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来避暑山庄及外八庙研究综述

2014-04-07 19:01:12岳爱华赵东阳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师专避暑山庄承德

岳爱华,赵东阳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五十年来避暑山庄及外八庙研究综述

岳爱华,赵东阳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以其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一直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五十年来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艺术、民族、宗教、建筑、园林等多视角对避暑山庄及外八庙研究著述进行了系统地梳理总结,可以为研究者提供资料线索,并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

避暑山庄;外八庙;承德;综述

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外八庙是避暑山庄东北部八座藏传佛教寺庙的总称,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一个紧密关联的有机整体,她们于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避暑山庄的建立与发展和清朝的历史息息相关,清朝的康熙、乾隆每年大约有半年时间要在承德度过,在这里处理政治、军事、民族和外交等国家政务,承德避暑山庄是清朝北京以外的陪都和第二个政治中心。避暑山庄的建立不仅仅供皇帝避暑、狩猎、娱乐,它更是清朝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疆巩固的历史见证。避暑山庄研究是清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清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线索。

一、综合性的研究著述

五十年来国内外对避暑山庄及外八庙研究综合性的著述主要有:杨天在《避暑山庄》(印刷工业出版社,1985年),洪贵芝和冯亚平《避暑山庄》(地质出版社,1998年),石建国《避暑山庄:中国承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周晓梅先后主编了《避暑山庄研究2007》、《避暑山庄研究2008》和《避暑山庄研究2009》,均由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这些著作从避暑山庄的园林艺术、民族宗教、文物鉴赏,以及承德文史、遗产保护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袁森坡《避暑山庄与外八庙》(北京出版社,1981年),郭秋良,衣志坚《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年),陈长文《承德避暑山庄与外八庙》(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年)等将避暑山庄与外八庙做为整体来研究它们的历史、文化、建筑及艺术价值。避暑山庄研究会编的《避暑山庄论丛》(紫禁城出版社,1986年)是1983年在承德召开的“纪念避暑山庄建庄280周年学术讨论会”的会议论文集,戴逸主编的《清史研究与避暑山庄》(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是2003年在承德召开的“清史研究与避暑山庄—中国承德清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会议论文集,这两部书收录了清史专家从历史、文物、古建、园林、宗教、民族角度研究避暑山庄及外八庙的研究成果。陈克寅摄影,何风臣撰文《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中国旅游出版社,1987年),师力武主编摄影集《承德避暑山庄300年特展图录1703-2003》(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年),钱树信《热河旧影—外国人眼中的承德》(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等几部著作以图像的方式对避暑山庄予以描述和研究,形象具体地展示了绘画、武备、印玺、挂屏、珐琅、瓷器、钟表仪器、织绣、宫廷用品、文献档案以及藏传佛教珍品等。瑞典著名探险家和地理学家斯文·赫定在承德考察时根据所见所闻所感而著《帝王之都—热河》,此书有两种译本:于广达译《帝王之都—热河》(中信出版社,2008年),赵清译《帝王之都》(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台湾地区著作有金泉、岳南《细说热河:避暑山庄的兴衰史》(香港和平图书有限公司,2004年)。美国菲利普·弗赖特(Philippe Foret)《图解承德:清朝皇家的造园工程》(Mapping Chengde:The Qing Landscape Enterprise)(夏威夷大学出版社,2004年)是国外研究避暑山庄的重要著作。

对一定阶段避暑山庄研究情况进行回顾梳理的综述性论文有:宋培效《避暑山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5年第1期),王颖、刘晴《二十年避暑山庄研究综述》(《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7年第3期),周晓梅《“避暑山庄学”研究综述》(《文物春秋》2009年第1期),杨晓伟《避暑山庄研究史论(上)》(《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杨晓伟《避暑山庄研究史论(下)》(《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二、政治视角的研究著述

