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志芳,高岩
(1.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系,湖南长沙410205;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初中起点六年制免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思考
邢志芳1,高岩2
(1.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系,湖南长沙410205;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初中起点六年制免费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应按照县级以下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需求、小学学科本体、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分析思路,提出明确目标与制定培养方案、改进培养模式构建新型课程体系、优化《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考核方式等具体实施策略。
初中起点;本科;小学教育;教育技术能力
2010年起湖南省率先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启动了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试点工作,这也是国家在试行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培养县级以下农村小学教师的首次尝试。通过免费教育、定向就业和适度缩短学制等措施,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优秀小学教师,为农村提供优质的教师资源。教育技术能力是体现师范专业特质的重要因素,师范院校作为教师职前教育的主体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现代教育专业培训,重视培养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由于六年制免费师范本科生毕业后一般都回生源所在地的县级以下农村小学任教,他们直接面向的是基础教育、偏远农村小学教育,所以,其教育技术能力应该有所侧重,不能完全照搬四年制师范生的培养模式。为此,如何创新初中起点公费师范本科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模式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要想确定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首先要想清楚学生应当学会什么,然后要研究这些内容对应的知识层次、类型、特征以及学会这些内容的最佳培养方法是什么。要研究清楚学生应当学会什么,就要知道学生的就业环境——县级以下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状况、小学学科课程构成体系、所面向学习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对象所处的教育阶段及其规律。因此,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要以县级以下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需求、小学学科本体、小学生学习规律以及小学教育阶段的性质任务为基本出发点,然后选择最适合的培养方案,并给出具体操作策略。
(一)县级以下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需求
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农村小学教师实行定向培养,定向到县级以下农村小学。公费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要从需求出发,了解学生将来就业的县级以下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与问题,特别是“农远工程”实施状况、学校师资水平及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学校信息化管理等需要师范生具备怎样的教育技术能力。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研究,总结出目前县级以下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和基本需求状况如下:
1.信息化缺乏后续投入,需要硬件设备维护者
农村义务教育实现免费入学的同时,导致了学校资金来源的缺失,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来源少、投资总量不足已是不争的事实。大多数农村学校是在实现“校校通”、“农远”等工程的过程中装配起信息化教学设施的,随后就很少投入,设备老化,很多不能正常启动。因而要求定向师范生具备技术人员应具备的教育技术能力,掌握教学媒体和学习资源维护和管理的方法。
2.教师信息素养总体偏低,需要教育技术理论和技能支持者
改革开放20年来,虽然农村小学教师学历水平发展很快,但由于农村小学基础设施不完善,学校宽带入网率不够,导致教师缺乏开展信息化教育的环境和条件,习惯以传统教学模式组织教学,信息化教学意识和能力不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缺乏教育技术理论和技能支持,因而,要求师范生具有积极辅助与支持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能为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3.教育资源应用层面互不相通、低水平重复建设,需要符合教学需要的学习资源的设计者和开发者
在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要建立健全信息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打造互联互通的基础教育网络体系,从而给农村小学带来可用的基础性和拓展性资源,但研究表明[1]:由于受农村小学的环境氛围、设施配备、师资水平、学生信息素养等条件的限制,资源应用层面缺乏整合,在教学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更加困难,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任重而道远,急需师范生能够设计和开发符合教学需要的学习资源供广大教师使用。
(二)小学学科本体
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是学科体系内各课程知识点之间构成有机联系的过程。新课程改革后,小学课程体系有了大的调整,在充分认识各学科课程价值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小学课程内容的综合性、课程功能的发展性、课程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各门课程都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无论哪一门学科,哪一本教材,其涵盖的内容都较过去更为丰富,充分体现了学科的交叉和综合。不同学科有不同的价值,培养学生知识、技能、各种能力的侧重点不同,培养的途径、方法特别是信息化教学能力要求也不尽相同,如小学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交际性的统一,核心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那么,对应的中文师范生的教育技术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和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就要体现学科特点,特别是“在学习课件制作时不需要特别描述物体的运动与变化,更注重声音、视频和图片的合理呈现,这时可以选择如电子相册制作工具作为课件开发的工具”[2];小学数学课程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如数与代数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模型思想”,为此,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化静为动、化平面为立体,“用音视频及动画等适合的资源展现知识,尤其需要实现实验的模拟与任意播放,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很直观地了解知识所对应的对象,同时还需要对抽象知识与原理的阐述,从而可以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内在机理”[3]。
基于学科特点视角的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式,要使学生明确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深度融合,为此,要牢牢把握学科教学思想,在此基础上,核心要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在传统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的基础上要求师范生学科知识体系要有所扩展和改进,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愿望,让学生主动而又自信的学习,并养成丰富而又灵活的思维方法。这些都是六年制师范本科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三)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我国于2011年10月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教师作为幼儿、中小学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求教师在研究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教育技术能力作为师范生专业发展的标志,需要关注技术环境下学习心理的研究,这是师范特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研究技术环境下人的学习行为特征、心理过程特征、影响学习者心理的因素不仅有助于挖掘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作用,更有利于学科教学效果的提高。小学生是初中起点公费师范生未来直接的服务对象,也是课程建设的最终指向,因此,要求师范生要掌握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征、学习风格、个人经验以及学习兴趣等,小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喜欢动画片,在教学中,就要把声音、图像配合形象生动的视频、录像或电影等外部刺激来进行。为此,师范生要明确各种教学媒体自身特点及其使用等一些实践性因素的制约。各种媒体资源在呈现教学信息时的不同性能包括媒体在图像呈现、尺寸大小、色彩表现以及动态与否等多个方面的属性。
(一)明确目标与制定培养方案
