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扬州段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

2014-04-08 18:28刘怀玉石火培孙明光
关键词:运河扬州文化遗产

刘怀玉, 丁 蕾, 石火培, 孙明光

(扬州大学 水利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 江苏 扬州 225127)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北上争霸,筑邗城(今扬州城),开通邗沟,至今已有近2 500年的历史。扬州运河北起宝应县泾河小涵洞,南至1958年开挖的运河入江口,长度约为120公里。扬州运河具有多功能、大纵深和不可复制的特点,在我国运河沿线现有生产力布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和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运河扬州段的历史及现状

扬州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春秋时期,今扬州市区西北部一带称邗。公元前486年,吴灭邗,筑邗城,开邗沟,连接长江、淮河。公元前319年,楚在邗城旧址上建城,名广陵。秦统一中国后,设广陵县,属九江郡。汉代,今扬州称广陵、江都。南北朝时期,广陵屡经战乱,数次变为“芜城”。北周改广陵为吴州。

京杭大运河扬州辖段从宝应县北大兴洞起,经宝应、高邮、江都及扬州市广陵区、邗江区流入长江,全长124.52公里,其中古运河扬州城区段从瓜洲至湾头全长约30公里,构成著名的“扬州三湾”。

扬州运河开凿的历史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公元前486年至东汉。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与齐、鲁争霸,于扬州城北蜀冈上筑邗城,在城下掘深沟连通长江和淮河,以利兵事,史称“邗沟”。

第二阶段:从东晋长江岸线南移至1194年黄河夺淮。东晋时,长江岸线南移,江滩淤积,江都入江口不通畅,因此在欧阳(今仪征附近)筑埭,引江水入运,该段运河史称“仪真运河”。晋时扬子江中有沙洲露出水面,其形似瓜,故名瓜洲。至唐开元前,江中沙洲、瓜洲沙涨,渐与北岸连为一体,长江北岸南移20里许。江南漕粮北上,要由瓜洲沙尾绕行60里至扬州,舟船常被江中风浪漂没,润州刺史齐浣遂于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主持开凿扬子镇至瓜洲之间的运河25里,称“伊娄河”,并于瓜洲伊娄河筑埭设斗门船闸过船。隋炀帝开山阳渎时,运河又从扬子(今扬州城南扬子桥)附近入江,但由于江岸积沙北侵,这一入江口并不通畅。为了接纳江潮、调节运河水,在入江口和入江河段建了相关水工设施。从东晋时的埭到北宋的复闸,都是为了引潮节水。由河口闸、通济闸、罗泗闸、拦潮闸共同构成的船闸体系,史称真州复闸。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运河西堤(即湖东堤)基本完成,运河主航道位置则较古邗沟略有东移。淮扬运河“湖漕”的特点逐渐清晰。

第三阶段:1194年黄河夺淮至1855年黄河改道。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在范光湖槐楼以南、界首以北,沿湖开直渠40里,此为河湖分隔之始。明孝宗弘治后,经过将近两个世纪的努力,又陆续完成河堤的南段与北段,使扬州里运河的河堤全线形成,并大体上实现了河湖分隔,使里运河全线基本实现了人工渠化。以后堤址与运道虽因水患常有变动,但出入不大。黄河夺淮后,淮水经洪泽湖通过运河入江,从而改变了扬州运河的一个基本特征,即运河水的流向从自南向北引江入淮变成了自北而南引淮水入江。