(一)政治意义

从政治角度研究避暑山庄及外八庙多集中探讨其重要的政治意义与功能。有如下多篇论文:2004年居阅时等在“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上发表《承德避暑山庄的政治象征义》,指出避暑山庄及外八庙“象征满族为多民族国家的核心,居最高统治地位,象征积极吸收汉族文化”。探讨避暑山庄重要政治意义的论文还有:李国梁、张占生《避暑山庄在清初的政治作用》(《河北师院学报》1980年第4期),李治亭《避暑山庄—清朝第二个政治中心》(《人民论坛》2004年第9期),张德锤《避暑山庄—清代牧业区的政治中心》(《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5年第2期),陶友华等《承德避暑山庄及外八庙建筑蕴涵的政治意义》(《建筑知识》2006年第4期),侯文双《避暑山庄的政治蕴含》(《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匡翠春《浅析避暑山庄外八庙的政治历史价值》(《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9年第1期)。有些学者对外八庙的政治功能进行研究,如张羽新《“须弥福寿之庙”的政治意义和艺术特色》(《光明日报》1977年6月24日),半忧《外八庙与清代政治》(《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孙东波《避暑山庄及外八庙的政治作用》(《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2年第3期),胡希英《一人来朝万众归心—六世班禅朝觐乾隆皇帝的政治意义》(《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等论文认为外八庙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历史作用。

(二)政治活动与制度

2003年“清史研究与避暑山庄—中国承德清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了一组有关避暑山庄的政治制度及政治事件的论文:王晓秋《避暑山庄与辛酉政变》,徐悦、徐彻《论慈禧在避暑山庄的垂帘之争》,王戎笙《从承德避暑山庄看康乾盛世的忧患意识》,李元鹏《从乾隆、咸丰两朝承德避暑山庄看清王朝的盛衰》,周晓梅《论雍正帝对热河的施政》,付际红《从避暑山庄与圣彼得堡的兴建看清朝康乾二帝与俄国彼得大帝的统治方略》。邓文静硕士学位论文《清代皇家活动与承德城市的兴起》(四川大学2006年度),以承德在整个清代的发展历程为主线,揭示了皇家活动对承德兴起的影响。此外,相关的研究论文有:张羽新《清帝在避暑山庄的种种活动》(《紫禁城》1981年第3期),周晓梅《清朝卤簿仪制及避暑山庄外八庙卤簿初探》(《文物春秋》1992年第4期),颜廷真等《清代热河地区盟旗和府厅州县交错格局的形成》(《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周晓梅《避暑山庄与清代秋审勾决制》(《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3年第3期),王世丽《清末热河东部地区的“金丹道教”起义》(《内蒙古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

三、经济视角的研究著述

经济视角的研究主要围绕土地、人口、商业为中心展开,研究成果如下:刘克祥《清代热河的蒙地开垦和永佃制度》(《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3期),成崇德《康乾时期人口流动与长城边外开发兼论避暑山庄兴建的社会条件》(《清史研究》1993年第2期),韩茂莉《近三百年来承德地区的经济开发过程及其区域特征》(《地理研究》1996年第1期),铁男《清代承德旗地几个问题的探讨》(《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6年第2期),王玉海《清代热河蒙族的地契及其所反映的租佃关系》(《清史研究》1998年第2期),韩光辉《清初以来围场地区人地关系演变过程研究》(《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赵艳玲、于多珠《清代承德庄田起始探》(《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3年第3期),赵艳玲《承德庄田的开发与避暑山庄的建设—兼论承德开发与康熙帝的治边思想》(《满族研究》2006年第3期),特克寒《清代热河蒙地的垦殖及影响》(《内蒙古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项勇《清代热河地区的商业发展初探》(《新学术》2008年第1期),赵艳玲、庞凤芝《试论清代热河地区经济格局的变迁》(《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年第3期),王晓辉《清代热河地区的宫仓》(《古今农业》2008年第4期)。

四、军事、外交视角的研究著述

(一)军事

清代修建避暑山庄不但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其军事意图也非常明显,特别是从康熙二十年后形成的木兰秋狝制度,以木兰秋狝的方式对外震慑、对内练兵,获得蒙、满之间的民族认同与融合,来达到“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的目的。基于此,学者将木兰围场(秋狝)作为研究避暑山庄军事问题的切入点。专著有:台湾毕梅雪,侯锦郎《木兰图与乾隆秋季大猎之研究》(国立故宫博物院,1982年),台湾罗运治《清代木兰围场的探讨》(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彭俊波《盛世斜阳:乾隆木兰行围纪实》(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0年)。论文有:王其慧,崔加秀《木兰围场的军事体育活动—前清的狩猎盛况》(《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85年第2期),陈来祥《试论清代木兰围场在北部边防的历史作用》(《文物春秋》1993年第4期),景爱《木兰围场建置考》(《传统文化与现代》1993年第4期),阎崇年《康熙皇帝与木兰围场》(《故宫博物院院刊》1994年第2期),许俊侃《试探木兰秋狝与西北边疆的安定》(《北方民族》1996年第2期)。此外,秦兆祥《避暑山庄与热河驻防》(《文物春秋》2007年第11期)指出保护避暑山庄、木兰围场、外八庙始终是热河地区军事长官的重要职能。秦兆祥的硕士学位论文《清代热河都统的设立与职能演化》(内蒙古大学2005年度)对都统的军事职能和权力做了分析。

