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动词、形容词后“掉”的意义虚化

2014-04-07 05:36:46王丹荣
关键词:光明日报补语客体

王丹荣

(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湖北襄阳441053)

动词、形容词后的“掉”是一个重要的脱损表示法。回溯历史,可以知道这一表示法在元朝杂剧中最早出现[1]137,例如:

(1)我将这条凳椅桌都打碎了,怪帐纱橱都扯掉了。(无名氏《关云长千里独行》)。

我们把动词、形容词后带“掉”的句式记作“V掉”。直到今天,“V掉”频繁出现在小句中,而且在现代汉语应用中有了新的值得重视的发展。本文根据笔者对近6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V掉”的考察,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进行虚化意义分析,得出最终结论。

一、“V掉”后“掉”句法功能辨析

《现代汉语词典》(2005)则认为动词“掉”的基本义为“落”,“掉”用在某些动词、形容词后,表示动作的结果,从形式上看,构成动补结构。关于动补结构,王力先生明确指出使成式是一种仂语的结构形式,其突出特征是:“从形式上说,是及物动词加形容词(如修好、弄坏)或者是及物动词加不及物动词(打死、救活),从意义上说,是把行为及其造成的结果用一个动词性词组表达出来”[2]262。因此可以说,动词、形容词后的“掉”用作补语时,并没有全都保留了“落”的基本义。如下例:

A.砍掉 扔掉 拿掉 洗掉 放掉 取掉

B.烧掉 拆掉 撕掉 擦掉 化掉 毁掉

C.死掉 杀掉 推掉 退掉 关掉 花掉

D.疯掉 昏掉 晕掉 黄掉 坏掉 馊掉

和“V掉”有关的语义角色主要有3个:N施N受,与动词没有关系而与N受有依附关系的N3,为了便于称说,我们把 N受称为客体,N3称为附体,记作N附。例如:

例A中的动词是二价动词,补齐动元即为N施+V掉+N受。如:

(2)西部是生态脆弱的地区,我们砍掉一棵树很容易,再长一棵就难了。(《人民日报》2009-11-24)

“掉”用在动词后补充说明“砍”动作的结果,即“大树掉了(倒了)”。“掉”作述补结构的补语。

例 B:N施+V掉+N受

(3)全省有105万农户,一年就要烧掉305万吨林木。(《人民日报》2009-10-01)

“掉”用在动词“烧”的后面,是指“客体消失”了,即客体因某一外力的作用而受损消失了,即“林木(消失)”,“掉”表示“脱落”的基本义扩大,并不补充说明动作的实在结果。“掉”此时既有语法意义又有词汇意义。

例 C:N施+V掉+(N受)

(4)而剧中死掉的凯撒,在现实生活中,也必须死掉。(《光明日报》2012-02-20)

“掉”用在动词“死”的后面,并不能补充说明“凯撒”怎么了,而是指“死”这一动作或事件的“完成”,“掉”表示“脱落”的基本义消失,此时只有语法意义没有词汇意义。

例 D:N当+V掉

(5)布什承认在得知未能在伊拉克找到大规模杀伤武器时,自己差点“晕掉”。(《光明日报》2010-11-04)

“掉”用在动词“晕”的后面,是指“晕”这一动作或状态的已经“实现”,“掉”表示“脱落”的基本义消失,“掉”此时只有语法意义也没有词汇意义。

由此可见,“V掉”并不都是动补结构,跟在动词、形容词后“掉”意义由实义与虚义之分。

二、“V掉”语义虚化辨析

对于“V掉”的语法意义,语言学界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对其语法意义的归纳,并且有一些分歧。周磊磊(1999)认为“V掉”的语法意义“表示动作过程的完成”[3]65。徐时仪(2007)认为,“掉”出现在某些动词后的用法与其所表动作义的虚化有关[4]60;刘焱(2007)认为,“掉”的语法意义大致包括三种:客体脱离、客体消失、行为的结束/状态的实现[1]138。“V掉”的哪些意义虚化了呢?怎样判断“掉”意义虚化呢?“掉”意义虚化对动词V的选择有何要求呢?这就是下文探讨的问题所在。

1.“掉”:表示[+落下]

现代汉语中,“掉”本作动词,谓语中心,其基本义为“落”,可以单独充当谓语中心。例如:

(6)看着孩子痛苦,说起来都掉泪。(《人民日报》2013-08-13)

(7)那是过草地,得知我掉了粮食,硬将自己的分给我。(《光明日报》2013-10-09)

