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主要作品完成于楚国迁都淮阳之后

2014-04-08 14:37金荣权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高唐庐江阳城

金荣权

(信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在古代相关的文献中,所见到的署名宋玉的辞赋作品有16篇,在出土文献中被认为是宋玉的作品1篇,共17篇,包括:汉人刘向所辑《楚辞》收录的楚辞体作品《九辩》、《招魂》2篇,梁人萧统的《文选》收录《高唐赋》、《神女赋》、《风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等5篇;唐人无名氏所编《古文苑》增收《大言赋》、《小言赋》、《钓赋》、《讽赋》、《笛赋》、《舞赋》等6篇;南宋陈仁子《文选补遗》又增收《微咏赋》1篇;明人所辑《宋玉集》又收《高唐对》、《郢中对》2篇,梅鼎祚《文纪》又见有《报友人书》1篇。1972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早期墓中出土一批竹简,其中有一篇包括232个文字的赋作,学者认为也是宋玉的作品,并定名为《御赋》。

对传世的署名为宋玉的作品,从清代至近现代,有学者怀疑它们的真实性,经过一百多年来的争论和反复探讨,尤其地下出土文献的新发现,学术界对宋玉作品真实性达成了共识,认为《九辨》、《高唐赋》、《神女赋》、《风赋》、《对楚王问》、《登徒子好色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等10篇当为宋玉所作,其它作品有待进一步研究与考证。

因为宋玉本为战国时期楚人鄢(今襄阳宜城)人,又在楚国当过大夫一职,与楚襄王、屈原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很多人心目中,宋玉的辞赋作品当创作于楚襄王在郢都(今属湖北省荆州市)的时期。

结合宋玉的生平、楚国历史和宋玉作品内容,我们认为,宋玉的主要作品都完成于楚襄王、考烈王时期,是楚国迁都淮河流域的陈(今河南淮阳县)和寿春(今安徽寿县)之后的作品。

一、从宋玉生平看其作品创作时代

宋玉生于何时,卒于何年,其仕宦的详细经历又是什么样子,史籍虽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我们从现存的资料中可以推断其大致时间。西汉人刘向《新序·杂事第五》载:“宋玉事楚襄王而不见察,意气不得,形于颜色。”[1]东汉人王逸《楚辞章句·九辩序》说:“宋玉者,屈原弟子也。”[2]182晋人习凿齿《襄阳耆旧记》卷一也说:“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冢。始事屈原,原即放逐,求事其友景差。景差惧其胜己,言之于王,王以为小臣。……玉识音而善文,襄王好乐爱赋,既美其才,而憎之似屈原也。”[3]从刘向、王逸、习凿齿等人的记载来看,宋玉是屈原的晚生后辈,事奉过楚襄王,似乎也曾当过屈原的学生。

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4]1906从《史记》的记述来看,宋玉是屈原去世之后才闻名于楚国文坛的,他与屈原的关系不是师徒关系,所谓“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字当同于《礼记·中庸》篇中的“仲尼祖述尧舜”之“祖”。《文心雕龙·时序》有“爰自汉室,迄至成哀,虽世渐百龄,辞人九变,而大抵所归,祖述‘楚辞’,灵均余影,于是乎在。”[5]这里的“祖”正可注释《史记》中“皆祖屈原”之“祖”,只言承袭,并非师事。

《战国策·楚策四》说:“庄辛去之赵,留五月,秦果举鄢郢、巫、上蔡、陈之地,襄王流揜于城阳。于是使人发驺,征庄辛于赵。”[6]《史记·楚世家》载:“(楚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遂拔我郢,烧先王墓夷陵。楚襄王兵散,遂不复战,东北保于陈城。”[4]1373又载:“(考烈王)二十二年,与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4]1374根据《战国策》和《史记》的记载,当楚之郢都被秦人攻破之后,楚襄王北逃至城阳(又名楚王城,在今河南省信阳市北)暂避,随后又迁至陈城,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又迁都寿春,一直到楚国灭亡。

从以上史料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两个基本信息:

