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悦
(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信阳 464000)
言语礼貌的主观性探析*
曹 悦
(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信阳 464000)
语言的主观性是语言使用者主体意识的体现。作为一种常见的语用现象,言语礼貌不可避免地具有主观性特征。交际者的认知、交际意图、意识程度及情感因素等主观因素,制约着他/她对礼貌话语的选择和对某一礼貌话语的理解。
言语礼貌;认知语用;主观性
言语礼貌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具有重要作用,学者们已对此进行多角度研究。研究文献大致可分为四种观点:即社会规范说、会话准则说、面子保全说及会话契约说。[1](P219-236)这几种观点大都忽视了语境因素在言语礼貌中的作用,看不到言语礼貌的多样性和特殊性,这些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和现实交际中的礼貌现象脱钩。除以上几种观点外,还有学者在关联理论视野下研究礼貌,认为礼貌是理解的结果;也有学者从顺应理论视角研究礼貌,认为礼貌是说话人对语境顺应的结果。这两种观点分别探讨了礼貌和认知、礼貌和语境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前四种观点的不足。但其自身也有明显的缺陷,如关联理论视野下的礼貌研究过于偏重听话者一方,没有回答认知因素和具体语境因素的关系问题;顺应理论下的礼貌研究过于偏重说话人一方,没有解释交际者是如何顺应各种语境因素的问题。
纵观目前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若对言语礼貌的概念进行合理的解释,就必须综合考虑交际双方及其相关的语境因素。由于交际者处于言语使用的中心地位,言语礼貌的生成和理解是交际者主体性的体现,因此,言语礼貌带有主观性的特征。鉴于此,本文拟对言语礼貌的概念进行重新考察,进而对其主观性进行尝试性探讨。
我们需对言语礼貌及语言的主观性等概念,从理论上加以界定。
首先,既然言语礼貌是一种对语言的应用,涉及到交际者的认知因素,那么,言语礼貌就是一种认知语用现象。本文中,我们对言语礼貌的概念作如下描述:在言语礼貌交际中,说话人根据自己的认知语境假设,选择相应的话语形式传达自己的礼貌意愿;听话人在考虑相关语境因素的基础上,评价说话人的话语是否合适、得体,进而产生某种心理情感效果(即礼貌效果)。
其次,关于语言的主观性。语言顺应论[2](P76)认为,交际者处于语言使用的中心地位,是语言使用的主体,没有他们心智因素的参与就不可能有语言的使用。法国语言学家Benveniste认为语言的主观性是说话人言语时将自己看成主体的一种能力,是人的自我意识的一种表象。一个大写的“我”,当它和一些表示思维活动的动词构成主谓结构时表现的不是客观命题而是说话人对后续命题的判断、态度或评价,是最典型的主观性语言。这些论述都无疑表明人在语言中的主体作用。[3](P89-96)Lyons也认为,人的主体意识在语言中是有体现的,我们都拥有“自我”。语言的主观性就是人们言语时表现出来的“自我”。这种“自我”包括认知、感知、情感、态度和意图等。话语的主观性现象和语言结构中的“自我”内涵,表明语言具有非命题性特征的一面,这种特征在话语中无所不在。[4](P151-153)
实际上,当我们综合考虑交际双方时,就可以发现,语言的主观性不仅仅体现在说话人一方。听话人的主观性也影响和制约着他/她对话语的理解。例如,对同一话语,认知水平较高的可以较透彻的理解,而认知水平较低的人则不能理解。再如,对同一赞美性的话语,有不同情感和态度的人也会做出不同的解读。有的会会认为对方真的在赞扬自己,有的则会把它当成讽刺。
言语礼貌本质上是人的活动,人的认知、交际意图、意识程度及情感等主观性因素,都会影响言语礼貌的生成和理解。交际者对同一话语礼貌与否的评价具有争议性和主观性。
(一)认知因素在言语礼貌中的作用
在认知因素中,认知语境在言语交际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任何话语的生成和理解都离不开认知语境因素的参与。认知语境是人对语言使用的有关知识,是与语言使用有关的、已经概念化或图式化了的知识结构状态。[5]认知语境假设不仅是说话人选择礼貌话语形式的依据,也是听话人识别礼貌效果的依据。
一方面,人类的认知遵循一些共同的规律,我们享有一些相同的知识和社会习俗。这些共同点使得交际双方能够建立起相同或相似的语境假设。因此,在很多日常交际中,听话人能正确地接收说话人意欲传达的礼貌意图。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即个体性差异会导致交际双方认知语境的不同。由于人们的生活环境及认知能力不同,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建构不同的语境假设,会有不同的看法。即使处在同样的物理环境下,由于不同认知主体具有不同的身份、阅历、信念、态度、知识等,人们所建构的认知语境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认知语境是因人而异的。