第四阶段:1855年黄河再次改道至今。清代运河受黄淮带来的泥沙淤垫,河床增高,运道屡遭浅阻,里下河地区洪灾不断,形成涝不能排泄、枯不能存水的严重局面。1855年黄河再次改道之后,洪水威胁稍有减轻。1855年以后的运河大整治主要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形成我们今天所见扬州段的京杭运河格局。[1]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非常重视运河的整治。政府在下大力气疏浚航道的同时,又新开第三个入江口。改革开放后,大运河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20世纪80年代,鉴于运河逐年回淤致使航道尺寸参差不齐,京杭运河苏北段已不能适应货运量增长的需要,江苏重点扩建了扬州至徐州404公里的运河段,使之单向年通过能力达到了近8 000万吨。1982至1988年又进行了第二次整治,主航道由三级航道升级为二级航道。2002年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动工,其东线工程以运河为主要输水线。东线工程结合大运河水资源的开发与综合利用,以及复线船闸的改造,将调水与航运有机联系起来,进一步改善了大运河的通航条件,提高了航运能力。

扬州运河的显著特点是运河与江河海湖等自然要素形成内在联系。海岸线变迁,黄河夺淮,湖泊聚散,都成为影响扬州运河变迁的重要因素,其中运河南端入江口与河湖关系则成为贯穿始终的问题焦点,扬州运河技术的首创也往往是为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而出现。直至今日,淮河入江水道的疏导泄流仍是扬州运河整治中占主导地位的问题。

二、运河扬州段文化遗产的基本构成及其特点

(一)航道及水利工程遗存。

运河扬州段分布着运河航道、水利工程、城镇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见证了运河沿线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活动和社会经济、城市建设、文化发展的历史。

扬州运河航道遗存主要有古邗沟故道、淮扬运河主线(扬州段)、高邮明清运河故道、邵伯明清运河故道、宝应宋泾河、平津堰、子婴河等。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和白马湖为扬州运河航道提供了丰富的水源。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运河扬州段特有的河口文化。

扬州运河的堤坝遗存主要有高邮东西运堤、宝应古堤等。古运河上有很多节制闸坝,如邵伯船闸、扬州船闸、瓜洲船闸、北水闸等。津渡遗址主要有历史古迹瓜洲渡、邵伯镇的“大马头”、东关古渡、茱萸湾、扬子津渡口、鉴真东渡码头、宝塔湾、高邮御码头、高邮马棚湾等。

(二)运河沿岸城镇及相关的文化遗存。

运河扬州段的古城、村落和历史街区从不同层面反映了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展示了运河扬州段绚丽多姿的文化风貌。

运河沿岸古城遗址有宋大城东门遗址等;文化名镇有射阳湖镇、邵伯镇、大桥镇、瓜洲镇、高邮、湾头镇、西湖镇等;古建筑包括瘦西湖、文昌阁、个园、何园、大明寺、卢氏盐商豪宅、逸圃、珍园、吴道台宅第、汪氏小苑、观音山等。

扬州历史文化街区形成了“一片”的格局,即东以冷却河向南至城东古运河为界,南以城南古运河、二道河、荷花池、金林苑一线为界,西以金林苑向北至双桥乡人民政府、观音山、西河湾一线为界,北以西河湾向东至江家山坎、铁佛寺、东风砖瓦厂一线为界。具体有东关街历史文化街区、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湾子街历史文化街区和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

扬州历史文化村落有徐集村、杭集镇船村;古墓葬包括沈家山古墓葬、西汉古墓、五代砖室墓、隋炀帝墓葬、刘氏家族墓、普哈丁墓等;石刻及铸造主要有火宾卿墓石刻等;庙宇道观包括大明寺、欧阳公祠、锦忠寺、仙鹤寺、西方寺(八怪纪念馆)、平山堂、重宁寺(扬州国画院)、文峰寺、宝应圆通寺、高邮镇国寺、邵伯法华寺(来鹤寺)、凤凰岛护国禅寺、湾头山光寺等,道教泰山殿、泰山庙、孚佑宫、琼花观、天宝观;露筋祠、都天庙等。

(三)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运河催生和哺育了扬州城,培育了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经世代相传,与民族的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给扬州运河的非物质文化注入了活力。因运河而形成的独特的民俗风情给这片土地留下的文化烙印,在一定的程度上彰显了扬州人民创造的精神财富。可以说,扬州运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扬州人民长期积累的文化与智慧的结晶,可为研究大运河对流经区域文化形成、发展、传播的影响提供重要的实证材料。

