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唤麟
(淮北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旅游是通过旅行或异地逗留以达到审美、娱乐、康体和求知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旅游业则是为促进这种活动发展并为之提供服务与管理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产业。旅游活动出现于早远的历史时期,在古代它对于社会生活的重要性并不是体现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上,而是体现在对外部世界的探索与认知上,因而具有更显著的文化属性。1841年7月,英国人托马斯·库克(Thomas Cook)以火车为交通工具,以参加禁酒大会为目的,组织了一次团体旅游活动,这次活动被认为是世界上的第一次商业性旅游活动。自此以后,一个新的产业——旅游业,逐步发展起来,直至现在成为世界名列前列的大产业。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因为旅游的经济属性逐步凸显,人们便习惯于用经济的眼光看旅游;而旅游的“与生俱来”的文化属性被置于为经济属性服务的或服从于经济属性的地位。意大利人博迪奥(Bodio)发表于1899年的旅游经济学术论文《关于意大利外国旅游者的流动及花费》,被认为是现代旅游研究的最早论文[1]。自那以后,旅游经济方面的研究成为旅游研究的主流,而旅游文化方面的研究则被边缘化。在追求旅游业发展的实践当中,旅游的文化功能也只是旅游经济发展可供利用的资源或手段,或者只是旅游经济功能的副产品。这种偏颇影响了旅游业社会效益的正常发挥,尤其影响了旅游业在社会文化建设中作用的正常发挥。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承认了旅游业的产业地位,明确了旅游的经济功能,旅游业获得快速发展;但同样地,旅游的文化功能也只是可供利用的资源或手段,或者只是副产品;旅游文化功能方面作用的实现没能真正成为社会发展的追求目标。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入地认识到文化建设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文化发展水平也应该成为衡量一国一地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应该相互促进而并行不悖。在此背景下,人们对旅游的文化功能及旅游业在社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与定位。在国家政策层面,这种认识与定位首先体现在红色旅游上,《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认为应发挥红色旅游在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2]。《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则提出把红色旅游作为文化工程,突出其在加快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3]。旅游业在社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不只体现在红色旅游上,而有更广阔的领域。2001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虽然重点是要发挥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增长点的作用,但同时提出要把发展旅游业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旅游活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国际经济文化交流[4]。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仍然是把旅游业的经济功能作为发展重点,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但也提出要通过旅游业集中力量塑造中国国家旅游整体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5]。2014年8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除强调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外,还明确提出旅游业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6]。因此说,在国家政策层面,旅游业在我国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正在逐步地受到更多的重视。
在理论研究层面,西方有关旅游的文化功能及社会效应的研究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旅游人类学,它主要的是从旅游地居民和游客之间人际关系角度研究旅游地的文化现象和演变,以及这种文化现象对旅游地社会的影响。随后出现的旅游文化学则把旅游文化在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功能与效应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7]。它们的研究成果为有关旅游业在我国文化建设中作用的认识与定位提供了借鉴。在国内,张群、董琦等对红色旅游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做了探讨,主要的是对红色旅游在弘扬先进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抵制落后腐朽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做了分析[8][9]。曾博伟则探讨了旅游业对文化发展的桥梁作用、平台作用、催化作用等问题[10]。旅游业对文化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试对旅游业在我国文化建设中作用的几个较为重要的方面作一探讨。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依然是社会主要矛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11]3。事实证明,旅游业在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方面能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如自然旅游资源的作用不只是康体,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审美艺术价值、科学考察价值以及比德修身的作用等等。如儒家以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以山水比德。道家以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认为美在天地间,美在自然。自然旅游资源尚且如此,更何况人文旅游资源。我国拥有5000多年而未曾间断的文明,人文旅游资源积淀丰厚,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科学艺术价值。如名山秀水、遗址遗迹、古城古镇古村等无不蕴涵丰富的文化价值。此外,对异域异质文化的好奇,使人们渴望对外部世界有进一步的探索与认知,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使我们具备了满足这种文化需要的条件;近几年来我国居民出国出境旅游的迅速发展证明了这一点。获取文化价值的途径不只是旅游,教育、社会实践、购买使用文化产品等都可以获取文化价值,但名山秀水、遗址遗迹、古城古镇古村等旅游资源的不可移动性及其需求的大众化,使旅游成为获取其文化价值的最佳的与最重要的途径。
旅游是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之上的、更高层次的需要。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人们在满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的基础上还有满足社交需要、受尊重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都是特定文化的需要。其中,社交需要主要是群体归属感与情感联系的需要;旅游可以获得群体归属感与情感联系,如宗教旅游可以获得信仰群体归属感、文化寻根旅游可以获得乡土群体归属感、探亲访友旅游可以加强情感联系,等等。受尊重的需要主要是自尊的需要、声望与成功的需要。人们通过旅游可以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历史文化与建设成就,从而增强自信与自尊;旅游与休闲度假有助于休息权的实现,可以享受服务与被照顾,因而也可获得某种自尊。旅游可以使人见多识广,可以提高声望,进而使人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自我实现的需要主要表现为最大限度地发展个人潜能。旅游在这方面也能发挥作用,如人们通过旅游在自然美景、人文历史和艺术中去获得审美享受,可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因为旅游是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基础上的需要,其消费层次比普通消费层次要高,对可支配收入有一定的依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大幅度提高,2013年达到18 311元[12],这为居民旅游出行创造了条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的文化需要不断增长,由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消费结构将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人们对于自我发展、精神享受的需要将进一步增加。但现实国情是,我国社会发展,包括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从而更加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而旅游业的发展在挖掘与创造文化资源、生产文化旅游产品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
