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教学中价值观引导问题
——基于经济伦理的视角

2014-04-08 03:32:10董帮应
关键词:经济学伦理价值观

赵 星,董帮应

(淮北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大学教育,从根本上说要以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为基本目标,全面发展大学生的德、智、体。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体现在高校的德育课程里面,更要综合利用大学所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

西方经济学蕴含着丰富的经济道德和价值判断的思想[1],理应担负起帮助大学生建立经济理性,指导其日常行为的责任——让经济理性和道德理性趋于一致,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使道德教育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一、经济学的伦理道德观

所谓的“经济伦理(Economic Ethics)”,是指用以调节和规范各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纵观经济思想的历史变迁,早在古希腊时期,色诺芬、亚里斯多德、柏拉图等人就有许多深刻的经济伦理思想的论述。中国先秦儒家提出的“德主刑辅”思想,也勾勒出了中国古代关于经济伦理的原则性框架。欧洲在进入中世纪以后,经济思想从属于神学教义,带有明显的“道德哲学”的烙印。

近代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亚当.斯密从人的利己本性出发,提出的“经济人(希腊语homo oeco⁃nomicus)”假设成为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石。斯密以此假设为基础,提出了“看不见的手(invisible-hand)”原理,认为国民财富增长是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的结果。但基于个人利益的利己行为并不自然地带有道德上贬义,斯密将这种“自利”称之为“自爱(self-love)”,而非“自私(self⁃ish)”,通过“交换”,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促进了社会整体利益,因而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以商品和商品交换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围绕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平等、自由、正义等经济伦理价值观,并指出基于生产关系的特殊性,资本主义的平等、自由、正义等经济伦理价值观会发生“异化(alien⁃ations)”,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不自由、非正义,认为只有彻底地改变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尤其是资本和雇佣的关系,才能真正克服这种“异化”。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伦理观主要体现在对福利经济学的研究上,就经济分析的范式而言,福利经济学属于规范分析(normative analysis),其本身就包含有价值判断的原则。只不过,受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utilitarianism)的影响,新古典经济学把人们所遵循的道德标准归结为快乐和痛苦的计算,即所谓的“效用原则”,用主观的“边际效用价值论”取代了客观的“劳动价值论”。新古典经济学家们从“边际效用价值论”演绎出“消费者剩余”的概念,以此作为判断消费者福利水平变化的标准;用“帕累托最优条件”作为衡量经济运行或经济福利的增进与否的判断标准。为了论证市场经济制度能够有效配置资源,马歇尔们还提出了“经济均衡”的思想,把价值和分配份额的决定归结为相反力量的相互冲击、相互制约而形成均衡。认为,当市场的供求力量实现均衡时,交易双方获得了最大程度的满足,这种均衡是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基础上的。因此,自由竞争符合社会利益,从而得出了资本主义是最具道德的社会制度的结论。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奠基者J.M.凯恩斯在《通论》特别强调了其社会哲学思想,即论述了资本主义财富和收入分配的不均问题,并推论了资本主义必然走向没有食利者阶层的文明社会新阶段。此后的学者(如哈耶克、弗里德曼、布坎南、诺斯、西蒙、森等众多经济学家)从各个侧面丰富了经济伦理思想。新经济学史学派的道格拉斯.诺斯把包括道德在内的意识形态问题纳入到了制度变迁理论研究之中;布坎南则把经济学界定为“介于预测科学和道德哲学之间”的科学。阿马蒂亚.森综合运用经济学和哲学的手段,把伦理因素重新纳入经济研究体系之中。由此可见,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包含着深厚的伦理因素和价值观色彩,这已经是一种学界的基本共识。

二、去伦理化与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研究的去伦理化

1898年,凡勃伦发表题为“经济学为什么还不是一门发达的科学”的文章,引发了关于经济学的“科学性”的百年争论。争论的焦点实质是如何理解“科学性”。受牛顿革命和近代物理学的影响,西方主流社会所理解的“科学性”是建立在实证论(positivism)和还原论(reductionism)基础之上的。为强调经济学的科学性,一方面,基于实证论的要求,强调实证分析,推进经济计量化道发展;另一方面,受还原论的影响,强化抽象思维,走上了数理化道路。为此,经济学家们在从事经济研究时,都着力避免沾上“伦理道德及价值判断”的色彩,提出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准则——即所谓的“价值中立(value free)”,该理论要求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对经济事物和经济现象进行探索和研究时,只陈述事实,要摒弃个人的价值判断和个人好恶,即保持中立的态度。从经济学的分析范式上来看,将经济学严格划分为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其实就是“价值中立”原则的凸显[2]。在强调客观和“中立”的极端情况下,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西方经济学极力模仿自然科学而加速走上数理化道路。随着经济学家们的数学水平的提高,经济学的数学化得到了飞速发展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一些传统理论都用数学方法进行了证伪或被证实并重新描述。数量方法和实证的引入,强化了主流经济学要把经济学变成“硬科学”的倾向,使得经济学至少看上去更像是真正意义的科学。

(二)去伦理化对经济学教学的影响

沿袭西方的传统,当前我国大学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也十分强调数学逻辑方法和实证研究。国内一些自诩为“主流”的经济学研究人士极力强调实证的重要性,自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就是“sci⁃ence”[3]。这种去伦理化的思潮,深深的影响着国内大学的经济学教学工作,主要表现在:

