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文化建设视阈中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探析

2014-04-08 10:36汤文隽
河南社会科学 2014年10期
关键词:思潮建设文化

汤文隽,于 华

(1.滁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中心,安徽 滁州 239000;2.琼州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利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来加强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吸引力的任务,并在十八大报告中继续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从这些决策我们不难发现,党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方面的重要思路,即除了实现理论自身与时代主题的互动更新外,还可以通过文化建设,特别是利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实现对个体价值观的引领,以此来体现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实践价值,从而不断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性。

一、先进文化建设是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应有之义

“意识形态”一词由法国哲学家特拉西引入西方哲学史,在其创始人眼中,意识形态本初只是一个与“观念”“有染”的概念,是一门“观念的科学”,是“还原到感觉”的一种方法。随后,“意识形态”一词成为西方哲学史上最具争议的概念之一,直至经过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不断扬弃,才奠定了“意识形态”一词的基本内涵,即在一般意义上,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相联系的观点、观念与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等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并最终在价值论意义中体现为“统治阶级的意识”。无论是在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处于主流的意识形态是否能够实现社会整合、社会控制、主体建构、使统治制度合法化等功能既是实现统治合法化的重要基础,又是保障自身安全性的必要条件。

一般而言,意识形态通常以某种“自然而然”的方式实现与现实世界的连接。“意识形态的内容是生活过程的回响,许多方面是以约定俗成、自然发生的方式出现……以日常思维的‘通俗逻辑’、生活行为的‘道德核准’、共同价值的‘庄严辩护’、大众心理的‘普遍安慰’形式渗入生活世界”[1]。而文化,作为人类创造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宗教信仰、法律制度等一切精神财富,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人类历史活动的过程,“决定了社会个体的语言、心理、思维等结构,进而决定了社会群体的社会意识、价值观念和心理素质,并潜移默化地积淀为意识形态观念体系的内在支撑,发挥着价值导向和精神激励的功能”[2]。与意识形态相比,文化多指向人们的现实生活,常以人们在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某种形态反映社会存在。因此与以纯理论体系和框架出现的意识形态相比,以文化,特别是以先进文化为载体的意识形态更容易走进人们的生活,更容易在传播意识形态过程中完成由被动的理论教导向自觉的主动接受的转变,融入人们的心灵。总之,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用先进文化建设增强意识形态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是新时期维护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应有之义。

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多元文化背景中的生存场域

当前,伴随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全球化体系的不断延伸,不同的文化因子在网络技术的帮助下早已冲破单一民族的领域限制,实现了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多元文化已成为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生存场域的重要特征之一。例如,伴随社会发展逐渐形成的种类繁多的社会思潮、多元的社会利益观和多样的价值观等。无疑,这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有力契机,能够满足不同社会阶层对多元文化的需求,但“各种亚文化的兴起以及各种新文化的出现,使得各种思想流派、学说观点纷纷呈现,最终表现为社会转型期的文化矛盾和意识形态冲突”[3]。因此,多元文化的出现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形成了多方面的挑战。

首先,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力在多样化社会价值观的激荡中日益羸弱。一般而言,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社会整合功能的有效发挥是其安全性的重要体现。当前,伴随社会体制转轨,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逐渐呈现多样化趋势,进而引致社会成员价值观念的复杂化,这也是多元文化社会一大显著特征。改革开放的正确政策以及党的正确领导现在已经让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得以显著提高,而社会政治体制和经济结构的变迁也直接导致利益共同体走向解体,并最终引发社会价值共同体的解体。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一些传统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人们不再对个人利益的追求遮遮掩掩,不再压抑对合法利益的渴望,并且思想也更加开放与务实。但是,“多元价值取向在给社会带来观念更新、思想活跃、主体作用增强的同时,也导致人们思想混乱、是非模糊,价值判断失去参照标准,在打破传统的同时,我们又失去了许多弥足珍贵的东西”[4]。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观念找到了适合它们不断繁殖生长的土壤,一些人为了追逐个人利益最大化,对社会主义文明要求置若罔闻,对他人健康和社会整体利益视而不见,因此类似“毒生姜”“毒羊肉”“毒奶粉”等食品安全事件频见报端便不难理解,其背后折射出的便是扭曲了的社会价值观。“一些人的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趋于务实化和功利化,他们对传统道德提出质疑,其行为选择的动机不是出于道德义务感或责任心,而是出于对个人利害得失的权衡……他们崇尚的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往往经不起钱、权、色、利的考验,易于为敌对势力利用……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形成了严峻挑战。”[5]另外,如果不注意对多元化价值观进行合理引导,还有可能导致价值观领域的混乱,主要体现在社会生活中是非黑白之间界限的模糊化,人们在对客观事件进行评价时,更愿意将实际效果作为思考评判的重要凭据和出发点,这样就容易让一些腐朽思想找到突破口,形成达到控制人们精神生活的目的。

