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中的高校社团建设研究

2014-04-08 14:07:13周志火
邯郸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社团校园文化价值观

周志火

(厦门理工学院 商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中的高校社团建设研究

周志火

(厦门理工学院 商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大学生社团在高校的教育管理、校园文化建设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高校大学生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当前大学生社团在管理模式、运行机制、活动内容、发展目标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优化管理模式,建设社团活动品牌等加强社团建设。

社会主义价值观;高校社团;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培育和践行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和要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它分别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范畴做了科学概括。它实现了新时期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追求和个人价值准则的有机统一,是党在全面建设小康时期的重要理论新成果。

学生社团在高校的教育管理中扮演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它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之一,它在校园文化建设、学生能力提升和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早在 2005年中青联发[2005]5号文件《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就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社团工作,发挥学生社团应有的作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所以,高校学生社团是新形势下高校开展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高校社团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人才的最重要基地。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是高校所要面对、思索与完成的基本命题。高校作为培养青年人才的主战场,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基本原则,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期党的理论新成果和国家、社会及公民的道德规范,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应有内容和灵魂。所以,高校要培养思想成熟、政治信仰坚定的高素质人才,就要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和灌输,而高校社团是实施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社团是大学生根据共同意愿和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并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各类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它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管理和服务的重要平台。在社团里大学生们可以通过互相学习、交流思想、提升技能等,来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从而活跃校园的学习氛围和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条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要求,也是解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所面临问题和困难的要求。高校必须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校园文化中的主导地位,毫不动摇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高校社团活动内容丰富、组织形式灵活、社员关系平等,深受学生喜欢,富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和引领者。所以,要在大学生群体中灌输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充分重视和利用高校社团这一重要载体。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就明确要求各高校要“依托班级、社团等组织形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支持和引导大学生社团自主开展活动。”[2]同时,高校还要在社团活动中引导大学生将自身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结合,将人生目标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相结合,促使社团成员在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中实现全面发展。[3]68-69

二、高校社团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从社团管理的角度上说,社团缺乏科学的管理模式。一方面,一些高校并没有认识到学生社团建设对高等教育的重要意义,而只是把社团活动视为丰富校园文化的一个工具,没有对高校社团活动进行系统的规划和有效的组织管理。另一方面,很多社团缺乏物质、技术、资金的投入,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学校的精力和时间的投入有限,疏于管理,交由学生自己“玩”,学生自己管理缺乏经验和条件,因此社团自身的发展大都磕磕碰碰,很难说能在思想教育方面承担什么样的角色了。

2. 从社团自身的角度上说,社团缺乏科学的内部管理运行机制。许多高校的社团在发展中普遍存在着管理制度不规范,社团活动表面化和不持续性,整体稳定性不足。许多社团不注意新老成员的衔接和传统的承袭,不注意社团资料、活动档案的留存,在内部管理上存在着“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缺乏指导和经验。一些社团的核心成员只重视在任期间的活动,忽视社团以后的发展;有些社团几年前轰轰烈烈,几年后销声匿迹。[4]167

3. 从社团的类别上说,社团分布不均衡。大部分高校的社团是以文艺类、体育类、专业类的居多,几乎占了总社团数的 90%,而技能型、创业型和思想性的、理论性的社团为数不多。

4. 从社团文化活动角度上说,社团活动的质量有待提高。学生社团活动情况参差不齐,社团活动多以娱乐性为主,启迪性、思想性较少,活动质量有待提升,大部分社团都很难借助自己的舞台,走品牌化道路。

5. 从社团结构的角度上说,社团组织结构松散,稳定性不足。很多社员刚开始对社团的认识模糊,认为参加社团是大学生活的“必修课”,于是就选择参加了。有的社团活动缺乏竞技性,社团成员的个人兴趣或特长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有的社团活动缺乏知识性,仅仅以简单娱乐为出发点,对社员的成长帮助不大。由于吸引力不足、学习性不强,社团成员不愿参加活动甚至直接退出,社团活动组织难度增加,结果很多社团基本上以低年级的学生为主。

6. 从社团发展的角度上说,社团建设往往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许多社团不仅本身没有确立明确的目标、定位和发展理念,甚至也没有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和发展规划。这样就直接造成这些社团活动水平低下,社团正功能作用发挥困难,活动效果不佳,导致社团发展在低层次反复、徘徊不前。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完善高校社团的建设

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校社团文化一直是高校校园文化一个独特的组成部分,是打造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

(一)优化学生社团管理模式

1. 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政治引导。社团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甚至社会的发展都有一定的作用。社团管理者应该引导学生社团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开展活动,重点扶持理论型和学术型社团。学校还可以聘请两课教师、政工干部、专家、企业家和政府机构领导担任社团理论学习的指导教师,深入、细致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教育,保持社团活跃的发展势头,如部分大学施行学生团体挂靠制度,指派学生团体指导教师。同时,精心选拔和培养社团干部,通过他们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提高社团的精神风貌。要选配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业务素质较高、责任意识较强的指导教师做好高校社团思想政治工作,逐步使课外指导走向专业指导,促进社团的良性健康发展。[5]93-94