上例中单独充当谓语动词的“掉”表示“脱落”意义,其包含两个信息,一个是事物,一个是动作。动词“掉”对客体的选择范围很小,必须是具体可见或可感知的事物,不能是抽象概念或观念中存在的事物,如例(6)和(7)的“泪”和“粮食”。在具体的语境中,事物附着的位置必须高于地面,因此包含两个基本要素,客体和附体,例如“眼眶”是附体,“泪”是“客体”;动作也包含两个基本要素,始点和终点,例如“粮食”从身上掉到地上,“身上”是动作发生的始点,“地上”是动作结束的终点。所以动词“掉”包含有两对因素:[+附体]和[+客体],[+终点]和[+始点],由此四个因素来判断意义虚化结果。

2.“掉”:表示[+脱落义]

“掉”附在一部分动词后表示“脱落义”,作补语,如:

(8)快到岸边时,吕俊峰边跑边脱掉身上的迷彩服,一个纵身跃入江中,向余济斌游去。(《光明日报》2013-08-31)

(9)作者对理论概念的运用相当老练,同时没有故弄玄虚去掉书袋。(《光明日报》2013-10-09)

(10)群众从废墟中爬出来后,抖掉灰尘,揩干眼泪,自发组织起来,救人。(《光明日报》2010-08-17)

上例中“掉”的“脱落”意义仍然保留,与单独充当谓语动词的“掉”的意义比较接近。除了对客体有相同的限制之外,对动词的选择范围也有限定,动词必须是二价,它的两个强制性语义成分都必须出现,一个是动作的执行者,作主语,另一个是动作作用下发生位移的事物,作宾语。如例(8)中的“掉”虽然跟在其他动词后作补语。仍具有其作为动词的四个基本因素,[+附体]:吕俊峰,[+客体]:迷彩服,[+始点]:吕俊峰(身上)、[+终点]:地上,其他例子类推。

3.“掉”:表示[+消失义]

“掉”附在动词后表示客体“消失”意义,这四个因素或多或少会丢失。如:

(11)马路边、庭院内、校园中,野生的杂草被当作“敌人”统统被消灭掉。(《人民日报》2013-08-20)

(12)她还在书摊留下“边休息,边看书,别拿走,别撕掉”的话语。(《光明日报》2013-10-09)

(13)往年单是一顿宴请,可能就花掉10多万元。(《光明日报》2013-09-19)

如例(11)只具有[+附体]:马路边、庭院内、校园中;[+客体]:杂草;[+始点]:地上;[+终点]:—。我们不能说“杂草”掉在哪里了,因为“杂草”消失了,“掉”的“脱落”意义没有了,取代的是更加空泛的“消失义”,“掉”的基本义已经虚化为语法意义了。

4.“掉”:表示[+完成义]

“掉”附在动词后表示动作行为的“完成义”,分析结果也是如此,如:

(14)他答应母亲2012年一定把婚结掉。(《人民日报》2011-11-09)

(15)中国女排在亚锦赛上难看地输掉两场“关键”比赛。(《人民日报》2013-09-23)

(16)他去年种了230垧大豆,上月末以1.78元/斤的价格处理掉了九成,就是个保本。(《人民日报》2010-05-09)

例(14)同样只具有[+附体]:他;[+客体]:婚;[+始点]:—,[+终点]:—。我们不能说“结婚”从何处脱落到何处,只能说“掉”跟在“结”的后面表示“结婚”这一动作或事件的完成。“掉”的“脱落”意义没有了,取代的是虚化表“完成”的语法意义。

5.“掉”:表示[+状态实现义]

“掉”附在形容词后表示“状态的实现”的意义,例如:

(17)是谁让企业的贷款彻底黄掉?(《光明日报》2011-08-21)

(18)只靠文史哲的专家学者分科研究《史记》的话,宝贵的资源会被浪费掉许多。(《光明日报》2010-03-03)

(19)总压在箱底不行啊,会坏掉的,这双袜子,我要珍藏一辈子。(《光明日报》2012-07-12)

例(17)同样只具有[+附体]:企业;[+客体]:贷款;[+始点]:—,[+终点]:—。我们不能说“贷款”从何处脱落到何处,只能说“掉”跟在“黄”的后面表示“黄”这一状态的完成。“掉”的“脱落”意义没有了,取代的是虚化的“状态实现”的语法意义。

以上是从语义特征的角度对“掉”的虚化意义进行阐释,确定了跟在动词、形容词后的“掉”虚化意义有“消失义”、“完成义”、“状态实现义”。我们怎么能够通过具体形式进行辨析、印证“掉”作为补语的虚化意义呢?

