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红霞,李俊丹,周冰毅
(邯郸学院 学报编辑部 河北 邯郸 056005)
SU Hong-xia, LI Jun-dan, ZHOU Bing-yi( Editoriail Department of Journal, Handan College, Handan 056005,China)
文化•教育研究
儒家教育理念与大学文化传承创新
苏红霞,李俊丹,周冰毅
(邯郸学院 学报编辑部 河北 邯郸 056005)
文化的发展本身是在前人创造的文化成果基础上不断创新的过程。大学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组织,承担着文化传承创新的任务。儒家“有教无类”、“和而不同”、“君子不器”等教育理念对于形成大学文化自觉、文化创新和提升大学品味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在接受西方先进的大学理念的同时,更应该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实现大学文化的传承创新。
儒家;教育理念;大学;文化创新
《大学》开篇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3-4我国古代的“大学之道”与现代的“大学之道”,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有很大的不同,然而,在本质上,大学之道都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弃旧图新,达到最完善的境界。2011年胡锦涛在清华大学100周年的讲话时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努力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积极贡献。”文化在人类社会的传承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又是文化传承的主要形式。大学是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承担着文化知识的传承与创新,在实践中,必须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最优秀部分和西方文化精粹,充分发挥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作用。
《论语·卫灵公》篇中“子曰:‘有教无类’”。[2]1126《吕氏春秋·劝学篇》曰“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3]198教,教育,就是可以学习得到文化;类,类别,是本质上的区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孔子弟子三千,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同时,孔子的学生还有很多来自平民阶层,而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2]1177《论语·阳货》的人性论。《大戴礼记》曰“分于道之谓命,形于一之谓性。”[2]1179分于道者,分于阴阳五行也。言乎分,则其限之于始,有偏全、厚薄、清浊、昏明之不齐,各随所分而形于一,各成其性也。故《论语》曰“性相近”也。孔子指出,人有性和习两方面。“性相近也”从自然说明了人的本性,而“习相远”从人文方面说明了后天的行为习惯和环境对人的影响,指出了教育的重要性。儒家的教育理念提倡以人为本,重视个人的发展。孔子的“人性论”是儒家促进个人发展的理论基础。孔子认为现实中人的善恶之分不是由先天的本性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习染,可以通过教育的方式去启发人内在的道德理性。
文化的发展本身是在前人创造的文化成果基础上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当今社会,文化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组织,承担着文化传承创新的任务,我们在接受西方先进的大学理念的同时,更应该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提升大学文化品位。孔子的这种具有创造性的精神实质和创新教育主张,对于形成大学文化自觉和文化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和而不同”较早出于《国语·郑语》史伯曰:“今王去和而取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正七体以役心”[4]253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2]935儒家思想中“和而不同”、“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利于我们正确对待异质文化。文明和文化都涉及一个民族全面的生活方式。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提出了“文明的冲突”的模式。指出在全球化进程中,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张,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冲突。20世纪50年代,莱斯特皮尔逊曾警告说: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不同文明必须学会在和平交往中共同生活的时代,相互学习,研究彼此的历史、理想、艺术和文化,丰富彼此的生活。否则,在这个拥挤不堪的窄小世界里,便会出现误解、紧张、冲突和灾难”。[5]83-84大学文化扎根于民族文化,中西文化的碰撞、互动,激起了中国大学在文化选择方面对民族文化的认同。鲁洁在《试论中国教育学的本土化》中认为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国人能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文明的成就和独特性。我国的大学文化是经过民族文化遗传基因过滤后的中国大学文化,不是一个全盘西化的大学文化,传统的大学精神及理念在大学发展中得以传承和延续。大学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包容性能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以其自身的独立性、开放性协调不同的文化冲突,实现费孝通先生在《论文化与文化自觉》说的“为了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从现在起就必须提倡在审美的、人文的层次上,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树立一个‘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6]543
中国语言系统中很早就出现了“文化”一词。“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文”有若干引申义。其一,语言文字内的象征符号,具体表现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论语·子罕》所载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2]578是其实例。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人为修养之义,《论语·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2]400。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之义。“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中庸》曰:“可以赞天地之化育”[1]32等等。“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象传》。因此,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更倾向于精神领域的范畴。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人类的文化和精神文明方面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因为学科差异而对立,导致了文化整体性的断裂。马尔库塞在 1964年出版的《单向度的人》中认为,现代工业社会技术进步提供给人越来越多的自由,同时也给人越多的强制,这使人和文化呈单向度的发展。
我国的传统知识价值观重视对于人本身德性的修养,大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曰:“君子不器”。[2]96孔子认为作为君子,不能囿于一技之长,不能只求学到一两门或多门手艺,不能只求职业发财致富,而当“志于道”。在孔子看来,只有悟道,特别是修到天道与本心合一,才有信仰,才有驾驭各种复杂事件的能力,才能担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但在当今中国大学文化转型中,文化的工具理性的价值观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知识价值观。大学文化教育越来越重视西方科学知识,传统文化的价值理性在这种模式下无意中被忽视了,大学文化呈现出单向度的发展。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 2000年在他的著作《高科技·高思维——科技与人性意义的追寻》的中文版前言中强调科技在促使社会不断前进的同时,也带来了毁灭性的后果。[7]4在本质上,大学文化应该是多元的,同时具有工具和价值的双重理性。大学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坚持正确的文化价值观,确立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才能实现大学文化创新并引领社会发展的使命。[8]45
[1][宋]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M] . 北京:中华书局,2008.
[2]程树德. 论语集释[M] . 北京:中华书局,1997.
[3][战国]吕不韦. 吕氏春秋新校释(上册) [M]. 陈奇猷,校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春秋]左丘明. 国语[M] . 北京:商务出版社,2005.
[4]杨伯峻. 春秋左传[M] . 北京:中华书局,1981.
[5]Lester Pearson, Democracy in World Politics[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5.
[6]费孝通. 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 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 .
[7]杨叔子. 素质·文化·教育[J]. 高等教育研究,2012(10) .
[8]吴立保. 中国大学的文化困境与文化创新[J]. 中国高教研究,2013(6).
SU Hong-xia, LI Jun-dan, ZHOU Bing-yi
( Editoriail Department of Journal, Handan College, Handan 056005,China)
(责任编辑:朱艳红 校对:贾建钢)
Philosophy of Confucianism Education and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University Culture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itself is a process based on previous create cultural achievements of continuous innovation. University as a unique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dertakes the task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Confucian "make no social distinctions in teaching", "harmony but not Sameness", "a man don’t pay attention to technology only" education idea for the formation of university cultural consciousness, cultural innovation and enhance the taste of university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We accept advanced western university philosophy at the same time, it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resources of ethnic culture and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realize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University culture.
Confucianism;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cultural innovation
G641
A
1673-2030(2014)03-0112-03
2014-05-15
河北省“赵文化与区域经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文化传承创新视域中的大学组织发展(SKJD12306)
苏红霞(1975—),女,河北邯郸人,邯郸学院学报编辑部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