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地方资源进入课堂

2014-04-08 09:10郑闽峰
考试周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剪纸课题艺术

郑闽峰

带着对地方民俗文化的热爱和探究,以照片与文字记录成了我平时课余生活的爱好。我喜欢将这些本土的文化资料收集整理在电脑里,有时候会想,可以把身边的古迹、风俗文化转化成校本课程,让它在学校得以传承和推广,让它走近校园的同时,也让学生树立保护与传承的意识。

从教以来,学校一直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美术教材,对于课题的选择与编排,既要面向全体学生,考虑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又要在教材中充分体现本土文化的特色。教师本身就要在教学摸索和积累中选取适合本地学生的好课题,并不断进行课题研究和扩充。美术课也不再是照本宣科,它可以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同时了解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美术教学资源。但如何把这些民间的文化资源带入课堂,转化成可行性教学课题呢?

一、课程资源的收集与整理

(一)古迹资源寻踪迹

福建省南安市水头镇是个颇具魅力的侨乡,它地缘滨海,东与晋江安海隔桥相望,这里的桥,不是一座普通的现代化桥梁,而是我国现存古代最长的石桥,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美誉。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平桥,当初在建造时是为了安海、水头两镇的贸易,它兴建于南宋绍兴八年,前后历经十四年才建成此桥,方便周边人的生活往来,因为旧时的安海镇古称安平,由此而得名;又因桥长约5华里,故俗称“五里桥”。该桥是中国古代连梁式石板平桥,是迄今我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

(二)小镇民间藏艺人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就可以创作剪出万千世界的民间剪纸艺术家——杨民兴,现年68岁。他生活在水头镇埕边村,自接触剪纸艺术的55年来,杨民兴老艺人坚持用他手中的剪刀传承这门技艺。随着岁月的流淌,时代的变迁,他先后创作出上千幅的优秀剪纸作品。

据老人介绍,他的母亲会剪一手漂亮的盘花,还是位刺绣能手。他剪纸的手艺就是在其母亲的耳濡目染下学来的。而这种漂亮的盘花剪纸技法,在他十三岁时就学会了。老人带着对剪纸艺术的热爱,不断在作品的设计制作中摸索与创新,从而创作出不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剪纸艺术作品。

岁月变迁,时光推移。杨民兴的剪纸技艺日渐成熟,其中一副剪纸作品《老来乐》喜获2006年全国第二届《感动人生》的老年人作品大赛的一等奖。老人在近几年的创作中,更多地专注于家乡,选材于名胜景观,并进行大胆的构图创新,用身邊的美景为题材,先后创作《泉州十八景》,景景突出,体现地方特色。其中以泉州地方景点为题材的作品就有《双塔凌空》、《清真夕照》、《东湖荷香》等;以永春景点为题材的作品有《牛姆探幽》;还有惠安的《崇武听涛》;德化的《岱仙飞瀑》;南安的景点《五里桥畔》、《成功丰碑》等作品。老人用他手中的剪刀,记录那些流光溢彩的岁月。

(三)民俗也精彩

在水头镇飞瓦岩的庙会里,每年时逢九月初九的民俗活动都会有高甲戏的表演。高甲戏的表演在我们当地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戏曲艺术。它又名“弋甲戏”、“九角戏”、“歌仔戏”,早期的戏班子是在热闹的活动中(指普度、佛生日、寻佛日等)进行表演。在闽南诸多剧种中,它属于草根文化的剧种,是从明末清初开始,在闽南农村开始流行的一种民间戏曲。盛兴时的高甲戏覆盖面很广,区域群众面最多,是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但现如今,会唱高甲戏的人和爱看的人越来越少,戏班子也解散了不少。要听到原汁原味的高甲戏只成了儿时的记忆。

据资料记载,高甲戏的曲艺元素就像一味五色大拼盘,在传统剧目中就有九百多种分类,它的曲艺特色大多来自京剧、布袋戏和木偶戏等戏曲成分,当然还有梨园戏的元素,它还把中国的戏曲剧种融会贯通在一起,特别是一些民间戏曲艺人根据民间故事和历史小说创作编排出更多经典曲目,并被录制下来使之得以资源文化的保护和文化传播。在中国的曲艺节目中生、旦、净、末、丑的角色是必不可少的,而高甲戏初期的角色中只有生、旦、丑,随着剧目的丰富,人物角色也在不断变幻增加,逐渐有了贴、外、末和北(净)、杂二色等角色,俗称“九角戏”,使高甲戏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它的表演艺术形式成为我们当地的奇葩,深受广大老百姓的喜爱,在福建,台湾,乃至东南亚,这门戏曲艺术紧紧联系着同为中国心的人们。

二、尝试方案

(一)课例一:《线描装饰画》

这一课题我编排在初一年上学期的第四单元《优美的校园》,这一单元属于综合与探索课程,我既保留原有课题中对美丽校园的描绘,通过对该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学会用线描写生的方法表现自己学习生活的校园,用他们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美,同时学习如何取景、构图、透视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热爱自己学习生活的地方。因此,为了紧扣该单元的学习目标和课程的学习内容,我把对家乡的景色通过全景式、局部式等不同角度进行拍摄,再制作成PPT的形式串连起来,加深学生对自己家乡的认识。并要求以线描画的作业形式呈现出地方特色,其中就五里桥这个经典的历史文化古迹,我通过网络搜集大量照片,其中有没经过整治前的五里桥旧照和已经日益修建完善的新五里桥湿地公园作为独立课题,延伸出《黑白线描装饰画——五里桥》、《石膏版画——五里桥》等相关课题,并通过课题开展,让学生了解历史文化古迹,同时,也以学生自己独特的作品方式倡导人们对古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二)课例二:《指尖上的技艺》

这一课题我把它编排在初二年下学期的第三单元《增一分活泼填一份情趣》中,该单元属于设计与应用单元,该单元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把各种可利用的材料合理地利用起来设计制作成作品,从而使学生明白从设计创意到制作的全过程,本单元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操。带着对这一单元的学习目标的认识,我把当地的剪纸老艺人——杨民兴请进课堂,并拍成记录短片,让学生了解盘花剪纸艺术的魅力,并通过杨民兴老人的剪纸作品集的展示,把剪纸艺术与美术课结合起来,学生除了能体验到剪纸带来的乐趣外,还更深刻地了解这些就在身边的民间艺术。课堂中,我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欣赏作品的题材、形式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不难看出,老人的作品多记录时代主题,风格传统,画面喜庆,特别是近几年的作品更多源自家乡的名胜景观。剪纸艺术也在他的巧手中不断拓展创新,博采众长,这样才能更好地把剪纸艺术保护和传承下来。同时,我还尝试研究结合当地独有的民俗文化高甲戏,以剪纸这种特有的表现方式让学生了解福建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加学生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认识,从而提升自己以主人翁精神关注这些古老艺术文化的传承。

当快节奏的城镇建设步伐渐渐改变我们生活的环境,历史遗迹、传统手艺、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变得更重要,今天,年轻一代对本土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这使得传统文化直接受到冷漠的待遇,导致传统文化流失,作为教师,我有必要培养和引导学生认识传统文化,让文化传承在时间的磨砺中得以延续、发展,让其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剪纸课题艺术
剪纸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纸的艺术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剪纸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剪纸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