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耀中,谢新宇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生命科技学院,河北秦皇岛,066600)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启动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精品课程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优秀课程,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概括起来包括6个方面:即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内容建设和管理机制建设等[1,2]。“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法”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依据“双师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对该课程的教学定位、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等进行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3,4]。笔者结合自身从事教学改革与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从上述诸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与同行交流。
“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法”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如果仅注重课程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而轻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则不利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本研究立足双师型人才培养,探索将课堂教学与科研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与计算机统计软件应用相结合,构建“知识、技能、能力”三位一体的课程知识结构体系,把学生培养成为既懂得相关理论和专业知识又掌握一定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法”课程涵盖植物营养的培养研究方法、田间研究方法、生物统计方法以及施肥模型研究方法等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本研究将课程内容按植物营养的研究方法、统计软件应用、实验操作等进行模块化设置,采用教师讲授、同步练习、课堂讨论、课外实践等教学形式,加强师生的互动交流,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通常情况下,课程考核以期末考试为主,单一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平时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和积累,容易造成平时不用功、考前搞突击的现象,同时教师也不能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起不到教学相长的作用。为此,本研究探索平时考查、结业考试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分段式考核办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法”课程涉及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数理统计学知识。按照“双师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本研究领域常用的试验方法和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学会运用计算机统计软件处理试验数据;学会运用数理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科研能力,为今后完成毕业论文和从事相关领域的科研及技术推广工作奠定基础。课程知识结构体系既注重科学性与系统性,又体现本课程作为工具课的先进性与实用性,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编排上,突出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吸纳本学科发展最新成果,把计算机统计软件的应用融入教学内容,强化计算机统计软件在科研实践中的应用。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加大实践课教学时数的比例,理论教学着重介绍基本原理与方法,而试验资料的统计分析则结合计算机统计软件应用来完成,让学生从大量繁琐的数据计算中解脱出来,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科研实践中去,以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
教学方法是传递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更多的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导学式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营造探究式的学习氛围,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根据不同章节或同一章节中的不同课次,按照其内容特点和教学目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基本原理以讲授法为主,从介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入手,力求深入浅出,讲清讲透,更多的运用启发式教学;对于“植物营养的培养研究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从实际案例入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于“植物营养研究的生物统计方法”采用理论讲授与统计软件应用相结合,先阐明统计推理方法与步骤,然后介绍计算机统计软件的应用,最后指导学生完成案例分析,着力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对于知识拓展部分(如植物营养的施肥模型研究方法等),采用导学式和讨论式相结合,通过指导学生自学、组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分析问题、总结归纳和表达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应更多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增加师生互动交流的机会,结合授课内容布置适量的同步练习题,通过同步练习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以便对学生的疑难问题及时答疑。
在课程教学中,鼓励学生开展课外科研实践活动,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结合课程教学指导学生利用所学本课程知识进行课外科研实践,从试验设计、试验实施、数据分析、统计软件应用等方面给予学生全程指导,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在课程教学中,注意向学生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通过介绍课程发展史以及在生产和科研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热情;通过介绍前人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课堂教学设计,在教学语言、教学方法、版书等方面给学生起示范作用,培养学生的从师素质;通过认真批改作业和耐心答疑,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总之,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主导地位得到了充分发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信息量大、图文并茂、直观、形象等,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在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可以实现传统教学方式不可比拟的效果[5~7]。“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法”课程涉及到许多抽象、复杂的数理统计学公式,学生难懂、难记,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直观化,模仿传统教学书写板书的方式动画显示教学内容,再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辅以板书,这样既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又充分照顾到学生的认知特点。以“施肥模型研究”为例,解题思路通过板书讲解,而推理及分析过程则由课件模仿板书动画显示,从而实现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最佳组合。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多媒体课件与必要的板书相结合、再把提问和讨论等环节穿插其中,可使不同教学方式各尽所长[8]。
通过建立课程教学网站可以实现开放式教学,借助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将课程教案、教学课件、同步练习、自我测验、统计软件应用等教学文件提前发布到教学网站上供学生浏览。从而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内容,自我调整课外学习计划,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程考核是促进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并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的重要途径。为了客观准确地评定学生的成绩,把考核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作为重点,采取闭卷与开卷考试相结合、卷试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基础知识部分以闭卷考试为主;知识应用部分以开卷考试为主,在试题中增加统计软件应用的内容,并加大实验操作的比重,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从死记硬背概念和公式中解脱出来,发挥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总成绩评定由平时成绩、结业考试和实验成绩三部分构成。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出勤、回答问题、作业、实验报告等,在总成绩中加大了平时成绩的比重。这样既促进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和平时对知识的积累,也可以避免考试的偶然性,从而提高了考试成绩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普及,无纸化考试也将成为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一个发展趋势。所谓无纸化考试即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学生在考试系统软件中进行人机对话后,由计算机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评分。这种考核方式的优点在于信息量大,考核全面,减少作弊。同时,也会克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学习态度和严谨作风。
精品课程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优秀课程。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大学生,就必须建设一大批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精品课程。笔者认为,在“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法”课程建设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精品课程建设须有一支具有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师除了承担教学任务外,还应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并把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充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以科研促教学,使课程教学质量得到整体提升。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应把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教学效果最大优化。利用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探索开放式教学,让学生提前预习教师的教学文件,了解教师要讲的内容以及教学基本思路和知识结构,从而改变以往单纯由教师讲学生记的被动受学模式,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法”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以考核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为目的,课程考核要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评定,将计算机统计软件应用融入考核内容,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科研实践,并根据完成质量评定成绩,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1] 洪伟,何东进,吴承祯,等.精品课程建设若干问题探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6):78-82.
[2] 周海廷,王丹,赵全,等.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体会[J].西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2008(2):52-54.
[3] 孙耀中.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20(1):60-62,67.
[4] 孙耀中,刘伟胜.生物统计学MCAI网络教学平台的研制[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20(2):41-45.
[5] 章元明.生物统计学在农科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2(12):68-69.
[6] 詹秋文.计算机技术在生物统计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1(6):56-57.
[7] 崔承鑫.在“生物统计”课程中尝试能力教育[J].农业与技术,2002,22(2):82-83.
[8] 陈为德.高校创造性教育的教学体系探讨[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4):104-106.
(责任编辑:朱宝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