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丽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新的、深刻的变化。在为此欣慰的同时,笔者却发现了不少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其中主要的一点就是数学课堂教学 “生活化”问题。
现实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现实生活,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小学数学的内容绝大多数可以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不应该只是一些刻板的知识的传授,而应该遵循“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理念。这样的课堂,教师将被彻底解放,完全成为学生探究活动的参与者、指导者与合作者。
一、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
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的重要基础是他们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建构主义教学论把“通过学生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看成是教学的“灵魂”。虽然经历有限,但是小学数学知识并不都是“新知识”。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校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每个学生都能从自身的数学经验出发,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构建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鉴于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其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促使其主动建构。
二、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教学素材,为教学提供感性知识
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会很吃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这些知识前,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为教学提供感性认识。比如“折扣”的内容教学中,这位教师组织了一次存钱活动,在与银行工作人员的交谈中,学生们获得了不少有关储蓄的知识。有了这些亲身经历,学生们上课的思路打开了,非常投入,热情也非常高,学习积极性也因此提高了。
三、让“生活化”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思考空间
“生活化”问题向学生出示了一个问题情景,这一问题情景要求学生对已有的知识加以组合,进行思考,以激活有关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因此“生活化”问题的设计要给学生思考的机会,思考的空间有大有小,这和问题的设计有关,应用问题的叙述方式,解决问题步骤的多少,是否具有中间问题和隐蔽条件等,都对思考空间有影响。
比如,20元钱可以买多少千克橘子?这种问题按传统观点是无法解释的,是信息、数据不全的题。现在学生要完成这个开放题,首先要在学校或家附近的商店或市场上去收集橘子的价格信息,然后挑选价格最便宜的和价格最贵的,再算出千克数,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式的生活化
数学教学应该综合生活中的各种知识,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内学知识,课外用知识,课外发现问题,课内讨论解决问题,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内学知识,课外用知识,课外发现问题,课内讨论解决问题,课内课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建数学的学习网络。比如:在课内学习圆的周长公式,课外让学生去算学校实验楼圆柱子有多粗,去做圆形的风筝;在课内学了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课外到商场参加一系列的活动。其实生活就是大课堂。
五、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材的编写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原因,难以使教学内容符合各地的生活实际,这种地域的差异、生活的差异是难以避免的,这就是需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使之更具生活化。
比如,有学生可能对水产不了解,就把水产改为当地特产;对“收割机”“脱粒机”不了解,就改为比较熟悉的机器。改一改,虽然只有几个字或者几个词,却把陌生的知识变成熟悉的事情,把枯燥的数学变成为喜闻乐见的生活。在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倡导的“添”,决不是盲目地增加练习题,要增加的是教学中必要的有益的素材,这就需要教师充分理解和把握教材,增加一些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素材,教师将一些贴近生活的有趣的材料展现在数学课堂上,带来的是课堂上的愉悦和兴趣。
总而言之,要想做到数学课堂“生活化”,必须将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效地与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他们能自主地探索新知,解决问题,达到预期的目的,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真正地实现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