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自治文化视野下农村青年政治价值观的现代转型*

2014-04-08 23:10韦少雄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民主价值观村民

韦少雄

(河池学院政治与历史文化学院,广西宜州 546300)

村民自治文化视野下农村青年政治价值观的现代转型*

韦少雄

(河池学院政治与历史文化学院,广西宜州 546300)

在传统和现代多种政治文化因子共存、杂糅、碰撞的影响下,农村青年的政治价值观发生了激烈的嬗变,呈现出传统色彩与现代理念共存的双重特性。有效促进农村青年政治价值观的现代转型,关键在于构建反映当代农村青年政治价值取向的“四型”自治文化模式,即通过构建民主型、参与型、契约型、法治型的自治文化,培养农村青年的民主观、政治参与观、契约观和法治观。

村民自治文化;政治价值观;现代转型

农村青年政治价值观是指当代农村青年在与社会政治交互作用下所产生的对社会政治的基本观点,是对社会政治现实和政治理想的基本评价和价值取向。青年时期是人的政治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当代农村青年只有确立了正确的政治价值观,才会有正确的政治态度、政治立场,才能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并作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政治行为。村民自治文化是村民自治系统的基本价值取向,它不同于明确的村民自治理念,也不同于现实的村民自治决策,它是村民在长期的自治实践中形成的心理积淀,潜移默化地支配着村民的自治行为。村民自治文化与农村一般社会文化不同,它是一套内化于村民自治体系成员内的认知、表达、信仰和评价,这种认知、表达、信仰和评价使村民自治过程有秩序和有意义,并为村民自治体系设下了基本的规则,以控制村民自治体系中的各类行为。当前,我国的村民自治文化正处于全面的转型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农村青年,其政治价值观正经历着村民自治文化的影响,显现出转型期的独特特性。

一、农村青年政治价值观现代转型的双重特性

村民自治以来,随着农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基本结构的巨大变化,农村青年的政治价值观也发生了激烈的嬗变和更新。许多传统固有的政治价值观念受到冲击、动摇,大量新的政治价值观念不断涌现、诞生。农村青年在与村民自治“共振”过程中,其政治价值观的嬗变呈现出双重性,一方面出现了大量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特点,另一方面也派生出一些十分严峻、令人担忧的问题。为了论证的充分性,本项研究以村民自治系统作为研究农村青年政治价值观转型的场域,于2013年7-8月间,对广西宜州市、环江县、罗城县、天峨县、陆川县、博白县、灵山县、平南县等地农村青年进行抽样调查和个别访谈,收回有效样本832份。

(一)政治表达:理性与激情并存

政治表达是农村青年通过规定的手段和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从而影响政治决策的行为过程,反映了农村青年对农村政治事务的认知、诉求和关心程度。[1]伴随农村社会的现代转型,尤其是村民自治文化的推动,农村青年政治表达发生了较为明显的新变化。就“如果您对村民委员会成员有意见,您可能采用什么方式表达”的调查来看,27.3%选择“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反映”、13.8%选择“向政府有关部门(包括信访部门)反映”;15.6%选择“找村干部谈话”;21.9%选择“找熟人相互议论”;8.1%选择“在互联网上发表意见”;7.9%选择“选举时不选他们”;5.4%选择“其它方式”。这表明农村青年寻求通过正常的渠道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情感和诉求,政治表达的程序和方式日趋理性。在问及“您认为青年在农村的重大事件中采取不理智的极端行为是否可取”时,70.5%认为“不可取,是过激行为”;10.7%认为“可取,是维护自治权利的体现”;18.8%表示“说不清”,这表明大多数被调查的农村青年在对待重大事件时有清醒的认识,不应采取过激的行为解决。但另一方面,农村青年的政治表达欲望强烈,加之政治经验不足,政治表达非理性成分过高,有时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极易寻找制度外的政治表达形式,如问及“当您认为村民群众的利益受到侵害时如何处理”,有20.3%选择“组织或参与集会、游行、抗议、上访等”非程序化方式,其中“采取组织或参与集会、游行、抗议、上访的最主要原因”,高达80.3%的人认为是“采取正常途径得不到重视,采取非正常途径问题解决得更快”。农村青年关注政治,关注农村社会种种事态,喜欢将自己的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及时表达出来,本来值得赞赏。但是,政治表达应该是一种理性的行为,无理性或反理性倾向、非制度化的宣泄,违背了农村青年政治表达的本意,虽然参与的比例不高,但引起的群体效应和负面影响不容低估。

