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运海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课部,湖北 襄阳 441050)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旨在全党兴起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和为民务实清廉之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既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又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党的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从而切实提高党的群众工作能力。党的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党的群众观点的核心内容,与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一脉相承的,也是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为了坚守党的生命线和工作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高价值取向,实现人民利益的最大化,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正确的群众路线就是要让党和人民群众站在一条线上,与人民群众共坐一条板凳,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团结一心,形成合力。建国初期,襄阳在与全国一样面临经济十分困难、灾害频繁发生的形势下,当时中共襄阳地委很好地发动群众、依靠群众、领导群众积极开展生产自救,结合减租减息等群众性运动,胜利渡过1950年春荒,并战胜1952年和1953年连续发生的自然灾害,超额完成各年国家粮棉夏征和秋征任务,为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稳定社会秩序做出了巨大贡献。实践证明,正确的群众路线是襄阳在建国初期取得生产自救胜利的根本保证。
建国初期,由于国民党残匪的不断扰乱掠夺和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土地改革之前),加之水、旱、风、虫等灾害,造成1950年春节前后襄阳全区各县均发生程度不同的春荒。据不完全统计,枣阳、谷城、南漳、洪山(时属襄阳地区管辖,下同。作者注)等县的部分区乡和襄樊市、老河口镇缺粮人口达26%以上,群众情绪极不稳定。为了防止匪特乘机制造混乱,维护社会秩序的安定和保障人民的生产生活,襄阳地区各级政府把生产渡荒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大力宣传教育群众、发动群众进行生产渡荒。1950年2月,中共襄阳地委明确指示各县:一是要抓紧时间,大力发动群众进行减租退押,夺取斗争果实作为贫苦农民生产渡荒之基础;二是提倡社会互济和社会自由借贷,鼓励有粮农户酌情借粮给无粮缺粮户,以利渡过春荒;三是大力组织群众生产节约,渡过春荒。此前,专署于1950年1月发出“缩食节约”号召,规定1至3月,每人每月节约大米3斤,赈济灾区群众。各县在组织和领导农民生产渡荒中,结合各地实际,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地制宜组织生产,多种早熟庄稼,组织副业生产,开展以工代赈,积极进行生产渡荒。同年4月,省拨给救济粮30万斤,专署、各县迅速组织成立急赈委员会,领导组织发放救济粮,以重点救助孤老残废及特别贫困的灾民渡荒。
为了帮助群众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政府贷款贷粮解决农民的生产资料问题。并制订各种奖励生产的政策办法,鼓励群众生产和开垦荒地,较好地调动了群众的生产热情。当年1至5月,全区除保康、南漳外,共开垦荒地10多万亩。各级政府还积极发动和组织农民群众开展大规模的抗旱、治虫、治水活动。仅1950年1至5月,襄阳、光化、宜城、洪山农民群众自动开沟修塘2 000多口(条),使襄阳、枣阳、光化、谷城、洪山、宜城6县受益农田达30多万亩。