首先,体现在教材建设上刻意淡化处理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教育[4]。尽管自改革开放以来,在西方经济学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也曾有过许多学者对其中的价值观内容做出细致而深入地剖析,如高鸿业先生主编的《西方经济学》。但这基本都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和观点的。这使得这种批评和辩证剖析显得苍白无力,更谈不上有什么实际效果。即便如此,近些年来这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进行科学评论的优秀教材也在逐渐削弱。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国内大量翻译和引进了国外优秀的经济学教材和经济学专著(在不少高校,还是指定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目),这对繁荣我国的经济学研究、方便经济学的学习和了解国外经济学前沿动态,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种“批发式”的引进,由于连最起码的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都没有了,所以根本就谈不上对学生给予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了。

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的传授。当前各高校在经济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述而不评”,甚至出现盲目推崇。这种盲目推崇是非常危险的,因为“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们的思想,不论它们在对的时候还是在错的时候,都比一般所设想的要更有力量。的确,世界就是由它们统治着。讲求实际的人自认为他们不受任何学理的影响,可是他们经常是某个已故经济学家的俘虏(见J.M.凯恩斯《通论》(重译本第1版))”。就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体系来看,西方经济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都被安排在一二年级进行。由于学生的心理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极易受到来自于现实中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想倾向的影响(旷勇,2005)。据康奈尔大学最新研究发现:经济学专业学生更加自私、吝啬和贪婪。对“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天然认同,是其主要原因。以经济学逻辑主导的社会,道德水准堪忧,这迫切需要授课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我们知道,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传道授业解惑”,一方面,要传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解疑答惑;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传道”,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教学中,如果不能就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辩证地剖析,学生就会产生价值观的混乱,严重的甚至可能会在思想与行动上误入歧途。

三、完善以价值观培养为导向的经济学教学

有鉴于经济学教学内容的价值观的失衡与受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还原经济学的“道德性”,实现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与学生的价值观塑造过程的完美融合,并把价值观的引入作为切入点,以经济伦理的视角优化西方经济学的课程教学。

(一)明确经济学教学的价值观目标

当前,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主要依赖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然而由于缺乏“认同感”,多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用性产生了质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佳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了。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专业课的学习中去,将价值观教育内容“化整为零”,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美国教育家托马斯.里克纳所说:“学术课程在价值观培养方面的作用是一个沉睡中的巨人”,“如果不能把这种课程利用为培养价值观和伦理意识的手段,我们就在浪费一个大好机会”。通过在经济学的教学中,比较形象直观把社会主义价值观深深地植入学生思想意识之中,这比单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观教育更能得到学生认同。但是作为社会科学,当代西方经济学,特别是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并不能摆脱意识形态,其中蕴含有非常鲜明的价值取向:个人自由主义、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唯利性等。这些价值倾向会从两个方面对学生价值观产生影响:误导和助长。在教学过程中,刻意回避西方经济学的伦理取向是极不严肃的,授课教师应该客观分析和研究当代西方经济理论及其政策导向中的价值取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经济学的理论建树及其应用价值,从而树立人生理想和远大抱负,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二)优化课堂教学的内容

首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应向学生阐明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和理论建构的特点,并增加对其价值判断的伦理评判。实证化、模型化和数量分析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主要特征。但即便如此,模型背后仍然隐藏着某种伦理价值判断。事实上,过度重视数学分析的行为倾向,使经济学研究越来越形式化,从而“经济学离它的特定研究目标越来越远”,因为数学本身并不能保证其所考虑的实质性理性是否科学和正确。在经济学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力图避免把经济学教学变成单纯的理论和观点的灌输。

其次,以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范式为指导,正确对待经济学中的阶级性问题,既不回避、也不夸大。源自于资本主义的西方经济学,必然有为资本主义辩护的色彩。因此,阶级性是经济学教学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事实上,很多著名的经济学家(如凯恩斯、奇克、豪尔绍尼、曼昆、索洛等)都坦言,经济学具有某种阶级意向。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目的在于借鉴其有用的成份,但它常常与庸俗的辩护性内容纠缠在一起,因此,学习借鉴就是一项严肃的研究工作,需要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辩证地看待西方经济理论。当然,在教学中,我还应遵循循序渐进规律,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探索,在思想交锋中辨别孰是孰非。

最后,通过经济史的渗透,深化对经济思想的理解。任何经济思想的形成、经济政策的提出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并且经济分析也是对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经济背景的抽象。在经济分析中,不同学派对同一经济现象可能得出不同结论,这要求我们有必要通过经济史的渗透,对不同学派的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分析其立场和观点。从而避免将经济学教学的讲授变成单纯的理论灌输。

(三)改进授课模式

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在教学手段的设计上,应该采用“述评结合”的授课模式。“述”是要沿着主流经济学理论框架——理论价值、理论模型和理论结论——去组织教学内容,把经济学的原理和模型原汁原味地介绍给学生,不断章取义“为评而述”。“述”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西方经济学有个感性认知与思维方法。然后,根据价值观引导的需要“评”的内容,既要肯定西方经济学中合理的成份,也要指出其辩护和庸俗的成份,避免其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5]。“评”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感性学习的基础上有个理性的升华。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案例讨论教学、专题讲座等,都是贯彻“述评结合”的良好手段。

[1]乔洪武,郭亮,叶雨晴.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经济伦理教育[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079-084.

[2]朱汉民.略论西方经济学伦理道德观的演变与承继[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603-609.

[3]蒋满元,唐玉斌.对“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价值观问题的辩证剖析[J].唐山学院学报,2009(3):76-78.

[4]贺红权.西方经济学本科课程体系优化浅析——基于科学价值观引导的视角[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72-174.

[5]孙辛勤,施建军,张台秋.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价值观引导问题[J]. 思想教育研究,2007(4):16-19.

猜你喜欢
经济学伦理价值观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简明经济学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00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英语文摘(2019年11期)2019-05-21 03:03:30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经济学
新校长(2016年5期)2016-02-26 09:28:48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中国卫生(2014年6期)2014-11-10 02:3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