现代城市文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但城市的喧嚣、拥堵与快节奏给人带来压力,城市建筑的硬质化与雷同也易使人情绪紧张。游山览水、休闲度假可以缓解城市生活带来的压力;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城市文明的发展使旅游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人们从高度人文化的城市走向乡村,走向大自然,以暂时地逃避城市的喧嚣,放松情绪。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蓝皮书》,2012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42.2%①《城市蓝皮书》认为,2012年中国真实的完全城镇化率只有42.2%,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低10.4个百分点。[13],而发达国家城镇化率为80%左右,我国的城镇化率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目前我国城镇化正在快速发展,这就意味着对可以缓解城市压力的乡村文化、生态文化及旅游的需要将有进一步的增加。二战后,世界上许多国家陆续实行带薪休假制度。带薪休假不仅是一种社会福利,也是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重要特征。目前我国正在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随着这一制度的落实,乡村文化、生态文化及旅游的需要将得到进一步释放,也就意味着能满足这些需要的旅游业应有进一步的发展。
首先,旅游可以让人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文化是最重要的旅游吸引物。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传播本土文化并接受异国他乡的文化,可使目的地居民与旅游者素质得到提高。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的交流甚至可以获得“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的效果。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感性认识是第一位的,旅游可以让人获得感性认识、直接经验。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代旅游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外部世界的探索与认知上,现代旅游虽然注重休闲娱乐,注重审美体验,但仍然是人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其中,科教旅游、历史文化旅游、教育旅游等本身就是以求知为目的之一,在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方面无疑能发挥重要作用。不仅如此,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中在自然条件、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方面空间差异显著,为旅游者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提供了条件。自对外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对出境旅游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出境旅游人数不断增长,2013年国内居民因私出境达9 19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3%[12]。随着对异质异域文化的探索与认知的需求的进一步增加,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出境旅游人数将会继续增长。
其次,旅游有助于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或者说,极大部分的旅游活动在情趣上是健康的。发展旅游业,鼓励居民旅游,也就是在倡导健康的生活情趣,有助于脱离不健康的生活情趣,从而使个人素质得到提高。
再者,目前我国居民无论是国内旅游还是出境旅游都存在着许多不文明行为,为此,中央文明办与国家旅游局于2006年5月与2013年5月两度发布《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和《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以提倡文明旅游。事实上,旅游活动也可以成为一种实践教育活动,通过旅游活动对旅游者进行教育与引导,对旅游者行为进行规范约束,使其由不文明到文明,也可达到提升旅游者素质的目的。
传统文化(指剔除了糟粕的部分,下同)的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首先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因为传统文化得不到传承与保护,其现代化就无从谈起。一方面,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以传统文化为吸引物的旅游规划、开发与管理,不仅能对传统文化起到传承与保护作用,而且能够起到传播与弘扬的作用,旅游开发的经济收益也可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经济支持。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既包含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与创新,也包含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与地位的体现。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有赖于文化在层间与区间的自由流动与传播。而我国曾经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其僵化的政治格局限制了这种流动与传播。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为这种流动与传播创造了条件。如群体性旅游活动往往没有阶层之分,为不同阶层的旅游者之间的文化互动创造了条件。旅游者在区域之间的流动,促进了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助于增进不同国家与地区居民之间的相互了解。旅游有助于我们了解世界,向世界先进文化学习,也有助于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因此,旅游业的发展能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充分发挥了在地区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关联度高、涉及面广、带动性强,对扩大就业、促进增收、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等均具有积极作用。但贫困地区不只是经济发展落后,而且往往文化发展落后,一般还没有实现外来文化与乡土文化的整合及乡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贫困地区在文化上往往表现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价值观念守成、现代科学技术与管理理念缺乏。贫困地区接待的旅游者一般来自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及其所掌握的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理念会对本地居民产生影响(通过学习与模仿),从而可以促进地区文化的发展。同时,通过发展旅游,贫困地区可以把特色乡土文化推介出去,可以把民俗民间艺术推介出去,使地域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得以体现。