1950年6月,襄阳全区各县均发生严重的旱情。据当时中共襄阳县委向当时中共襄阳地委呈报的一份灾情报告显示,旱象较为严重的有十分之三四,因无水插不上秧,夏至过后,插秧也晚了,以种包谷、高粱、绿豆等作物。有些堰塘已经没有水,群众就把秧苗插到堰塘里。地委针对各地旱情,组织人员实地调查,开展抗旱救灾工作。地委要求:一是凡无水不能插秧之稻田,应立即把群众动员起来,坚决抓紧时间及现有条件抢种谷子、包谷、豆类等作物,打破群众因收获量少不如炕地[注]炕地:即收获之后深翻闲置一季不播种的耕地,是稻麦两熟地区较为普遍的重要耕作措施,特别是土壤粘重的稻田,群众经验认为稻田经过炕地,好整地、肥效快,有利于冬作增产。的思想,不得一误再误、两头落空;二是对已插上秧苗及已种上之地,要想尽一切办法抢救,提出“救活一亩是一亩,救出一颗是一颗”的口号,引河水灌地,担河水浇地,并采取打井等办法。同时,找经验丰富的老农多谈过去防旱办法,大力推广。地委号召各县区负责同志亲自领导抗旱,在用水上可以成立水利委员会;三是对种苗之地要注意保持水分,对不够苗的棉花地要求等来雨后补种芝麻及其他庄稼,不要一律铲除,尽量保持原苗;四是不要群众听信敌特谣言,弄佛求神,以便抗旱工作顺利进行;五是防旱的同时还要注意防汛,以免水来措手不及;六是把抗旱工作当成领导群众生产的中心任务。由于这些措施得力,贯彻到位,领导干部深入抗旱一线,群众充分发动起来,当年抗旱取得巨大胜利。
1950年8月3日,中共襄阳县委在向中共襄阳地委提供的一份报告中,详细记载了当年襄阳水灾情况:自6月中下旬以来,襄阳境内阴雨绵绵,汉水、唐河、白河、滚河、小清河及较大的葡萄沟、石河畈沟、南河沟、金河沟、余家沟洪水突然暴涨。唐白河之水十天之内连涨三次,平地水深三尺,沿河地区多被水淹。据统计,全县受淹芝麻86 888亩,包谷豆类47 504亩,棉花31 370亩,其它高粱、红薯83 829亩,共淹地249 591亩,占全县种地面积32%强。每亩按产150斤计算(沿河所淹之地多是肥沃之地),即减少37 408 650斤,其中除高粱(高杆作物)尚能收二分之一外,其它已全部失收。受灾地区有184个行政村(保),受灾人口达140 441人,冲倒房屋190间。[注]《襄阳县水灾汇报》,中共襄阳县委,1950年8月。同时,其他各县区也受到不同层度水灾。
唐白河之水直到7月8日才正式落入河槽。汉江之水7月15日高涨,19日才开始下落。沿河受淹地区除高杆作物(高粱、包谷)尚可收成一部分外,其它全部失收。
灾情发生后,中共襄阳地委领导全区干部群众开展抗灾补种、生产自救工作。在号召群众抢种晚苗中,一开始群众信心不大,以为种上之后会再被水淹,白费种子和功夫。于是,各区(县以下行政区。——作者注)运用农代会、村干会、群众会方式,打破群众思想顾虑,号召抢种乔麦等易生作物。同时,襄阳专属及时向各受灾县、区下拨种子粮,并在沿河、沿江地区开展清淤补堤工作,防止洪水再来。
1950年,中共襄阳地委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春、夏、秋大规模的治虫、抗旱、治水运动,大大减轻了各种灾害的损失,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发展,农业生产有所恢复。不仅战胜了春夏荒灾、旱灾、水灾,保证了生产,改善了人民生活,也完成了国家当年的夏粮征粮任务。据资料显示,1950年,襄阳全地区上缴公粮总任务为4千万斤,加地方粮共4 860万斤,实际完成4 300万斤[注]《夏征工作总结》,中共襄阳地委,1950年8月。(余额部分列入秋征),仅当时的洪山县(时属襄阳地区管辖)就超额完成12万斤。为稳定襄阳社会秩序,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支援国建建设,为建国初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发展,做出了实际的贡献。
