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关锦鹏影片呈现出独特的空间意识,通过地域交叉、空间互文不断对“我城”香港的文化身份进行思考和体认。香港是一个归属感最强同时也是一个安全感最差的地方,独特的地理、政治、文化地位让香港的都市化很快也很彻底。都市香港故事呈现出题材和人物的边缘性、空间的封闭性、影像苍白破碎等特点。变成影像的城市在关锦鹏的艺术对焦下,映照出其独特的香港意识。本文主要通过对《愈快乐愈堕落》《有时跳舞》等作品中都市香港的影像塑造来分析其对香港城市身份的建构。香港并非国族叙事中“子”的香港,而是创作者情感体验中“母”的身份。
[关键词] 关锦鹏;空间;香港;身份建构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YJC760131)。
关锦鹏影片在文化空间思考和追求上具有独特性,采取一种跨越空间的处理方式。《愈快乐愈堕落》将“香港—台湾”两地空间与异性、同性不同的情感取向交错;《有时跳舞》的叙事空间是一个被封锁的“蜉蝣岛”,但岛上人性格、身份、地域背景却各不相同:本地酒吧老板,旅美日籍摄影师,儿时偷渡该岛、成年定居美国的女银行家,香港脱星,久居岛上养病的日本作家……身份极为庞杂。复杂的故事场景,交错的电影空间,关锦鹏恰以此探讨香港城市身份的建构。
一、影像香港
身为港人的关锦鹏无时无刻不对“我城”身份进行反思。自处女作《女人心》对焦香港都市男女开始,《地下情》《胭脂扣》《愈快乐愈堕落》《有时跳舞》都发生在香港这个都市空间。《胭脂扣》指涉了两个时代:西塘旧时声色繁华的香港和现代都市乏味躁动的香港。他的感性体认呈现了都市香港的粗糙和落寞。
(一)边缘化的题材
处女作《女人心》表现婚外恋,随后《地下情》的三角关系、离婚、堕胎,《愈快乐愈堕落》的同性恋、婚外性、双性恋倾向到《有时跳舞》偷渡、疫情、三级男星……关锦鹏选择了边缘化的题材,以边缘的角度进入当代香港社会。作为现代病症候,港人内心焦虑不安,再加上特殊的政治历史身份因素,孤独、漂泊、困顿、无助的不安全感尤重。“边缘”恰适合表达这种境况。
相对于主流婚姻观念,作者看到了普通夫妻在心理上惧怕责任、行为上背离婚姻、灵魂上无法沟通,婚外恋、婚外性,又依赖婚姻的复杂状况。《越快乐越堕落》中,电脑工程师冯伟与妻子月纹的隔膜与日俱增,从不曾察觉到彼此心知,然而两个人却都没有办法解决。冯伟对着电脑,月纹发展了一段并非出自爱情的身体关系;月纹遇难去世之后,冯伟更为孤独。
“同性恋”这类典型的“边缘人”在关锦鹏的大部分电影中存在。《愈快乐愈堕落》中唐先生、小哲、冯伟、澡堂中的男人、游泳馆里的男孩等。唐先生丢失了爱人,在怀念、孤独与等待中不敢期待新的感情,只能静静观望和守候;小哲漂在香港,感情和身体都不断徘徊,以与月纹的关系实现对冯伟的感情;混沌的冯伟甚至对自己毫无了解,一味迷茫。这些人的性别身份是边缘的,但困惑、迷茫、焦虑的边缘心态和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却并非他们独有。
不同的是,关锦鹏的边缘人物与香港“边缘人电影”大不相同。他并不表现香港电影中典型的“黑社会人物”“问题少年”“新新人类”“杀手”“同性恋”也和“猎奇”港片不同。“边缘”不是“奇观”,他以平等立场、常态眼光看待,这与其自身的同性恋身份有密切关系。
(二)闭塞的叙事空间
香港弹丸之地,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 300人。纪录片《念你如昔》中,长镜头不断扫过密密实实的高楼和拥挤的人群,高楼之后还是高楼,人群之外还有人群,这就是香港。关锦鹏要让观众看到一个不同于小马哥侠肝义胆的英雄香港、不同于曼妙韵致苏丽珍们的香港,不同于蛊惑仔陈浩南们刀光剑影谈浪漫爱情的香港,他要让那个活生生的拥挤的川流不息的香港呈现出来。
