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由光
学习离不开作文,教学工作更少不了写论文。尽管现在教育学术研究大都在提倡标新立异,但论文写作以下五个步骤,还是必不可少的连贯性动作。
(1)立意。立意,即“打定主意”。“文以意为主”。“意”就是论文的主题,是论文的核心与灵魂,是一篇文章的根本,直接關系到文章的选材,布局,乃至论述的深度。所以,未有此文,先有此意。好的立意就是文章成功的一半。首先一篇论文的立意要有新颖性,应该是“从意中所有,从语中所无”,也就是说,大家都有这样的想法,但是大家未能表达出来,让你给写出来了,这就是新颖独创的主题。再是由于论文主题受题材内容的制约而具有客观性,又因受作者眼界的制约而带有主观性。因此,立定主意的过程犹如建楼房必先有图纸,始能动工。必须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此及彼,有表及里”的梳理制作概括,写作时就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既可进行大题小作,即小见大,从小处阐明大道理;也可大题大作,写成专著,分章节成汇编;还可小题大论,全面系统的论述“一家之言”。
(2)取材。取材,即选取提炼写作材料。材料是论文的血肉,观点的依托。没有材料,文章就会流于空泛,虚而不实,没有力量。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取材,是写好论文的必经步骤。动笔之前,取材是促进思维活动,形成思想观点,树立写作信心的前提与条件;动笔之后,所取之材则是支撑观点,说明问题和表达感情的物质基础。动笔之前取材,途径有三:一是教学工作的实验实践;二是实地调查采访笔录;三是阅读参考资料信息。动笔之后取材,方式也有三:一为平时积累的素材;二为临时搜索的信息;三为综合开发处理,或先积后搜,或搜积结合。对所取材料,写作时当有所挑选裁剪,做到弃旧图新,要求“三取三弃”:取对主题方向有用的、有典型意义的、新颖生动的,弃对观点不统一的、事属偶然的、人云亦云的。
(3)布局。布局,即“构思”,是写作活动中承前启后的一个环节。构思的成果大概有两种:一是结构方式,二是表达手法。构思最后外化为提纲:确立主题+标明层义+写出要点。也就是在立意之后,材料既备,当对整个文章建立框架,安排层次,区别详略,使取材按部就班,各就各位,以便笔者直书成章。论文框架大致有三种形态:一是开头总提,中间分别展开,最后总结的“橄榄型”;二是先从某一现象入手,然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以求问题的实质所在的“竹笋型”;三是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把类同的事物放在一起以对比其优劣成败,长短得失,共同特点和规律的“双塔型”。再则,文章所反映的事物是立体交叉、复杂多变的,表达的手法有多种多样的选择,但最终要靠单线的“语言流”和“文章流”表现出来,故结构布局须审情度势,巧作安排,才能事半功倍。
(4)论述。论述,即论证观点,叙述分析。“一引其纲,万目皆张”。论文的论述技巧在于“纲举目张”。纲就是文章的旗帜——基本论点。有了鲜明的主论点,还要有大论点、小论点来层层递进,围绕主题叙述分析。大小论点要相互联系,排列醒目,段落分明,给人一目了然。再是,论点得靠论据来证明,以论据明论点,是为论证。论证有六种常用的方法:一是通过若干种事例,推出一般性结论,为归纳证明;二是从一般性理论,推出个别事物的特征与属性,为演绎证明;三是由个别事物的特性,推出另一个别事物的特性,为类比证明;四是在说理时列举有关事例,以证明所持论点的正确性,为举例证明;五是通过分析、解剖,以揭示事物的本质特点,为分析证明;六是引用经典理论、科学定律、生活常识或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说明自己的论点,为引证证明。一篇好的论文在论述过程中还要注意做到:理论要有深度,事例要有力度,观点和材料要统一。这样,就可以达到“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的论述功效。
(5)修饰。修饰,即修改润饰,修整字、词、语、句、段、篇、题,使文章“好”起来。“文章不厌百回改”。修饰论文,不宜操之过急,需要时日,反复进行。首先,文章写完后,至少看几遍,尽量将可有可无的字、词、语、句、段毫不可惜地删除,力戒雷同;其次,查阅工具书——《字典》、《词典》、《名句辞典》、《论文集》等,进一步对所用字、词、语、句、段、篇、题加以修饰完美,力求做到语句精炼生动,语法修辞恰到好处,段落间架整齐有序,有音节的美、语言的美、逻辑的美,特别要在文章题目上多斟酌再三,使标题准确、鲜明、生动,有新鲜感,有吸引力,有与众不同之印象。
最后,讲段寓言故事,作为本文结尾——
“一群孩子到某果园采摘果实。一个孩子喊道:‘这棵树上果实多!大家跟着跑去摘。另一个孩子说:‘这棵树上果子多!大家又跟着跑去摘。只有一个孩子始终守着树,挨棵挨棵地摘着。最后他的收获比谁的都大,而比谁都更不累。”
上述寓言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一个事理——做任何事情,好者与不好者之区别,全在于方法技巧之好差。再则,方法技巧半由人授,半在自求。天道酬勤,实践出真知,实践亦出技法;坚持,就会出效率。
写好论文犹如摘果实,靠的是专业、专一和专心。写作方法得当,就自然左右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