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冲为什么最终选择上梁山
——从文本细节中品味文学作品的“鲜味”

2014-04-08 07:50鸡西市第二中学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山神庙林冲鲜味

鸡西市第二中学

林冲为什么最终选择上梁山
——从文本细节中品味文学作品的“鲜味”

鸡西市第二中学陈兵

当下的语文课,充斥着太多的浮躁与焦急。课堂上,总有一些声音,听起来昂扬澎湃,其实虚伪与矫情。例如,教授《荷塘月色》时,很多教者都会从“反革命政变”的背景中,挖掘出作者“不宁静”的原因:对大革命失败的惶恐不安。实际上,这样的解读与分析,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似乎所有的大革命失败以后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按照如此套数解读与阐释。那么,文学中的个性如何表现?作家的内心如何彰示呢?显然,在诸多“共语”的喧哗中,语文的个性,正在逐步“失语”。

基于如此的教学理解,我翻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心中不断涌动着一份企盼,期待着在课堂中,能从这篇“经典”之中,寻觅到一丝“鲜”味。常言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拿着熟悉不能再熟悉的教参,常规的教学思路,首先浮现在脑中:从人物、情节、环境入手,重点理解林冲的性格形象,随即展开对文章旨归的认识与评价。显然,这样的思路,已然显豁于心。那么,如何才能有所创新,挖掘新意,让学生能从另一个角度尝出此文的“鲜味”呢?

猛然间,想到了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教授在《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一书中所说的:“解读文本还是从文本出发进行分析为上。在文本中强加任何东西都是对自己的误导。从理论上来说,不管读者主体多么强势,还是要尊重文本主体的。”是啊!乐观冷静地阅读文本,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需要习练的心态。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也曾言:“文本细读,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脑际浮想着大家的言论,恍然敞开了一个窗口:何不尝试着平心静气地再读一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看看能否打破已有的定式,追求一点点“新”的物什呢?

静坐书桌前,一个上午我没有起身,从阅读中我逐渐地感悟与品味。

过了几天,我登上了讲台,为学生讲授一篇不一样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初步把握了全文的结构情节,那么,接下来,我们来探讨另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我们都知道,最终,林冲上了梁山,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非上梁山不可呢?”(学生陷入一片沉默。)

生1:我觉得,是陆虞侯等奸人的迫害。(不少学生点头默认。)

师:你能从文中找些句子具体分析一下吗?

生1:这在文中有很多。比如,“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一个道:‘这条计好么?’一个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些话语,非常直露地表达了陆虞侯等人对林冲的仇视,想弄死他。所以,也就不难理解林冲要反抗了。

师:(板书:奸人迫害)那么,请你想一想,反抗的形式有很多种,为什么林冲要最终选择走梁山呢?(生1默然。)

生2:我觉得,林冲上梁山,是被逼的。不仅有刚才那位同学所说的原因:奸人所害,其实,还有社会背景的影响。当时,社会奸臣当道,林冲杀了陆虞侯等人之后,太尉高俅还会派其他人来杀他,整个社会都是黑暗的。所以,林冲无奈之下,只好投奔梁山。我感觉,梁山在那个时代,是一种美好的象征。(众生鼓掌。)

师:(板书:社会黑暗)是啊!刚才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人是社会化的动物。人离不开社会,林冲也不能例外。那么,除了上面这些原因之外,同学们,还能找到其他缘由吗?(众生陷入沉思。)再提示大家一下,大家可以关注一下节选文章的开篇部分。开篇部分主要讲述了林冲和“谁”的交往呢?

生:李小二。

师:那请大家好好关注李小二这个人物。

生3:李小二是一个小人物,开始对林冲比较好,但是,后面却有点对林冲不理不睬了。

师:课文中,哪里体现出“开始对林冲比较好”,而后面“却有点对林冲不理不睬了”呢?

生3:在初见林冲时,李小二说:“谁不知恩人大名?休恁地说。但有衣服,便拿来家里浆洗缝补。”后来,“光阴迅速”,李小二感觉到有人要迫害林冲时,“只要提防他便了”。

师:“只要提防他便了”中“只要”一词,有什么样的意味?