县级以下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是六年制本科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目标确立的依据,六年制本科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它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层次性,需要循序渐进,因此,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目标需要有更多更细致的层次,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目标在培养过程中要有所侧重。为使目标更具有可操作性,我们采取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知领域、情感态度领域以及动作技能领域”的分法,将教育技术能力在目标层面上分成关于教育技术的知识、关于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知识和关于教育技术的情感三个方面。
1.认知领域:了解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作用;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初步具有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的意识;具有运用技术不断优化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的意识;具有积极辅助与支持学校其他人员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
2.动作技能领域:了解教育技术的概念、特性和本质的基本知识:了解农村小学现有的信息化资源类型、功能和使用范围;掌握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模式对应的技术操作,如DVD的使用、卫星资源接收的方法、计算机的使用等;能从大量的信息化教育资源中选择适合学科教学的资源;能利用教育技术构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能有效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
3.情感态度领域: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关注与信息、教育技术相关的问题;通过各种途径使学生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氛围;了解信息技术工具的用途,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现有信息技术工具为学生展示现代信息化发展的趋势、现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理解并遵循与信息活动有关的伦理道德法律法规,按照一定的信息规律办事,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信息社会的责任感。
调整后的目标体系与原有体系的差别表现在:首先是对目标的划分维度进行了调整。现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划分为四个维度,考虑到农村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以及小学教师目前的信息素养发展状况,我们将重点放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培养学生更多地在认知领域和情感态度领域的信息素养水平。如果农村小学没有相应的技术条件,我们的目标增加了解水平,使师范生意识到信息素养培养中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只是其中一部分,信息化意识和态度同样重要,要让农村小学生了解技术相关的内容,这样来提升学生整体的信息素养水平;另外,在六年制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上,要树立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肩负改变农村小学教育发展面貌的责任和义务,在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过程中,要为学校教育信息化推进贡献力量,所以,目标体系中增加了相关的知识内容,从而解决县级以下农村小学信息化发展中师生技能提高的需要。
(二)改进培养模式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1.明确办学定位,提高职业认同
六年制本科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需要明确办学定位和办学思想,牢固树立师范性和基础性的特色。一项关于初中起点公费师范本科生职业情意培养调研结果表明,仅有15.78%的学生是因为立志从事农村小学教育事业而选择接受六年免费师范教育[4],因此,只有提高学生对教师专业的职业认同,才能使学生牢固树立为农村小学教育特别是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服务的思想,从心底里愿意为自身信息化能力提高而付出努力。
2.以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为核心,开展基于信息化的课题研究
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参与实际的教育科研活动是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教研意识和兴趣,通过同伴互助互学发现和探索,引导学生将所学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设计、计算机基础、现代教育技术等学科知识融合并转化为教育技术能力,引领学生在教研活动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并在关照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扩大知识视野、引发思考。
3.增设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实践训练环节
针对小学课程综合性特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不仅以本门学科为核心,要通过增设实践训练环节,变革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将教育实习纳入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体系,丰富实习模式,保障实习时间和效率,切实通过实习锻炼,提高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
(三)优化《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考核方式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考核要践行发展性评价理念,将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不仅要考察教学效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通过采用电子档案袋评价有效记录学生学习教育技术的整个过程。进行考核时,既要对学生的教育技术知识技能进行考虑,又要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演示,通过采用模拟说课和讲课等实践进行评价,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综合评价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目前,我国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主要处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并不能让技术融为教育的一体,很好地完成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绝大多数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的时候是硬性地将信息技术引入[5]。因此,师范生必修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要为日后教育技术教学应用奠定思想基础,要将学科内容的具体特征与信息化环境相匹配,培养学生根据学科本身的特点,有效利用数字化资源与环境组织,而这也是《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考核的重点。
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针对性,本文尝试基于需求和应用的视角构建了个性化的教育技术能力目标体系和具体实施策略,在此目标下还需要有配套的内容模块、评价机制等,这是研究者今后努力的方向。
[1]曾水兵,解月光.可持续发展: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战略选择[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0): 77-81.
[2]宋光辉.地方师范院校公共教育技术课程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1(9):113-116.
[3]钟绍春,王伟.关于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法创新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3(2):106-110..
[4]蒋蓉,袁耀宗.初中起点公费师范本科生职业情意培养调研[J].教师,2013(1):29-31.
[5]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5):5-14.
Reflections on the Cultivation of Six-year Undergraduate Free Normal Students’Educational Technology Ability
XING Zhi-fang1,GAO Yan2
(1.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205;2.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Changsha,Hunan 410004)
The curriculum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hould follow the need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in rural primary schools,based on the characters of primary principles and the pupils’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Clear target cultivation plan,and examination reform should be made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mode of the curriculum.
upgrade from middle school;undergraduate;primary education;educational technology ability
G652
:A
:1674-831X(2014)01-0020-04
[责任编辑:胡伟]
2013-08-12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重点建设学科“教育技术学学科”(湘一师院字[2011]61号);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大委托课题(XJK011DDUT003)
邢志芳(1975-),女,内蒙古卓资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高岩(1973-),男,吉林长春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讲师,主要从事比较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