命灌输,学生课后死记硬背。为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敢问,首先要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陶行知先生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并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顶峰。”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观念,从权威角色向同伴角色转变,从讲师角色向引导角色转变。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上,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实施民主教学、微笑教学,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亲切、厚望,心情愉快,从而“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中,要多使用激励性、鼓励性话语,鼓励提倡学生大胆地讨论、质疑。答错了,可以再来;答不完整,可以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既可和学生讨论,也可和老师讨论。不管答对与否,提出什么问题和看法,教师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只有实施民主平等的教学,学生才能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形成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会消除紧张感,才会感到自由和安全,才能充分发挥主体性,大胆提出问题,出现奇思妙想,培养出问题意识。很难想象,如果教师上课时表情严肃,不带一丝微笑,学生正襟危坐,甚至胆颤心惊,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学生会举手提问。

二、教师创设对话、互动的情境,使学生想问

首先,在“促进对话、互动”教学过程中,互动可以分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对话、互动要有话题,学生需求、师生需求的话题,要有良好的情境,在当前新课标精神的要求下,教师课前要创设富有童趣,或实用性的情境,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对话情境,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造条件。六年级数学《按比例分配》老师课前拍摄了一段生活画面,“小明一家四口和晓东一家三口AA制共进午餐。”创设促进对话,互动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围绕中心问题又提出新的问题:①按比例分配的问题有什么结构特点;②怎样思考;③有几种不同的想法;④怎样检验呢?从而进入下一环节。这样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从而产生一种主动、积极探究知识的渴望和行动。其次,小组成员、师生对话、互动,是促进对话、互动教学的主体。学生先是自学、探究、收集关于新知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发现有的问题存疑问,需要获得别人的认可或帮助。要充分相信学生,让他们自己设问、释疑,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案、策略。每一小组不同的理解、创新思维成果的展示、交流,相互提问、补充,有时可将对话、互动引向高潮,组与组,人与人,师与生展开辩论,这样对话、互动,不仅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课堂大胆地尽情发表自己小组的见解,交换自己的看法,而且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自学能力。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对话的技巧、策略,学习潜能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三、要形成提问交流的教学的模式,使学生善问

美国教育家肯尼思?胡佛说:“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想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以巩固,成为一种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善于提问,还必须使我们的教学形成一种模式。在近几年的数学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预习,即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当然这种预习是在老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启发指导下完成,避免了预习的盲目性、随意性。经过预习,他们对新课内容有一定的认知,但同时也带着困惑和求知欲来到了课堂。其次,在师生互动中解决问题。在数学课堂中,学生应当经过“认识——感知——理解——运用”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是师生、生生互动的。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在恰当的数学情境中,对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提出、探究和解决。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向老师或向同学提问),师生或生生进行共同讨论,在互相合作中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简单的由学生回答,有一定难度的,大家共同讨论完成。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培养了其合作意识,使学生形成一种习惯。所以每节课当中,学生都能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总之,问题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要注重实效性,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营造提问的空气,巧设问题情景,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使得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