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古籍管理探索

2014-04-07 18:32:36任瑞羾
河北科技图苑 2014年1期
关键词:古籍贵州省贵州

任瑞羾

(贵阳市图书馆 贵州 贵阳 550002)

地处西南边陲的贵州是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省份,也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同时,也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全省共有民族56个,其中世居民族有18个。全省有3个民族自治州、11个民族自治县,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国土面积有9.7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5.5%[1]。此外,全省还建有253个民族乡。由于贵州具有独特的民族地域特色,又有旧石器时代早期的“黔西观音洞文化”等悠久历史为文化底蕴,因此,在贵州民族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的文献。特别是在明清两代,关于贵州省的汉文古籍数量大约就有2 000种,其中很多汉文古籍文献就记录了贵州各民族的历史活动。除了汉文古籍外,还有一些以彝族文字、水族水书、苗族布依族方块字书写的古籍大量散落于民间。因此,笔者认为对贵州民族文献的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进行探索和研究,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特别是中共十八大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由此可见,民族古籍的开发与管理同样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在贵州起步较晚的民族古籍开发工作而言,这既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更是一种义不容辞的使命与责任。

1 贵州民族古籍的特点及价值

从中国各民族古籍文献研究的范围和进程来看,民族古籍文献根据其所反映的民族特性、地域特色以及人文风情等展现出异彩纷呈的特色。对于有18个世居民族的贵州而言,其民族古籍文献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1.1 内容丰富

贵州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和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早在24万年前,贵州就有人类栖息繁衍,现已发现的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就有80余处。因此,在民族古籍上,表现为内容丰富、种类较多的特点。从古籍所涉及的内容上看,就包括:历史、政治、哲学、天文历算、宗教祭祀、文学艺术、语言文字等。仅从1996年由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出版的,由贵州省图书馆周鼎主编的《贵州古旧文献提要目录》来看,该书按经、史、子、集、丛五部进行分类,共收录图书1 154种,其中稿本66种、抄本153种[2]。

1.2 体裁和表述多样性

贵州民族古籍体裁多样。除史书、政书、土司世系等体裁的文献外,一些民族拥有特殊体裁的文献:如彝文古文献中的作斋经、作祭经,以及不同场合使用的歌书,如婚姻歌、酒礼歌、丧祭歌等。还有被称为“鬼书”、“反书”的水族水书,文字类似于甲骨文、金文。其中水书的书写形式从右到左直行竖写,无标点符号。文字大都以花、鸟、鱼、虫、龙等图腾的形状构成,内容大多是原始宗教信仰方面的天象、日期、吉凶兆象、历法、方位、驱鬼辟邪等鬼神崇拜的内容。是水族先民劳动和智慧的艺术结晶,甚至有学者称它包含着科学的辩证唯物史观和哲学伦理观。除此之外,贵州民族古籍多以土司委任状、檄文、契约、文告为主。载体形态除了有图书、表谱、文书、手稿等,还有用银、铜、锡浇铸的钟铭、碑刻、岩刻等。另外,还有一些通过口耳相传形式进行传承的神话、史诗、传说、故事、歌谣。

1.3 分布较散

据2011年5月10日贵州省统计局发布的《贵州省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来看,贵州全省常住人口约为3 475万人;其中汉族人口约为2 219万人,占全省人口63.8%;各少数民族人口约为1 254万人,占全省人口36.1%。全省国土面积17.6万平方公里,其中民族自治地方占全省总面积的55.5%[3]。这种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互相交错居住的地域情况,使得贵州民族古籍的分布较散,有些文献分布的地域性较强。比如说:彝文古籍大都分布在毕节市、水书古籍主要分布在三都水族自治县、布依族古籍散落于荔波县等地。

通过对贵州民族古籍内容、体载和分布的特征来看,它的产生与发展是贵州民族的产生、变化、发展的间接体现,它忠实地展示出生活在西南地区的贵州民族古往今来的面貌。

2 贵州民族古籍管理现状

2.1 保护工作起步较晚

对贵州古籍的开发整理工作,是由贵州省图书馆界的古籍文献工作人员于90年代初开始着手编制《贵州省古籍联合目录》而开始,直到2008年6月3日,贵州省古籍保护中心才正式成立。而对民族古籍进行专门收藏保护的贵州省民族古籍收藏保护中心才于2013年12月在贵州民族文化宫正式成立[4]。

