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译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2014-04-07 19:01颜尧佳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外来词音译意译

颜尧佳

(河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论音译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颜尧佳

(河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意译和音译是外来词翻译的两种主要方式。与意译(free translation)更侧重于源语的意义不同,在翻译过程中,音译更强调靠近源语的读音,对于其意义则相对弱化甚至不保留。

音译;定义;翻译观

一、导语

在中国,总的来说,翻译外来词的方式可以分为意译和音译。意译和音译,从名称上便能看出二者各自的侧重点。意译是针对原文本的意义,在汉语中找出与其意义对等的文本作为译文,我们熟知的意译外来词有computer(计算机),software(软件),turbine(涡轮机)等。音译是按照原文的发音用汉语拼音中的发音译出来,并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汉字来记录该语音,常用的音译词也有不少,如迪斯科(disco),雪茄(cigar),扑克(poker)等。我们很难说孰优孰劣,因为这两种翻译方法都各有利弊,各自有着适用的范围和领域。然而,从对外来词翻译的相关研究中,笔者发现,相较于对意译的接受和认同,有些人们并不认为音译是一种正统的翻译方法,因为其用“声音替代”[1]而非意义对照的做法与我们对翻译的普遍理解有所出入。而在外来词的翻译上,“力主意译,力拒音译”也成为一部分人提倡的原则。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与意译相比音译就是次要的,不够严谨的吗?下面笔者分别从定义和翻译观的角度说明音译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二、音译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一)从定义的角度看音译

音译并没有一个精确的概念,描述其定义的诸多版本遣词造句不尽相同,但本质含义都并无差别,英汉大词典中对它(transliteration)的释义是“把…译成另一语言体系中相应的字母(或音节、词等)”,笔者自己对“音译”的理解是“逐音舍意,借音求意”。“音”和“意”都不难理解,即文本的发音和含义,那么前半句的意思便是音译就是寻求不同语言间声音的替代,而非意义的直接对照。乍一看,笔者的后半句解释似乎就难以自圆其说了,“借音”如何能“求意”呢?来看一组词,“microphone”和“telephone”,它们的音译分别是“麦克风”和“德律风”,人们都会凭直觉认为前者熟悉平常而后者陌生古怪。仔细看看,两种事物本身的性质是差不多的,都是伴随西方科技的发展传入中国的“洋物件儿”,在译过来的过程中遵循的道理也并无区别,那为何如今人们视“麦克风”如“话筒”般寻常,而只知“电话”却不知“德律风”为何物呢?反过来,“麦克风”的广为使用,这是不是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音译是可以和意译达到同样的效果的呢?下面容笔者再举一例。英国一著名男演员Martin Freeman,中文译名是马丁·弗里曼,很明显是个音译词。我们可以试着用意译来翻译他的名字,“martin”指一种叫做“紫崖燕”的鸟类,“freeman”指自由民,那么设想我们在一开始把紫崖燕·自由民作为Martin·Freeman的中文名字,人们一定会认为这种译法是荒唐可笑绝不可取的。那么,事实就是当字字对照的意译并非无法做到的情况下,纯音译的“马丁·弗里曼”却成为了唯一能够通行的译文。因此,笔者在前文提到的“借音求意”中的“意”指的其实是“意图”而非“含意”,即音译虽难表达意义,但使用该词语的意图已经达到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说“阿司匹林”而很少说“解热镇痛片”,更别说“乙酞基水杨酸”了,这也就是为什么“的士”和“出租车”现在在我们看来是相同的概念。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对于“asprin”和“taxi”音译就是最好的翻译方式,就比如“asprin”,当我们在化学领域使用它时就必须使用“乙酞基水杨酸”以显示它是科技类的专有名词。一个外来词,有的有一个译文,有的却有多个,有时音译版和意译版可以通用,有时却又只能取其一,实际运用时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实在难以一笔带过,本段仅选取了一个角度,力求能通俗地说明音译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这当然是以一定语境为前提条件的。至于其他的可能性,因本文并非对音译词的综合性研究,到此就不再详述了。

