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劳动教育的重新认识

2014-04-08 18:29陈彤彤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劳动精神儿童

陈彤彤

(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海南海口 571158)

对劳动教育的重新认识

陈彤彤

(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海南海口 571158)

劳动教育在儿童精神发展和人格健全成长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对劳动教育存在诸多误解和偏见。为了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必须纠正偏见,帮助儿童融入社会和实现自我价值。

劳动教育;内容;儿童;价值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是我国教育的基本目的,劳动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教化价值。然而,近年来,由于受到中国传统观念和社会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导致劳动教育受到冷落,甚至陷入认识误区。例如轻视劳动教育、学校开设的劳动课有“劳”无“教”以及将劳动看做惩罚学生的工具等等,都未能把握劳动教育的概念以及它包含的价值和意义。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认识层面的错误必将导致现实行为上的错误,所以必须首先明白什么是劳动教育、它的内容和价值有哪些,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一、劳动教育的含义

劳动本身是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须,它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是一种能动的、自发的、主动的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而劳动教育同样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必须,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颜元很重视劳动教育,认为劳动不仅具有德育的作用,能使人“正心”“修身”,还能强健身体、克服懒惰。陶行知直接将劳动教育作为其“生活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把劳动教育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当前国内有关的研究中,黄济、瞿葆奎、桑新民、陈建翔等人都对劳动教育给予了不同的解释,他们都大致认为劳动教育是发展其他各育和儿童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劳动教育本身涉及的范围又很广,是一个不甚确定的概念。就劳动教育的基本内容来分,“主要包括生产技术劳动、社会公益劳动和自我服务劳动等;从基本要素分主要包括劳动观点、劳动习惯等;从基本任务分主要是劳动技能和思想品德的培养。”[1]很多学者研究了劳动教育的外在性,将其作为一种方法,从外部影响和教育儿童,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劳动教育的内在性。劳动教育作为“儿童的内在需求”可以促进儿童的精神生活全面发展。

(一)劳动教育的内涵

从古至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劳动自身也在发生着变化。有的学者将劳动看做是痛苦的活动,有的认为是获得财富的一种途径,有的认为是谋生的手段,但至始至终,劳动都是作为人类特有的活动,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财富的根源。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之中一项特殊的教育,意在培养儿童具有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一定的劳动情感和劳动态度。这种教育活动,必须通过儿童与自然、社会的相互作用,在不断与外部世界接触的过程中,形成儿童自身内部的劳动精神。

(二)劳动教育的外延

劳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性的活动,是儿童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劳动教育的外延主要包括自我服务劳动、家庭劳动教育、学校劳动教育和社会劳动教育等。而在当前,这几方面的劳动教育却常常被忽视,家长忽视子女的劳动教育,学校里的劳动课形同虚设、社会上缺乏锻炼机会,这都会影响儿童的全面发展。马卡连柯说“劳动教育最大的益处在于人的道德上和精神上的发展”。[2]因而,在劳动过程中,儿童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和责任感,而且还能让儿童体验生活的意义、磨练自身顽强的意志、锻炼优秀的品德修养,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自立自强。

二、劳动教育的内容

(一)自我服务劳动教育

自我服务劳动,是儿童劳动教育中比较基础的内容,是最简单的一种日常劳动。劳动教育一般都从自我服务开始,而且日后不管每个人从事何种生产劳动,自我服务都将成为他的义务和习惯。我国提倡劳动教育,希望培养儿童热爱劳动的习惯和养成良好的劳动素养,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通过合适的媒介让儿童自身认识到劳动的乐趣和重要意义。儿童在自我服务劳动过程中,才会亲身体会到生活中的许多乐趣,感悟到劳动带来的喜悦和兴奋。特别是今天的独生子女,父母从小娇生惯养,凡事都是父母在做,从小就失去了自我服务劳动的机会,长大后对又对这种依赖形成了习惯,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通过自我服务的劳动教育,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依赖父母和他人,并在劳动过程中,形成自己做事的风格和适应生活的能力,这对孩子的成长无疑是有利的。另外,儿童在自我服务的劳动教育过程中,也逐渐体会到他人劳动的不易,慢慢形成尊重别人劳动和爱护别人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明白美好的幸福生活也是需要自己和他人共同去创造完成的。

(二)家务劳动

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都忽视对孩子的家务劳动的教育,他们认为孩子的本职工作是上学读书,没有必要参与劳动。而中国的教育传统所强调的“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人才观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学习目的论,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各界,包括家庭方面对劳动教育的忽视,进而影响到父母对子女家务劳动的不重视。家务劳动是孩子展现自我的一种途径,福禄贝尔特别强调家庭里的共同劳动和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是家庭共同生活的基础,同时,他认为做事、劳动等各种活动是人认识自己的唯一途径。孩子只有在家务劳动的过程中,才能不断的表现自己,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

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根基,家庭的生活方式对于儿童的精神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务劳动作为儿童在家庭中接触生活、感知生活的重要途径,必须具有教化作用和目的性。因此,父母在安排家务方面应尽量安排具有教育作用的家务,让孩子在做家务过程中体验到父母的工作的不易,从而在最平凡的家务劳动中感受到父母的劳动成果,从而尊重父母,他在自我服务他人的过程体验到劳动的喜悦,从而将家务劳动作为自我精神成长的一部分。

(三)学校里的各种劳动

学校的劳动教育主要包括班务劳动、校务劳动和劳动课。班务劳动主要指班级平时的劳动事务,例如扫地、洒水、擦玻璃等;校务劳动主要指学校组织的劳动活动,例如美化校园、植树等;劳动课主要指手工艺课、思想品德课。这些劳动可以丰富儿童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垫下良好的铺垫。