(二)政治参与:主动与被动交织

政治参与作为农村青年政治实践的主要形式,在本质上是农村青年个体外化政治文化的过程,是他们的政治表达外显为政治行为、履行政治角色的一种渠道。调查显示,“参加过所在村的村民委员会选举”的占40.3%;认为“应该增加青年干部在村委会中所占比重”的占62.29%;对所在村的村务管理情况“了解”的占48.6%;“参加过所在村重大事项决策的”占30.1%;“参加过村党支部成员、村民委员会成员民主评议”的占28.9%。调查表明,当前农村青年政治参与表现,总的来说是逐步趋向积极主动、自觉务实的。村民自治初期,由于农村青年的文化水平较低,他们总有一种“草民思想”,把自己看成单纯的被管理者,意识不到自己独立的政治身份,产生政治盲从现象。而现今,农村青年文化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调查发现,其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的已大幅度提高,达到60.3%,直接激发了农村青年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热情的提高。但是,一些农村青年政治参与的依赖性和被动性仍相当严重,有59.7%的被调查者“不参加过所在村的村民委员会选举”,不参加选举的原因中,有33.5%认为“谁选上和自己没关系”。在问及“如果投票选举时,是否和亲戚们商量一下”,50.7%选择“会商量的”;14.5%选择“虽不商量,但尽量和他们选一样”;只有20.6%选择“自己单独选”;还有14.2%选择“不确定”,这说明农村青年在村民自治政治参与中的冷漠心理和从众心理仍十分严重。

(三)政治评价:满意与失望同在

政治评价是农村青年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对政治决策及其执行过程的价值判断。从调查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村民自治制度已经得到了大多数农村青年的认同和肯定,但是,对当前村民自治的状况不能估计过高,农村青年对村民自治制度的肯定大大高于对村民自治现有成就的肯定。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中,农村青年对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实际结果,满意与不满意参半。在对“你认为村民自治搞得好不好,最主要的标准是”的调查发现,83.6%选择“农民的经济水平得到提高”;10.3%选择“民主化程度高”;6.1%选择“社会稳定”。可见,农村青年把农民生活水平作为村民自治搞得好坏的主要标准,这反映了现阶段农民生活水平不高,农村青年强烈希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愿望。同时,农村青年还对村民自治现状表现出一定程度上不满的心理。一些农村青年仍然沿袭传统看法,将村委会等村民自治组织视为乡镇政府的下级,存在对村民自治组织疏远、冷漠和不信任的态度,认为村民自治与自己关系不大,如有31. 6%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与村民自治“不太密切”或“非常不密切”。一些农村青年对村委会干部感到失望,认为目前的村委会干部私心太重,无论谁当选都一样,只为自己利益考虑,不会为村民群众考虑。对 “村内最有威信的人”调查发现,41.6%选择“富裕大户、私营企业主”;35.3%选择“村干部”;17.7%选择“家族里的长者”;5.4%选择“其它”。调查表明,村干部的权威难以得到农村青年的普遍认同,甚至村干部在农村青年心目中的政治地位要低于富裕大户和私营企业主。

二、农村青年政治价值观现代转型面临的困境

农村青年政治价值观现代转型的双重特性,是传统和现代多种政治文化因子共存、杂糅、碰撞的结果,传统的政治价值观念影响尚存,现代的政治价值观念正在形成,难免使农村青年在政治生活的具体实践中处于进退两难、迷茫徘徊的境地。