2. 建立社团评价机制。对社团进行科学评价的过程既是一次社团展示,也是对社团成员的一次教育过程。社团管理部门要以育人功能和活动效果为主要指标,综合评价学生社团的活动和建设。通过社团评比对优秀社团和有发展潜力的社团予以重点扶持,对不合格社团进行整改。如厦大嘉庚学院定期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社团、成效显著的社团活动、工作出色的社团负责人、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成绩突出的社团指导教师和工作人员给予适当的表彰和鼓励。

3. 社团日常管理网络化。当前,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网络应用在大学生非常普遍,高校学生社团管理要紧跟网络化的时代潮流,实现社团日常管理的网络化。高校应该鼓励大学生社团开设自己的社团网站,开展社团电子事务管理和社团文化建设,推动社团管理的网络化和信息化。另外,高校还要把所有的社团网站链接到学校社团联合会网站,对于各社团的日常工作可以通过网站进行交流管理和服务。比如对于社团成立的预审、社团活动的审批、社团活动的协调和社团活动的评比等都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实现无纸化办公,即便利又提高工作效率。

4. 学校社团管理和社团自我管理相结合。实现学生社团内部管理的规范化,决策的民主化,活动的常规化,让社团成员真正成为社团活动的参与者和策划者。这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学生社团的自身建设。发挥学生社团的自我管理是学校社团管理工作的基本前提。因此,在各种社团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需要鼓励,学生的行为需要宽容,学生的思想需要引导,采取开放民主的管理方式促进社团的健康发展。

5. 社团活动项目化制度。项目化运作可以整合社团活动并向有潜力的社团活动提供经费支持,以解决社团活动经费不足的问题,从资金与资源上给予社团最大的帮助与支持。

6. 社团活动交流制度。鼓励社团要“走出去”,提高社团的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团员的真实才干,同时又把社团的先进文化传播到社会去,如厦门大学西部梦想社团的“西部行”志愿服务活动。当然社团也应该和社会上的企事业合作,把社会上的优势资源和资金“引进来”,提升社团的活动水平,共建校园文化。

(二)开展学生社团特色品牌活动

在高校社团开展活动中引入品牌意识,是高校运用现代管理理念的体现,本身就是一大特色。在日益社会化的校园里,品牌不仅能为树立社团形象、扩大社团知名度和加强社团凝聚力等发挥积极作用,而且一个成功的品牌所蕴涵的效应更巨大,影响更广泛。

目前,全国各高校都正在进行“一社一品”品牌提升战略,即创建社团特色品牌活动。创建社团特色品牌活动,关键在于社团本身质量的提高与特色的挖掘,同时还要依托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学校优势资源(教学资源、校史资源、地方资源),依托高校所在的地方资源等建设社团特色品牌活动。这样才能构建真正体现当代教育特色的高校社团品牌活动。比如,厦大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绿野协会的“红树林保育”、模拟联合国协会的“模拟联合国大会”、南强乡村学社的“海西乡村图书馆”、西部梦想社团的“西部行”志愿服务等品牌项目,在校园内外都有相当的影响力,值得学习。

(三)建设富有时代性的社团文化

一个集体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决定着这个集体的发展方向。文化是学生社团的灵魂,是它存在和发展的支柱。学生社团作为学生的自发组织,组织结构松散,管理和教育都较为困难。所以,培养优秀的社团文化、利用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去促进社团的健康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优秀的社团文化必然是反映时代特点、充满时代气息的先进文化。建设先进社团文化,首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框架搭建社团文化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也是高校社团文化发展保持正确方向的政治保障。高校学生社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思潮,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努力形成大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和睦友善的精神面貌。其次要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帮助会员形成共享价值观。合作信任、友爱互助、团结进取的社团共享价值观,它的形成有助于培育会员的自我意识、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格的独立与完善。再次要坚持开放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包容多元价值诉求。“一元主导,多元交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包容和吸收其他公益性文化等,引导社团科学发展。创新是任何一个组织永葆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法则和不竭动力。高校社团只有不断地进行文化创新,才能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凝聚青年,永葆社团的朝气和活力。

[1]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5号文件[EB/OL]. http://www.ccyl.org.cn/documents/zqlf/200703/t20070321_14553.htm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1).

[3]屈海香. 以高校社团为载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

[4]邓纯余. 大学生社团发展中的问题及其解决[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5]张丽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的路径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

(责任编辑:李俊丹 校对:朱艳红)

D61

A

1673-2030(2014)02-0102-03

2014-03-15

周志火(1974-),男,福建莆田人,厦门理工学院商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社团校园文化价值观
缤纷社团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军事文摘(2017年16期)2018-01-19 05:10:15
K-BOT拼插社团
中学生(2016年13期)2016-12-01 07:03:51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14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