运河扬州段保存了大量与运河相关的神话及民间传说,主要有常遇春巧对联姻、隋炀帝凿河看琼花的传说、史可法柳巷听琴音的传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传说、黄慎画媒人图的传说、凤凰歇脚遗羽成岛、隋炀帝泰安寻妹、露筋祠与三十六湖楼、一块玉石的“感恩”传奇、龙梗传说、一盘棋谱一卷梦、瘦西湖的传说等。

特色民俗主要有维扬灯会、观音山庙会、六月六晒伏、送灶老头升天、老风俗“扬州奶奶经”等。

在运河文明与民间艺术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感染力强、富有艺术张力的艺术文明。不仅有享誉海外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雕版印刷技艺、扬派剪纸和广陵派古琴艺术,还有扬州玉雕、扬州评话、扬州清曲、扬州木偶、扬派盆景、扬州民歌、扬州弹词、木偶戏、竹西谜语、扬州炒饭、扬州竹刻、傩舞(跳娘娘)、江都漆画、平绣(扬州刺绣)、灯彩(扬州灯彩)以及宝应捶藕和鹅毛雪片制作技艺等30多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

与运河相关的传统技艺主要有淮扬菜制作技艺、雕版印刷技艺、扬州漆器髹饰技艺、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盆景技艺(扬派盆景技艺)、茶点制作技艺(富春茶点制作技艺)、绒花制作技艺、扬州通草花制作技艺、扬州“三把刀”等。

三、运河扬州段文化遗产的现状评估

(一)航道及水利工程遗存现状评估。

经过多年的宣传、立法保护,特别是在运河申遗的推动下,扬州运河本体及其遗产保护整体情况趋好。扬州市政府按照“把扬州建设成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的要求,坚持“保护与利用、改造与复兴”的保护方针和“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的保护思路,致力于古城风貌的更新、古城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古城历史文化价值的提升。但在商业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驱动下,扬州运河文化遗产的现状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甚至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京杭运河宝应段总体情况较好,但码头、砂石堆场密集,多段呈带状分布,无生态多样性河段。高邮段总体情况好,郊野地段生态多样性河段所占比例较大。江都邵伯段总体情况好,大部分河段具生态多样性,但邵伯镇北砂石厂较多。淮河入江水道较好。新河情况较差,西岸有较多化工、金属建材等对环境有污染的单位。古运河、仪扬河、瓜洲运河总体情况一般。古邗沟遗址两岸驳岸较陡,南岸为小区,两侧建筑为多层,风貌尚协调。经过现代改造后,主城区运河过去的码头、民居等基本不复存在,商业建筑偏多。

水利工程遗产保存状况较好,堤岸环境问题较多,遗址类遗产保存不佳。河道沿岸码头、沙石堆场、造船厂、水泥厂、混凝土厂众多,既影响环境质量,也影响景观质量。沿河堤岸有聚落处生活垃圾随意倾倒,污染环境,影响景观。部分河段农业村落居民在堤岸上建造住宅及其他房屋,影响堤坝安全与环境质量。沿河堤岸掘土为墓现象较为严重,违反相关管理条例,且影响堤坝安全。部分河段周边有工业污染源,造成水质污染。不通航河段的淤塞、污染情况较为严重。