《愈快乐愈堕落》的自然空间、人物互动空间、镜头剪辑空间均极为封闭。冯伟和月纹的旧家新居、地铁、游泳馆、电梯、餐厅等促狭的故事空间承载了像冯伟这般不愿与人交流的主角。即便海滩这样开放的空间,镜头上却试图做封闭表达:小哲和月纹的纵情在特写和中景间交错切换,将两人之间爆发的欲望封闭在镜头之中。
《有时跳舞》的故事发生在偏安的小岛,呼应了港岛的地理文化位置;致人死命的恶性传染症使孤岛被封锁,强化了空间的封闭;人物众多,更增加了空间的促狭。另外一层封闭性体现在空间上的彼此无关联,阿宝的旅店、老板娘的酒吧、春树的小屋、海滩、码头……如此小的一个岛屿,如此多的人物、仅仅一天的短暂时间,故事和每个空间都发生关系,但位置上却彼此无法联系,好像每一个都各自独立,各自封闭。
(三)苍白、破碎的影像风格
不同于《阮玲玉》在画面空间上的精致留白、《红玫瑰白玫瑰》对光影和色彩的极致追求,《愈快乐愈堕落》《有时跳舞》影调平实得略显苍白,镜头晃动不安,影像支离破碎。
《愈快乐愈堕落》开场是手持摄影机拍摄的机场候机厅的镜头,大部分是偷拍。一群即将回国的日本游客在导游的安排下拍照留念,导游的镜头有些曝光过度,Rosa 和月纹,两个长相一样的女子分别出现在机场,穿过嘈杂混乱的人群。月纹出现的第一个镜头倾斜并晃动,手持摄影、不规则取景、变换机位的倾斜拍摄……从一开始便增加了影片在情绪上的不安定感,结果飞机失事,月纹遇难。
唐先生、冯伟和小哲在地铁站的一段戏比较典型。两组:冯伟—唐先生、冯伟—小哲。13个镜头,均为手持拍摄,倾斜取景,简洁清晰地交代和铺陈了两组人物关系。唐先生对冯伟是较明的一条感情线,7个镜头,以冯伟等地铁开始,地铁到站,唐先生无意看到窗外等车的冯伟,镜头5唐先生转着头,处于前景虚焦,冯伟实焦,处在画面的中心位置;镜头6反打唐先生神情专注地看着冯伟,镜头从左倾变为右倾,暗示因遇到冯伟,唐先生的内心世界、生活重心发生倾斜。小哲对冯伟的感情在暗,隐隐约约似有似无,6个镜头中两个是小哲主观镜头在背后偷偷看着冯伟的背影,不稳定地推进,晃动;两个是连续向小哲推进的摇晃镜头,小哲略显不安和惊恐;两个是冯伟与小哲在同一画面,冯伟处于前景、实焦,面无表情,小哲在远景、虚焦,两个镜头之间的细微差别是第二个镜头中两人的空间关系更近,小哲更为清晰。而冯伟则一直是其中最木讷不察觉的一个。这段镜头铺衬了人物关系以发展变化,表达了人物内心,处理得非常精彩。
二、香港意识
瓦尔特·本雅明说凡是变成影像的总是一些将要消失的东西。以阿巴斯的观点,当我们蓦然预见香港即将“消失”,我们方才对香港的“存在”有了切身珍惜,但这怀旧忆往的努力注定是尚未开始,已然错失。
香港是一个归属感最强同时也是一个安全感最差的地方,港人强烈地认同自己“香港人”身份。这和近代以来香港经历有关:原本中国南海的小渔村,并不处于文化的中心地带,签割给英国之后,又对英国殖民统治有一种天然的排斥,这样在夹缝中的香港人,不认为自己是英国人,也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他们的身份是“香港人”。虽然“香港人一直都知道自己是华人”,但“香港本是个政治感冷漠的地方,在城市身份上任由英国与中国的国族叙事加以构造。但自80年代初中英谈判开始后,香港现有的殖民地身份的即将消失,忽然唤醒了香港人的本土文化意识,于是有了大量的重构香港历史的“怀旧”之作,有了大量的对于香港文化身份的讨论。香港历史上本土意识发展的高峰,出现在香港即将失掉的时刻……”
周蕾在《写在家国之外》一书中说:“不同的语言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地交错,使在香港土生土长的一代如我,一直生活在‘祖国和‘大英帝国的政治矛盾之间。……对香港人来说,语言,特别是‘中文,包含着意味深长的文化身份意义和价值意义。但是对于在香港生长的人,‘本究竟是什么?是大不列颠的帝国主义文化吗?是黄土高坡的中原文化吗?……一言以蔽之,香港人的历史,未被了解便遭抹拭,未被承认便遭否决。”