(二)外交

避暑山庄是清朝接见外国使节的重要场所,许多重要的外交历史事件也发生在这里,研究成果有:吴伯娅在“东亚汉文化圈与中国关系国际学术会议暨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2004年年会”上发表《从〈热河日记〉看18世纪中朝文化交流》对18世纪中朝政治、经济、文化往来予以分析。刘凤云《谈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礼节冲突》(《清史研究》1993年第2期),侯强《马戛尔尼使华期间的外交收获》(《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高换婷《英国使臣觐见中国皇帝引起的礼仪之争》(《中国档案》2008年第7期),戴逸《清代乾隆朝的中英关系》(《清史研究》1993年第3期)等是研究乾隆时期中英关系的重要文献。

五、文化、艺术视角的研究著述

(一)文化综论

王铁、陈志夫主编《避暑山庄文化概论》(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年)主要研究了避暑山庄民族、民俗、宗教、文化价值等,李月明《避暑山庄与外八庙文化概览》(华夏出版社,1999年)挖掘了避暑山庄蕴涵的丰富文化内容。研究论文有:郭秋良《大避暑山庄文化雏说》(《社会科学论坛》1995年第6期),郭秋良《大避暑山庄文化互议》(《河北学刊》1996年第1期),郭秋良《风雨非常三百年—关于大避暑山庄文化的对话》(《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3年第3期),何申《关于大避暑山庄文化的思考》(《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3年第3期),大避暑山庄文化是以避暑山庄文化为核心,以其辐射所至之处为外围的承德地域文化,其性质是亚宫廷文化,主导精神是明显带有清代前期康乾盛世时期影响的顺应历史潮流的推动历史前进的开拓、进取和吸纳、开放精神。文化综论的研究成果还有李月明《避暑山庄文化点滴—避暑山庄三百年文化沉思》(《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3年第3期),彭俊波《北巡、避暑、怀柔、绥靖及其它—避暑山庄文化的现实意义》(《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3年第3期)

(二)楹联碑文

避暑山庄内各名胜景点留有大量楹联、碑文,对楹联碑文研究也是避暑山庄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杨天在《避暑山庄碑文释译》(紫禁城出版社,1985年),何凤臣《康熙御制碑文》(中国文联出版社,1991年),布莉华《避暑山庄与外八庙碑刻诗文讲解》(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年)对山庄碑文进行了翻译、考证。陈登亿等编《避暑山庄寺庙楹联详解》(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段会杰,樊淑媛《避暑山庄名景额联漫话》(中国文联出版社,1993年)对楹联及景点额联进行讲解。周晓梅在2004年“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上发表《匾额楹联—避暑山庄皇家园林的点睛之笔》初步探讨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现存匾额楹联内容和形式,领略其文化内涵和书法艺术。相关文章还有:齐敬之《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碑文选注—平定准葛尔后勒铭伊梨之碑》(《承德师专学报》1983年第3期),齐敬之《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碑文选注—普乐寺碑文》(《承德师专学报》1983年第3期),别廷峰《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碑文选注—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承德师专学报》1984年第3期),李智勇,马春玲《避暑山庄御制碑刻诗文〈绿毯八韵〉赏析与英译》(《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毛丽萍,杜晓冬《寓政寓文帝王情怀:避暑山庄康熙御题匾额概览》(《当代人杂志》2009年第7期)。

(三)御制诗文

承德师专避暑山庄诗文研究小组选注《康熙三十六景诗选著》(承德师专学报编辑部出版,1985年),承德师专避暑山庄诗文研究小组编《乾隆三十六景诗选著》(承德师专学报编辑部出版,1986年),樊淑媛,段钟嵘《避暑山庄御制风景诗鉴赏》(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0年),以上著作对康熙、乾隆诗文进行了整理与研究。此外,栗振复《康熙〈御制避暑山庄诗〉》(《紫禁城》1980年第4期),周殿芳《从避暑山庄诗看康熙御制诗的学术价值》(《承德师专学报》1989年第3期),稷若,林局《老来忧国思济时—读康熙题避暑山庄“无暑清凉”诗》(《紫禁城》1994年第3期),樊淑媛《避暑山庄御制诗的艺术表现》(《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7年第2期),孙亚君,张淑敏《浅析乾隆避暑山庄纪事诗的史料价值》(《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等对康乾诗文的艺术价值、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给予高度评价和赞赏。