其次,主流意识形态的解释力在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噪声中日益减弱。一般意义上说,社会思潮多元化是社会文化多样化在思想领域的重要体现,它往往具有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是能够反映特定群体或阶层利益诉求且对社会生活环境产生一定影响的思想流派和潮流,属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范畴。由此不难看出,社会思潮本质上依然属于某种意识形态,体现了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观念。对于当前中国社会存在哪些社会思潮,学术界并未形成统一意见。但是哪些社会思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人们还是有目共睹的。例如程恩富教授指出:“当前,我国社会思想和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出现了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左派、复古主义、折中马克思主义、传统马克思主义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七大社会思潮。这七大思潮均有自己不同的政治立场、思想观点和社会主张,相互之间的争论也日趋激烈。”[6]笔者认为,当前以民主社会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最为显著。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认为中国的出路在于民主社会主义,其实质却是资产阶级民主理论,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都与其有着密切联系。这一思潮在中国拥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令人深思的是,不仅很多普通群众对这一思潮深信不疑,一些党政官员、知识分子也深陷其中。2012年,由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牵头的课题组通过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认为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能够指导中国社会建设的人数甚至和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人数旗鼓相当[7]。而新自由主义思潮借助“非意识形态化”来遮掩其价值观念,在中国也显现出了强大的影响力。尽管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已经印证了新自由主义自身的弊端,但仍有很多人将其视为信仰,值得警惕。

再次,主流意识形态的防御力在新媒体环境中受到考验。毫无疑问,新媒体环境的形成也是社会公众对多元文化诉求的反映。在新媒体环境中,不断发展的媒体技术缩短着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人们对国内外消息的接收也更加便捷,这也为西方国家推行意识形态战略提供了便利。“西方媒体近年来转战对华意识形态新空间……重视意识形态的‘移动化’渗透……同时,针对新媒体崛起的传播格局变化,美国已经基于自身利益和传播效果考虑进行对华传播战略转型。”[8]英国著名学者安德鲁·查德威克曾明确指出“互联网是西方价值观出口到全世界的终端工具”。当前,一些西方国家正是利用自身对互联网的掌控权大肆宣传反马克思主义的言论,散布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企图与中国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争夺群众基础,对此我们应保持警惕。

三、用先进文化建设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路径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言以蔽之,就是指那些能够代表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诉求,并且是积极向上健康的文化,其先进性主要体现在文化的表达方式、思想内容、服务对象以及价值取向等几个方面。具体而言,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保障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就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立足人的本质发展需求之上,实现对社会文化精华的有效整合,保证文化建设的真理性与科学性,同时要既能够对各阶层群众的不同文化需求做出积极回应,又能创造出新的文化活力以激发各阶层群众的向心力,并最终实现对社会理想的正确价值导向和多元价值观的有序引领,从而为主流意识形态营造安全的生存环境。当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应从多维角度进行综合思考。

