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动高职教育改革创新

2014-04-08 19:57顾善远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职教升级院校

顾善远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这对进一步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面临新一轮改革大潮,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改革、思考改革,呼唤改革、投身改革、推进改革。

一、正视问题 找准坐标

我国的职业教育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发展壮大。2002年和2005年国务院接连召开第四次和第五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为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随后国家出台一系列措施,助推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特别是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实施,促使近200所高职院校真正转型到职业教育的办学道路上来,并辐射带动全国千余所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短短几年时间,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并且探索出了一些适合自己的办学模式,如:宁波职院的“三位合一、三方联动”模式、深圳职院“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产学研用立体推进”模式、湖北工业职院“双园融合”模式,在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育人方面探索了成功经验,促进了高职教育由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的转变,但高职教育的转型升级发展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前,高职教育转型升级发展仍深受高职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各种问题的严重制约。

1.高职教育的人文环境仍然很差

中国几千年来沿袭的“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观念在老百姓的心里根深蒂固。即使在加拿大的华人也仍坚守传统的价值取向,加拿大80%的学生愿意接受职业教育,在加拿大的华人却是80%的家长让孩子上普通高等教育。可见,若想扭转职业教育在中国人心中的位置仍需一个漫长的过程。

目前,社会上存在着“体力劳动者羡慕脑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羡慕不劳动者(富二代)”的现象,劳动者不再光荣。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四届理事会会长、原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深刻地分析:“过去,一个八级工可以享受大学教授的待遇,工人、农民与解放军战士是令人崇敬与向往的职业。然而,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由于其他制度没有及时改革与跟上,以至于现在年轻人越来越重金钱,乐意当白领,而不愿意当工农兵。”他将这种不良社会风气归结为“拥护资本、疏远劳动、轻视劳动者”,[1]并疾呼:只有官员的子弟进入职业教育和技能岗位,中国的职业教育才会进入“春天”。这无疑是对中国职业教育糟糕的人文环境极大的担忧!

教育质量不高、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轻视、企业用人不规范确实让人产生了读书无用、读书吃亏之错觉,于是“新读书无用论”有所蔓延。不少家长和学生认为,读职教毕业也是打工,还不如初中或高中毕业后就直接去打工。由此,就出现了大批学生放弃入学的现实窘境。据麦可思公司调查显示,2012年高职高专院校录取生愿意报到的比例仅为69%[2]。

2.高职教育的政策环境仍然受限

与职教相对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相关政策保障措施要么还没有建立、要么不够完善。突出表现在:职业教育的体系是“断头”的,未能建立起像瑞士等国家那样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校企合作是“一元的”,未能建立起像德国等国家那样“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职业资格证书是“混乱的”,未能建立起像英国等国家那样规范的国家职业资格制度;人才培养定位在“低层次”,未能像中国台湾地区那样基于产业升级而追求卓越的职业教育。

现有的诸多政策对高职院校也非常不利。在2013年4月23日举行的高职院校“后示范”发展研讨会上,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华桂宏呼吁“应该全面消除对高职教育的歧视。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是院校设置;第二是招生;第三是就业;第四是人事编制;第五是职称评审;第六是项目设置;第七是拨款机制;第八是高职院校的升格;第九是权利和义务的歧视,对我们的要求太多,给我们的权利太少。我的梦想是:第一是高职院校能够实现科学发展;第二是能够让我们安心办学;第三是能够让我们严格治学;第四是能够让我们快乐工作。”[3]华桂宏院长的话引起了强烈共鸣,代表了广大基层高职教育工作者的真实心声。目前,中国高职“头重脚轻”,跌入边缘的问题仍然突出。社会上“没地位”,自身走出去感到“没面子”。国家制订的招生及就业政策,无形中给高职贴上了“劳力”的标签,给本科生贴上了“劳心”的标签,这种困局不利于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教学模式的转型升级。

3.高职教育的自身实力仍然薄弱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诚:“我国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着发展理念相对落后、人才培养模式相对陈旧、基础能力相对薄弱、层次结构不尽合理、基本制度不够健全、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等突出问题,集中体现在当前的职业教育体系不能完全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4]鲁昕副部长从宏观上清晰地认识到我国职业教育整体上存在的问题。具体到高职院校来看,制约职教转型升级的问题还主要体现在:生源质量不高、数量不足问题;经费严重短缺、职教“营养不良”问题;“双师”型教师引进和培养难问题;校企融入不够、体制机制不活等等。

