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秉文 张伟强
作者简介:曹秉文(1985—),男,黑龙江省东宁县人,湖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张伟强,(1963—),男,邵阳学院教授,湖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工作。
摘要:近年来,随着诸多关于道德伦理的社会热点话题出现,弘扬雷锋精神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由于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许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发生扭曲,部分学者对雷锋精神在当今社会能否延续下去发表了自己看法,大多数主要是从雷锋精神的时代特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可持续发展、与中国志愿者精神想比较等角度进行了阐述,通过国内外关于雷锋精神的价值研究,来说明在当今社会弘扬雷锋活动的重要性。
关键词:雷锋精神;志愿精神;思想政治教育
近几年来,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不断加速进展,经济形势日趋转好的时期,我国的社会矛盾却日益尖锐起来。社会道德滑坡,广大人民群众信仰缺失,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混乱,缺乏社会公众及社会各界都认可的基本价值底线和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还未塑造成功。雷锋作为一个价值观念符号,不仅代表了深刻契合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优秀的精神风貌,而且还具备了足够的政治和意识形态色彩,对于动员群众力量、塑造社会主义中国人民的国民性,曾经起着现在起着,并且一直在遥远的未来都会起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作用。
一、国内关于雷锋精神的阐述
(一)雷锋精神的涵义
雷锋精神即,共产主义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它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有其历史客观必然性,从思想来看,雷锋精神既是马列主义时代精神的体现;又是对我党我军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升华,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具体体现在:1、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2、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3、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4、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5、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6、全心全意为人服务的服务精神。
(二)雷锋精神内涵与时代特征
雷锋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它是人们拼搏进取、自强不息、吃苦耐劳、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助人为乐、爱国、奉献的完美体现,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雷锋精神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發扬,同时也是对光荣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学雷锋活动以它40年常学常新的历史,展示出它深入发展的轨迹和趋势,内容日渐丰富,时代性增强,群众性日益广泛,全民性特点突出,真实性、经常性、规范性、制度性特点凸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重要形式。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时代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是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的一面旗帜。雷锋精神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关于人生的正确认识;二是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三是平凡而伟大。时至今日,我们仍习惯用它来作为衡量事物发展的标准,评价社会状况的尺度,这正是新时期雷锋精神的时代特征的反映。
(三)学习雷锋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性
有人认为雷锋精神已经过时,学雷锋已纯粹成为一种形式主义,认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没有必要去学习雷锋,也没有可能让人们真正像雷锋那样去做人和生活,雷锋精神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着矛盾。产生这样的矛盾主要有:对雷锋精神的本质缺乏全面的理解和把握,认为雷锋精神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市场经济已抽掉了雷锋精神赖以存在的基础,认为雷锋精神只是一种形式;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一种片面的观念,对超越功利的雷锋精神产生怀疑;学习雷锋活动过于形式化、简单化,造成一些人对学雷锋活动产生逆反心态,学雷锋活动没有形成常态化。但面对新的时代,面对当代青年,雷锋精神的内涵必须与时俱进,学雷锋活动的机制必须不断创新,只有实现学雷锋活动从突击性到长效性、从单体性到整体性、从自乐性到共乐性、从外化性到内化性、从精神性到物质性、从体力性到智力性、从事务性到人格性、从政治性到人文性的全面转型,才能把雷锋精神与现代社会的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学雷锋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四)雷锋精神与中国青年志愿者精神
有学者认为:“志愿精神是指一种自愿的、不为报酬和收入而参与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是公民社会和公民社会组织的精髓。”“志愿精神在中国是相当引以为荣的公民精神。”近年来,也有学者在原有的概念上有补充注解:“志愿精神是一种看不见的和谐,是在一个国家内部居民的价值取向和精神世界,是诚信、责任、勇敢、正义等美德,寓于人们心里、体现在行为之中,是政策得以施行、制度得以建立和完善的基础。”中国青年志愿者精神和雷锋精神存在着很大区别:青年志愿者精神承接了雷锋精神的实质,在价值理念上对雷锋精神具有新发展;雷锋精神承载了比较多的政治内容,具有突出的意识形态性。社会性、事业性是中国青年志愿者精神最为鲜明的特点;以人物为载体的雷锋精神与以事业为载体的中国青年志愿精神在当今社会中的境遇也不同。
二、国外关于雷锋精神的阐述
雷锋、学雷锋活动、雷锋精神是一个时代性、阶级性、地域性和民族性极强的命题,国外有针对性的研究雷锋精神主要还是围绕志愿服务,志愿精神这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志愿精神和志愿服务的研究
国外志愿服务起源于十九世纪初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的志愿服务工作逐渐制度化、专业化,不断扩展走向成熟。志愿服务是一种通过免费、自愿地贡献自己的时间使得他人、团体或组织受益的助人行动。它也是一种长期、有计划的亲社会行为,可以看作是个人行为向公共领域的一种延伸。志愿精神起源于宗教慈善观念,包涵“自愿”、“无偿”、“利他”、“爱人”、“自助”的精神,它们是公民社会和公民社会组织的精髓。
(二)志愿者行为的研究
有学者认为志愿者的行为动机是利他主义、利己主义和社会动机的混合体。通过调查发现,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主要是追逐某种信仰、运用自身技能和经验的愿望、开发潜能、提高工作机会、寻找休闲的体验、与其他志愿者交友等。并认为将志愿服务内容植入学术课程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意愿将更强,发现青年大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较高,认为影响美国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因素主要是个人背景、个人价值取向、社会压力和情感刺激。
(三)志愿服务管理的研究
志愿服务管理不仅包括志愿服务活动过程管理,而且包括志愿服务组织(机构)管理,更包括志愿者管理。Katherine和Susan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了志愿者招募、工作分配等问题,对志愿者的领导和管理、志愿者招募、培训、监督、激励、营销、公共关系等内容进行了系统分析并认为如果志愿服务缺乏管理,年复一年,美国约有三分之一的志愿者将不再从事志愿服务。(作者单位:1.湖南农业大学;2.邵阳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忠和.新形势下雷锋精神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2
[2]高炜.论雷锋精神的时代特点与学雷锋活动的发展趋势[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04).
[3]罗建军.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雷锋精神[J].政工学刊,2003.
[4]高炜.论雷锋精神的时代特点与学雷锋活动的发展趋势[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4).
[5]酒晋华.论弘扬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J].石家庄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