首先,要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文化创作的创新力,增强文化产品的表现力,并依托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打牢先进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作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创造、积累起来的生活方式与道德价值体系,文化不可分割地与意识形态纠缠在一起。而作为物化了的文化类型,文化产品包括报刊、图书、广播、电视电影、音乐制品等多种形式,它们既是市场流通领域中的商品,又是传播民族价值、满足人们审美以及学习和娱乐的重要载体。因此,文化产品只有蕴含着精神,灌注了思想,才能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吸引力,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塑造过程中,文化产品承担着表达优秀民族文化和传播大众健康文化的重要职责,但文化产品作为客观存在无法主动发挥作用,只有自身具备了强大的表现力,能够吸引人们主动接受并自觉内化才能起到引领社会价值观的作用。而文化产品的强大表现力,离不开文化创新能力的不断加强。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文化创新”的概念,十七大在深刻把握文化创新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之上,再次从民族进步和国家兴旺的高度强调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认为这是解放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生产力,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由之路。文化创新,关键是要做到文化建设观念的创新,就是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摆脱不切实际、陈旧过时的观念,突破思维定式的束缚,勇于解放思想、打破传统、与时俱进,创造出满足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需要和符合时代潮流发展方向的新型文化。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长远眼光分析问题,解放对文化概念的传统理解。换言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绝不能仅仅局限于文化领域,因为思想领域中的点滴变化都不会是无本之木,相反,它们都是对社会客观存在变动的真实写照[9]。在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中,文化发展的动力都来自这个社会的生产力。由此可见,在多元文化背景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依然要以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所以我们始终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工作重心,努力解决好制约经济发展的各种社会问题,为先进文化建设打牢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要充分发挥媒体的社会功能,不断扩大先进文化的辐射圈和影响力,打牢先进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一般而言,媒体起着上传下达的社会功能,因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载体之一,新闻媒体亦处于执政体的管理体系之中。在政府、民众和媒体三者的关系之中,政府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媒体来沟通民众,通过媒体来管理民众,同时也要通过媒体来取得民众的认可与支持”[10]。所以,媒体功能能否有效发挥将直接决定先进文化传播效果的好坏。就目前而言,我国媒体主要分为两大类,即主流媒体和网络媒体。前者包括党报党刊、主流报刊、电台电视台等,后者则主要指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各种新媒介,例如微博、微信、论坛等。由于两者的受众群体有所不同,栏目设置也风格迥异,因此工作重心也各有侧重。就主流媒体而言,它应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起到舆论引领的主导作用。因为“正确的理论导向,是抵御意识形态领域各种错误思潮的思想武器,因而是整个思想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11]。这就要求主流媒体能够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坚持正确的理论与舆论导向作为工作重心,将反映人民诉求和体现党的意志有机地统一起来,用丰富的表达形式和精彩的内容使报道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就网络媒体而言,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理念。“有所为”,一方面,就是要始终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为目标,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网络文化建设,满足各阶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让网络在成为人民群众了解党的大政方针的新渠道的同时,也成为人们感受先进文化熏陶的新途径;另一方面,我们要树立起网络阵地的意识,占据网络阵地的制高点,并针对互联网上有关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污蔑性话语给予及时澄清和回击,同时利用互联网的“信息共享”特征以及丰富的资源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有所不为”,就是指网络媒体应该以让公众了解吸收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精华为己任,对存在互联网中的糟粕文化进行剔除,对先进文化进行广泛传播,而不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不以传播低级趣味文化博取群众眼球。

再次,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产业,打牢先进文化建设的环境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可见文化产业发展对先进文化建设以及提升全民族文化实力的重要作用。实际上,文化产业与其他任何一种产业一样,具有“双刃剑”特征,即我们在努力拓展文化市场、进行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消费社会化的同时,有可能犯下因追逐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忽略社会效益的情况。在社会体系中提供社会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部门应担负起重要职责,因为它们既是繁荣文化产业的基本要素,又是先进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这就要求我们立足改革开放的实践,依据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着眼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来努力改变目前我们文化市场机制不够健全的现状,处理好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关系,制定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战略,并将其纳入国家产业体系中管理,从而为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管理、经营以及监测提供政策依据,最终达到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打下坚实环境基础的目的。

[1]胡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的多视角解释[J].中国社会科学,2010,(4):4—20.

[2]杨文华.意识形态的文化诠释[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55—160.

[3]李笃武. 政治发展与社会稳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稳定问题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4]王岩.整合·超越:市场经济视域中的集体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梅荣政,杨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思潮析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6]程恩富,侯为民.当前中国七大社会思潮评析:重点阐明创新马克思主义观点[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5—10.

[7]樊浩.中国大众意识形态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8]黄金鲁克.意识形态安全成最重要问题[N].中国教育报,2011-07-25(4).

[9]汪岩桥.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3,(11):108—112.

[10]杨晓凌,梅华. 新闻媒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角色和任务[J].湖北社会科学,2005,(12):133—135.

[11]梁柱.历史智慧的启迪:中华人民共和国若干历史经验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思潮建设文化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