高职院校录取一直处于高招录取的最低批次,学生普遍存在知识文化水平较低、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力较差、勤奋好学的进取心缺乏等不足,即使采用工学结合的模式去进行培养仍然很难奏效。加之,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模式、教材、教法等都还处于改革探索期,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的期望仍然存在差距。

占绝大多数办在地市州的高职院校,由于市级财政吃紧,很难兑现生均拨款,导致大多数高职院校办学经费严重缺乏,大大影响了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办学的软硬件条件还很薄弱。

“双师”型教师由于受待遇和人事政策等方面的制约,很难从企业引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工程技术实战经验,培养也需要很长的周期,由此导致高职院校里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导致项目教学、课程开发困难重重。

缺乏政策支持和利益驱动,校企合作难以深入,校企融入“浅层化”普遍存在,校企合作仅停留在“顶岗实习”这一低层面,没有上升到将人才培养融入到产业发展的进程中去,距离构筑科学的教学形态有较大的距离。

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高职教育被国家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面临的诸多问题“倒逼”着高职院校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用改革的精神、创新的举措解决好高职教育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从而更好实现高职教育应有的担当。

二、寻求突破 创新发展

当前,在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导下,我国高职教育已步入一个改革创新的新阶段。即将召开的第六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对高职教育的改革创新发展会做出全面安排和部署。综观我国高职教育的现实,在新一轮的改革创新中,需要重点解决和处理好“三大问题”。

1.科学发展,选准路子,解决“左右摇摆”的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要求,为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指明了前行方向。

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高职界已形成了共识:“必须举校企合作旗、走工学结合路,以服务为宗旨,加快内涵发展!”然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院校发展模式等关键性问题却一直困扰着基层的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在2013年4月23日举行的高职院校“后示范”发展研讨会上,关于高职人才培养定位不清的问题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盛健说:“十余年来,教育部以文件或领导讲话几易说法,莫衷一是。目标不明晰,路径则必然零乱,创新没了边界。”天津职业大学校长董刚梳理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几次变化:从1999年开始,到去年国家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一共把我们高职高专的定位进行了四次变化——1999年的时候是全国高职高专工作会议,然后2004年是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到高技能人才,2006年是高端技能人才,去年又回归到技术技能人才。到底高职院校是为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一问题答案的屡次变更,使高职教育者在办校过程中,屡屡不知所措,也导致了一些学校发展思路的混乱[5]。

关于高职院校发展模式问题,2013年11月1日鲁昕副部长在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成果推广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类型的高等教育,在这个层次上未来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学美国社区学院模式;第二种模式:学欧盟的应用科技大学模式;第三种模式就是中国当前的现代职业教育模式。” 鲁部长这种思考和部署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也非常鼓舞人心。美国的社区教育应该是我国高职教育的追求目标,但现阶段在我国广泛推广仍不具备条件,中国职教不能搞“大跃进”,美国社区学院模式只可探索,不可强推。作为曾经考察学习过美国社区学院的中国高职实践者,深刻感受到:现阶段推行美国模式超越了中国经济基础;超越了中国的人文环境;超越了中国的社会现实;超越了中国高职的现状。无足够的财力保障、无崇技的思想土壤、无职业资格准入门槛、无开放的学籍制度,诸多配套措施的滞后必然会导致美国社区学院模式在中国“水土不服”。关于学欧盟的应用科技大学模式,这是可以作为试点推行的,可以将处于一个区域内的地方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合并转型升级,通过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理念来带动传统本科的转型,真正构建职教专科、本科乃至硕士的“立交桥”。但是在开展相关的调研和实施过程中,一定要让高职院校参与或主导。

作为基层职教工作者,希望更多地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职教经验为我所用,结合中国实际探索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职业教育。目前,中国内地与沿海发达地区、东部与西部地区的差距仍然存在,国家层面切不可强力广泛推行国外的某一种模式,否则会导致中国职教新一轮的摇摆不定,甚至混乱。

2.转型升级,翻身解放,解决“低人一等”的问题

要服务产业转型升级,首先我们高职教育自身要转型升级,教育结构要升级、办学体制机制要升级、人才培养层次要升级、人才培养模式要升级、人才培养质量要升级以及课程模式、教材、教法、教师的水平要全面升级。这是系统的提升工程,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亟需解决两大关键性问题。

