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村水利信息化建设成效与发展展望

2014-04-08 11:46李建宇夏康平
水利信息化 2014年3期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农村

姚 彬,李建宇,夏康平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北京 100054)

0 引言

十八大报告明确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并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我国农业和农村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党中央十八大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任务。水利部提出要“顺应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优化水利基础设施功能和布局,提升水利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全面增强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1]。农村水利信息化是农村水利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要实现农村水利现代化,就必须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农村水利建设和管理中的应用,以农村水利信息化推动和促进农村水利的现代化。

1 农村水利信息化现状分析

1.1 农村水利信息化发展概况

1.1.1 工程基础

我国已经建成灌区、泵站、塘坝等各类农田水利工程 2000 多万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发展到0.6 亿 hm2[2];建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 52 万余处,其中日供水量大于 1000 m3的集中供水工程 9600 余处。近十多年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国家加大农村水利建设投入,启动实施 850 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实施 398 处大型灌区、216 处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成中部 4 省 139 处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597.6 万 hm2。这些项目的实施对实现粮食连年增产,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发挥了巨大作用,也为实施农村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工程基础。

1.1.2 行业管理

“十一五”期间初步建成了全国和部分省级农村水利信息系统、门户网站、信息平台和行业数据库。已建行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查询、统计和汇总功能,作为一种快捷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行业管理部门相关工作需要,但系统数据量小并且质量不高,尚难以成为行业管理决策的支撑。已建行业门户网站通过文件发布、通知通告、新闻动态等功能提供行业宣传和交流的重要平台,成为广大用户和社会各界了解农村水利相关法规、文件、标准、规范、期刊等信息的便捷窗口,在实现信息公开、规范行业管理、接受社会监督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1.1.3 项目管理

随着农村水利建设资金大幅度增加,对项目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十一五”期间陆续开发了全国大中型灌区、饮水安全、小型农田水利、大型泵站、节水灌溉、牧区水利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多个项目管理子系统。实现了部省两级项目统计数据上报审核、查询浏览、统计分析、电子地图应用及部分项目申报审批功能。同期,吉林、浙江、广东、广西、重庆、贵州等十几个省(市、区)分别陆续建成各具特色和有所侧重的农村水利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如吉林省建立了饮水安全管理信息系统,贵州省建立了涉农资金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等。

部分系统在监督项目实施、规范项目管理、实行信息公开等方面已陆续开展应用,发挥了较好作用,为进一步推动农村水利项目管理信息化积累了经验。

1.1.4 工程运行管理

目前全国已有 50 个大型灌区和 19 处大型泵站开展了信息化试点建设,分别占规划总数的 11% 和5%。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工情和水情等信息采集、闸门和水泵等设施运行监控、计算机和通讯网络建设,以及配水和优化调度等业务应用系统。

据初步统计,近年来全国大型灌区共开发完成各类业务应用系统 352 套,建成水位、闸位、流量、雨量、墒情、水质等各类自动监测站点 3222 处,闸门、泵站等自动监控站点 875 处,视频监视619 处。平均到每个灌区仅有自动监测站点约 7 处,自动监控点约 2 处,视频监视点约 1.5 处,尚难以实现信息化建设目标。另约有 1/3 的日供水量 1000 m3以上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开展了信息化建设,但绝大部分仅能监测供水机组启闭状态及总供水量、用电量等少数运行参数,极少能够涵盖制水工艺过程、水质在线监测、管网运行等重要环节的信息化管理。

以上建设的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陆续投入试运行,在加强工程运行管理、合理配置水资源、保证安全运行、供水水质达标、应对突发事件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也为下一步全面推进工程运行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技术基础和建设经验。

1.2 农村水利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认识不到位

农村水利信息化是利用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行业的复杂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管理理念、制度、技术上的重要变革,对农村水利行业领导、干部和职工来说还是新生事物。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无处不在的今天,仍有很多人没有认识到农村水利终究也要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趋势,没有将信息化工作纳入常规管理体系,职责不到位、任务不明确、经费难落实、管理机制不顺、管理改革力度不够,甚至对数据共享、信息公开、过程监督等产生抵触情绪,严重制约了信息化工作的有序开展。

1.2.2 发展总体滞后

农村水利信息化建设起步晚、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均衡,不仅明显落后于其他相关领域,也与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水利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目前农村水利信息化建设总体上仍处于试点、探索阶段,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工程管理单位极为有限,且已建系统规模小、节点不足、信息量匮乏。大型灌区运行数据监测点平均近 0.5 万 hm2才有 1 个;中型灌区刚刚开始启动信息化方面的工作,远远难以满足工程管理信息化需求。更为突出的问题是业务应用明显滞后,应用覆盖面窄,系统功能单一,业务协同能力弱,易用性、适应性、通用性、扩展性不强,加上数据不够完备、数字化程度低、相关数学模型不够成熟,不仅难以提升原有业务应用,更难以在仿真模拟、信息融合、分析决策等深度应用上发挥作用。