其一,宋玉主要创作活动是在屈原去世之后,其以赋而闻名也是在屈原去世之后。而这一时期正是楚襄王后期和考烈王时期,楚国已迁都于淮河流域的陈地和寿春。

其二,宋玉在楚襄王时曾经做过官,官做得虽然不是很大,也很不得意,但却经常在楚王身边,所以其作品和事迹多与楚襄王有关。这说明,当楚襄王迁都陈城之后,宋玉也随着楚襄王一起来到了淮河流域,并且生活在这个地方。

由此可以说明,宋玉的主要辞赋作品大都创作于陈城和寿春两地。

二、从宋玉作品叙事的内容看其写作时代

今存宋玉作品,大多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正文前面有一段小序似的文字,以交待写作背景,其中“楚襄王”、“宋玉”、“景差”、“唐勒”等都是经常出现的名字。如:

《风赋》: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7]

《高唐赋》: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其上独有云气,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

《神女赋》: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浦,使玉赋高唐之事。

《登徒子好色赋》:大夫登徒子侍于楚王,短宋玉。

《对楚王问》: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宋玉对曰:……

《大言赋》:楚襄王与唐勒、景差、宋玉游于阳云之台。

《小言赋》:楚襄王既登阳云之台。令诸大夫景差、唐勒、宋玉等并造《大言赋》,赋毕而宋玉受赏。王曰:“……贤人有能为《小言赋》者,赐之云梦之田。”

《讽赋》:楚襄王时,宋玉休归,唐勒谗之于王。

《钓赋》:宋玉与登徒子偕受钓于玄渊,止而并见于楚襄王。

《御赋》:唐勒与宋玉言御襄王前。

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结构,成了20世纪学者否定其真实性的主要证据之一。如刘大白先生说:“除《笛赋》之外,其余九篇都称‘楚襄王’或‘楚王’;《高唐赋》首句,更于‘楚襄王’之上,冠以‘昔者’二字。试想,宋玉既是楚人,又为楚臣,对王言王,何必称楚?襄是死后的谥法,赋如果真作于楚襄王时的宋玉,何能于熊横(即襄王)生前,预称他底谥法呢?至于‘昔者’二字,更明确是后人追叙的话了。”[8]

关于王前冠以“楚”字的问题,也不是宋赋所专有,生活在战国时代的很多人在他们的作品中都有这种现象,我们在庄子、韩非子等人的作品中都可以见到。但是在作品中出现“楚襄王”三个字确实令人迷惑不解:既然宋玉是楚襄王时期的,说的是楚襄王的事,而作品又作于襄王时代,可是怎么能在他活着时候预称为“襄王”呢?那就只有一种解释:这些作品中的故事可能发生在楚襄王时代,而形成文字并最后定型并非在襄王时期,而是在考烈王时代。

从襄王迁都至陈地一直到襄王去世,这中间有十五年的时间,宋玉正是二十岁多岁至三十五、六岁之间的年纪,可谓风华正茂,与他作品所讲述的故事的年纪、形象一致。有些赋作的正文可能是当时的应对之辞,如《风赋》、《高唐赋》、《神女赋》《讽赋》、《钓赋》等,但这些文章最后加工定型却是在襄王去世之后的考烈王时期。

而另有一些赋作所描述的并非是当时的其实情况,如《大言赋》、《小言赋》所说“赐之云梦之田”,我们姑且不去求证宋玉是否真的曾经以大夫身分陪着襄王游过云梦,但凭宋玉的地位几乎不太可能获得这样的殊荣。所以赋中所说的结果既可以说是宋玉的一种人生理想,也可以说是借文学作品来传达某些人生的不平,是人到中年之后的作品,当写作于考烈王时期。