(二)运河沿岸城镇及相关的文化遗存现状评估。

运河聚落结构保存完好,与运河关联的遗产要素总体上可识别。部分重要的街道、历史街区与建筑保存较好。码头保存状况较差,大多已经改造,仅存位置,难以再现历史原貌。聚落总体风貌受到较大改变,主要是现代城市建设改变了原街道和建筑尺度,以及民宅的自主更新没有建设引导,导致历史城区与街区的风貌受到严重影响。与运河相关的城市河道普遍污染较严重,河道变窄,有的城镇的沿河搭建影响了河道景观,部分城镇河道已填埋,或改为涵管。城镇遗产的真实性表达有待考古发掘。例如,邵伯古镇部分河道已不具航运功能,河面有生活垃圾污染。街道两边部分建筑的改造修缮使用不适当的材料及形式,破坏了原有街区风貌。北大街与南大街保留的传统建筑较少,多已被改造。

总体而言遗产真实性较好。价值较高而真实性差的,主要有柳荫禅林、高旻寺、隋炀帝陵、邗沟大王庙等;遗产完整性以中等居多。遗产延续性以好与中等居多。总体而言,遗产保存现状评估总评中,保存状况为差的只占少数,保存状况好与中等的基本持平。城镇内文物保护单位或历史建筑通常由多户居民分占,环境较为杂乱,乱拉电线现象严重,不仅影响景观,也造成安全隐患。部分内隔使用材料及形式与文物建筑或历史建筑风格冲突。部分历史建筑年久失修,梁架明显歪闪,也对居民造成安全威胁。部分街区(如扬州东关街)整治手段较为单一,损害了历史街区所承载的生活丰富性与由时间沉淀而来的历史丰富性。[3]

(三)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评估。

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尚无具体翔实的规划和实施措施,宣传力度较小。“非遗”传承人是历史“活化石”,“非遗”保护,传承人是关键。传承人是指能够完整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公认代表性、权威性与影响力,且能够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的人物。扬州现拥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11人,其中国家级17人,江苏省级59人。扬州分层次建立了“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展示基地”“雕版印刷技艺传承保护展示基地”“扬州剪纸传承培育基地”等重点项目传承保护基地13个。令人担忧的是,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加上民间传统工艺基本处于亏损状态,从业人员工资收入低、地位不高、劳动艰苦,愿意从事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学习的人很少,不少项目面临缺乏传承人的窘境。此外,扬州非遗代表性项目的陈展、研习、传承场所建设主要集中在工艺美术类,而文化艺术类传承、研习场所与扬州现存文化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和质量相比严重不足。

(四)其他存在的问题。

其一,管理存在的问题。

价值认识不够。以往对运河遗产的价值缺乏充分认识,由此造成在管理、利用和宣传上的忽视,以及各城市总体规划与历史文化名城或老城保护规划中对运河遗产保护的忽视。

法律依据不足。运河遗产保护涉及问题的复杂性超出以往对各种保护对象的认识,目前缺乏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导致运河相关遗产的整体保护和管理缺乏足够的法律依据。

机构各自为政。在政府机构的层面上,运河的管理自古以来遵循按功能分工由不同部门管理的模式,但这一管理模式由于缺乏机构间的协调机制而在面对运河遗产整体保护与管理的要求时力不从心;而水利航运部门与文物部门也各自为政,即使是文物保护单位客观上也存在文物部门难以管辖的状况。

公众意识淡薄。价值认识不够带来的宣传力度不足,使沿河公众对运河的保护意识淡薄,不遵守相关管理条例,缺乏主动参与保护的意愿,这是普遍存在的垃圾倾倒等诸多问题的根源。

此外,文物保护单位与历史建筑原则上谁使用谁负责,谁筹措保护经费,同时又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使得由不同部门管理的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保存状况差异较大。由于以往部分建筑遗产的保护、管理方式不适合新的保护观念,造成了一定可逆或不可逆的破坏。

其三,展示和利用状况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大多数水利工程遗产缺少展示,不利于公众对运河遗产价值的认识;现有聚落与相关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对于运河相关价值展示的考虑不够;很多重要的建筑遗产由于产权、经费等种种原因,还没有对其进行修复并有效地展示利用。[3]