1952年,襄阳全区连受灾害袭击。灾情多次变化,春雨过盛,麦子普遍减收,豆类受灾最大。夏季不仅闹虫灾,更严重的是旱灾,近80天没有下过透雨。随县全部、枣阳、洪山、宜城之一部分,近百万人口的地区旱象严重。而到秋后,又阴雨近月。初冬又早雪,襄江两岸地区棉花霉坏,红薯冻烂。棉花是襄阳地区主要经济作物之一,红薯是农民的重要食品。据当时的调查数据显示,郧县(时属襄阳地区)烂红薯1亿多斤,襄阳县东津、张集烂红薯20万斤;枣阳有2 923户已没有吃的。位于大山区的保康九龙寨、房县九道樑、均县武当山、竹溪桃园、竹山柳林(上述区域均属襄阳地区)[注]1952年6月,随县划属襄阳专员公署。同年12月,郧阳专属撤销,所领郧、郧西、均、房、竹山、竹溪6县划属襄阳专员公署。1960年,因建丹江水库,均县余地并入光化县。1962年,复置均县。1965年,复置郧阳专属,郧、郧西、均、房、竹山、竹溪6县还属郧阳专属。,群众历来缺吃少穿,有的靠烤火过冬。
正值1953年青黄不接的春荒季节,中共襄阳地委强调指出,如任其灾情发展,势必造成更严重后果。事关群众死活问题,也是党与群众联系问题,更重要的是关乎发展生产的问题。为了继续加强生产救灾工作,彻底战胜灾荒,发展生产,各级党、政领导所有干部,必须从思想上紧急动员起来,发动群众,展开大规模的生产救灾运动。地委要求:深入摸底,查清灾情,识别轻重,实事求是,确定方针。其救灾渡荒的基本方针是“发动群众,生产自救”。在重灾区、乡,以“生产救灾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集中全力把生产救灾工作贯彻到最后胜利直到麦收,不能有丝毫的动摇。轻灾地区,把生产救灾作为中心工作之一,分配力量,做出成绩,严防轻灾变重灾。
救灾主要是领导带头,深入灾区,发动群众,开展生产自救。扭转干部和群众的自满、麻痹和消极等待思想,树立生产自救的胜利信心,开展群众性的找生产门路、想办法、订计划,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地制宜。在山区,组织群众烧窑、烧炭、挖药材、找代食品;在交通方便的地区,组织运输、肩挑小贩,发挥劳动人民的潜在力量,做到“不闲一个人,天天有收入”。每一个干部都要做到充分地走群众路线,集中群众的经验,强调对群众的具体指导,并经常摸底掌握情况变化。同时,号召节约备荒。教育干部群众提高思想认识,达到自觉自动,不能简单限制。随县群众提出“菜拌饭、顶半粮,生产渡荒有保障”的口号,成为当时灾区群众的实际行动。此外,号召群众春种早熟作物及春菜,救急渡荒。1953年1月28日,中共襄阳地委特别要求各级党政部门必须把生产救灾工作当做本部门的政治任务;必须把救灾款物直接发放到户,不能有任何积压的现象;各种信贷救灾款一定用于生产。
中共襄阳地委在1953年4月21日的一份关于生产救灾的工作报告中指出,不少地区由于正确贯彻了生产自救的方针,艰苦发动群众,开展生产自救,通过兴修水利、搞副业、搞早熟作物、处理积压果实(土地改革斗争果实。——作者注)、宣传借贷自由、孤老合家等多种办法,并加以政府贷款与必要的救济,解决了不少问题,灾情变轻或变无。全区于1952年冬下发水利贷款(包括赈款)436亿元,救济款54亿元,各种支援共约490亿元;1953年春又有43亿元[注]《襄阳地区生产救灾工作报告》,中共襄阳地委,1953年4月。(上述币值均为旧币值)救济款分发各县扶助群众生产自救。生产救灾搞得好的区、乡,不但渡荒有了保证,而且积累了再生产的力量,为进一步发展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取得生产自救的基本胜利之后,地委及时强调,各级干部要端正思想、深入检查、纠正自满、防止松劲,对不关心群众疾苦的官僚主义领导作风而招致不良后果者,据情节轻重分别予以教育和处分。领导干部必须切实掌握灾情变化,坚决贯彻救灾方针,结束好水利建设,搞好副业,认真组织土产运销。其二,各级党委保证不能再发生饿死人的现象。其三,密切结合春耕生产以防夏荒,解决灾户种籽、耕牛、肥料等耕作上的困难,做到灾区按时播种和不违农时。从生产出发,各级党委认真研究及时发放贷款,提倡以工换种、春借秋还。组织灾民互助,节余劳力搞农业生产。
1953年3月13日,中共襄阳地委对春耕生产再次指示,要求各县以春耕生产为中心安排部署各项工作。宜城、保康等县召开区委书记会议,专门布置春耕生产;谷城、南漳、襄阳、房县、枣阳等县委同志26人分头下乡,具体指导农民群众的春耕生产。由于领导深入及区乡干部的努力,很快取得初步成绩和点滴经验,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地委作出具体部署:一是要统一思想,组织力量,领导干部带头,有重点的深入检查,具体指导全面工作。各县级机关除必要的负责同志外都要下乡,稳住脚步,作出成绩;二是根据季节和当地群众当时的迫切要求,抓住主要环节,具体组织领导,不能千篇一律、一般号召。各地情况不同,生产活路不一样,应综合各地广大群众不同要求(锄草春耕、送肥积肥、修补堰塘;山区农民要砌田埂、挖排水沟等)领导组织好春耕生产;三是结合防灾救灾工作,继续组织好灾民救助,对无生活能力的灾民须给以救济,不能饿死一个人。地委同时要求,不论任何地区,都要重视农贷的及时发放,作出具体发放计划,按季节用好农贷,并一定用于生产。
