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语言“吃”法对比及中文“吃食堂”类结构的分析

2014-04-08 15:24徐俊范宏伟
考试周刊 2014年9期

徐俊 范宏伟

摘 要: 汉英语言对比是对比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就中英文中“吃”的用法的对比,以汉语中“吃食堂”类结构的分析为依托,对中文中“吃”一词的多义现象作出解释。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对汉语中“吃”一字的理解提出了次范畴化的观点,并从汉英语言心理角度给出了解释。

关键词: 汉英语言对比 次范畴化 语言心理

随着中国人学英语的深入,汉英或英汉对比在中国方兴未艾。对比研究不同于比较研究,比较语言学属于共时语言学,其目的主要是求同,而对比语言学属于历时语言学,其主要目的是觅异(张维友,2006)。本文就“吃”这一语言现象探讨其在中英文里的差别,并对中文中的非逻辑语言现象“吃食堂”类结构进行分析,提出理解方法。

1.中西方“吃”法比较

汉语字典、词典上的“吃”字,义项之多、搭配之多令人咋舌。中教网上使用汉语字典查阅,仅动词一项就多达12个义项,固定搭配有70多个。英语则不同,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上面“eat”的义项只有两个。把所有与“eat”相关的搭配和熟语,包括口语及俚语都找出来只有十几项。仔细观察,不难发现“eat”在英语中的绝大部分义项都是和它的原型意义接近的。杨春生(2004)就通过英汉语中“吃”的隐喻对比,将英语中的“eat”分为4类变体:

(1)Eating is consuming.

(2)Eating is corroding.

(3)Eating is absorbing.

(4)Eating is annoying.

相比之下,我们不难发现,汉语中的“吃”的隐喻表现出了异常的丰富性。汉语中“吃”的隐喻意义较之英语异常活跃,而且仍有许多新的隐喻意义在不断涌现。在中教网网络汉语字典上查到的那么多义项里,只有一二两项与吃有关:第一个是“吃”的基本义,第二个是饮、喝的意思,如吃茶。其他均属于隐喻意,且其中很多是很难从核心意义中直接转喻过来的。如果表示吸、吸收(如吃墨)还可以理解的话,其他义项基本就很难和原型意义的“吃”挂上钩了。例如,吃苦、吃罪(遭受),吃载、吃水(浸入水中),吃力(用、费)等。当然也有另外一些与吃有关,但是在解释上存在一些难点甚至是巨大分歧的意,如:吃馆子、吃食堂。这种用法在中教网网络汉语字典上查到的解释是指在某一出售食物的地方吃,对此笔者有几分疑惑,将在后面重点探讨。据此我们可以将汉语中“吃”这个意义大致分成三个不同的层级:基本义(吃饭的吃)、一般引申义(与吃相关的引申意义)和延伸意义(与吃的意义关系不大的用法)。当然,熊学亮(2009)也将“吃”的可能意义分为三个层次:核心用法、延伸用法和新颖用法。笔者认为新颖用法毕竟属于少数,而且接受的范围比较小,社会的认可度暂时还不高。再者,就算是同样的延伸意义,也有不同的层级,有些与吃的意义有关联,有的与吃的意义几乎不存在关联,笔者认为有必要将新颖用法暂时搁置,将延伸用法再细化。

2.背后的原因及“吃食堂”类结构的启示

关于英汉语中“吃”法不一的原因,有很多解释。笔者拟以“吃食堂”为例,讨论中文里“吃”多义现象背后的原因。其实“吃”+NP这种语法现象在研究界已经不是新话题了。熊学亮、刘国辉(2000)从认知角度对汉语里“吃馆子”进行了分析。李治平(2005)从多维的角度对“吃食堂”类短语成活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在上述众多的研究中,认知角度的解读比较多,只有贺文丽和李治平在某种程度上跳出了认知论的角度。熊学亮在2009年又再次撰文从文化的角度和语言系统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

现代语言学基本承认现代汉语中的“吃”经常用作二价动词。在“吃食堂”这一短语中,很多人认为“食堂”仍然是受事,也就是常说的宾语,却很难用常见的受事概括。于是有人称之为非逻辑的语言现象。也有人想了很多折中的方法,比较流行的是现代汉语界中的很多人把“食堂”看做处所宾语,笔者不太认同这种看法。因为这里的解释最起码有一点是没有办法站住脚的,那就是他们认为“吃食堂”就是“在食堂吃饭”。李治平(2005)很明确地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吃食堂”应该理解为“吃食堂的饭菜”。王占华对此也持有否定态度其(2000)用转喻的理解方法,把“吃食堂”看成是“吃食堂里的饭”,是部分到整体的转喻。笔者觉得“吃食堂”这种汉语中独特的语言现象,在语言中更好解释——次范畴花现象。戴炜栋等(2002)从语言学的角度将“次范畴花”定义为:在结构中的中心语往往会包含有其补语化成分的内容。也就是说,补语化成分往往会失去自己的范畴,而包含在自己的中心语(head)当中。拿“吃食堂”来看,这个结构当中“吃”的补语是“食堂”,而食堂的补语是饭菜,饭菜在这个结构当中次范畴化,失去自己的原有范畴,甚至最终消失。消失的原因当然有多种解释:有认为是由于语言经济性的考虑,也有觉得是转喻借喻所致。笔者认为这种现象是既然是汉语中的独特现象,当然应该从汉语及中国人自身找原因。其实潘文国(1997)早就从语言心理方面指出:(1)汉语语言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这反映到哲学上的背景就是汉民族在思维上重悟性,而英语民族则重理性。(2)在东西哲学及人生观上,中国人重主体意识,英语民族重客体意识。

从这个角度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吃食堂”这一类用法在汉语中屡见不鲜。语言中的次范畴化现象致使这种现象成为可能。但是为什么英语中最终没有大量出现这类用法,相反却在中文中大量涌现,不能不说与我们民族的一些心理特点存在联系。中国人重意合,没有太多形式上的束缚;中国人重主体意识,客体意识相对淡薄。像“吃食堂”、“吃馆子”乃至“吃请”等很多在西方的思维模式下是有违逻辑的说法,在汉语中却比比皆是。

3.结语

句法分析、语义分析、语用分析的运用都可以为对比研究提供相应的研究空间。我们可以再开拓出更多更合理的研究角度,不断丰富汉语研究的理论、汉英对比研究的理论,进而丰富语言研究的理论,促进语言的整体发展。笔者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从语言研究的“次范畴化现象”角度看待汉语中“吃食堂”的这类用法,并且结合语言心理的思维模式,解释了汉语中“吃”的多义现象的形成原因。

参考文献:

[1]张维友.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综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1).

[2]http://zidian.teachercn.com/chi/word_2151.html.

[3]杨春生.英汉语中与“吃”有关的隐喻比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2).

[4]李治平.“吃食堂”类短语成活的多维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1).

[5]王占华.“吃食堂”的认知考察[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