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书田 李 新
(1.山西省晋城市荣军康复医院,048000 2.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
抑郁症的共病问题是近年来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尤其是共病心境恶劣障碍是研究的热点话题。双重抑郁症是指在心境恶劣障碍发生的最初2年(儿童和青少年为1年)后叠加的重性抑郁发作,此时重性抑郁障碍和心境恶劣障碍可同时诊断[1]。为了解单一抑郁症与双重抑郁症临床特点的差异,我们以2005年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85例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中诊断为双重抑郁症的26例患者临床特征进行资料分析,旨在对比双重抑郁症与单一抑郁症的临床特征、共病情况及严重程度。
本组抑郁症185例患者,其中男70例,女115例;年龄18~75岁。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为诊断标准;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研究所翻译、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室修订的《DSM-Ⅳ-TR轴Ⅰ障碍定式临床检查患者版》(SCID-Ⅰ/P)为本次调查的诊断工具[2]。其中双重抑郁症(共病心境恶劣障碍)患者26例(双重组)和单一抑郁症(未共病心境恶劣障碍)患者159例(单一组)。双重组男9例,女17例;年龄(48±12)岁;城市居住3例,农村居住23例。单一组男61例,女98例;年龄(50±9)岁;城市居住16例,农村居住143例。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或其监护人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采用SCID-Ⅰ/P中抑郁症诊断标准的精神症状条目为主要抑郁症状,进行不同症状出现的频度比较。采用SCID-Ⅰ/P中目前重性抑郁发作特征评定临床特征。紧张特征标准:①僵住。②活动过多。③极度违拗。④通过姿势表达的怪异随意运动、刻板运动、明显的做作或怪相。⑤重复言语或重复动作。符合以上标准至少2项。忧郁特征标准:①在所有或几乎所有活动中丧失愉快感。②通常愉快的刺激缺乏反应。符合以上2项中的任何l项,同时具有下列3项(或以上):①抑郁心境的特质(即不同于所爱的人去世后所体验到的那种感觉)。②抑郁有规律地在早上恶化。③早醒。④明显的精神运动迟滞或激越。⑤显著的厌食或体质量减轻。⑥过分的或不适当的罪恶感。不典型特征标准:在心境的反应性(即在实际发生的或潜在的正性事件后心境好起来)基础上,符合以下2项(或以上)特征:①显著地食欲或体质量增加。②睡眠过多。③灌铅样瘫痪。④一贯地对在人际关系中遭到拒绝这样的事情敏感,从而导致显著的社会或职业功能损害。
2.采用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AF)对被试者的社会功能状况进行评估。此量表主要评估被试者的严重程度及功能状态。采取0~100分计分制。分为10个功能部分,得分越高,社会功能状况越好。
1.两组抑郁症状和临床特征的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抑郁症状和临床特征比较(例,%)
由表1可见,双重组精神运动性激越、优柔寡断、自杀未遂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于单一组(P均<0.05)。两组的临床特征均以忧郁特征为常见特征(>5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两组共病情况的比较:双重组中共病其他精神障碍12例,共病率为46.2%(12/26);其中共病1种精神障碍9例,共病2种精神障碍3例。单一组中共病其他精神障碍64例,共病率为40.3%(64/159);其中共病1种精神障碍46例,共病2种精神障碍18例。两组间共病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3.两组疾病严重程度的比较:双重组GAF评分40~88[平均(51.95±9.78)]分,单一组30~80[平均(52.34±7.05)]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重组严重程度为轻度2例(7.7%),中度9例(34.6%),重度15例(57.7%)。单一组轻度10例(6.3%),中度63例(39.6%),重度86例(54.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以重度出现的比率最高。
抑郁症的共病问题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有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抑郁症的共病率为48.4%[3]。其中以共病焦虑障碍最为常见,其次为共病心境恶劣障碍,即为双重抑郁症。本研究是在此基础上做的进一步分析。本研究185例抑郁症患者中,26例发现共病心境恶劣障碍,在抑郁症中双重抑郁症的检出率为14.1%。Klein等[4]曾以524例抑郁障碍患者为对象的大规模调查结果显示,按DSM-Ⅳ心境障碍现场测试诊断的349例重性抑郁症患者中,双重抑郁症的发生率为38%,高于本研究调查结果。考虑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与当地的文化背景有关。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双重抑郁症患者与抑郁症患者在年龄、性别及城乡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这与国内崔利军等[5]的报道相一致。