(二)从翻译观的角度看音译

翻译,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力求把译出语(source language)表达的意思用译入语(target language)去传递。这里笔者用“力求”二字,是因为很多情况下,让两种语言达到完全的替换是无法实现的,译者能做的只能是尽力朝这个目标靠近。因为语言的本质是一种文化现象,跨语言交际的本质其实还是跨文化交际,文化包含语言,而语言不是文化的全部,因而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生活的两个人仅靠两种语言的相互对照还不足以形成共同的认知,感同身受。拿诗歌这种文学体裁作为一个最直接的例子,我们很清楚中国古诗的韵味与魅力是用任何其他语言也无法传递的,而被看来达到了语言艺术巅峰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我们大多数人看后的感想恐怕也只能是“水平不够欣赏不了”。可以说,翻译的存在本身就说明了语言间的差异永远不能被消除,当一个人需要通过翻译去理解另一门语言时,源语一部分价值的流失就是无法避免的。事实上,大多数译者都明白这一点,都明白他们在“以语代语”的同时却永远达不到“以语代语”,那么翻译这种行为为何仍旧存在,并且有时能让人感觉两种语言间的障碍确实被成功地跨越了呢?因为上面提到的翻译指的是这种活动的整体,是一个抽象概念,即两种语言不可能“绝对的对等”,然而如果将其具体到某一次翻译行为,具体到单纯的某词某句上,语言的完全转换又并非无法实现,即“相对的等值”。那么,怎样评估一次翻译行为是否达到了“等值”呢?要解答这个问题,必须先明确“等值”的含义。“等”自然是对等,“值”在笔者看来指的是“价值”,而语言的价值,即语言能够实现人与人之间交流这一功能。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吧。西方人形容某地人多拥挤不堪,常说Itwas packed like sardiness(塞得像沙丁鱼罐头一样)[2],如若以语义对等为原则去翻译这句话的话,恐怕最佳方案应该是“塞得像沙丁鱼罐头一样,指某地拥挤不堪”,然后注释写上沙丁鱼这种食品样子如何,最好再附上一张实物图片帮助理解,这样听话人应该就能完全明白这个比喻了。然而,我们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大部分翻译都不是这种如此详尽的版本,人们很可能会简单地把它翻成“挤得要命”或者带着中国特色的“挤得像煮饺子似的”。因为到此为止,说话人的意图已经得到了准确的传达,听话人已经接收到了说话人的信息即“十分拥挤”,这时两种语言已经执行了它们的交际功能。因此,翻译的存在并不是以语义对等为第一要义的,把不同语言使用者间交流的障碍最小化,才是翻译的真正目的。

说了这么多关于翻译的知识,这与音译词的普及究竟有什么联系呢?音译也是翻译,那么翻译的一切性质在音译上也适用。如果按笔者所说,翻译的首要考量是便于交流而非语义对等,那么音译无疑是这一结论的最好证明。很多情况下,我们在接触到一个音译的外来词时,其字面意义与其所指物间毫无关联,如咖啡(coffee)一词,虽然字面上不传达意义,但我们现在一提到它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某种饮料而且也知道他具体的形态和性质,这便是对音译能够实现文化交流的一个最好证明。说到这里还不够,因为coffee一开始是只存在于译出语文化中的概念,以词译词永远也无法实现语义对等,但是我们不能总用“一种外国饮料”来指代coffee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音译是唯一可行的办法。而还有一种情况,那便是语义对等能够实现,但人们仍然选择音译法。美国强生旗下推出的少女日化品牌“可伶可俐”音译自英文“clean&clear”,clean和clear都是中英文中共有的概念,人们没有采取类似“干净又清爽”这样的译法,而现今,“可伶可俐”在中国的确成为了一个知名度颇高的品牌。尽管在这里,“可伶可俐”在翻译的过程中有着意译的成分,“可”“伶”“俐”这些字的使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给消费者以意美的联想,但这种联想意义与其英文原意还是区别甚大的,说不上语义对等。

三、结语

综上所述,音译在今天的流行既是由于时代的需要,也是由于音译本身能够使翻译这种行为的理念得到诠释。音译是现今必不可少的翻译方法,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我们一方面应该认识到它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还应该正确合理地使用它,从而使音译更好地发挥出它对中西方文化交流和语言发展的推动作用。

[1]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H059

A

2095-3763(2014)03-0098-02

2014-06-04

颜尧佳(1993-),女,河北滦县人,研究方向为语言学。

2013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英文日化品牌音译词研究》(201310075019)。

猜你喜欢
外来词音译意译
基于语料库的清末民初日源外来词汉化研究
清末民初音译元素名规范方案用字探析
中国朝鲜语外来词词汇结构和使用考察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汉韩外来词对比研究
夏译汉籍中的音译误字
语言生态学视角下汉语中日语外来词的借用演变
大陆与港台译制片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直译与意译取向研究
Shock Ini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xplosives at Near-ambient Temperatures
新疆地名的音译转写及英译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