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希亮
(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甘肃 平凉 744000)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并明确要求“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尤其是西北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不高,提升其整体素质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强西北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对促进农村教育发展和我国教育整体发展,对促进教育公平,均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近年来,由于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加之高校扩招,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西北农村地区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的现状已经改观,而且学历水平也普遍提高。据甘肃省教育厅,甘肃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关于2014年度全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情况的通报》,在督导评估的10县(市、区)中,合格学历教师占比:崇信县小学98.2%;合水县中学87.5%;平川区小学97.8%,中学76.5%;徽县小学94.9%,中学91.3%。其余各县(市、区)合格学历教师占比均为100%。而且,高校毕业生考取农村教师岗位的竞争十分激烈。例如,在《甘肃省2014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民生实事就业项目》考试选拔中,陇南市武都区需招考农村中小学文科教师4人、理科教师5人、音体美科教师8人,而报考人数分别为:73人、48人、125人,录取率分别为5.5%、10.4%、6.4%。陇南市宕昌县需招考农村中小学文科教师、理科教师及音体美科教师各1人,而报考人数分别为:9人、13人、12人,录取率分别为11.1%、7.7%、8.3%。以上情况似乎说明,农村教师队伍数量足,质量高,而且按照编制标准,农村教师是严重超编的。实质上,这种数量足只是表面富余。如果从实际教学工作测算,许多农村学校表现为教师紧缺。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现行的编制标准脱离农村实际,以及编制管理上的问题所致。我国西北农村地区,地广人稀,人口分布不集中,农村学校规模小但数量多,班额小但班级多。
同时,农村学校还存在着结构性缺人,学科分布不尽合理的现象。实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后,教师岗位设置、人事调配等权力全部归人社部门,各级教育部门在教师补充、调配方面的主导权被取消。教育部门无法按实际需求配置师资,教师配置的专业化程度难以保证。在西北农村学校,英语、信息技术、地理和音、体、美教师相对缺乏。尤其是偏远农村学校,在保证语文、数学开设之外,英语和计算机缺乏专业教师,而音体美课程基本上是由其它学科教师兼任。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当青年教师、中年教师和老年教师的比例为1∶2∶1时,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较为合理。这是因为中年教师经验丰富、年富力强,兼具了青年教师和老年教师的优点。通过“传、帮、带”,发挥中年教师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形成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避免教师队伍断层。在西北农村学校,中老年教师比例较高,教师队伍老化现象严重。许多教师应用教学媒体、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性和探索性活动的专业技能不强,获取教育信息的能力有限,教育科研意识淡薄,教育理念落后,缺乏改革创新意识。一些民办教师转正人员由于能力和年龄原因,对新课程、新教法难以适从。
近年来,城市中小学在招聘教师时,不但对学历有要求,而且对年龄有限制,这就使较低学历的中老年教师无缘补充到城市学校,由于编制所限,必然会减少高学历的青年教师补充到农村学校的机会。
由于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环节的缺失,教学实践环节基本落空,毕业生无法胜任一线教学工作,而且许多年轻教师敬业精神不强,工作态度不适合教师严肃认真负责的职业要求。现有师范类高校在专业设置和培养定位上没有做到低重心、厚基础,未能与农村教育有效衔接,许多毕业生虽然懂电脑会白板,但最基本的“三字一话”却不过关。
而且,大量非师范类毕业生涌入西北农村学校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以甘肃省为例,自2007年起开始实行统一招考教师,大量非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只要取得教育学和心理学合格证书,就可以报考教师。非师范类毕业生没有接受过系统、正规的师范专业教育,教学基本功缺乏,培训提高的任务非常艰巨,甚至一部分人员培训之后,仍不能胜任教学工作。
高校在课程设计方面和农村教育实际脱节,导致毕业生对农村缺乏认同感,对农村生活没有很好的包容性,猛地落地到农村,不适应,很迷茫。虽然高校毕业生考取农村教师岗位的竞争十分激烈,但是,一旦以教师身份就业,许多年轻人有走心无守心,不愿在农村学校长期扎根。
由于西北农村地区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福利偏低以及年轻教师找对象困难等原因,农村地区学校教师特别是中青年优秀教师总是想方设法调入城市工作。由于想进城的教师太多,许多地方采用公开招考的方式来选拔优秀教师进城。大量农村青年教师将考入城市学校任教作为事业成功的标准,有网友在平凉门户网站留言:“近年来我区城区学校每年都向农村学校招聘符合条件的在编教师,这极大的激发了农村教师干事创业的热情。”公开选拔农村优秀教师进城是一把双刃剑,虽然体现了公平、公正,然而,优秀教师被不断选拔进城,进一步加剧了西北农村优秀教师的流失。
