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新词研究回顾

2014-04-08 02:12:20李响
考试周刊 2014年9期

李响

摘 要: 随着社会与科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词出现在日常生活、政治、经济等领域。本文回顾并总结了关于英语新词的研究,对新词的定义、现状、发展趋势、产生原因、构词特点、认知语义研究角度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用丰富的新词实例加以证明。

关键词: 英语新词 认知语义研究 研究回顾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也是语言发展变化的镜子。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由于通用范围广,英语词汇正快速地发生更替和演变。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词进入人们的视野,如实地反映了日新月异的社会的方方面面。本文拟从新词的定义、现状、发展趋势、产生原因及构词特点、认知语义研究角度等方面进行探讨,对已有的新词研究进行回顾,旨在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认识、了解新词。

一、新词的界定

英语新词的研究一直都是语言学家的兴趣所在,新词的定义问题也一直是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Bussman在其著作Routledge 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中写道,“新词是被部分语言使用者认可的新近形成的语言形式(即词汇或短语),用以描述新生事物或新现象,出现在科技、政治、文化等领域”。李建国对新词的定义是:所谓新词语,就是新出现的符合民族语言构词法则的,表意明确而能进行交际的词语(汤志祥.汉语新词语和对外汉语教学,2002)。而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汪榕培则认为,新词语是由于人类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发生变化而新造的词或者获得新义的旧词,当这个词依旧让人感觉新鲜,那它就是一个新词。杨斌在《心智的门铃》一文中描述新词是“新近出现的,在语言交际中表达新思想、新观点,描述新事物、新现象,或提供新的视角的词语。新词包括具有新形态的词语,或者原有词形不变而获得新的意义的词语。”“新词应有一定的出现频率和较广的使用范围,至少为部分语言使用者所熟知。”他对新词的定义不仅涵盖了新词的时限、来源、出现频率和使用范围,还特别提到了新词的类别——新词新义和旧词新义,十分全面。新词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指不认识的生词,还指不久前产生的、含义新颖的词语,外来语、旧有词的新用法也包含在内。新词最大的特点正是时代性。

二、新词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根据全球语言检测机构利用其专有的计算法则统计,每年大约会产生850个新词,但大部分的新词都会随着时间的淘汰而消失。少数新词在经过时间的选择之后,被接纳为正式词汇,最终被大多数人和主流媒体接受,成为日常生活的常用词汇。新世纪以来,全球一体化日趋明显,国际交流日渐深入,世界发展速度空前,造就了更多新词的产生。根据2011年《牛津简明英文词典》发布的新词表,有400个左右的新词已被词典收录。同时,关于新词的研究也进入爆炸式发展阶段。通过中国知网(中国期刊、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搜索系统,笔者对2000年至今的英语新词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总结分析,数据如下:

从统计图可以看出,对英语新词的研究自2000年以来逐年递增。据笔者统计,1989—1999年间,关于英语新词的期刊论文总数为904篇,而2000年至2010年的十年间出现的期刊论文(4672篇)同比增长416.81%。从论文数量的增加及其与20世纪末新词研究期刊论文的比重可以看出,新世纪以来,人们对英语新词的关注明显增多。未来,更多的外来语将会进入英语词汇,英语也将更具包容性和多样性。

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信息获取和表达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大众传媒和口语的使用日益简化。于是一些短小精悍的新词开始出现,例如缩略词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VCR(Video Cassette Recorder,盒式磁带录像机)等。这些词汇既具有高识别性的特征,又表达了完整的信息,逐渐形成了常用的固定词汇和用法,日益渗透进日常生活中。分析英语新词对交际效率提高的影响,也成了众多学者研究的新课题。随着人类社会科技的长足进步,科技新词在新世纪出现的新词中的比重也逐渐升高。Wi-Fi技术(Wireless Fidelity)、国际空间站ISS(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比特币(bit coin)等词汇先后进入人们的视线,并不断在全球引起热议。每一种语言环境都有各自的语言使用习惯,某些外来词汇的含义在英语中不能找到特定的词汇与之相对应,便采用直接引进的方式,省略对新词的解释,从而方便新词的流通和记载。简洁、科技和外来语这三个特点成为新词最大的发展趋势,丰富了新词。