一是解决职教招生“低人一等”的问题。目前,中国职教处在中国教育结构的最底层,承载着太多的期望和不公正待遇,虽然在结构上对高职进行了定位,但社会上还是从层次上认识高职,生源不足、就业受限、师资薄弱、投入不够等几座大山压着高职。职教要转型升级首先要“翻身得解放”,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办本科职教,这是职教的“牛鼻子”。在不改变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不改变工学结合的教学形态、不改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要求的前提下,高职升格“何尝不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一线职教工作者深刻的感受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优质的生源难以使职教升级。高职既然是一个结构类型,就应该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同质同价”,职教学生要有同普通本科生一样的录取条件和就业空间、甚至要求更高,所谓的“注册入学”不仅会让高职教育失去其“高等性”,在中国的文化环境里更会让高职教育变的更糟糕。高职只有与本科院校同分、同层次录取,这样才能更快消除职教在老百姓心目中“低人一等”的印象,促进更多优秀的学生选择高职,更多优秀的人才将来投身产业大军,真正助推产业腾飞。教育部应大力支持办学优秀的高职院校开设本科职教或与地方本科院校合作、合并共建应用科技大学,助推传统本科教育的转型,共同实施本科及以上层次的职业教育,按照职业教育的理念培养社会急需的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这才是中国高职转型升级的唯一出路。

二是解决职教投入“另眼相待”的问题。职教是“烧钱”的事业,办学成本并不比本科教育低,甚至还更高。现实情况却是本科院校的拨款远远多于高职院校,并且各省存在很大的差距。虽然教育部力推各省建立高职生均拨款机制,但是实情却是绝大多数省级财政只负责省属高职的生均拨款,对于市管高职(这类高职占绝大多数)要求市级财政负责,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市很难兑现对高职的拨款,好的政策也只能是一张“空头支票”。中央财政“以奖代补”的政策更难惠及市管高职,导致高职院校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教育部应从政策上推动各省实现高职院校经费的省级统筹、省级拨款,并多争取中央财政的支持,更多的照顾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

3.改革创新,开放办学,解决“质量不高”的问题

有为才有位,高职教育要有所作为,自身要苦练内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前,高职教育的质量仍有待提高是个不争的事实,突出表现在不能很好适应产业和企业的需求。从大的方面讲,一是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够深入有关;二是与高职教师能力素质有关。由于相关体制机制的原因,产业界与教育界、学校与企业“不相来往”或“不愿往来”的现象仍然存在,教育部门要进一步促进产业界与教育界的交流融合,加大对校企合作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力度,切实调动企业参加人才培养的积极性。现实状况是学校专业设置由教育主管部门审定,造成专业设置与产业对接不上,学院是否具备开设某一技术性要求较高的专业,当地的行业协会最具发言权,应当让产业的人参与审核,这样才能防止不顾客观条件“一窝蜂式”的建某一专业的现象出现。在专业设置上不能由上级教育部门一家说了算、要听取行业协会意见,让产业界、企业界的人士有一定的话语权。另外,职教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也不能由教育界专家说了算,而应该由产业界人士参与并作评语。高职学院办的是否成功要由市场来评判。关于“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政府要出台政策吸引产业界的精英到学校任教,促进企业与学院双向的人才流动与交流。地方不能按照公务员招录条件去招录考核高职教师,人社部门要放权给学校,教育部门要通过提高待遇等方式吸引优秀产业人才投身职业教育。

目前,职教自身走向市场的积极性较高,政府也愿意甩掉“包袱”,但现行的体制造成了高职与政府“不伦不类”的关系,说不管却又给这样那样的限制,说管很多问题又解决不了。只有落实高职院校“去行政化”,不把高职院校作为政府的一个部门来对待和管理,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给高职简政放权,真正把职教推向市场,才能使高职校长们安心办学、有权办学、严格治学。

伴随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东风,通过改革创新,影响和阻碍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必定会得到逐步解决和清除,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一定会乘风破浪、前景光明。

[参考文献]

[1] 李剑平,纪宝成. 市长市委书记的孩子几乎不上职业院校[N].中国青年报,2013-4-15.

[2] 胡昌龙,周 荣.提升高职教育社会认同度刍议[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5):138-141.

[3] 华桂宏.高职院校“后示范”发展研讨会[N].中国青年报,2013-5-6.

[4] 鲁 昕.职业教育 兴国之道[J].管理观察,2013(3):1.

[5] 王 磊. 理性看待高职示范建设: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N].中国青年报,2013-5-6.

猜你喜欢
职教升级院校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回暖与升级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院校传真
职教要做好迎接“慕课”挑战的准备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职教中心“被托管”带给我们的启示
“三本”转为职教需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