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敏辉
(淮北师范大学 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安徽 淮北 235000)
关于淮北旅游资源的特点,有学者分析指出:
淮北没有省际影响力城市旅游资源,城市旅游形象元素也显不足。煤炭资源及其开发活动用于旅游开发难度较大。淮北市虽然有山有水,却没有名山名水,只能吸引一般的附近地区旅游者。由于淮北是能源城市、新建城市,缺少城市建筑中历史古迹,城市景观元素比较单一,现代建筑与设施和其它措施区别不大。(凌善金著《旅游地形象设计研究:以安徽为例》,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8页)
可见,对于在自然旅游资源相对薄弱的淮北来说,利用自身独有的历史文化资源来发展旅游业应是一种首选的思路。
综观淮北文化旅游资源有以下特点:一是品位较高,对外影响力大,柳孜运河遗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安徽省继黄山、西递宏村之后的第三处“世界文化遗产”,这在皖北乃至于黄淮海地区,可称得上是文化旅游过得硬、打得响的“第一品牌”;二是历史悠久,绵延有序,自7000年前的石山孜文化至近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遗存皆有发现,且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一应俱全;三是非遗文化别具特色,魅力十足,目前淮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风靡一时的“淮北花鼓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3个,分别为声韵铿锵的“淮北大鼓”,素有“名驰冀北三千里,味占江南第一家”之誉的“口子酒酿造技艺”,以香、脆、嫩以及酱味浓郁等独特风味而闻名“临涣包瓜酱菜”;四是种类繁多,地域特色鲜明,除运河文化外,还拥有汉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酒文化等多种文化资源,孕育了桓谭、嵇康、蹇叔、戴逵、刘开渠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传承和保留了丝弦、坠子、大鼔等一批民俗文化,隋唐大运河柳孜运河遗址、临涣古城墙和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临涣文昌宫、古城汉墓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全市现有国保级文物点6处,省级文物保护点11处,市级以下文物保护点200多处,文化资源的密集度在皖北地区排在前列。淮北现有的7处A级景区中有5处是以文化资源为主导的旅游景区。其中相山显通寺、隋唐运河博物馆、临涣文昌宫、双堆集烈士陵园已成为比较成熟的文化旅游景区。据初步统计,淮北文化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量占全市总接待量的40%左右,文化旅游成为淮北旅游业的一大主要特色,也在淮北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不过就整体而言,淮北文化旅游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观念落后,资源开发程度低,尚未真正形成拳头品牌和较有影响的景区,旅游经济规模较小,对淮北经济的拉动能力相对较弱。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些领导重视不够,氛围不浓,对文化旅游的认识和理解比较狭隘,很多地方没有真正把它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主动性不强,创造性不够,尤其是缺乏一抓到底的决心和胆识;二是文化资源比较零散,自然损毁和破坏严重,现存高品位文物较少,可说是很有说头,没有看头,更无玩头,开发成为可供游览的景区(点)难度较大;三是现有文化旅游景区(点)设施比较原始,文化内涵挖掘不够,配套基础设施比较滞后,对游客的吸引力、震撼力不高;四是开发力度不大,文化旅游大项目少,没有什么知名度;五是文化旅游融合度不高,管理体制不顺,政出多门,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的良性机制尚未形成。
特别要强调指出的是,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度高、牵动性强、涉及面广的行业,同时也是一个投资量大、回报率低、回报周期长的行业。任何旅游品牌的培育、旅游特色的打造都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和真抓实干的工作。淮北旅游抓了很多年,但总感觉力度不大、办法不多、投入不足,旅游开发步子相对比较迟缓。
淮北周边一些城市如山东枣庄、临沂、济宁,河南焦作、江苏徐州、宿迁等城市,虽然城市各具特色,但地区地缘相近、文化同根同源、资源同宗同脉,文化旅游资源有很多相似之处。由于这些城市动手早,起步快,力度大,工作实,现在文化旅游产业已经处于省内先进水平,有的甚至一跃成为国内的知名旅游城市。综合这些城市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观念转变快。枣庄市几年前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由于其观念转变的及时,坚持把文化旅游业作为城市转型的突破口,打响了“发展煤化工、文化旅游、城市建设”三大战役,成功打造了中国最美水乡——台儿庄古城,近期又以古城为核心,高标准、大手笔规划建设了18平方公里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短短几年时间,就从旅游输出地转变为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创造了“枣庄模式”。济宁市围绕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抓住山东省规划建设曲阜经济文化特区战略机遇,按照“大投入、大发展”思路,启动实施了投资100亿元的尼山圣境、80亿元的东方文博城、30亿元的兴隆文化园等一批重大项目,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大发展,2014年上半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2 26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200亿元。曾以煤城著称的焦作市,在资源面临枯竭之时,提出“焦作山水”战略定位,先后投入60多亿元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仅用四年时间,就将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2006年以来旅游总收入占全市GDP比重一直在10%以上。
二是创意突出新。各地坚持以创新的思路和创意的理念,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焦作市在云台山开发时,针对有山无瀑的状况,引入外县水源建设了单级落差314米的亚洲第一高瀑——云台天瀑,利用山区水库打造了红石峡瀑布群,形成了集山水岩瀑于一体的世界地质奇观,这一点睛之笔,大大提升了景区品位,增添了景点吸引力。“沂蒙红嫂”现象全国家喻户晓,临沂市借助当前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建成了沂蒙红嫂红色教育基地、红色影视基地等一批红色景区,进一步整合红色旅游资源,全力打造国家级红色旅游城市。宿迁的项王故里、徐州的窑湾古城等文化旅游项目都是利用自身资源,结合当前的形势和游客对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开发出的达到4A级以上标准的景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是品牌打造精。精致化规划。各地高度重视规划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临沂市先后编制了《临沂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临沂市旅游产业“十二五”规划》《沂蒙老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80余个总体规划和专项建设规划,出台了《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管理办法》,确保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严格按照规划实施。