三、新词产生的原因

新词的产生,归结起来有以下原因。

1.科技进步促生新词

伴随着创新与发明,用来代表其的新词也应运而生,如psycholiguistics(心理语言学)、phlog(手机博客)、twitter(推特),等等。在宇航员进行太空探索时,中国太空人(Taikonaut)、space sickness(太空病)也载入了新词词典。21世纪网络更加普及,surf/browse(浏览)、microblog(微博)、netizen(网民)相应出现。智能手机的普及也赋予了很多旧词以新的用法,比如text一词,从原来指文本的名词演化成意为发短信的动词,不仅词义不同,词性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成了生活中频繁使用的日常词汇。

2.经济生活催生新词

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subprime lending crisis(次贷危机)在2007年于美国爆发后一夜间成为最热的词汇;Abenomics(安倍经济学)作为现任首相安倍晋三推出的经济新政策,旨在解决日本宏观经济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globophobe(反全球化者)也相应出现;新型购物方式fremium(免费增值)、she-economy(女性经济)、cardman(卡神)等新词也成为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碰撞的产物。

3.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新词不容忽视

词汇是顺应社会生活与文化发展产生的,不同社会与文化背景互相碰撞也成了新词产生的途径。21世纪,社会平等深入人心,男女地位发生了改变,stay-at-home dad(家庭煮夫)、alpha earner(养家糊口的女性)打破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环保成为生活主题之一后,与之而来的是新的环保方式的出现,如upcycling(升级回收)、carbon footprint(碳足迹)、carbon capture(碳捕捉)这些引人注目的环保新词被收入了第六版《牛津简明英语词典》中;人群在新社会的浪潮中被“贴”上了“标签”,美国人根据时间先后,将人群分成了许多“generation”,如missionary generation(传教士一代)、lost generation(迷茫的一代)、silent generation(沉默的一代)、baby boom generation(婴儿潮一代)、beat generation(垮掉的一代)、me generation(以自我为中心的一代)、XXL generation(肥胖的一代),这些标签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美国近50年的社会发展与人群事件;2000年苹果公司推出iPod(苹果播放器),2007年的iPhone(苹果手机),2010年的iPad,风靡全球,iPeople(苹果产品使用者)成为世界上最多的手机使用者的代名词,iPad一词虽然还没有进入牛津词典,但已被收入《柯林斯英语词典》中,成为世界领先技术的代名词。

4.政治影响新词发展

除了经济发展外,政治的变迁、社会格局的变革及国与国之间的政治交流也成为英语新词产生、发展的摇篮。2008年,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Obamacize(像奥巴马一样行事)、Obamafy(奥巴马化)、Obamania(奥巴马狂热)等新词层出不穷;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Decapitation(斩首行动)作为核心作战方案,成为了这场战争的代名词;2010年南非加入金砖四国,为“BRIC”金砖四国的首字母缩写)后面加上了“S”。而中国在国际上影响力日趋增长,英语中也出现了许多中国特色的新词,如harmonious society(和谐社会)、well-off society(小康社会)等;17大的召开,让全世界的媒体都使用了“The Lianghui”,不仅体现了国家硬实力,还折射了中国文化的软实力。

四、新词构词方法

在2000年至2010年的十年间,各类期刊陆续发表了许多关于新词构词特点的文章。从对这些论文的整理统计来看,对英语新词构成特点或方式的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复合法、派生法、拼缀法、截短法、转类法,以及借词法和旧词新用。

1.复合法

复合构词法是扩大英语词汇的一个非常普遍的方法,指那些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词,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构成新词的方法。复合词涵盖的范围广,结构多样,组合自由度极高,有着极强生命力,为英语增添了大量新词,如scene-kid(非主流少年)、dictionary attack(字典攻击)、green-accounting(绿色核算)、social terrorism(社交炸弹)。

2.派生法

派生构词法是指在原词的词干上加上词缀而得到一个新词的构词法,其作为对应的原始词词义的引申,根据词缀的不同而改变词义。如nonliner这个新词,是对onliner(在线者)这个词的改造,加上前缀“non”以表示“否,不”,用来特指那些从不上网的人;而cyber(网络的),因电脑和电子产品的普及而成为流行,催生了一系列如cyberfiction(网络小说)、cyberholic(上网狂)等词汇。