根据1953年4月4日中共襄阳地委给中共湖北省委、省农委的一份关于春耕生产的综合报告显示,当年,襄阳全区在全面动员生产的基础上开展了春耕生产运动。年关前后两次干部集训会总结工作,检查端正政策,扭转干部思想,认识群众要求,树立生产思想,从实际行动中贯彻生产政策。各县委主要领导都亲自掌握了重点乡,绝大部分干部作风有转变,逐步地向生产战线上转。有些干部下乡时买了锄头粪筐,积极投入生产,与群众取得联系,学习了一些生产知识。
在生产指导上,一开始地委就强调把春耕生产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曾发出三次指示,起到推动春耕生产的巨大作用。但同时,地委也明确指出,从实际情况上看,也存在指导不具体、不及时、不全面、不善于总结推广经验等现象。各县在开展春耕生产的同时,大部分都分期举办了互助组长训练班,8个县共训练互助组长1 795名。各县区委都亲自深入重点,培养整顿了互助组织。不少地区的互助组织都懂得了“自愿互利、自由结合”的政策,巩固并发展了互助组织。
经过春耕生产运动,全区大中水利工程完工的正进行检查补火,有的接近完工,有的修工过半。通过兴修水利,实际的教育了广大群众,激发了群众的生产热情。
通过1953年春耕生产运动,及时的教育了干部,提高了群众,使党的政策能够正确贯彻执行,改变了干部满天飞或孤守一点的领导方法,克服了领导上坐作报告,脱离实际的官僚主义。领导生产是艰苦细致的实际工作,只有切实掌握季节,掌握现实农村的生产条件与生产方法,才能主动地提出问题;只有深入群众,才能领导好生产;只有干部直接参加生产,才能真正密切联系群众,并能领导农民群众开展生产运动。
1953年6月和9月,中共襄阳地委分别对当年夏征和秋征工作作出部署。地委指出,只有做好公粮征收工作,才能保证国家收支平衡、工农联盟与市场物质的稳定,这是关系到国家建设与人民生活的大问题,是一个繁重的紧张的战斗任务,必须高度重视。对此,地委制定出相应的夏征和秋征方针政策和任务分配,并综合考虑1951年、1952年产量、负担,以及当年的灾情等因素,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征收办法和步骤。在地委统一部署下,通过加强征收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专门征收办公室,干部深入农村,发挥党团支部积极作用,号召党团员、乡干部、积极分子带头,发扬大公无私精神,防止自私宗派,造成不公现象,最终在以生产为中心工作的大局下完成当年征收任务。据1953年11月27日中共襄阳地委秋征办公室的一份工作报告显示,征粮灌仓工作截止当年11月25日,完成入仓2亿4千250万斤,其中稻谷1亿斤,杂粮5千500万斤,经济作物(棉花、芝麻)折谷7千850万斤,代金900万斤。[注]《襄阳地区1953年秋征工作总结》,中共襄阳地委秋征办公室,1953年11月27日。
建国初期襄阳救灾渡荒的实践证明,无论在任何时期,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执政党只有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并不断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取得实际的成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在当前深入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应切实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以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以此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强化党的执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