三、从作品中的地理看宋玉作品的创作时代

宋玉作品中出现了很多地理名词,这些名词有助于我们考察作品创作的时间与地点。如《招魂》乱辞曰:“献春发岁兮,汩吾南征,……路贯庐江兮,左长薄。”洪兴祖说:“《前汉·地理志》:庐江出陵阳东南,北入江。”[2]213它就是今天至安徽芜湖入长江的青弋江。而王夫之《楚辞通释》认为,这个庐江不是《汉书·地理志》中的出于陵阳之庐江,而是襄汉之间的庐水。当代地理学家谭其骧承王说,认为:“乱所谓庐江,在今湖北宜城县北。其于《汉志》为中庐县。沔水所以‘又东过中庐县东,淮水自房陵县淮山东不注之’。注:‘县即春秋庐戎之国也。县故城南有水出西山,……滨水诸蛮,北遏是水,南壅淮川,以周田溉,下流入沔。’庐江之为浴马抑淮川不可知,然要之,必居其中之一。”[9]我们认为宋玉作品中的庐江正是青弋江。因为《汉书》以青弋江为庐江,正是先秦至汉以来所公称的,如果汉代把湖北宜城北之水也称庐江,史料中会有相关的记载,而在汉代,湖北宜城之水根本就不叫庐水,也更不叫庐江,史上只称之为“浴马河”或“淮川”。以“浴马河”和“淮川”称“庐水”,又以“庐水”为“庐江”,无史料依据。当宋玉在考烈王时期失职之后,从淮阳或寿春“南征”过长江至芜湖,道路不远,方向也对。足可证明,宋玉的《招魂》作于楚北迁之后。

在宋玉诸赋中,《登徒子好色赋》写作地点较为明确。赋中所盛赞的对宋玉情有独钟的东邻之美女足可以“惑阳城,迷下蔡。”下蔡即今天的安徽凤台县,而对秦汉时期的古阳城却有不同的说法,主要有三地:其一是先秦时期的古阳城邑,《孟子·万章》说禹避舜之子于阳城,《世本》说“夏后居阳城”,汉代置阳城县,属颍川郡,其地在今天河南登封县东南的告城镇;其二是秦代南阳郡的阳城,在今天河南方城县;其三是汉代汝南郡的阳城县,西汉为侯国,王莽时更名为新安,东汉省。地在今天河南商水县的西南。我们认为《登徒子好色赋》中的阳城即商水县的古阳城,理由有三:

其一,当楚国后期,方城县、登封县均不是楚国的控制区域,惟有商水的阳城在楚国的版图之内。

其二,在宋玉赋中所提到的阳城与下蔡当为楚国贵族集中居住地,应当距离楚国的都城不远。商水紧临淮阳,距离寿春也不远。

其三,1987年1月湖北荆门发掘的包山楚简第120简中记载了一起杀人案:一个下蔡人在下蔡和阳城之间做生意,涉杀人案,最后因病死于拘禁之中。这个人既然能在下蔡和阳城之间做生意,可见这两地不会太远;杀人后由楚人自己一处理,也说明这两地都是楚国的城邑。由此可以说明,包山楚简中的这个阳城当为商水之阳城。

从此可见,《登徒子好色赋》当作于楚都淮阳或寿春时期。

综上所述,宋玉步入文坛在屈原即死之后,当时楚人迁都于陈,随后又迁至寿春。宋玉随楚襄王来到淮河流域,历事楚襄王和考烈王,这个时期也是宋玉创作高峰时期。宋玉有些作品中的故事可能发生在楚襄王时期,但作品的最后定型却是在楚考烈王时代。

参考文献:

[1] 刘 向.新序[M].长沙:岳麓书社,1993:505.

[2] 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 舒 焚,张林川.襄阳耆旧记校注[M].武汉:荆楚书社,1986:15.

[4] 司马迁.史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5] 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77.

[6] 战国策[M].上海:上海书店,1987:36-37.

[7] 吴广平.宋玉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1.

[8] 刘大白.宋玉赋辨伪[C]//杨金鼎.楚辞研究论文选.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657.

[9] 谭其骧.与缪彦威论《招魂》中庐江地望书[C]//谭其骧.长水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高唐庐江阳城
山西晋城阳城次营镇:蚕桑宴打造绿色生态品牌
COLLECTED PAPERS OF HISTORY STUDIES
阳城:桑叶茶『火』了 农民乐了
“小鲜农网”带庐江小农户脱贫致富
天下为家
庐江二中简介
《牡丹亭》意象的精神分析式解读
“山水城市”营建策略探索——以安徽省庐江县城为例
高唐老豆腐
淮上重镇——秦汉谷阳城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