3.拼缀法

将两个单词进行裁剪,各取首部或尾部组合成一个新词的方法就是拼缀法。它在英语词汇量中的比例并不高,但是形式活泼,使得它在现在英语词汇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拼缀法主要分为四类,即“词1首+词2首”、“词1首+词2尾”、“词1尾+词2首”、“词1尾+词2尾”。如将smile(微笑)的词首和silence(沉默)的词尾组合,就得到了smilence(笑而不语)这个词,指表面微笑不发一言,但心里十分清楚;而sofalizing这个词是由sofa(沙发)和socializing(社交)两个词组合而成的,指待在家里通过电子设备跟家人、朋友联络感情的社会现象;美国人曾发明过将中国(China)和美国(America)合并的新词Chimerica(中美两国),指代最大消费国美国和最大储蓄国中国构成的利益共同体。

4.截短法

截短法,即截除原词的某一或某些音节而得到新词的方法,主要分为“截词尾留词首”、“截词首留词尾”、“截除首尾留重读音节”,以及“首字母缩略”四种,以简略地完成词汇的表达。随着人们对节约时间和信息精简的需要日益增加,这种方法更多地用于科技和生活中。例如teenager(青少年)这个词,现在更多地被teens取代,exposition(展览会)也被expo这个去掉词尾只留词首的词日渐取代,流行性感冒(influenza)更多地以flu的形式出现,就更不用提VOA(Voice of America,美国之声)、SOHO(small office home office,家居办公)、B2B(business to business 公司对公司的)这些首字母缩略词了。这些缩略词一旦广为人知,便成为原始形式的有力竞争者。

5.转类法

无需改变词形,将一个词从一种词类转为另一种此类,从而产生新意义和功能的方法就是转类法。目前常见的是名词和动词的互相转换,如sneak,原来的动词形式指偷溜出去,现在活用作“鬼鬼祟祟的人”

6.借词法

据统计,英语中外来词的比例高达80%,现代英语更是不断吸收外来词以补充到现有词汇中,其使用目的主要为表达新概念,而英语中缺乏对应词,外来语的借用便成了一种极便捷的产生新词的范式。1973年,Thomas Finkenstaedt与Dieter Wolff出版了Ordered Profusion一书,对旧版《简明牛津字典》第三版)中约八万单词进行了电脑化调查。报告结果显示,英语单词来源于法语占28.3%,拉丁语占28%,24%的古英语和中古英语,古挪威语和荷兰语占25%,希腊语5.32%,汉语中也有不少词汇融入于英语。据统计,《牛津字典》中以汉语为来源的英语词汇有1000多个,居第11位。在语义上,这些外来语主要集中在饮食、宗教、哲学等方面,如feng shui(中文:风水)、karaoke(日语:卡拉OK)、Jihad(阿拉伯语:圣战)、sputnik(俄语:卫星)等。

7.旧词新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新概念随之诞生,人们需要大量新词语来指代新概念,一些原有的旧词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以适应需要,即旧词新用现象。如soul(灵魂)一词,它的原意指灵魂,而在和黑人文化挂钩后,它被添加了“黑人的”的新词义,如soul music(灵乐)、soul food(非洲裔居民的传统菜式)、soul patch(男人下唇上长的一小撮胡子)等。

五、英语新词的认知语义研究角度回顾

随着新词的大量涌现,学术界也对这个语言现象给予了特别的重视,许多学者多角度地对英语新词进行了研究。经过笔者总结,我国对英语新词的认知语义研究有分别从隐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和原型理论等角度进行的研究。

1.隐喻理论与英语新词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隐喻成为认知科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无处不在,主要功能是用经验去部分地理解、表达另一种经验。在Metaphors We Live By(1980)一书中,Lakoff和Johnson提出了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这一术语:“人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体系,本质上是隐喻性的,即隐喻概念系统(metaphorical concept system),人们以一个概念理解、建构另一个概念,以一个概念的词语谈论和表述另一个概念,即概念隐喻。概念隐喻与构词法结合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是更新语言最简便的方式。新词、新义产生的根源在于对两个域的认知和相似联想,人们不是无休止地创造新词语来表达新的事物和概念,而是通过意象图式的作用,利用大脑认知加工,将新的概念与自身体验相连系、相结合,找到两者间的相似与关联点,创造性地使用语言,这样的认知与理解过程就是概念隐喻思维过程。概念隐喻是词汇生成和新义产生的重要机制,通过概念隐喻认知机制,新词的主要特征往往能间接地得到描述,该词本身也就显得生动和易懂。比如原来指“轻薄”的单词“thin”,人们在形容薄的程度时总爱用“as thin as a piece of paper”这一表达,逐渐地,人们将这个说法简化成“paper-thin”这个形容词,当我们使用这个词时,传达的意思不仅仅是轻薄,更是一种程度的表达。这就是概念隐喻在新词认知上的应用。