(四)山庄美学

避暑山庄作为皇家园林,避暑消夏行宫,设计上它在继承传统的同时着眼于创造山庄艺术特色,山庄的布局富有诗意,实现了形、声、色的和谐美及完美自然的创造。从美学(审美)视角研究山庄的论文:刘甫田《从“锤峰落照”看避暑山庄建筑所体现的美学思想》(《承德师专学报》1984年第Z1期),杨天在,冯秀娟《漫谈避暑山庄美》(《河北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舒苑,燕北《远岑近岭争奇秀—谈避暑山庄御制诗的绘画美》(《承德师专学报》1986年第1期),李仲谋《避暑山庄的兴衰和艺术美及启示》(《哲学大视野》1997年第4期),张亚杰《避暑山庄七十二景命名的美学原则初探》(《文物春秋》1997年第3期),张福《试论避暑山庄的“空虚美”及保护对策》,(《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王莉《承德避暑山庄的色彩之美》(《艺海》2011年第8期)。承德民族师专的张德锤发表了系列山庄美学的研究成果:《万树园之空灵美─避暑山庄审美谈》(《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9年第4期),《千仞之势沧浪屿,千秋大业沧浪情─避暑山庄审美谈》(《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0年第3期),《避暑山庄园林之雄浑美—避暑山庄审美谈》(《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中国古典美学与避暑山庄》(《燕山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五)戏剧音乐

钱树信《避暑山庄宫廷音乐》(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对山庄宫廷音乐的沿革、管理机构、设置形式和用途、宫廷音乐的遗存等做了详细研究考证。有学者对避暑山庄音乐的形成、流传、形态及意义做更进一步的探讨,姚素秋《紫塞文化中的满族音乐》(《中国音乐》1997年第1期),白晓颖,丰新勃《〈避暑山庄文化中的音乐形态》(《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3年第3期),别廷峰《避暑山庄音乐沿革及乐曲内容简析》(《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3年第3期),别敏《清代宫廷音乐的乐器编配及其历史意义》(《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3年第3期),陈毅勤《演奏避暑山庄宫廷音乐使用乐器简介》(《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年第3期),乔木《关于“清代承德避暑山庄音乐”研究的几个问题》(《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研究避暑山庄戏剧艺术的论文有:李国梁《清代避暑山庄演戏琐谈》(《故宫博物院院刊》1984年第2期),李国梁《避暑山庄的宫廷戏剧》(《大舞台》2003年第4期),白晓颖《京剧衍变时期的承德避暑山庄戏剧》(《大舞台》2005年第5期),张丽环《清代皇帝的戏剧情结与避暑山庄的皇家演戏》(《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六、民族、宗教视角的研究著述

(一)民族

避暑山庄及外八庙以宗教、文化的民族融合手段解决了民族和边患问题,宗教、民族研究一直以来是避暑山庄及外八庙研究的重要主题。从意义和作用角度研究民族问题的成果如下:卫今,黎工《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的历史见证—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文物》,1974年12期),妙宇《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普陀宗乘之庙》(《旅游》1980年第8期),杜江《清代国家统一和团结的象征—承德避暑山庄与外八庙》(《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3年第3期),于小成,吴承敏《藏传佛教与民族团结—从承德外八庙的建筑看它的历史作用》(《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有学者具体研究了康熙、乾隆的民族统治政策,如马汝珩《渥巴锡承德之行与清政府的民族统治政策》(《新疆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黄崇文《承德溥仁寺的建立与康熙的对蒙政策》(《文史月刊》1985年第3期),李国梁、布尼阿林《试论康熙乾隆的民族政策》(《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5年第3期),李同庆《从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的建筑特点看清王朝的民族政策》(《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唐玉萍《从避暑山庄的兴建看康熙乾隆的民族政策》(《昭乌达蒙师专学报(汉文版)》1990年第1期),特克寒《厄鲁特蒙古达什达瓦部东迁承德考》(《内蒙古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支运亭《避暑山庄及其建筑与康熙诸帝少数民族政策》(《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6期),孙丽,李小强《外八庙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承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纪欣《从承德外八庙看清代民族政策》(《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此外,王璐、天放《承德外八庙与西藏的关系》(《中央民族大学报》1988年第4期),刘为《清朝施政西藏及其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年第2期),陈锵仪,郭美兰《六世班禅承德入觐述略》(《中国藏学》1992年第4期),王连华《从六世班禅承德入觐看乾隆皇帝的民族怀柔政策》(《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7年第2期)则重点研究了清代处理西藏问题的民族政策。