1.2.3 标准不统一

农村水利信息化建设在数据模型、数据库结构、数据管理(采集、存储、维护、共享与交换)、系统架构、支撑平台、业务应用、硬件环境等方面缺乏统一的技术要求;在农村水利元数据库、数据字典和工程设施代码等方面缺乏相应的技术标准。这些原因造成了已建信息系统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系统之间互联互通困难,信息资源难以共享;加上技术文档不够齐全和规范,系统整合难度很大,存在重复建设和浪费资源的现象。

1.2.4 保障环境差

目前推动农村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政策较少,信息化项目普遍缺乏立项依据和资金保障,发展速度缓慢,维护更新困难,加上信息技术更新换代快,难以发挥整体效益,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信息系统应用层面由于缺乏针对性的制度保障和规范的管理体系,信息化管理尚未纳入常规工作体系,信息系统应用与实际业务工作脱节,没有形成信息化管理体系下新的高效业务平台,难以发挥信息化管理高效快捷的优势,管理效率和水平提升有限。因此,促进农村水利信息化发展的保障环境有待形成。

2 农村水利信息化发展前景展望

农村水利行业管理由中央、省、市、县四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分级负责,各类农村水利工程则按照受益范围和规模分别隶属于各级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或农村集体管理,规模较大的农村水利工程通常实行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具有管理层次多、各层次间关系复杂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管理信息系统层次多、结构复杂、各级需求多样化和差异显著,同时农村水利工程面广量大,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工程型式和管理模式千差万别,数据高度分散、采集环境恶劣,数据采集保障程度差。

面对农村水利信息化复杂情况,农村水利信息化建设应发挥各级主管部门的优势,坚持统一规划、分级建设;需求驱动、分步实施;协调推进、资源共享[3];健全制度、确保安全的原则,以提升农村水利管理水平为目标,全面推进农村水利行业、项目和工程运行等管理信息化建设,着力强化政策、科技、人才、体制对农村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支撑作用,探索农村水利信息化良性发展的运行机制。

2.1 总体框架

根据农村水利信息化“十一五”发展现状、当前农村水利和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确定农村水利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为,以行业、项目、工程运行的管理信息化建设及保障环境建设为主要建设任务,以信息化建设重点工程为主要抓手,以全国农村水利综合信息系统为集成平台,形成布局合理、覆盖部、省、市、县和工程管理单位五级用户的农村水利信息化体系;积极推动各地在统一技术架构下开展地方农村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互联互通,资源共享;重点加强数据资源建设和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整体提升农村水利信息化管理应用水平。

2.2 行业管理信息化

通过门户网站、数据管理体系和灌区监测体系的建设,搭建开放式的全国农村水利行业管理信息平台。

2.2.1 建设完善各级农村水利门户网站

在已有基础上完善中国农村水利网、节水灌溉网等部级网站建设,健全信息采集和更新制度,加强农村水利行业信息宣传,加大政务公开力度,为公众提供专业信息服务,提高行业管理透明度。

积极推进并指导省级农村水利门户网站建立,推进有条件的市、县建立地方农村水利门户网站。

“十二五”期间,完成部、省两级门户网站建设,实现政务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发布。“十三五”期间,形成以农村水利网为核心,覆盖省、市、县多层级的农村水利门户网站体系。

2.2.2 建成全国农村水利数据管理体系

充分利用全国水利普查成果,在已建农村水利行业、项目管理数据库的基础上,统一数据库结构和数据模型,规范数据管理流程,建立健全数据采集、审核、更新、维护等制度,建成全国农村水利综合数据库。

各省依托省级水利数据中心或应用系统负责建设省级农村水利综合数据库。

“十二五”期间,完成全国农村水利综合数据库建设和基础数据采集;“十三五”期间,形成覆盖全国农村水利数据管理体系,数据全面详实、及时有效,为农村水利管理信息化提供全面数据支撑。

2.2.3 构建全国灌区监测体系

以建设国家灌区监测系统为依托,构建全国灌区监测体系。以大中型灌区和大型泵站等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源为基础,充分利用气象、农业、国土、环境等部门,以及水文、防汛、抗旱、水资源等行业的共享信息资源;重点加强对各类灌溉排水工程运行状况、灌溉水源、土壤墒情、农业气象等动态信息的采集;加强重点灌溉试验站的信息化能力建设,收集并进一步开发利用灌溉试验、效益分析、水利用效率测算等成果提供的数据。形成对粮食主产区、大宗农产品主产区、易旱易涝地区等重点地区农田灌溉排水态势的宏观监测、预测和影响评估能力,指导全国灌溉排水工作,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各省负责建设省级灌区监测信息节点,并负责组织省内各类信息节点建设。

“十二五”期间,启动国家灌区监测系统建设,基本形成灌区监测体系框架,并开展各类试点、示范工作;“十三五”期间,建成国家灌区监测体系,实现对灌区灌溉排水的宏观管理。