精品化建设。枣庄市在台儿庄古城重建中,坚持把文化基因融入到有形建筑,精心设计、精品建设,成功打造了精品景区,推动了微山湖湿地、冠世榴园、抱犊崮等周边旅游资源的整合。焦作市在旅游景区建设上,将出精品、创名牌的意识体现到每一个环节,大到景区的规划、整体布局,小到每个垃圾桶、指示牌,都十分精巧,做到与自然环境、地方文化的天然巧妙融合。精细化服务。枣庄市致力于打造全国最佳旅游景区,不断完善服务设施,开通了徐州、临沂、济宁、滕州至台儿庄古城旅游快线,规划建设了枣庄高铁站和下辖区(市)7个旅游集散中心;出台了《枣庄地接导游员管理办法》《枣庄二日游活动旅游服务标准》等,旅游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四是体制机制活。创新先进的旅游管理体制和机制。枣庄市将市旅游局和市服务业办公室合并,率先在全国成立了旅游和服务业发展委员会,统筹推动包括旅游业在内的服务业的协调发展。设立台儿庄古城管委会,对景区规划建设、行业管理、宣传促销、服务标准等实行统一管理。创新旅游开发机制。西安市曲江新区打破政府包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格局,将文化、广电、旅游等部门行业资源整合,组建了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加快了文化旅游资源的市场开发。枣庄市积极推进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将景区交由实力较强的专业公司经营,推动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强势发展。创新旅游营销模式。焦作市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创造性提出了“捆绑式”宣传促销模式,将分散的景点、资金、人员统一整合,集中营销,实现了1+1>2的效果。枣庄市围绕“提高游客过夜率、拉动综合消费”,将全市主要景区和住宿酒店整合,纳入“枣庄二日游”套票体系,面向国内重点客源城市集中宣传推介。
五是推进力度大。各地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初期,都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整合要素资源、集聚多方力量,坚定不移地强力推动。焦作市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作为市委、市政府主抓的头等大事,出台了《关于进行第三次创业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关于做好假日旅游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从资金投入、税收优惠、土地保障、人才建设等方面加大扶持。枣庄市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城市转型发展的核心产业,确立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举全市之力抓文化旅游”的决策,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参与旅游景区的规划、开发、建设,带头宣传推介旅游景区,同时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纳入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激发了58个部门宣传、促销旅游的积极性。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从淮北周边城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历程中,我们或许能找到自己特有的方法和思路。因此,我们建议:
一是积极构建大文化、大旅游发展格局。旅游业涉及面广,投入大,周期长,需多方联动,合理推动。市、县(区)及乡镇三级一股劲,规划、建设、文化、交通、农业、林业、水务等部门一盘棋,上下联动,左右协作,相互配合,尽快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大旅游发展格局。特别是县区政府作为发展旅游的中坚力量,要充分认识到发展文化旅游业对于淮北城市转型、提高城市品牌形象、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意义,不等不靠,主动作为,想方设法,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二是坚持全面发展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外地先进经验表明,一个地方的众多文化旅游资源,既要综合考虑、统筹兼顾,形成点多面广的发展格局,又要抓住重点、突出特色,打出有影响力、震撼力的拳头产品。就淮北而言,必须选择最优特色的1-2个点进行重点突破,然后以点带面,最后达到全面发展目标。根据淮北旅游资源特点,首选应是打“运河”牌,做“世遗”文章,对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原始点、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展示点、隋唐运河文化古镇体验点进行精心包装,然后“串珠成链”,推出运河文化精品旅游线路,形成淮北文化旅游特色和龙头项目。此外,淮北红色旅游不能只局限于纪念馆式的参观和游览,要结合临涣古镇和双堆的农业旅游的开发,增添军事参与和体验性项目,提升游客对红色文化和军事文化兴趣度和感知度,充分发挥特色资源的优势和文化内涵,使其成为淮北强有力的文化旅游带动项目。
三是探索文化旅游投融资体制改革。借鉴外地成功做法,可尝试组建淮北市文化旅游投融资开发公司,整合划拨全市优势文化旅游资源,搭建文化旅游投融资平台,由政府担保进行融资开发,旅游景区带来的直接收益和周边地产的升值部分可用来偿还所借贷款,能较好地解决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投入瓶颈,形成旅游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推动文化旅游大项目落地。
四是建立定期考核奖惩机制。根据淮北文化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行动计划,将任务目标分解到各县区和相关部门,并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建立定期督查、年度考核机制,对发展文化旅游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县区和部门给予奖励,对完不成目标任务的单位和部门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发展旅游、支持旅游的良好局面
五是不断加大对文化旅游业的投入。各级政府都要不断加大对文化旅游景区外围的道路、管网、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完善旅游景区外围环境。在市政府设立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和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后,要保证资金足额使用。可成立市级文化旅游发展领导组织,定期研究调度文化旅游开发的重大项目和资金扶持计划,确保有限的发展专项资金投到最需要的发展项目中去。同时,县区都要设立一定数额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充分发挥资金的引导作用,上下齐心协力,共同扶持我市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六是加大节庆活动的培育力度,打造节庆品牌。结合现有的相山古庙会、食博会、南湖水上旅游节、临涣民俗文化旅游节、塔山石榴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增加民俗展演、美食文化、汽车文化、特技表演等群众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项目、丰富节庆活动内容,增强节庆活动吸引力,打造节庆活动品牌,宣传我市的文化旅游,提升文化旅游景区知名度和影响力。
此外,还要加大对旅游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力度,培养新人,充实队伍,为淮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