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珍
《匆匆》一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划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的无奈、惋惜及不甘虚度的复杂心情,《匆匆》一文是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二册里的一篇课文,教好这一课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强化双线目标
教学目标的拟定是在备教材、备学生之后,对于这篇文章双线目标的确定是显而易见的,其一是具有学科个性特点的教学目标,即根据《匆匆》一文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二是具有共性特点的教学目标,即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匆匆》一文体现在让学生感悟时间在匆匆逝去,应该珍惜时间。
二、强调自主学习
(1)《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倡让学生会学,主动地学。教学主要段落时可直接提出问题: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把“球”抛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发言,找出相关内容,让学生自己引路,去揭示,去探索,最终得到结论,教师小结后反复诵读。
(2)课堂上还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尽量地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教学中不但要求学生动脑思考,动嘴讲述,还可让他们动手板书,在阐述日子是怎样匆匆而过时,让学生上黑板写一写,把作者朱自清的感慨写出来,更把学生自己的感慨写出来,这样更接近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让学生内心深处感觉到教师相信他们,从而更大胆地更轻松地与教师合作,在和谐地氛围中完成下边的教与学。
(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修辞手法。《匆匆》一文之所以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不仅因为文章本身与读者产生了共鸣,更是因为她的语言美,字里行间都流露着感情,而这些情结多半是通过各种修辞手法体现出来的,文章的开头作者是通过对比的手法体现时间一去不返的;文章中又通过反问、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时间飞逝写得有声有色,可见可闻,把作者的万分自责,无限感慨表达得淋漓尽致,所以教师可以抓住这一亮点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写作技巧。
三、珍视多元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本课的教学中不少地方可体现这一点。
其一,在预习课文这一环节可向同学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想一想,作者在文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对这个问题作者有没有作出回答?答案无疑是有争议的,教者此时就给机会让学生各自阐述能说明自己观点的理由,并鼓励他们到文章中去找答案,让学生领悟“读书百遍,其意自见”的读书道理。
其二,教学第三自然段时让学生了解作者是通过排比、拟人的手法写出日子来去匆匆。在此处可进行小练笔,让学生小组讨论,写出自己的日子是怎样匆匆而过的,学生在理解课文语言的基础上加以运用,运用又深化了理解,二者水乳交融,相互促进,同时也极大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最可贵的还在于这一练笔紧扣了课文的内容及思想情感,使语言的形式和内容紧密联系,也保证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其三,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质疑: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这个问题极有可能使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可能产生灵感,发挥出创造性,谈到一些教学过程中未曾被发掘出来的精彩的一面,如果如此,课堂就会被激活,就会真正成为学生畅所欲言、展示自我的平台。
四、重视知识的外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匆匆》一文是朱自清先生的佳作,他的散文成就很高,写景抒情委婉细致意境清新高雅,语言质朴而有风采,在教学的最后可安排朗读比赛,内容可以是本课的段落,可以是朱自清先生别的作品,也可以是自己收集到的有关时间的诗词及名言警句。教者可以用自己收集的内容为范例拉开比赛的序幕创设情境,启开学生的心扉,让他们入情入境,乐于相互学习。通过课外找资料,课内展示交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鼓励学生们多读书,读好书。
无论怎样去教都需要教师精心营造民主、平等、有趣的学习氛围,把握好课堂师生关系的定位,让课堂真正成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承载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