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是为师之本。《学记》中指出:“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我国自古以来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都是“人师”重于“经师”,把对教师的道德要求放在首要地位,要求教师在道德上符合要求。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不满52岁,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留在农村服务的誓言,担任帕夫雷什中学这所农村学校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他的信念是:真正的教育者一定要和儿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意愿,要通向孩子的心灵。据统计,他一生发表了40多部专著,600多篇教育论文,将近1200篇文艺作品。要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激励广大农村教师爱岗敬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人师表、安贫乐教、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帮助和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针对目前教师队伍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教育、机构编制、财政和人社部门要重新核定学校编制及分学科应配备的教师数量,逐步实行编制实名制管理和城乡统筹的教职工编制标准。对寄宿制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等配备专职后勤服务人员,对农村边远地区、少数民族乡镇实行倾斜政策。坚决杜绝教师“在编不在岗”、随意抽调借调教师等现象。
建立和完善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机构编制和人社部门配合的教师补充机制。严格按照学科需求招录对口专业教师,防止盲目和重复聘用。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农村学校任教。畅通农村教师退出机制,让师德不合格、农村教育使命感缺乏、教育教学水平低的教师动态流出;通过加大对农村教师表彰力度,让师德高尚、有崇高使命感、能力强的农村教师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教师职称评聘涉及到广大教师的切身利益和职业认同感。在教师职称评聘时对农村地区予以倾斜照顾,适当提高中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设置正高,对符合条件的在职教师按时评审,对评审取得资格的教师及时按岗聘用,让农村教师在发展上有奔头。同时,对农村中小学教师中男性年满55岁、女性年满50岁并符合评审条件者,在评审中级职称时可不占单位岗位数额推荐晋升,并优先聘任。聘任的中级职称只在农村有效,以鼓励广大教师终身在农村任教。
健全农村教师培训体系,支持高师院校和地方教师培训机构建立多方合作的农村教师培训网络;整合传统教研和校本培训,鼓励农村教师研究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做中学、研中学、学以致用”;完善远程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系统。以改革措施激励和引导城市优秀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特别是激励城市优秀校长到农村学校任职,把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教育理念传送给农村学校。建立农村教师到城市名校进修学习制度,形成教师交流机制。
西北农村地区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它涵盖了我国基础教育的所有矛盾与问题。近年来,各高等师范院校在引进教师时,不但要求高学历,而且对年龄也有限制,这就使具有中小学工作经验的年龄较大的研究生无缘进入高等师范院校任教。各高等师范院校新引进的青年教师,绝大多数无中小学工作经验。高等师范院校青年教师作为中小学老师的老师,缺乏中小学工作经验,无疑不利于其专业成长。激励和引导高等师范院校青年教师到农村地区中小学支教1-2年,有利于师范院校青年教师和农村教育的共同发展。
大力加强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将之纳入各级财政教育预算;建立和完善农村教师津贴补贴制度,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规范绩效工资的分配工作,使绩效工资确实发挥激励广大教师“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的功能。同时,不断改善农村学校生活、卫生条件,建立农村学校教职工定期免费体检制度。
[1]唐松林,聂英栋.超编与缺人: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一大难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0):52-57.
[2]胡德海.教育学原理[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12):417.
[3]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8):750.
[4]薛二勇,杨小敏.新形势下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2013·中国教师发展论坛”会议综述[J].教师教育研究,2014(1):109-112.
[5]赖秀龙.区域性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政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