在言语礼貌交际中,说话人根据当时的语境因素建构起一定的语境假设,并根据这一假设选择一定的话语形式向听话人传达礼貌意图;听话人也会根据当时的语境因素,建构相应的语境假设来理解说话人的礼貌意图。由于认知语境因人而异,交际双方建立的语境假设可能会不同。因此,交际双方对同一话语是否礼貌也具有争议性。在很多现实交际中,我们会发现,说话人意欲传达礼貌意图,听话人却认为他/她不礼貌;有时说话人意欲对听话人不礼貌,而听话人却认为他/她是礼貌的。例如,A同学田径比赛得了第一名,B同学拍着A的肩膀说:“嘿!你真像头牛!”A却生气地说:“怎么说话呢?”此例中,B是想用牛来称赞A有冲劲,很棒。而A却认为B的话没礼貌。再如,男友对生气的女友说:“我会一心一意的对你好。请相信我。”女友:“你这样的绅士,我当然相信了!”男友:“呵呵,信我就行。”此例中,女友是在用“绅士”来讽刺男友没有绅士风度,而男友却认为女孩在礼貌地称赞他。因此,为了达成言语礼貌交际,交际双方都需仔细估测对方的认知语境假设。
除了上述认知语境外,人们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认知因素,也在言语礼貌交际中起着重要作用。不同人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或在处理不同事务时也会采用不同的认知方式,展现出不同水平、不同风格的认知能力。这些方面的不同或变化,会导致说话人话语选择的不同及听话人理解结果的不同。例如,年幼的孩子往往会选择一些常规的话语形式来表达礼貌,因为这些形式很好掌握,需要的认知能力较低,这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相对而言,成人认知水平较高,可以根据交际情景的变化,灵活地选择合适的话语形式来传达自己的礼貌意图。从听话人一方来看,成人往往能够理解通过非常规方式来传达的礼貌效果,然而,孩子往往做不到这一点。因此,在言语礼貌交际中,如果说话人想顺利明确地向听话人传达自己的礼貌意图,他/她在选择话语形式时就必须考虑听话人的认知风格和认知能力。
(二)交际意图在言语礼貌中的作用
Mey认为人们在交谈时总是带有想和某人交流某种信息的意图,这是所有言语行为的基础。[6](P40-42)Sperber和Wilson把意图定义为“能够通过动作形式来实现的心理表征”。[7](P51-54)可见,言语礼貌交际也是说话人传达某种意图的手段。按照意图表达形式的不同,日常生活中的言语礼貌交际可以分为以下两类,即隐藏交际意图的礼貌交际和明示交际意图的礼貌交际。
在隐藏交际意图的礼貌交际中,说话人会选择一种能迎合听话人的心理期望、但不明显显示自己真实交际意图的话语方式。比如,听话人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并且对说话人最近的职称评定有着决定权,那么,他/她就会尽力选择一种间接的、能很好地隐藏自己真实交际意图的方式对听话人表示友好。比如,他/她会说:“您好!好久没见到您的女儿了。她最近学习是不是挺忙的,挺辛苦的呀?”这样的礼貌行为能迎合地位较高的听话人的心理期待——被尊重和关心。在这里,说话人想要得到提升,但他/她并未明示这一真实交际意图,换句话说,他的交际意图被隐藏了。
在明示交际意图的礼貌交际中,说话人会直接向听话人表达自己的交际意图,他/她所选择的话语形式和听话人的心理期望相一致。在上述例子中,如果说话人说:“您好,我今年也评职称,您看,到时能不能给照顾一下,先谢谢您!”这里,说话人选择了非常礼貌的话语形式来明确表达自己想要得到提升的意图,他/她的礼貌话语和听话人期望被尊重的心理期待是相一致的。
然而,在有些情况下,说话人会故意选择和听话人心理期望不一致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礼貌意图。比如,小李想让小王评价一下他的画,小王说:“不好意思,恐怕我的眼力不行呀。”这句话显然不符合小李的心理期待——小王应该对他的画做一个评价而不是讨论自己的眼力问题。小李会格外留意这个出乎意料的回答,他会意识到小王是在以自己鉴赏力不高为借口,礼貌地表达画并不怎么样。
(三)意识程度在言语礼貌中的作用
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说话人选择话语形式和交际策略时的意识程度不同。另一方面,听话人理解不同话语时的意识程度也不尽相同。换个角度来看,交际者所具有的意识程度的高低,也会影响他们对话语和交际策略的选择以及对话语的理解。
在言语礼貌现象中,不同的情形交际者所展示出的意识程度不同。寒暄性的礼貌交际的发生几乎是自动的、潜意识的。比如,当被介绍给新朋友认识,对方说“你好”时,我们也会马上说:“你好!”交际双方都认为对方的话礼貌得体。在隐藏交际意图的言语礼貌交际中,情形就不同了。说话者采用言语礼貌作为一种策略来实现他的某种交际意图,比如得到提升,而且这里所选的话语形式还不能明示他的真实交际意图,因此,他在选择时必须格外小心谨慎。当然,这样的选择必须在很高的意识程度下才能完成。从听话人一方来看,如果他不能从相关的语境因素如他和说话人的关系、交际场合、以前的类似经历等察觉说话人的真实交际意图,那么他就要付出较多的认知努力来理解说话人的礼貌话语。这个过程也必须在很高的意识程度下才能完成。当然,如果这些语境因素能给听话人提供清晰的信息,让他很容易查明说话人的真实意图,那么,听话人就会认为说话人当然会那么说,他也就不会仔细推敲说话人所说的话了。这种情况下,听话人理解话语付出的认知努力较少,意识程度也较低。在明示交际意图的言语礼貌交际中,说话人要仔细选择礼貌程度较高的、符合听话人心理期待的话语形式,明白无误地向听话人传达自己真实的交际意图。这种选择要在较高的意识程度下才能完成。从听话人一方来看,既然说话人的话语和他的认知期待一致,那么,他很容易就能理解对方的话语。这个过程伴随的意识程度较低。在故意选择和听话人心理期望不一致的话语来表达意图的礼貌交际中,说话人必须仔细估测听话人的认知心理期待,然后刻意选择和这种期待不一致的话语来引起听话人的注意,这个过程要求的认知努力和意识程度都比较高。从听话人一方来看,他会格外注意出乎他意料的话,仔细揣测说话人的意图,这个过程要求的认知努力和意识程度也比较高。