因此,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也有助于其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有关旅游业在文化建设中重要作用的新认识,国家政策层面体现在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在拓展旅游发展空间、创新文化旅游产品上,要求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现有研究认为,红色旅游是建设和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其发展有利于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抵御外来腐朽思想,保持先进性教育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8][9]。旅游业是一个广泛的领域,除红色旅游外,还有历史文化旅游、民俗旅游、工业旅游、教育旅游、生态旅游等等,它们均可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作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研究认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应发挥节庆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优势,推进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等的开放[11]14。例如,西安碑林博物馆中的古代《官箴》石刻,原文为:“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意思是,官吏不敬畏我严厉而敬畏我廉洁,百姓不服我的才能而服我公正。为人廉洁则官吏不敢有所怠慢,处事公正则百姓不敢有所欺骗。公正能使人明辨是非,廉洁能使人平生威严。这一为官箴言颇为符合现代法治精神所包含的公平正义理念,也颇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正、法治”思想。旅游者对《官箴》石刻或观览,或拓印,或传播,皆可使人从中获得教益与警示。
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研究还认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应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对传统文化挖掘与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建设,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11]11,从而利用这些文化资源,通过发展旅游业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这种普及活动所传播的不仅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还包括我国传统文化中中华民族在思考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群己关系、公私关系、义理关系、理欲关系、仁智关系等问题上的思想、智慧等具有普世意义的价值观。这些具有普世意义的价值观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从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属于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也同样可以通过旅游活动去获得或加深对它们的认知。
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研究认为,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要发展壮大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业相结合,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积极发展文化旅游,通过中国文化年、旅游年等大型对外文化活动,扩大对外文化交流[11]17-19。
旅游吸引物不一定是文化产品,文化产品也不一定是现实的旅游吸引物;二者之间有交集。例如,博物馆、纪念馆、主题公园、游乐园、影视拍摄基地、景区文艺表演、工艺美术类旅游商品等等,既是文化产品,也是现实的旅游吸引物。理论上说,凡文化产品都可成为旅游吸引物。文化产品在多大程度上能成为现实的旅游吸引物取决于市场需求及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业态发展。但可以肯定的是,旅游业的发展,包括旅游产品中的文化产品的生产、旅游项目的文化创意及文化产品的旅游开发等,都有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说,旅游业的发展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相互促进,这也是我国政府提出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原因。以影视文化产业为例,影视拍摄基地及影视拍摄过程都可成为旅游吸引物,成为旅游吸引物会使影视生产的综合效益得到提高,从而影视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相互促进发展。另外,影视拍摄在景区取景可以提高景区的文化吸引力,并对景区起到宣传推介作用。如电影《卧虎藏龙》在安徽宏村的取景不仅提高了宏村的文化吸引力,而且使宏村的知名度大为提高。庐山景区几乎每天都在播放电影《庐山恋》,电影《庐山恋》提高了庐山的知名度,而庐山的旅游发展为电影《庐山恋》提供了观众。从旅游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旅游业的发展扩大了文化产品的消费市场,旅游者也可能是文化产品的消费者。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已获得长足发展。截止2013年底,国内旅游人数达到32.62亿人次,入境旅游人数1.29亿人次[12];大量的景区与旅游资源已得到规划与开发,新的旅游项目不断出现,旅游设施设备得到逐步完善,旅游管理水平已大大提高;休闲与旅游已成为国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因此,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中蕴藏着巨大的文化发展动力,以旅游这种寓教于乐与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承、传播优秀文化,更为富有活力。
应突破以往只注重旅游的经济建设功能而忽视其文化建设功能的窠臼,发挥旅游业在文化建设中的优势,将旅游发展引导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层面,并遵循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与要求以搞好发展定位,更好地发挥其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而如何能更好地发挥旅游业在我国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如何利用旅游活动这种形式促进我国文化发展,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1]吴必虎,宋子千.旅游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EB/OL].[2008-04-09].ttp://www.ycta.gov.cn/art/2008/4/9/art_4825_78006.html.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EB/OL].[2011-06-30].ttp://www.lotour.com/news/20110630/619116.shtml.
[4]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N].中国旅游报,2011-04-25(A01).
[5]国务院 .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N].中国旅游报,2009-12-04(A01).
[6]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N].中国旅游报,2014-08-22(A01).
[7]谢春山.旅游文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3.
[8]张群.论红色旅游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作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8):11-12.
[9]董琦.张英楠.红色旅游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J]. 文化学刊,2012(4):124-128.
[10]曾博伟.旅游业对文化作用的思考[EB/OL].http://www.cnta.gov.cn/html/2013-9/2013-9-11-8-54-18051.html[2013-09-11].
[1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胡林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学习参考.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12]国家统计局.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J].中国统计,2014(3):6-14.
[13]潘家华,魏后凯.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