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曙光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所谓退休,是指干部职工由于年龄、身体状况、工伤事故等原因退出工作岗位的现象。退休年龄是一个事关国家发展、社会稳定和干部职工切身利益的大事。退休年龄的确定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国家的发展阶段、人民的预期寿命和心理承受力等的变化适时做出调整。只有退休年龄符合实际发展需要,才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
当前,我国干部职工的退休年龄基本上沿用了上世纪50年代《劳动保险条例》的规定。普通男职工退休年龄为60岁,女性干部退休年龄为55岁,女性工人50岁;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的体力劳动或者其他有害身体健康的工作,退休年龄为男性55岁,女性50岁。副高级别的退休年龄延长至65岁,正高及以上的退休年龄延长至70岁。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我国干部职工的退休年龄偏低,并且男女间差距较大。而事实也是如此,好多退休后的干部职工被返聘,出现“退而不休”的现象。
上世纪50年代,确定退休年龄为男60、女55时,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仅为男性40岁、女性42.3岁。在平均预期寿命较短的情况下,确定的退休年龄无疑是符合当时实际的,有利于当时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2000年我国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人口普查,这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已经提高至男性69.6岁,女性73.3岁。显然,在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如果继续沿用原先的男60、女55的退休年龄标准,会造成明显的人力资源的浪费,从而产生诸如“退休综合症”的弊病,于国于家都很不利。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社会对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受教育年限越来越长。换句话说,人们在教育上的投资越来越大,参加工作的时间越来越晚,上班的时间越来越短。这就意味着人力资源的投资回报期越来越短,这种形式发展下去势必会影响人力资源投资的积极性。
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说到底,国际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的投资回报期缩短,会导致所谓“未富先老”的现象,严重影响到人力资源的投资积极性,进而影响到人才的培养、影响到国家竞争力的增强。同时,由于工作时间的缩短,导致许多人才在工作事业如日中天时退出了工作岗位,造成人力资源的大量浪费。
据统计,2008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占到总人口的14.01%。预计2030年左右我国将达到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届时老龄化将达到24.5%。迅速加剧的人口老龄化,给经济社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集中表现为劳动力减少、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等。
在人口老龄化迅速加剧的情况下,我国如继续保持较低的退休年龄,势必会使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13年养老金的缺口已达18.3万亿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数字还会更大。迅速扩大的养老金缺口,势必对我国的养老金统筹产生很大的冲击,为了弥补这个缺口,可选择两种办法:其一,提高企业缴纳职工养老保险的比例,这直接加重了企业负担;其二,财政增加对养老金的投入,以弥补其不足。财政投入的大幅度增加又将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例如企业纳税额增加,势必给企业带来更大的负担,使其发展后劲不足。
与我国养老金缺口过大并存的一个问题就是退休年龄较低。每年都会有更多退休人员需要领养老金,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养老金的缺口更会急剧扩大,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低,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以体力劳动为主。在当时的情况下,的确对于身体的要求较高,制定较低的、群体间差距较大的退休年龄标准是符合当时实际的。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水平迅速提高。在当前,对劳动者的要求中,身体状况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而是更多地要求科学文化素质。在这种情况下,男女间的受教育程度不相上下,对现代化生产手段的操作能力几乎没有差别。另外,随着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尤其是女性的预期寿命要长于男性,此时延迟退休年龄并且缩小男女间退休年龄的差距显得很有必要。
世界各国都会经历一个养老金缺口变大而入不敷出的阶段。发达国家应对这一问题的时候毫无例外地采取了延迟退休年龄的做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日本在2002年将退休年龄调整为男性由原来的60岁变为65岁,女性由1975年的55岁到1995年的58岁再到2002年的65岁;卢森堡在男性退休年龄保持65岁不变的情况下,于1995年将女性退休年龄调整到了65岁等,这些国家都平稳度过了养老金缺口压力过大的难关。
延迟退休意味着干部职工缴纳养老保险的时间变长,从而使养老金的数量增加,同时,领取养老金的时间推迟,领取养老金的年限减少,缓解了养老金缺口过大的压力。
人才是国家强盛的根本,人才的培养需要靠大量的培养人才的投入,只有充分调动人们在人才投入上的积极性,才能培养更多的人才。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增长,人才培养周期变长。延迟退休年龄可以延长人才的投资回报期,从而使人才的投入与收益之间的比例扩大,调动人才投资的积极性。