2.3 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

建设涵盖部、省、市、县和重点工程管理单位五级用户的部级农村水利项目管理平台,推动省级及以下项目管理系统的建设,形成全国农村水利项目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建设任务:

在现有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建设完成统一底层支撑、统一技术构架、结构模块化、可灵活定制、具有多种数据共享接口的部级农村水利项目管理平台,实现对项目前期、实施、验收、后评价全过程的管理和监督,同时可为省级及以下相关管理部门提供项目管理基本功能和公共服务。

积极推进地方农村水利项目管理信息化工作,指导有条件的省参照全国农村水利项目管理平台的体系架构建设各自的项目管理系统。

“十二五”期间,完成部级农村水利项目管理平台建设,全面推行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实现对在建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和监督。“十三五”期间,实现新启动农村水利建设项目的信息化管理,进一步优化农村水利项目管理平台的体系结构,提高整体性能,增强综合分析评价能力。

2.4 工程运行管理信息化建设

围绕大中型灌区、大型泵站、大型供水工程及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以国家投入带动地方投入,在“十一五”试点建设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信息化建设标准和内容,开展工程运行管理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建设任务:

以优化配置水资源、提高输配水效率、保证工程安全运行为目的,继续推动灌区信息化建设,提高灌区信息采集、传输、储存、处理和应用能力,全面提升灌区运行调度能力和管理水平;以节能降耗、安全运行、减轻劳动强度等为目的,继续推动灌排泵站信息化建设,实现泵站优化调度和集中管理,提高泵站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以确保供水水质达标、提高供水保证程度和安全运行为目的,继续开展农村供水工程信息化建设,提高水厂日常运行调度水平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以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建后管护及县域灌溉用水管理为目的,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信息化建设,实现重点县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推进地下水动态监测、灌溉用水监控、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运行管理等信息化工作。

工程运行管理信息化建设任务应与其他信息系统建设任务衔接。工程基本情况、运行管理等主要信息应能汇集进入农村水利行业管理平台;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应能汇集进入农村水利项目管理平台;各类灌溉系统的主要实时监测数据应能汇集进入国家灌区监测系统,避免重复建设。

“十二五”期间,加快实施规划内大型灌区、大型灌排泵站和日供水能力 1000 m3以上供水工程信息化建设;开展重点中型灌区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信息化试点工作。“十三五”期间,全面完成大型农村水利信息化建设任务,全面开展并基本完成重点中型灌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信息化建设任务。

2.5 信息化保障环境建设

按照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由安全体系、建设及运行管理、政策法规、运行维护资金和人才队伍等要素组成的农村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支撑农村水利信息化建设顺利实施。

2.5.1 信息安全

结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配置安全设施,制定安全规章和策略,健全安全管理机制,形成农村水利信息安全体系。

部级管理信息系统、农村水利综合数据库和国家灌区监测系统等部署在水利部信息中心,信息安全纳入水利部信息安全体系,地方各级信息化安全体系由地方负责建设。

2.5.2 制度建设

根据国家政策,结合农村水利信息化建设实际要求,不断完善鼓励并支撑农村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措施,逐步理顺农村水利信息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相互关系,保障资金投入,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与运行管理体制、规章和措施;积极调整与信息化建设不相适应的管理制度,通过信息化建设促进业务流程重组和管理体制创新。

水利部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研究制定农村水利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管理相关政策,积极推进相关管理体制改革。

2.5.3 人才培养

各级农村水利主管部门要按照农村水利信息化发展需要制定信息化人才培养计划,落实培训经费,组织选编培训教材,遴选培训教师,并开展各类培训工作。信息化建设单位要根据信息化建设和管理需要,负责信息化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组织精兵强将全程参与信息化系统开发、集成、安装和调试工作,责成系统开发、集成单位负责培训使用和维护。

2.5.4 标准化建设

根据农村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需要,研究并提出与水利技术标准体系及现行水利信息化标准相衔接的农村水利信息化技术标准编制任务。主要包括:农村水利的信息分类和工程设施编码、元数据标准、数据库数据字典、业务数据流程规范等。

组织编写《农村水利信息化建设技术指南》,并结合水利信息化技术标准宣讲活动,切实强化农村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化要求,解决标准不统一、数据不能共享、系统难以互联互通等瓶颈问题。

“十二五”期间,初步形成农村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保障信息化建设有序、稳步发展。“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完善农村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健全制度保证,形成长效机制,支撑农村水利信息化的长远持续发展。

3 结语

从宏观上阐述了农村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分阶段的具体建设任务,为农村水利信息化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对农村水利信息化资源统筹安排、合理配置、有效整合和共享,实现信息资源的快速交换与互联互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陈雷.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在水利部传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大会上的讲话[EB/OL]. (2012-11-16) [2013-10-28]. http://sxm wr.gov.cn/dgcx-2012 sbd-dbd-3-news-26871.

[2]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总工办. 2010 年中国灌溉排水发展研究报告[R]. 北京: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2011: 1.

[3]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R].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12: 19-20.

猜你喜欢
水利信息化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