(四)情感因素在言语礼貌中的作用
沈家煊认为人们在说话的同时也展示出了一定的立场、态度和情感。换句话说,语言的选择是说话人顺应其情感因素的结果。[8](P268-275)因此,很难把话语中的信息内容和情感内容分割开来。说话人的情感因素制约他/她对话语的选择,听话人的情感因素影响他/她对话语的理解。
在言语礼貌交际中,如果说话人不喜欢对方,他很可能会选择不礼貌的方式对他说话;相反,如果说话人喜欢对方,他会尽量选择礼貌得体的语言对他说话。从听话人一方来看,如果他对说话人感到反感,那么,即便对方是在真诚的向他传达礼貌意图,他也很可能认为对方不礼貌或不真诚;相反,如果听话人喜欢说话人,他很倾向于认为说话人是真诚礼貌的,即使对方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在有些礼貌交际中,礼貌话语被作为一种策略来实现说话人的某种实际目的,比如说得到提升。这种情形中,要使听话人愿意给他得到提升的机会,说话人就必须仔细选择合适的话语形式,以便能在听话人心理产生一种愉悦的情感效果。然而,在很多礼貌交际中,礼貌话语并不被用来实现某种实际目的,说话人只想向听话人表达某种感情或态度,例如友好、关心、认可、羡慕等。
总之,言语礼貌是一种认知语用现象,其生成和理解受交际者认知心理因素的制约。交际者的认知、情感、交际意图和意识程度都影响着礼貌话语的生成和理解。交际者对同一话语礼貌与否的评价具有争议性和主观性。本文从语用的、动态的角度对现实交际中言语礼貌的主观性现象进行分析,综合考虑了言语礼貌的生成和理解,有助于我们从本质上去认识礼貌现象。
[1]Fraser,B.Perspectives on politeness[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0(14).
[2]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Arnold,1999.
[3]Benveniste,E.Problems in General Linguistics[M].Trans.M.E.Meek.Coral Gablres,FL:University of Miami Press, 1971.
[4]Lyons,J.Seman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5]熊学亮.语用学与认知语境[J].外语学刊,1996(3).
[6]Mey,J.Pragmatics:An introduction[M].Beijing:Foreign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7]Sperber,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95.
[8]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
The Exploration of Subjectivity of Verbal Politeness
CAO Yu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Xinyang Normal College,Xinyang 464000,China)
The subjectivity of language is a reflection of the interlocutors'subject consciousness.As a common pragmatic phenomenon,verbal politeness has the nature of subjectivity.The subjective factors of the interlocutors such as communicative intention,cognition,attitude,evaluation and emotion affect their choice and understanding of verbal politeness.
verbal politeness;cognitive-pragmatics;subjectivity
H030
:A
:1009-1734(2014)05-0087-04
[责任编辑铁晓娜]
2014-01-08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顺应—关联模式下的言语礼貌探究”(2013-QN-539)研究成果。
曹悦,硕士,讲师,从事认知语用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