四、运河扬州段文化遗产的保护

(一)以文化大市建设推进运河保护与发展。

《扬州市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提出,紧紧围绕建设“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的目标,全面落实“文化扬州、文化强市”的发展战略。“十二五”期间,全市文化产业发展速度要明显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到2015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6%以上。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为运河保护与运河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保障措施。

扬州在发挥规划引领作用的同时,加大古城保护和开发利用。2011年11月,颁发了《扬州市扬州古城保护行动计划(2011—2014)》,《行动计划》明确,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真实性和原真性的标准,立足于古城的创新发展和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管理与利用,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改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把扬州古城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城、民俗旅游之城和休闲宜居之城。成立“古城保护与利用、改善和复兴”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高起点制订5.09平方公里古城保护和开发利用方案。

为了减少经济建设对运河文化延续发展的影响,扬州通过园区建设将近百家企业迁离了运河岸边,投资7亿元建设了15个防污治污项目;提请国家设立了2 800平方公里的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区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打造古运河风光带等一系列运河文化景区;修缮保护运河周边的吴道台宅第、卢氏盐商大宅、盐宗庙等一批历史文化遗存。市政府每年利用古运河举办带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节庆活动,开通古运河水上游览线,使运河真正成为扬州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条“母亲河”。

扬州从2007年开始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普查。全市获取2 000多项(条)资源线索,涉及17大类;出版资源汇编7套12册,入编1 200多个项目,基本摸清并记录了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传承现状等情况。扬州目前已拥有雕版印刷技艺、扬州剪纸、古琴艺术(广陵琴派)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项;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项目16项(含人类非遗项目),省级项目30项,市级项目107项,县(市、区)级项目237项。扬州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已经建成。

(二)牵头运河申遗。

鸡只每隔两周空腹称重,以重复为单位计算体重,按试验分期计算每组平均日增重。每周末下午结算喂料量,按试验分组计算每组耗料量。每两周在每个重复随机抽取4只鸡测定单只体重与胫长。

2007年9月,扬州成功举办了首届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40多个中外运河名城的市长和有关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会上,中国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在扬州大运河东关古渡正式揭牌,标志着大运河申遗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国家文物局正式发文,确定扬州市作为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牵头城市。2009年4月,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式启动,涉及8个省35个城市、13个国家部门,这是我国历史上最复杂、受益面最广的申遗项目。

(三)实施古运河水环境整治工程。

扬州城区古运河东起京杭运河,经扬州闸、瓜洲闸入江,河道全长28.2公里。从1998年4月开始,扬州投资2.2亿元综合整治总长13.5公里的古运河城区段。经过7年的拆迁、疏浚、绿化等,古运河风光带已成为扬州的“外滩”。扬州投资近20亿元进行水环境整治,全面整治了城区20条河道;实施瘦西湖活水工程,整治古运河城区段,打造运河风光带;对小秦淮河、古运河、漕河、邗沟河等河道全面进行清淤整治;兴建一批大型涉水公园和涉水商业娱乐设施;推进街景改造;注重发挥城市的生态功能、景观功能和市民休闲功能。经多年综合治理,城区古运河到三湾河段,不仅提升了防洪能力,也成为美丽的城市景观带。

(四)实施古城保护与整治工程。

扬州编制规划,把“保护”范围从古城推及周围20多平方公里,点线面结合,保护历史街区的体系、肌理以及生活形态。规划把古城分为4个历史文化街区、12个片区,几乎覆盖了每平方米。自上世纪80年代,扬州就已对古城内建筑物进行限高,时至今日,在老城内,24.25米高的文昌阁仍是“空间的制高点”,更是“文化的制高点”。即便是在新城区,扬州也要求,每幢建筑的高度、风貌、色彩必须与古城保持协调。