2.2 馆藏数量相对集中

贵州省民族古籍的馆藏单位主要有贵州省图书馆、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贵州大学图书馆、贵州师范大学图书馆、贵州省博物馆、贵州民族文化宫图书馆、遵义市图书馆、贵阳中医学院和贵阳中医研究所图书馆9家单位。根据2007年7月的统计数据来看,这9家单位的古籍总藏量约为40余万册,收藏范围是贵州省各大图书馆所藏1840年以前的刻本,清末、民国时期的刻本、铅印本、石印本线装图书和各个时期的稿本、抄本,解放后依据上述各个时期的原刻、原本油印、复印、晒印的线装、平装图书。这8家单位收藏的古籍虽然数量不一,但却各具特色。作为全省文献的收藏中心,贵州省图书馆的古籍藏量最为丰富,所藏古籍文献占全省总藏量的一半,约有20万册[5]。从历史年代来看,上起明代,中经清代,下迄民国。以清中期至清末版本居多,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反映出贵州古代文化兴于明而盛于清这样一个事实。

2.3 政策支持,成果显著

进入“十二五”后,贵州省把民族古籍纳入了全省民族事业发展的“十大推进计划”,并成为省政府每年要办的实事。在2012年,贵州省对17个世居少数民族的古籍逐一进行了登录,通过筛选普查登记了598名民族古籍传承人[6],少数民族古籍抢救推进计划丛书的出版工作也在推进之中,特别是民族古籍专家库的建立和民族古籍研究基地的挂牌,应该说把贵州民族古籍工作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全省截止到2013年大约有150余部民族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3 贵州民族古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保存机构多,保存较分散

从目前贵州民族古籍收藏单位来看,收藏民族古籍不仅是图书馆和古籍文献保护中心的任务,从职能的分工来看,博物馆、档案馆、研究所、文化馆、史志办等机构也部分地收藏少数民族古籍。众多保存机构,使得民族文献难以集中,不利于保管使用。

3.2 保护法规不健全

虽然国家民委和文化部于2008年1月17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7],但因为这不属于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对民族古籍的整理和指导意见多表现为概括性的指导思路,具体操作性不强。因而使得民族古籍的收集整理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无法可依的状况。由于民族古籍保护方面的法律不够健全,难免就会发生将民族古籍倒卖到国外的个别现象发生。

3.3 存在残损毁坏现象

贵州留存下来的民族古籍文献以纸质材料居多,但由于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纸质民族文献极容易损坏。如2008年7月16日新华网贵阳记者站就曾报导贵州省图书馆古籍库近40%的古籍文献已遭虫蛀的情况[8]。再加上古籍存放要求密封性强,且恒温、恒湿这对书库设备的要求很高,因而在古籍的馆藏保存中就会有大量的古籍残损毁坏现象发生。

3.4 搜集整理有难度

历史上的贵州,地理环境比较恶劣,人文理念开化较晚,因而许多珍贵的民族古籍没有得到规范的搜集、整理和保护,大都散落于各民族长期生存和居住的民间。

3.5 古籍分类方法不统一

目前在我国民族古籍的分类有沿用四库分类法的,有用自编少数民族古籍分类表的,有用新中国成立前所编的分类法的,也有用新分类法的。这种分类标准的不统一,在贵州古籍文献的管理中也存在。

3.6 专业人才缺失

从贵州古籍保护中心的编制设置来看,只有两名内设机构领导职数。从省古籍保护中心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联合举办的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的学员人数来看,全国从事此职业的专职工作者也比较少。而且,从近几年的实际情况来看,熟悉民族古籍的人不断减少,能整修、保护少数民族古籍的技术人员则更少。

4 对贵州民族古籍科学管理与开发利用的建议

4.1 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是前提

民族古籍保护的重要性,对从事民族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的人而言是众所周知的,但在具体工作中往往被忽视。因此,要在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在和民族古籍工作相关的机构部门中唤醒一种“忧患意识”,培养一种“全局意识”,树立起一种“现代意识”。要让所有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国各族人民认识到,民族古籍是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它决不是哪一个地区、哪一个民族、哪一个馆藏机构或部门的“私有”财产,它属于全人类的共有财富。