三、“V掉”的实义与虚义判断

(一)删除法

朴奎容(2000)认为,动词意义虚化都发生在次要的句法位置上。“掉”用作补语,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结果,不是句子中的主要表义成分[5]12。“掉”表示[+消失]或[+完成]的意义时,正是在补语的这个位置上,“掉”只是表示客体在空间、时间上受损消失或受损完成的语法意义。因此,我们可以直接删除意义虚化的“掉”,用时态助词“了”替换而不影响句子的意义。

a.把它扔掉了 把书烧掉了 把房子卖掉了

把钱花掉了

a’.把它扔了 把书烧了 把房子卖了 把钱花了

b.水泼掉了 字儿擦掉了 老张疯掉了 人都死掉了

b’.水泼了 字儿擦了 老张疯了 人都死了

“掉”前面的述语动词都有[+消失]、[+完成]或[+状态实现]的语义特征,动作完成后,它的客体就会消失,或动作完成,或状态实现。所以,动词带“了”就蕴含着“掉”的语法意义。因此,“掉”在句法和语义上是冗余的,冗余的意义很容易虚化,可以省略掉。

“掉”表示“脱落义”时才作补语,它们的虚实程度与动词谓语中心的“掉”的意义接近,一般不能省略,否则会引起意义的变化。试比较:

(20)如不及时将戒指取掉,手指可能因长时间血液循环不畅造成肌肉组织坏死。(《人民日报》2010-04-20)

*如不及时将戒指取,手指可能因长时间血液循环不畅造成肌肉组织坏死。

比较“取掉”和“取”,可知“掉”表示“脱落义”时和一般的动词、形容词作补语一样,是对谓语所指称的动作的补充说明。“掉”可用词汇性成分“下”、“下来”、“走”、“去”等替换,表示客体脱落时的动作趋向,省去“掉”,句子意思说不通了。

(二)“掉”语义指向分析法

“V掉”中的“掉”表示“客体消失”、“行为的结束”、“状态的实现”的语法意义,实义已经虚化,并没有具体的词汇语义指向客体或是附体,通过语义指向分析,可以判定作补语的“掉”意义有无虚化。例如:

(21)一会儿功夫,扮演孙悟空的武丑演员左诚洗掉脸上的油彩。(《人民日报》2011-12-01)

√演员左诚洗+√油彩掉

(22)把车取回家后,我一拿掉包装就迫不及待地骑了起来。(《人民日报》2009-06-18)

√我拿+√包装掉

(23)当然,初冬的山上的积雪是很容易化掉的。(《人民日报》2013-04-13)

√山上的积雪化+*雪掉

(24)那样的日子简直快让人疯掉。(《人民日报》2013-04-13)

√人疯+*人掉

(25)眼看9000公斤山楂就要坏掉了,朱呈容心里非常着急。(《人民日报》2006-01-28)

√山楂坏+*山楂掉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例(22)、(23)“掉”的语义指向客体,表意准确合理,而例(23)、(24)、(25)“掉”语义无法指向客体。

此外,需要说明的一点是,“VR”句式用扩展式来考察动结式后项是否虚化。多数VR中间能插入“得”“不”构成结果式述补结构:V得R表肯定的结果,V不R 表示否定结果[6]418。例如:

(26)他喝醉了。(他喝得醉他喝不醉)

虚化意义的“R”已不同于一般的实义动词、形容词作补语,在语法功能上受到更多的限制,在语义特征上已体现出虚化的一面:紧紧附着于动词,中间不能插入“得”或“不”及其他成分。但是,“V掉”很特殊,“掉”意义虚化作补语时有时可以有上述的扩展。如:

(27)成熟市场期权交易,流动性往往也是稀缺的,想买的不一定买得到,想卖的不一定卖得掉。(《人民日报》2013-09-13)

(28)文化就像太阳光,火烧不掉,水淹不掉,政府也没收不了。(《光明日报》2013-08-18)

(29)可偏偏有些人有些事,不需要刻意去做什么,你就把它记住了,永远也忘不掉了。(《光明日报》2012-12-17)

(30)任粗糙的砂石也磨不掉的年轮。(《光明日报》2012-11-09)