2.概念整合理论与英语新词

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又叫合成理论(blending theory)。根据Fauconnier和Turner的观点,言语交际的意义构建是概念整合的过程,来自两个或多个输入心理空间的信息被整合并映射到一个新的空间,由此产生了概念整合或空间合成。概念整合可以解释大量语言现象与意义建构过程,例如carbon footprint(碳足迹)一词,它指的是支持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总量,用概念整合理论理解它的构建过程,就要从carbon(碳)开始。使用碳会生成二氧化碳,地球会因为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而气候变暖,如何衡量二氧化碳排放是否过度就需要为人均设定一个标准,即需要一个词语表达每个人的排放量。由此,carbon和footprint两个词引申到“碳”和“足迹”概念上,在我们的头脑中组合到一起,并进行转换,产生了“我们在天空的二氧化碳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迹”的意识。再加上我们自身对环保知识的扩展整合,我们便可以理解这个词的含义了。该理论对新词意义的衍生过程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在词义构建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3.原型理论与英语新词

Dirk Geeraerts指出:“认知系统之所以总是以原型为中心进行范畴化,是因为原型范畴具有信息密集性、结构的稳定性和灵活的适应性。”新词新义的出现正反映了这一趋势。词汇意义的变化反过来又不断改变我们认知概念的过程,词汇的原意也会随之变化动态。比如mail(信件、邮件)这个单词,曾经我们用来指代传统意义上用来邮寄的信件,而E-mail(电子邮件)也是常用邮件的简称。随着信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邮件逐渐取代了mail的信件意义,mail这个词的词义也随电子邮件的发展而扩大。原词语的动态性让我们可以通过已有的知识来理解新概念、新事物。

六、结语

科学技术的创新、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政治运动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英语新词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基础,而新词的产生又极大地丰富了英语的词库,巩固了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的地位。美国语言学家马利奥·佩(Mario Pei)在《2061年的英语预测》(English in 2061:A Forecast)一文中说道:真正会使2061年的英语与今大不相同的因素是大量涌现的新词。在此,我们从英语新词及对其认知语义研究的多重角度中可以判断,这位语言学家的预测很有可能变成现实。

参考文献:

[1]Alego,John.Fifty Years among the New Words:A Dictionary of Neologisms,1941-1991.

[2]Alego,John."Neology Forum Dictionaries:Journal of the Dictionary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n,1995.

[3]Bauer,Laurie.English Word Form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4]Bussman.Routledge 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5]David Crystal,Language on the Web,Guardian Weekly,25 January,2001.

[6]David Crystal,New Words in English,BBC learning English,2004.

[7]David Crystal,Oh What a Tangled Web We Weave,Science and Spirit,2004.

[8]Fontaine,M.Funny Words in Plautine Comed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9]G.Lakoff,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10]Harris,Randy Allen.The Linguistics Wars,Oxfor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11]Knowles.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New Words.Englan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12]Nist,John.A Structural History of English[M].St.Martins Press,1966.

[13]Tulloch,S.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New Words:A Popular Guide to Words in the New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14]高永伟,近20年英语国家对新词的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11).

[15]李昌标,英语新词的汉译与语用关联[J].中国科技翻译,2007(4).

[16]刘明东,蒋学军英语新词及其翻译[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VOL10(1).

[17]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8]汤志祥.汉语新词语和对外汉语教学,2002.

[19]汪榕培,卢晓娟.英语词汇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0]汪榕培,王之江.英语词汇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1]汪榕培.英语词汇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2]汪榕培.英语词汇学高级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3]王铁琨.新词语的判定标准与新词新语词典编纂的原则,语言文字应用,1992(4).

[24]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5]吴芊.英语新词新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6]许昌和.英语新词新语导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27]杨彬.心智的门铃:英语新词的认知阐释[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28]俞妮娜.英语新词的产生构成和用法.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

[29]张志华.英语新词的构成特征及发展趋势[J].教学与管理,2010.

[30]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