当前我国已开始大面积实行绩效工资制度,通常情况的在工作岗位上的职工的工资收入要比退休后领到的养老金多很多,因为绩效要多。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单位还是论资排辈,工作年限长时其收入也会增加。同时工作年限长也给职工带来了更多的晋升机会;对于女性职工更是如此,延迟退休年龄,逐渐地与男性退休年龄相同,会给女性职工更多的实现价值的机会、更多的晋升机会,从而能够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
统计数据显示,企业中老职工占一定的比例可以减少对新人培训的投资。道理很简单,因为老职工工作年限长,业务熟练,各方面经验比较丰富,以老带新可以使新人更快上手,从而减少企业的培训经费,减少新旧更替中产生的损耗。
老职工一般都是熟练工,通常工作效率要高于新职工,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老职工延迟退休,在缓解养老金压力的同时,也就一定意义上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因为这时企业不需要为此付出更多的养老金方面的投入。
当前,我国的空巢老人逐年增加。这些空巢老人在退出工作岗位后,整天无所事事,心理和生理都极大空虚,对身心健康产生了极坏的影响。有调查研究表明,退休前后老人的精神状态存在较大的差距,例如,有些老人退休后逐渐地变得烦躁易怒,精神萎靡,身体上的状况也随之而来;而那些原本身体条件差不多的老人,退休后被单位返聘,他们反倒能够精神愉悦,身体也更健壮。这也就是说,延迟退休可以有效降低“退休综合症”的发生率。
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增就业岗位1000万个,而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在800万左右,再加上大量农民工脱离农业进入城市岗位,使这本来就不多的就业岗位显得更加的紧张。在这新增的1000万个就业岗位中,约有30%是靠老职工退休空出来的岗位。那么,延迟退休年龄将意味着靠退休空出来的岗位会减少,从而使本就紧张的就业形势变得更加紧张。
随着年龄的增大,职工的身体素质等各方面都在下降,同时老年人思想通常比较保守,这样影响到了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创新意识、能力的增强。不利于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胜。
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作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的心头肉,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如果父母退休了,啃老族会感觉自己继续啃老的条件丧失了,从而能够及时转变角色,走上正途。退休年龄的延迟,使这些啃老族能够有资本继续啃老,从而减少了黄金劳动力。
由于老年人身体状况在发生变化,例如视力、反应能力、灵活度等都在下降,长期留在工作岗位上有可能使工伤事故增加,从而增加医疗上的开支。
每次大的改革都会带来一定的个体代价,然而个体代价的大小却会因不同的群体而有所区别。退休年龄的延迟同样会带来一定的个体代价。
面对退休年龄的推迟,一些收入稳定且比较高的群体和身居要职的群体,由于退休前后的收入差距和心理落差较大,他们更赞成延迟退休;另一部分收入少或收入不稳定的群体,退休后能够获得一个稳定的收入,因而对于延迟退休可能会持反对的态度。
当今世界主要国家,纷纷通过延迟退休年龄缓解养老金缺口过大的压力。延迟退休是国际社会的一个主流趋势,我国采取延迟退休的做法可与世界接轨,减小延迟退休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从而减小改革的阻力。
如前所述,延迟退休年龄会对增加就业岗位产生影响,从而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那么挤出效应究竟有多大?这种挤出效应是否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通常认为,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在急剧增加,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然而,大学毕业生人数的的增加真的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吗?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人口减少,即使大学再扩招也不会使在校生增加。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生育制度,人口出生率(官方数字为1.8,而实际生育率有可能比这个还要低很多)已经很低,如此低的人口出生率意味着我国的新增人口在逐年减少。这样看来只要延迟退休年龄的速度合理,此问题应当可以迎刃而解。
退休年龄的改革必然与其他制度改革相同,会遇到一定的阻力,产生一定的阵痛。因而,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缓步稳妥推行才能真正把好事办好。我们应当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保持单位内部管理层的年龄结构合理;随着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加,还应该更多注意对子女的教育;对现行养老金制度进行调整和优化;分行业、分部门具体推进,不搞一刀切;将弹性推进(即职工自愿)与渐进式推进相结合。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延迟退休年龄已势在必行。尽管延迟退休年龄利弊并存,但总的来说利大于弊。只要我们在实施的过程中能够全面考虑、稳步推进,便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小改革阻力和改革中产生的阵痛,使改革的优势得到最大发挥,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1]李付俊,孟续铎,张超.延迟退休的影响效果分析[J].西北人口,2014,(2):17 -20.
[2]江林娜.延迟退休年龄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中国科技博览,2014,(9):95 -96.
[3]李珍.低领退休带来的问题[J].经济研究参考,1998,(45):40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