(二)宗教

宗教研究以佛教为重点,主要论文有:李克域《从承德外八庙看藏传佛教在清代前期的作用》(《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第1期),李克域《避暑山庄的佛教文化》(《文物春秋》1992年第4期),齐敬之《从承德看康乾盛世的民族宗教政策》(《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5年第3期),李海涛《“外八庙”建筑与藏传佛教》(《世界宗教文化》1997年第2期),李海涛《外八庙的藏传佛教文化》(《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7年第3期),白云翔《承德普宁寺的佛教艺术》(《中国宗教》1999年第3期),李专《外八庙康乾时期供奉造像的比较》(《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4年第3期),白涅《清政府对外八庙喇嘛的管理》(《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先巴,陈亚艳《外八庙与清朝的藏传佛教政策》(《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研究清帝宗教政策和思想的成果还有:石东玉《避暑山庄与老庄思想》(《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7年第3期),蒋秀丹《避暑山庄体现的清帝宗教思想》(《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7年第3期),王兴风《论宗法性传统宗教在避暑山庄的体现》(《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孙继心《从避暑山庄三大殿的陈设看清代帝王对吉祥图案的使用》(《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

七、建筑、园林视角的研究著述

(一)建筑古迹

避暑山庄内亭、阁、轩、榭、庙宇等120余组景观,融南秀北雄为一体,集全国名胜为一园,蕴涵博大精深的建筑及园林艺术。对山庄内名胜景观及其建筑特色多有学者论及:黄元浦在2004年“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上发表《梦寄烟雨楼—避暑山庄胜景赏析之一》从选址、意境、布局和功能角度对烟雨楼及山庄建筑艺术进行研究,王世仁《塞外明珠古建精华—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自然杂志》1982年第3期),聂瑞代,王立平《承德避暑山庄“青枫绿屿”的建筑艺术及复建》(《建筑学报》1986年第8期),陈继富《避暑山庄芳渚临流亭的景观作用及结构分析》(《中国园林杂志》1989年第1期),李凤桐《谈避暑山庄烟雨楼》(《文物春秋》1992年第6期),稷若《避暑山庄万树园与试马埭考》(《故宫博物院院刊》1995年第2期),蒋秀丹《外八庙的佛龛与佛塔》(《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0年3期),贾珺《清代离宫御苑中的太后寝宫区建筑初探》(《故宫博物院院刊》2002年第5期),卜宏建,张慧《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昼月”形成再析》(《古建园林技术》2004年第4期),张曼华《避暑山庄的亭台楼阁榭建筑艺术》(《文物春秋》2005年第1期),王颖《承德避暑山庄的建筑艺术》(《企业家天地》2007年4月),陈东,牛菁《避暑山庄文津阁琉璃建筑考》(《文物春秋》2008年第5期),陈浩《汉藏融合神奇壮观—承德须弥福寿之庙的建筑特色》(《古建园林技术》2010年第3期)。

(二)园林艺术

孟兆祯《避暑山庄园林艺术》(紫禁城出版社,1985年)从各个方面深入探索和分析了营建避暑山庄的至理和手法,阐述了山庄建设的精细微妙和匠心独运所在。张羽新《避暑山庄的造园艺术》(文物出版社,1991年)从选址、用水、景观、建筑、假山叠石等角度分析了山庄园林艺术。相关研究论文有台湾彭俊波《清代的皇家园林—承德胜景避暑山庄》(《历史月刊》1994年6月),周维权《避暑山庄的园林艺术》(《建筑学报》1960年第6期),韩宝忠、孔宪梁《承德避暑山庄的园林艺术特色》(《建筑学报》1982年第6期),张德锤《避暑山庄园林艺术的汉唐风貌》(《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5年第3期),邱正烔《物尽天热之趣,不烦人事之工—承德山庄营造风格寻》(《长江建设》1996年第5期),张达池《避暑山庄园林艺术趣谈》(《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6年第3期),以上文章都分析了避暑山庄的园林艺术特色,并给予高度评价。有学者通过对比的方式来具体论证避暑山庄的园林艺术,如周维权《略谈避暑山庄和圆明园的建筑艺术》(《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6期),刘峰《明珠璀璨辉映东西—从凡尔赛宫与避暑山庄的比较看中法园林的异同》(《园林》2002年第11期)。