4.2 构建民族古籍科学管理和开发利用的体系制度

在做好贵州民族古籍的保护、整理、搜集、抢救、普查、研究、翻译、出版等工作的进程中,逐步实现民族古籍的科学管理和有效保护。并积极参与到民族古籍学科体系的建设中去,努力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民族古籍保护专业人员。建立、健全、完善民族古籍的管理体系和工作体制,形成民族古籍的科学保护制度,加快促进民族古籍保护法的制定工作。

4.3 建立产学研于一体的科研基地

民族古籍的工作应该是开发利用与科学管理并重。建立开展民族古籍产学研的科研基地,不仅是抢救和保护的需要,更是把一批致力于民族古籍开发研究的高精尖人才聚集培养起来,为中国的民族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而服务。

4.4 加强民间口传古籍传承人的抢救工作

民间口传古籍传承人是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活宝库、活化石,是活着的历史,对于民族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学科研究具有很大的历史和现实价值,是一笔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按照“救人、救书、救学科”的原则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关要求,及时搞好“救人”工作,并有意识、有计划、有目标地培育口传古籍的继承人。

4.5 努力开发二、三次文献

根据政府开展民族工作,实施民族政策或进行民族理论研究的相关需求,以省委宣传部牵头、省民委、省文化厅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组织一批从事民族古籍研究的专门人士,选择或确定出相关专题,把不同的少数民族古籍中相同、相近或相关的论述汇集起来,加以编撰出版,成为可直接采纳使用的二次文献或三次文献。比如说可以编撰贵州历史上的《贵州民族地区农业管理》、《贵州民族地区社会管理》、《贵州民族风俗和宗教信仰》等。如果在资料详实、内容充足的情况下,相关部门还可以组织专业人员对收集和整理出来的民族古籍进行深度挖掘和加工,编撰以贵州的建置沿革、风俗物产、山川疆域、名胜风光、交通关隘、异闻轶事、人文故实为不同专题的书目、索引和文摘,充分挖掘民族古籍中的宝贵资料,提高贵州民族古籍的利用率和参考价值。比如说编撰《贵州少数民族古籍联合目录》、《贵州少数民族金石铭刻类古籍目录》、《贵州现存彝族古籍目录》等。

5 结束语

通过对贵州民族古籍的科学管理与开发研究,不仅可以使世界人民了解贵州各民族及民族地区建制沿革,也使我们看到了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奋发进取的历程、精神和独具其文化魅力的特色。这一切都将会在较长的时期中始终影响着我国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与建设。因此,对贵州民族古籍进行科学管理和开发研究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对未来提高贵州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也具有长远意义。

[1]省政府办公厅.贵州基本省情[EB/OL].[2013-12-21].http://info.gzgov.gov.cn/system/2013/06/18/012385008.shtml.

[2]罗丽丽,陈琳.新编贵州省古籍联合目录概述[J].贵州文史丛刊,2007,(4):87-89.

[3]贵州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贵州省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2013-11-11].http://www.huaxia.com/gz -tw/gzkx/2011/05/2408610.html.

[4]省民委.贵州省民族古籍收藏保护中心挂牌成立[EB/OL].[2013-12-24].http://www.gzgov.gov.cn/xxgk/bmdt/127651.shtml.

[5]罗丽丽,陈琳.新编贵州省古籍联合目录概述[J].贵州文史丛刊,2007,(4):87-89.

[6]杜再江.这一年,全省民族古籍工作再上新台队[N].贵州民族报,2012-12-26.

[7]国家民委文化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工作的实[EB/OL].[2013-12-04].http://www.seac.gov.cn/gjmw/zwgk/2008-02-04/1201572165269742.htm

[8]田苗,王丽.贵州省图书馆古籍库近4成文献遭虫蛀[EB/OL].[2013-11-07].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7/17/content_8558659.htm.

猜你喜欢
古籍贵州省贵州
贵州省种公牛站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天一阁文丛(2020年0期)2020-11-05 08:28:06
贵州,有多美
乡村地理(2019年2期)2019-11-16 08:49:28
不动产登记地方立法的思考——以贵州省为例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天一阁文丛(2018年0期)2018-11-29 07:48:08
沉醉贵州
乡村地理(2018年3期)2018-11-06 06:50:10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贵茶(2018年6期)2018-05-30 09:53:50
我与贵州茶一起
贵茶(2018年6期)2018-05-30 09:53:36
我是古籍修复师
金桥(2017年5期)2017-07-05 08:1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