本研究结果显示,双重组共病率为46.2%,单一组为40.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共病各个疾病的比较中,两组间各共病其他精神障碍情况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值得注意的是,两组均共病酒依赖/酒滥用的比例较高。Rhebergen等[6]根据重性抑郁症和双重抑郁症的追踪调查共病率比较结果显示,双重抑郁症合并焦虑障碍为71%,合并酒药依赖45.2%;重性抑郁症合并焦虑障碍50%,合并酒药依赖28%;合并焦虑障碍在双重抑郁症中更为常见。这与本研究结果不同,虽然本调查两组在共病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以焦虑障碍为最常见共病,这与国外报道一致。Witte等[7]以4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的一项为期3年的关于在自然状态下的抑郁症、恶劣心境及双重抑郁症的比较显示,诊断双重抑郁症113例,抑郁症225例,双重抑郁症共病焦虑障碍明显高于抑郁症,但共病酒药依赖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双重抑郁症共病率高,以共病焦虑为常见。
本研究中双重组与单一组抑郁症状及临床特征的比较显示,在抑郁症的核心症状群中,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精神运动性激越、优柔寡断、自杀未遂等方面,双重组明显高于单一组(P<0.05),通过目前重性抑郁发作特征来看,均以忧郁特征为常见特征。GAF评定结果及疾病的严重程度比较结果显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王大模等[8]的研究结果显示,双重抑郁症患者不论在症状方面还是在严重程度方面均较单一抑郁症为重。林香玉等[9]的研究结果显示,双重抑郁症患者的绝望感明显高于抑郁症及恶劣心境。这与本研究有所不同,考虑本研究来源于一般人群,更能反映一般人群的特点。马亚平[10]研究结果显示,双重抑郁症比单次发作的抑郁症有更高的自杀风险,是抑郁症导致自杀的危险性因素,与本研究的结果相似。以上提示双重抑郁症的自杀风险更高,更应引起临床足够的重视。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无论是单一抑郁症还是双重抑郁症,均存在很高的共病率,疾病的严重程度均较高。但双重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更高,做事情总是优柔寡断。有研究显示,双重抑郁不可能完全缓解。通常是在重性抑郁缓解后又回到心境恶劣状态,而心境恶劣状态又是重性抑郁复发的危险因素。双重抑郁比一般抑郁疗效差(39%~79%),复发率是一般抑郁症的2倍[11],提示临床医生在诊疗患者时应注意考虑双重抑郁症的诊断,加强护理观察,以防止自杀等情况的发生及提高治疗效果。Rhebergen等[12]的一项为期3年的随访研究显示,抑郁症、恶劣心境和双重抑郁症在神经质、年龄及伴随躯体疾病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社会功能水平较抑郁症更低,提示我们通过症状持续时间和功能水平可以更好地区分抑郁症和恶劣心境及双重抑郁症。双重抑郁症作为抑郁症共病类型之一,在此方面的理论依据不多,从临床特征进行探讨,有助于抑郁症分类学的研究,但是仍缺乏有关生理、生化、神经影像学等基础方面的研究。
[1]Joiner TE Jr,Cook JM,Hersen M,et a1.Double depression in older adult psychiatric outpatients:hopelessness as a defining feature.J Affet Disord,2007,101(1-3):235-238.
[2]李涛,周茄英,胡峻梅,等译.DSM-Ⅳ-TR轴Ⅰ障碍定式临床检查患者版(SCID-Ⅰ/P).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研究所,2004:210-219.
[3]保平,崔利军,孙秀丽,等.河北省双重抑郁症的患病率、临床特征及社会功能状况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0,36:612-615.
[4]Klein DN,Shankman SA,Rose S,et a1.Dysthymic disorder and double depression:prediction of 10-year course trajectories and outcomes.J Psychiatr Res,2008,42:408-415.
[5]崔利军,栗克清,严保平,等.抑郁症共病其他精抻障碍的特点及相关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592-596.
[6]Rhebergen D,Beekman AT,de Graaf R,et al.Trajectories of recovery of social and physical functioning in major depression,dysthymic disonter and double depression:a 3-year follow-up.J Affect Disord,2010,124:148-156.
[7]Witte TK,Timmons KA,Fink E,et a1.Do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nd dysthymic disorder confer differential risk for suicide.J Affect Disord,2009,115(1-2):69-78.
[8]王大模,刘天勇.综合性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抑郁症患病情况调查[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1):48.
[9]林香玉,李玉辉,李静,等.脑出血恢复期抑郁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1,34(31):31-34.
[10]马亚平.心理危机干预对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5):71-72.
[11]冯春燕,严谨,张朝霞.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焦虑抑郁状态与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8):3-5.
[12]Rhebergen D,Beekman AT,Grad R,et a1.The three-year naturalistic course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dysthymic disorder and double depression.J Affect Disord,2009,115:450-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