这说明,在语义虚化和结构可扩展上,“V掉”就呈现出不一致性。在现代汉语中,有不少动补结构呈现类似特征,如:V到、V成、V开、V完、V住、V好、V满等。

(三)“掉”意义虚化的原因及“V”语义特征分析

动词“掉”进入句式“V掉”中,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或状态的完成,其中“V”多是动词,也包括少量的形容词,而最有资格决定“V掉”意义虚化能否成立的是动词自身的一些特点。

1.“V掉”词义映射范围扩大

“词义映射范围扩大”包括两个含义,一个“V掉”作用的对象意义范围扩大,二是动词“V”适合这一句式的范围扩大。最早、最常用的能进入这一句式的动词一般是动词的含义中蕴含对受体作用或使受体受损性的动作类动词,如“脱、踢、打、放、拆、洗”等,其作用的对象也是具体事物,其必受力或受损。以“放掉”为例:

(32)在从水上冲击映秀时,滚石的涌浪打翻了冲锋舟,落水后他始终没有放掉手里的摄像机。(《人民日报》2008-06-13)

(33)警方很快通过他的儿子和他取得了联系,但他拒绝自首,反而建议警方放掉孩子,扣押孩子的母亲。(《人民日报》2008-03-24)

随着“放掉”这一结构使用频率的增加,“放掉”作用的对象从具体事物扩大到抽象事物。如:

(34)不放掉一个机会,不耽误一点时间。(《人民日报》2010-08-09)

(35)家乐福在放权的同时放掉了一些关键环节。(《人民日报》2012-06-19)

(36)把不该管的权利坚决放掉,进一步梳理下放省级行政审批和管理权限。(《人民日报》2013-03-15)

因此,客体“脱离”的现象无法用肉眼去观察,带来客体“消失”、客体被“完成”或状态被“实现”,“掉”的意义也随之改变,前后两者之间存在着倚变关系,同时,随着语言中这一形式使用频率的迅速增加,具有蕴含消失义、完成义、实现义的动词或形容词也能够进入这一结构,如“烧、擦、撕、死、疯、晕、昏”等等。如:

(37)他会疯掉。(《光明日报》2011-04-13)

(38)可我的人生绝没有改变,死掉的只是软弱、恐惧和无望。(《光明日报》2013-10-09)

(39)老师向学生证明酒的危害性,她把一条蠕虫放进一杯酒里,蠕虫立刻死掉了。(《光明日报》2012-12-18)

2.“V 掉”中“V”外延扩大

所谓“‘V’的外延扩大”即是能进入“V掉”这一句式的动词越来越多,过去以单音节动词为主,现在双音节词也很多,如“处理、分解、抛弃、解决、消耗、荒废、吞噬、丢失、过滤、消化、清除”等等。这些词由普通“劳作性”动词扩大到有“减损”、“受损”义动词,因此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使作用对象或状态的“减损”,因此“掉”在动词后表示“落”的意义慢慢虚化,只是表示动作“减损”的最终结果,或是“消失”、“完成”或“实现”。如:

(40)村民们开始抛弃掉“小农经济”思维方式,踊跃加盟“兰旗花卉合作社”。(《光明日报》2010-02-25)

(41)面对魏文王的疑惑,扁鹊进而解释说,我长兄能在病患还未成形时就将其铲除掉。(《光明日报》2010-01-04)

(42)我们才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保险制度把这些“风云”和“灾祸”给化解掉。(《光明日报》2010-01-07)

(43)电话不停响,最长的宁静时间不多过15秒,最后连中心的电话系统都瘫痪掉。(《人民日报》2013-7-5)

当然,现当代汉语中“V掉”的扩大使用与南方各方言的影响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赵元任曾指出,“普通话里的‘掉’跟吴语里的‘脱’相当,但用的不及‘脱’多。[7]30”他认为,类似“死掉了”等从吴语里借过来的说法,在普通话里只有以吴语为第一方言的人才说,但是现在很多北方作家也接受了这种说法并广泛使用,如王朔、王小波、刘心武等。

3.“V掉”中对“V”的语义特征分析

“V掉”中的“掉”虚化的语法意义分别是[+消失义]、[+完成义]、[+实现义],分别记作“V1掉1”、“V2掉2”、“V3掉3”。

“V1掉1”:V具有[+减损]、[+使消失]、[一状态]、[+自主],如 :

(44)都是已经快要消失掉的事物了。(《光明日报》2013-09-27)

(45)在大考将至的日子里,你埋头题海,懂事地克扣掉了自己的睡眠。(《光明日报》2012-11-07)