与学者周蕾的焦虑不同,关锦鹏对香港的思考饱有着自己独特、敏锐而感性的部分。《念你如昔》中,他说“那一阵子,缠绕过关于作为香港人的文化根源问题,但是每次经过繁华流丽的楼房街道,却又蛮骄傲于这个小地方。现在能有这个不大不小的空间,去思考许多不关温饱的问题,总又觉得应该心平气和地去珍惜……身边好多朋友突然间都兴高采烈地在做很多事情,大家其实都希望赶在七月一号以前做出来,觉得再不做,往后的日子不知道会怎么样,连自己都在问,当然没有人会回答你。”
关锦鹏并不刻意追问香港是怎样来的,好像母亲的白头发,“那不会是一朝一夕的事”但“中间的时间是怎样过去,自己都不知道”他只是在他的香港故事中不断地追问着香港的城市身份,当下的、未来的香港。
九七的到来,一直以来的身份困惑在“回归”这个语境下更加凸显出来。关于回归、与香港有关的内地的信息,作品中多有隐喻和呼应。《愈快乐愈堕落》的故事发生在1997年,月纹的意外是整部影片展开的动因,她去楼下碟片行的时候刚好是1997年2月,电视新闻里播放的是邓小平去世举国悼念;青马大桥作为回归最直观的意象在片中反复出现,片尾冯伟驾车和唐先生在晨色中驶上青马,唐先生问冯伟1984年9月16日在干什么,时间如此久远哪还记得——1984年9月,中英双方就解决香港问题达成协议,使香港回归成为现实,香港驶上回归的路途——《暗涌》音乐响起,路途漫长。
《有时跳舞》中,关锦鹏以春树旁白的形式再次反思香港身份,“船只、岛屿、人,相互依赖而存在的三元素,构成牢不可破的三角形”,而英国殖民、中国母体和港岛自身,对于香港意识的形成,也构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形关系。船只是大英帝国的“船只”,殖民了这个原本属于政治中国的“岛屿”,而这岛上的“人”就是香港人。面对九七回归,“如此这般,人物流连在地球村,漂流进彼此陌生的领域,直至做别的瞬间,他们才赫然察觉一份从未在意的联系,正告瓦解” 。
三、结 语
除故事片外,拍摄于1997年的《念你如昔》,关锦鹏以纪录片方式,从身边体验出发,自己的去留、母亲的选择……思考着香港的城市身份。他反复拍摄自己的母亲:晨练、为妹妹照看小孩、染头发、吃饭、谈话……母亲的同一个动作,以不同影调、色调连续地反复重现。念“你”如昔,念的是香港,也是母亲。关锦鹏不着声色地将香港和母亲对应,对香港不舍的感情,对母亲的依恋与怜惜,这正是关锦鹏“香港意识”所发出的声音。他不是将自己比作香港,母亲比作中国母体,香港不是任由中国和英国国族叙事的“子”的香港,香港是关锦鹏从自我体验出发的“母”的身份。
[参考文献]
[1] 西西.我城[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谭昙.当代香港电影中的边缘人[J].当代电影,2002(02).
[3] 阿巴斯.香港城市书写[A].张美君,朱耀伟,编.香港文学与文化研究[C].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
[4] 赵稀方.小说香港[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5] 周蕾.写在家国之外[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 庄君( 1981— ),女,辽宁大连人,电影学博士,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 中国电影史、影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