(一)村落传统政治文化消极因素的渗透

村落文化是一种以血缘、地缘关系为基础,反映村落制度特征和传统底蕴的文化形态。[2]村落文化一经形成,便会左右着农村青年的政治价值观念,导致农村青年的政治心理、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评价出现明显的差异。积极的村落文化氛围,会促使农村青年形成对村民自治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和广泛性,反之,消极的村落文化氛围则可能导致农村青年对村民自治的被动等待和普遍的不参与。具体来说,村落传统文化中的宗族政治文化和人情礼俗文化对当前农村青年政治价值观形成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在宗族政治文化中,农村青年的“族民”意识重于“公民”意识,宗族成为个人生活的核心,宗族利益高于国家、集体利益,这种过于强烈的宗族认同,使农村青年的价值取向发生偏移。人情礼俗文化在农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民属于弱势群体,既无权力又无资源,通过人情礼俗来构建自己的日常生活关系圈以维护自身利益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将这种日常生活中的人情礼俗应用到政治关系中,使农村政治屈就于人情礼俗之下就有失偏颇。在村民自治中,宗族政治文化和人情礼俗文化已成为影响农村青年正确政治价值观形成的政治心理障碍。

(二)农村村民自治文化现实状况的影响

当前农村村民自治文化的现状为农村青年政治价值观种种问题的产生提供了土壤。主要表现为:第一,政治认同弱化。村民自治以来,民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断催生强化农民政治认同的因素,使农民的政治认同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但随着农村的转型升级,农民出现了弱势群体化趋势,反过来又弱化了农民的政治认同。[3]在现实中,他们不配合乡镇、村干部的工作;对乡村政治采取冷漠疏离的态度;以直接的冲突、示威、上访的方式进行维权抗争等。第二,政治不信任。村民自治需要广泛的政治信任,这样才能使村民自治系统合作、协调发展。农村出现的政治不信任现象较为普遍,具体来说,农民对越是高层的党政组织越信任,对越是基层的党政组织信任度越低;他们信任党组织,但不信任党员干部;他们信任国家政治价值体系,但对具体的政策制度不信任。在访谈中,部分农村青年也谈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但到了基层就变歪了。”第三,政治能力不足。尽管许多农民有较强的政治参与意识,但在实际的政治活动中表现出能力不足,比如选举中缺乏理性考虑、决策缺乏客观的分析和预测、管理水平和层次低下等。农村青年具有政治热情和闯劲,但受到当今农村政治认同弱化、政治信任度低、政治能力不足等诸多村民自治文化因素的的影响,农村青年存在明显的依附心理和政治无力感,他们政治成熟度不高,对政治参与缺乏足够的热情,这直接造成了农村青年在政治价值取向上很大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三)外部性文化因素嵌入降低了村民自治文化的合法效力

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社会现象的介入,开阔了村民的视野,丰富了村民的阅历。但是,处于特定转型期的村民自治文化,还面临着传统与现代融合的问题,村民自治文化建设还不到位。当这种外部性文化嵌入到农村社会后,就会给村民自治文化带来极大的冲击,降低了村民自治文化的合法效力。首先,自治观念逐步淡化。当代的农村青年越来越多开始离开农村,向外寻求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他们的政治价值观念还不稳定成型,很容易被新的环境征服,改变既有的思想观念。城市的繁荣和舒适,使他们厌倦农村生活,一旦有机会,就想脱离原来的生活地,进入城市或经济条件更好的地方。农村青年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导致他们对乡村政治标准认同降低,他们认为决定一个人的村庄影响力不再仅仅是个人的声望和权威,而把经济状况摆在越来越突出的位置。其次,村庄的内聚力降低。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青年的自我认同感开始由“传统”转向“现代”,他们走出农村,走向城市,对原来的村庄事务逐渐冷漠,对村庄自治文化认同度降低了,村庄难以将农村青年聚集在一起,从而影响了村庄的内聚力,阻碍了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4]