生3:有一种淡淡的妥协、软弱。

生4:不应该是“妥协”“软弱”,应该是一种智慧的表现。(众生笑。)

师:那我们继续往后看,林冲在城中寻觅仇人却不得,这个时候,李小二又出场了,他说:“恩人,只愿如此。只是自放仔细便了。”大家说,这里体现出什么样的心态?

生5:感觉有点害怕了。

师:害怕什么?

生5:害怕遭到牵连。

师:确实,这也符合人之常情。李小二确实是一个小人物,但是,这个小人物身上所体现的东西,却一点都不小。李小二,是社会底层人民的代表。他身上具备的畏惧心理,亦是整个社会所具备的。所以,林冲上梁山,与李小二有无关系呢?

生:(点头)有!

师:(板书:底层民众)李小二,虽然没有“积极”地推动林冲性格的变化,但是,在暗处的一个个细微中,因自己“畏惧权势”,进而“自我保全”,将以前是“恩人”的林冲,视为“包袱”,在得知有人要加害林冲时,处处“诱逼”着林冲性格的转变,并最终推动着林冲踏上了决绝的“反抗”之路。只是,在惯性思维的灯影下,我们往往习焉不察!

上面这个课堂片段,一反常规课堂上的“主要人物形象的探讨”,从一个“小人物”入手,通过具体捕捉与分析,对“主要人物”进行了别样的观照与体察。这是一种尝试,基于对传统课堂的一些反拨与实践,这亦是一种传承。

我的老师曾告诫我说:“当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小说学习,教者多引导学生侧重于传统小说理论所强调的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进行分析。在对三要素中‘人物’要素的分析,又多将其划分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实际上,我们在小说阅读教学中,还应当多引导学生去关注那些‘边缘人物’,发现他们在拓展文本视角、开拓小说视野、推进小说情节、深化文本主旨、彰显人物性格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培植起学生对小说文本的敏锐洞察力与分析力。”

古典小说研究专家陈才训亦曾言:“所谓‘闲笔’,就是用点缀穿插的手段,打破描写的单一性,使不同的节奏、不同的气氛互相交织,从而增加生活情景的空间感和真实感,即‘闲笔’多是主要情节以外的‘非情节’因素,它们或表现为‘节外生枝’的琐碎之事,或表现为可‘忽略不计’的细小花絮,总之去掉它们几乎不影响情节的完整性。但是,增加这些富于多重审美功能的‘闲笔’,却会使小说增色不少。”

现在,回想老师当年的教诲,学者的言说,深有感获。实际上,沿寻这样一条路径,我们的眼力哪里还会单单囿于“人物”中的“边缘”呢?“情节”中的“边缘”,“环境”中的“边缘”,不也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教学命题吗?课后,我又翻阅了一些关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资料,果然,有一些文章便是沿着上面的思维路径前行的。

《语文教学通讯》曾刊载了姚炳辉老师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物件功用》一文,其中写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道具性质的物件,大小不一,出现次数多少不等,看似信手拈来,但探究起来,却无不合情合理,艺术功用异乎寻常。”

该文深度探究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所涉及的“一两银子”“那帕物事”“那封书信”“尖刀”“火盆”“仓廒”等物什。平心而论,这些探究,给予了我们教学实践莫大的帮助。

是啊!“细节的力量是无穷的”。唯有真正捕捉细节、体味细节,才能真正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力。当然,关注细节,这个提法大体没错。但精准而言,在“细节”前面应该加上“语文”一词。简言之,便是,我们在捕捉“细节”时,要紧紧拽住“语文”这个基本信条,不能偏移。例如,上面课堂片段中,体味“李小二”这个小人物的性格特征,对“林冲”被逼“梁山”的成因,以及全文的主旨指向,都产生了较为积极的影响。这样的“细节”探究,才会变得有意义与价值。

E-mail:lili79928@163.com

笠编辑/李莉

猜你喜欢
山神庙林冲鲜味
智海急流
Exercise cardiac power and the risk of heart failure in men:A population-based follow-up study
春日水中鲜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两次偷听与山神庙设置的思想艺术价值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实录
林冲的世界 一直在下雪
鲜味肽与鲜味受体的研究进展
探索鲜味科学开启寻鲜之旅
试论林冲的忍与狠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战术运用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