(五)大力推进文博城建设。

2005年,扬州提出了打造“文化博览城”的口号,争取建成100多个充分体现地方特色的文化博览场所,形成“三横二纵一场一园”的文化博览格局。“文化博览城”的建设旨在把扬州隐性的文物资源亮出来,分散的文化资源串起来,宝贵的精神资源用起来,充分挖掘古城扬州的文化内涵,向世界彰显城市的文化个性。

(六)成功举办世界运河博览会和世界运河大会。

扬州以运河为载体,成功牵手世界运河城市。继2007年9月成功举办首届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暨运河名城市长论坛之后,2009年9月世界运河城市合作组织在扬州成立。扬州建成了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永久会议中心京杭之心。2012年9月26日,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暨第25届世界运河大会在扬州隆重举行。这是扬州以运河文化邀约世界的一个创造性举措。至2013年,扬州已经成功举办七次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和唯一在欧洲以外地区举办的世界运河大会。

五、运河扬州段遗产的开发利用

(一)以世界运河名城为建设目标。扬州发展的核心定位是建设世界名城。世界名城不是抽象的概念,往往承载重要的地域特征或产业。为了创新个性特色,我们建议扬州市以世界运河名城为主要诉求。以世界运河名城为建设目标是建设发展的最佳切入点,更有利于集聚和放大扬州运河元素,更容易得到广泛的认同。

(二)以申遗为契机统一规划。扬州应以申遗为契机,对运河申遗、瘦西湖和盐商园林文化景观申遗、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等进行统一规划。具体要求有五点:一是建立运河体系;二是建立古城大遗址体系;三是继续推进文博城建设;四是建立扬州古城旅游风景区,成立“扬州古城旅游管理委员会”;五是要有国际化视野、全球化眼光。

(三)发挥扬州运河的加减乘除效应。当前形势下,我们主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加强运河沿线的统筹发展、融合发展和持续发展,调整和优化大运河功能,充分发挥加减乘除效应,努力使大运河成为造福当代、恩泽子孙的智慧之河、幸福之河。措施包括,加法:加强运河保护;减法:减少运河交通流量;乘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除法:大力去除运河周边浓厚的商业气息。

(四)以建设中国水谷为核心项目。所谓“水谷”,就是集水利教育、科技、人才、创业、资本、产业、文化等为一体的协同创新全球体系。扬州拥有的地域优势、科技优势、文化优势等,具备建设“中国水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建设将按照集成创新战略,以运河文化科技为资源基础,以政府、企业、大学、研发机构、金融机构为主导力量,对人才、技术、资本、产业、文化等要素进行集成创新。

(五)大力建设扬州运河文化创意产业带。通过发展运河文化产业,促进形成流域性特色文化产业带,并勾连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文化产业带,成为国家重大文化产业的标志性成果。

1、建设扬州运河文化创意产业带有利于整合运河资源,提升运河综合开发的水平和效益,形成地域特色明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的产业带。

2、运河文化创意产业带定位及其特色。

主要定位: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景观相结合、古运河和古城相结合、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相结合的运河文化创意产业带。

产业特色:盐运漕运型、古城文化型。

地域特色:淮扬风情、生态湿地。

3、要加快制定高水平的扬州运河创意文化产业带规划以及各类详细规划、分区规划和专项规划。现阶段需要完成的工作目标有:明确建设目标、明确功能区、以大运河和扬子江为交汇、以“七河八岛”为纵深。

这一规划方案将轴向生长模式、节点开发模式和横向延展模式有机结合在一起。一是依托运河形成运河文化产业南北轴向生长模式,开发指向明确,加强运河核心区即中心城市南北联动。二是依托运河地区业已形成的交通网络,加强节点城镇的组团开发、错位开发。三是依托江河湖泊资源,拓展运河纵深,实现创意、水利、交通、建筑、文化旅游等产业“共振”。

[1]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大运河(扬州段)遗产保护规划[R].南京:2009,9.

猜你喜欢
运河扬州文化遗产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与文化遗产相遇
《中国运河志》简介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如泰运河谣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扬州的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