三、构建村民自治文化模式,促进农村青年政治价值观的现代转型

村民自治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处于农村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中。随着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村民自治不再仅仅是一项政治制度,更是一种新的文化符号,它在农村基层的实践中、在与传统乡村治理格局和文化整合中逐步形成了具有农村地域气息的村民自治文化。在村民自治制度的现代转型、升级过程中,村民自治文化相应呈现出立体的连续的空间结构的流变,这种流变表征为农村青年对民主、参与、契约、法治等现代政治文化的共同需求。要促进当代农村青年政治价值观的现代转型,就得建构反映农村青年共同文化需求的村民自治文化模式。

(一)构建民主型自治文化,拓宽农村青年有序的政治表达渠道

民主型自治文化是一种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的现代文化,它标志着人由自在自发的自然状态走向自由自觉的主体存在状态。[5]在当前的农村,自在自发的与传统政治文化相适应的附属意识还远远大于民主政治所需要的自由自觉的主体意识,村民还没有形成民主的精神状态,村民对民主权利的主体意识和精神要求还比较缺乏,因此,民主型自治文化的建构就成了村民自治民主价值目标实现的重要文化基础。农村青年政治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村民自治民主文化的建构,离不开他们对村民自治民主的价值观念和实践所给予的认同和支持。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农村青年对民主权利的应有认知和态度、对民主规则的足够熟悉、对民主价值和实践的有力支持。农村青年只有内心信任民主是可以实现的目标,把民主视作一种政治信仰,才会使自己的政治表达行为与自治实践相得益彰。二是村庄外政治权力对民主观念、民主价值、民主实践的支持。村庄外政治权力的膨胀使得农村青年政治表达的渠道不畅通,抑制了他们民主政治意识的发育,造成他们的政治表达冷漠。民主的前提就是尊重表达权,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因此,要促进村庄外政治权力与村庄内政治表达的贯通,既要制止村庄外政治权力的压制,为民主营造宽松的政治环境,又要用现代理念激发农村青年自身的内在活力,使他们通过合法的渠道进行审慎、有序的政治表达。

(二)构建参与型自治文化,提高农村青年积极的政治参与水平

参与型自治文化是有关村民自治政治参与方面的积极心理反应。村民自治制度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方面规定了村民政治参与的权利和途径。农村青年作为村民自治活动的主力军,能否有效地将制度规定落实到实践层面,很大程度上与农村青年能否自主、自觉参与村民自治活动有关,而农村青年的政治参与是否自主、自觉,又离不开相应的心理认知,这正是建构参与型自治文化所需要的内容。参与型自治文化,反映了村民具有自主参与村民自治运作的意识、参与自治活动的政治责任感和对村民自治制度实施效能的理性认识,它包含了村民对村民自治价值的认同、对村民自治运作规则的信任、对村民自治效能的良好心理预期。[6]农村青年的政治参与,不应是简单的响应国家号召或者惧怕权威的被动的政治参与,而是建立在自身对政治权利、政治角色、政治地位理性思考基础上的有意识、自觉和主动的政治参与。参与型自治文化可以培养农村青年的政治参与意识,使平时不关心自治的农村青年,成为参与自治活动的主体,使他们认识到可以通过自身的参与来实现对农村社会的管理。