(三)生态植被

避暑山庄作为皇家园林,不但具有较高的园林艺术特色,而且注重山、水、石、林、泉和野生动物综合的和谐舒适自然生态环境,已有研究者在这方面取得一些成果。杨本津《避暑山庄生态环境及其规划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年)对山庄生态环境予以分析,并对其保护、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王汶兰,陈秉礼《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风景名胜区植物揽胜》(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年)对承德地区植物种类及特性做了翔实调查研究。研究论文有李芃《避暑山庄的变迁和生态环境》(《地理知识》1987年第3期),徐嵩龄《康乾时代避暑山庄的生态学》(《中国园林》1992年第3期),齐继南、王丹《避暑山庄与易学观点—从易经的环境学观点看避暑山庄的历史文化价值》(《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有研究者从植物保护角度论述了建设山庄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张树生《加强避暑山庄及外八庙古树的保护》(《林业实用技术》2002年第7期),康春国《承德避暑山庄木兰围场地理及植物分析》(《森林工程》2003年第3期),徐兴志《避暑山庄的生态环境与树种规划》(《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3年第3期),陈继福《追求古朴体现自然——谈清代避暑山庄植物配置艺术特色》(《中国园林》2003年第12期)。

一座山庄,半部清史,“避暑山庄是中国三百年来发展的见证”(戴逸语),山庄学与清史研究是密不可分的,避暑山庄研究突破专业之间的壁垒,围绕清史研究,从不同专业、不同角度对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功能价值、园林建筑艺术、民族宗教、文化艺术、木兰围场等进行了广泛研讨,达到了以史为鉴、经世致用的目的。瑞典、美国等学者对避暑山庄的关注与研究,体现了避暑山庄作为文化遗产为世界所共享。随着山庄学研究进一步深入扩展,必将为清史研究提供更多的有益的学术支持和借鉴。

[1]赵玲.纪念避暑山庄建园三百周年论文集(1703-2003)[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

[2]王立平,张斌翀.避暑山庄春秋[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3]马钊.1971-2006年美国清史论著目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周慧民.1945-2005年台湾地区清史论著目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避暑山庄研究会.避暑山庄论丛[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1986.

[6]孙继新.避暑山庄博物馆纪念建馆六十周年文集[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9.

[7]宋培效.避暑山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5,(3):78-81.

[8]周晓梅.避暑山庄学研究综述[J].文物春秋,2009,(1):28-33.

A Review of Study on the M ountain Resort and Its Outlying Tem p les in the Past Fifty Years

YUE Ai-hua,ZHAO Dong-yang

(Hebei Normal Universities for Nationalities,Chengde 067000)

The Mountain Resort and Outlying Temples have importa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earch values, which have attracted great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both in China and abroad and fruitful research findings have been achieved in the past fifty years.The paper has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es in this field from the view of politics,economics,military,diplomacy,culture,art,nationality,religion,construction and gardens.It would provide material clues for scholars,and promote the relative studies.

Mountain Resort;Outlying Temples;Cheng De;Review

K249

A

2095-3763(2014)03-0123-06

2013-11-06

岳爱华(1977-),女,河北承德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硕士。

猜你喜欢
师专避暑山庄承德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德分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德分行
北京 避暑山庄里的烟波致爽
艺术品鉴(2020年6期)2020-08-11 09:36:20
拉萨师专?马云教育基金启动 : 捐资一亿,十年赋能3000名西藏一线教职人员
留学(2019年13期)2019-08-08 05:29:17
行走在涵养“童心”的教改路上
——江苏省连云港师专二附小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实践
江苏教育(2018年65期)2018-11-02 03:37:22
拉萨师专藏族大学生英语学习成败归因的调查与分析
西藏科技(2016年10期)2016-09-26 09:01:53
“避暑山庄”
打造喵版避暑山庄!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以桐城师专为例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德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