然而近些年来,片面受到追求升学率观念的影响,教育界的工作人员、中小学的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及劳动教育活动的安排都不到位。事实上,受到劳动教育的理解偏差或是受到升学率的影响,往往是有“劳”无“教”,都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称为劳动教育。我们培养出来的大多是以智育为主的“智”力型人才,但儿童的健康成长不能脱离劳动教育,学校里的班务、校务劳动是丰富儿童精神世界的食量,必须让其参与其中,满足他们的劳动需求,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从而才能让他们逐渐脱离个体走向群体、从个人走向社会,学会与别人沟通和交流,学会与别人分享和合作,学会克服困难,拥有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这样才能使儿童的精神的生活逐渐达到饱满的状态,从而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赞美人的双手,他说:“人的手可以做出几十亿种动作,它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是智慧的创造者”[3],因此手工课也是儿童教育必不可少的。它可以锻炼儿童双手的灵巧度,同时也在锻炼儿童思维的灵敏度。卢梭在《爱弥儿》中对爱弥儿采用手工劳动教育,不仅教育他学会职业技术,而且还认为自身的直接经验比语言和书籍更能发展儿童的智慧。“一个小时劳动教给他的,比终日向他讲述所记住的东西还要多”。[4]古人常说“心灵手巧”,就是这个道理。

(四)社会公益劳动

社会公益劳动的范围很广,从保护环境、植树造林、参加公共卫生、维护公共秩序到服务社区、照顾孤寡老人、扶住病残同学等等,都属于它的范围。社会公益劳动是一种无报酬的劳动,要求劳动者能够在无任何福利报酬的情况下,还能够愿意做这些活动,因此社会公益劳动是一种更加强调精神领域的教育。儿童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有益于培养儿童的劳动素养,有助于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有助于儿童享受社会劳动中的幸福与快乐。此外,儿童在公益劳动过程中,展现其美好心灵,体验作为社会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赢得别人的赞美和尊重,这对儿童精神层面的成长有重要的作用。现如今,社会人情冷漠,“各扫门前雪”的事例比比皆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社会公众道德、公众爱心的缺乏,必然会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需要教师们的正确引导、需要家长们的鼓励、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这样才能营造一个温馨的、和谐的大环境。在这种大环境里,儿童的精神层面才不会匮乏,儿童富有爱心的行为和为社区服务的活动才能得以进行。

三、劳动教育的价值

(一)劳动教育有利于儿童全面发展

我们倡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劳动教育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在一个儿童的全面发展中,身体和精神的发展是主要内容。身体的发展在儿童时期主要是身体的养护和健康成长阶段;精神的发展主要是儿童自身内部品质、情感等的养成阶段。精神的发展依赖于身体的发展,因此,在发展其他各育和精神的发展之前,必须以健康的身体作为前提条件。劳动教育可以使儿童在劳动过程中,增强体魄,强健身体。而精神的发展寓于劳动教育过程之中,我们所谓的教育人,其实也就是在教育人精神层面的发展。劳动教育可以让儿童在亲身体会劳动的过程中,自己体会生活,感悟生活。

(二)劳动教育有利于儿童易于融入社会

儿童是属于社会中的人,必然有一天会走向社会,而劳动教育就是儿童进入社会前的催化剂,是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奠基石。融入社会首先就要在社会中学会生存,必要的吃苦精神和自立精神、合作精神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等是每个人立足社会的不可缺少的条件,而这些要从劳动过程中获得。自我服务劳动是儿童走向社会,满足其融入社会的基本需要。劳动过程中,儿童之间互相交流、互相沟通,共同合作,最后一起解决难题,这些都为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铺下了基础。轻视劳动教育完全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劳动是每个儿童内在的心理需要,是促进他们精神、心灵健康成长的重要媒介。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整个教育体系中曾这样论述劳动教育:“我们应当引导儿童去获得这种幸福(劳动的幸福),如果你不能促使年轻人去获得这种幸福,那你就等于什么也不会做……没有儿童的劳动的幸福,就没有教育”,意在说明劳动的重要性。“劳动以外的教育和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的”,他明确这样指出。[5]因此,劳动从其本身而言,更注重的是一种在劳动过程中主体内部心理、精神层次和获得幸福感的提升,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只是为了劳动而劳动的一种动动手就可以的行为表现。

(三)劳动教育有利于儿童实现自我价值

马斯洛在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表明,当人最基本的需要实现后,就会有更进一步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人最高的需要。儿童在劳动教育过程中,逐渐实现着自己内心不同层次的需要。儿童通过自我服务劳动,才能明白人类生活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在家务劳动过程中,才能理解父母,懂得感恩。而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以这两方面为铺垫,才能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和更好地融入社会,达到儿童精神层面的最高实现。儿童在劳动过程中,与自然界和社会的不断接触,互相作用,逐渐形成儿童自己看待事物的观点、自己做事情方法,同时也在锻炼他自身劳动品性的提高,从而促进儿童的成长,完善儿童的内在机制,最终帮助儿童实现自身的价值。

[1] 黄济.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4(9).

[2] 王俊梅.马卡连柯的劳动教育思想述评[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6).

[3] 何培红.不可忽视小学生的手工劳动课[J].天津教育,1993(11).

[4] [法]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5] [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6] 吴振成,宋学文.略述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几个问题[J].东北师大学报,1983(1).

[7] 赵荣辉.劳动教育及其合理性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0.

责任编辑:之者

G41

A

1671-8275(2014)01-0077-03

2013-10-18

陈彤彤(1989-),女,甘肃天水人,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

猜你喜欢
劳动精神儿童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