(三)构建契约型自治文化,培养农村青年平等的自治理念

契约型自治文化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市场经济改变了农村社会的文化结构,使公平契约、竞争意识深入人心。契约型自治文化区别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以人情为基础的文化,重视关系和伦理。契约型文化使村民具有了明确的权利和责任意识,平等参与到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生活中来。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村民自治承受着市场文化的洗礼,要构建契约型自治文化,就要重视村民的权利、人格平等、自由和独立,把资源、机会、权利、义务等均等地提供给自治活动中的村民,以供他们平等、自由地选择。在这样的契约理念下,村委会不是基层政权组织,而是建立在契约基础上的代表全体村民利益和意愿的村民自治组织形式,村民一方面基于契约原则将权利授权给村委会行使,另一方面又通过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对重大问题进行民主决策和监督,保证自治权不被滥用。[7]契约型自治文化是现代民主政治社会的基本价值追求,契约型自治文化模式的构建,促使农村社会走向讲契约、信守诺言的社会。在这种契约文化熏陶下,人情礼俗文化比重得到降低,农村青年的政治信任感大为提升,他们能够放心地将自己的权利授权给自治组织行使,提升村庄的内聚力。

(四)构建法治型自治文化,增强农村青年的法律认同感

法治不是“治民”,而是“民治”,[8]从这个意义上讲,村民自治的本质是法治,是国家分权给农民,让其在法律的框架内行使权利。长期以来,乡村治理重人治轻法治,权力中心主义严重,权利本位意识淡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法治没有在农村得到充分尊重和有效实施的结果,所以构建法治型自治文化是确保农村政治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构建法治型自治文化,就要使农村政治的运行由行政主导转向法律主导,使村民确立起依法有序的政治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一方面,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代表的村民自治法律必须获得村庄政治主体的普遍遵从。村民只有树立了对村民自治法律的共同信仰,村民自治法律的实施和存在才有可能,村民自治的民主政治价值取向才会实现。另一方面,要考虑乡土社会自身的特色。乡土社会秩序的维系,除了法律,还有具有地域特色的风俗习惯、村规民约等民间行为规则,因此,构建法治型自治文化,还要将国家法律和民间规则有机结合起来。农村青年对村民自治现状的评价不高、对村民自治的认同感不强,源于当前农村的依法自治能力不足,在某种程度上还停留在“依权自治”的层面。法治型自治文化模式的构建,使得农村青年的法治意识得以提高,法律权威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权力制约观念得以树立,有助于推动村民自治从“依权自治”走向“依法自治”,为农村青年政治价值观的现代转型奠定坚实的法治文化基础。

[1]孙湛宁,徐海鸥.青年政治意识表达研究述评[J].中国青年研究,2011(12).

[2]任映红.论村落文化与当前农村的政治发展[J].江汉论坛,2005(5).

[3]卢福营.村民自治背景下民众认同的村庄领袖[J].天津社会科学,2008(5).

[4]陈方南.论村民自治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民主意识的融合[J].社会科学战线,2012(3).

[5]袁兰.论村民自治进程中农民公民文化的培育[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6).

[6]戴玉琴.村民自治视域中的新农村政治文化模式构建[J].扬州大学学报,2007(5).

[7]韦少雄.村民自治的大学生民主法治教育功能及其路径选择[J].扬州大学学报,2013(1).

[8]茅锐,茅铭晨.走出囧境:从依权“自治”走向依法自治——基于对浙江等地村民自治实践的考察[J].法治研究,2013(7).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the Rural Youth Political Value Concep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illagers Autonomous Culture

WEI Shao-xiong
(School of Politics and Historical Culture,Hechi College,Yizhou 546300,Chin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modern political culture factors,the political value of rural youth concept has changed drastically,showing a dual characteristic of coexistence of the traditional color and modern philosophy.The key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the rural youth political values lies in building a“four type”autonomous culture mode reflecting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rural youth political value by constructing a democratic,participatory,contractual, and legal autonomous culture,so as to cultivate their democratic,poli-participatory,contractual and legal concepts.

the villagers’autonomous culture;political values;modern transformation

C912.4

:A

:1009-1734(2014)05-0021-05

[责任编辑杨 敏]

2013-12-03

广西共青团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村民自治文化对青年价值观变迁的影响研究”(GQT-B2013010)的阶段性成果。

韦少雄,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村民自治研究。

猜你喜欢
民主价值观村民
我的价值观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