(46)梁冰觉得自己并不是热衷美容的人,但一年花掉五万块钱,还是很轻松的。2012-09-13

“V掉2”:V具有[+减损]、[+使完成]、[一状态]、[+自主],例如:

(47)各国政府应对此保持清醒的认识,尽快将这些泡沫吸收掉。(《光明日报》2010-01-10)

(48)他记录生活:帮点厨房活,切掉三斤冻牛肉,手好冰凉哦。(《光明日报》2010-01-15)

(49)1922年,列宁把很多俄国大知识分子驱逐出去;他还下令把二百多名妓女枪毙掉;他还干过一件特别荒唐的事情——把已经逊位的、放下武器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全家处决掉。(《光明日报》2010-06-01)

“V掉3”:V具有[+减损]、[+使实现]、[+状态]、[—自主],例如:

(50)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以后,国际金融危机来了以后,这个泡沫再破掉。(《光明日报》2011-05-11)

(51)新生血管的生长必须要有一种因子,这种因子就叫做VEGF,如果这种因子被我们打进去的抗体综合掉了,就能控制新生血管的生长。(《光明日报》2013-09-22)

四、“掉”意义虚化的语用表达分析

既然这一部分“V掉”结构中的“掉”的意义虚化了,为什么不直接省去,这样正符合语言表达经济的原则吗?恰恰相反,“V掉”结构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非常频繁,那么“掉”虚化意义在语用表达上有何意义和作用呢?

(一)定格表达重心和焦点

表达重心是指句法结构中由于表达需要而着重说明的成分。一般地说,句法结构的非结构中心在句子里常是表达重心,即定状补常是表达重心[6]25。但是意义虚化的“掉”字出现,将句子的表达中心定格在前面的动词上,有助于了解说话者的表达意图。如:

(52)据了解,国际射联此举旨在进一步增加比赛的偶然性和激烈程度,这也意味着,“老枪”、奥运冠军等成名选手被“秒掉”的几率陡增。(《光明日报》2013-09-05)

(53)这个别人眼中的肥差,他硬是躲掉了。(《光明日报》2013-09-04)

(54)往年单是一顿宴请,可能就花掉10多万元。(《光明日报》2013-09-19)

(二)加强语气

在一定的语境中,有一些“V掉”加上语调后能够独立构成祈使句。如:

(55)东西买错了,退掉!

(56)这是好东西,咽掉!

(57)快别吃,吐掉!

(58)这么脏的衣服,快脱掉!

(三)突出言语人的口气

句子可以有种种口气,如肯定与否定,强调与委婉等。

(59)未说两句,就匆匆挂掉。(《光明日报》2013-09-17)

(60)邢台经济也从全省中游掉到了倒数第二。(《光明日报》2012-11-09)

(61)“拼爹”拼掉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拼掉了一些正直人的心,这种现象必须改变。(《光明日报》2013-09-10)

(62)在被革命话语不断训导的时候,那些高大的思想缥缈得如云烟一样散掉。(《光明日报》2012-09-12)

五、结语

“V掉”这一句式使用越来越频繁,“掉”的意义较为复杂,通过分析得出“掉”虚义为“消失义”、“完成义”、“实现义”。

[1] 刘焱.“V 掉”的语义类型与“掉”的虚化[J].中国语文,2007(2):133-139.

[2] 王力.汉语语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3] 周磊磊.“V掉”的语法意义及其他[J].六安师专学报,1999(1):61-68.

[4] 徐时仪.“掉”的词义衍变递擅探微[J].语言研究,2007(4):57-60.

[5] 朴奎荣.谈“V掉”中“掉”的意义[J].汉语学习,2000(5):12-14.

[6] 范晓.三个平面的语法观[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8.

[7] 赵元任.吴语的对比研究[J].国外语言学,1980(5):27-32.

猜你喜欢
光明日报补语客体
汉语补语应用浅析
牡丹(2017年18期)2017-07-22 21:46:35
初级对外汉语教材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考察
《光明日报》法律顾问黄晓:什么时代都是内容为王
新闻传播(2016年10期)2016-09-26 12:14:42
《光明日报》融媒建设实践分析
浅谈现代汉语补语的辨析
现代语文(2016年27期)2016-03-03 02:58:54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
光明日报《留学》杂志—跨国采访实战营
留学(2014年21期)2014-05-03 06:54:24
论著作权客体的演变
论著作权客体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