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武县水观乡大沟泥石流特征与治理方案

2014-04-07 13:14夏华宗
山西建筑 2014年3期
关键词:大沟堆积物沟口

夏华宗

(河北省地矿局国土资源勘查中心,河北石家庄 050081)

1 概述

大沟泥石流位于四川省平武县水观乡平溪村。沟域汇水面积约0.8 km2,沟长约1.7 km,平均纵坡降200‰。“5.12”地震前为低频泥石流沟,地震时沟道两岸斜坡遭到严重破坏,形成多处滑坡与崩塌,沟道内松散堆积物大量增加,总固体物源约19.93万m3,其中可移动物源约4.65万m3,泥石流发生频率急剧增大,并于2009年7月14日爆发泥石流。泥石流直接威胁沟口房屋、公路以及居民的生命财产。

2 泥石流形成条件分析

2.1 地质环境条件

大沟流域出露地层主要为寒武系邱家河组和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寒武系邱家河组地层岩性以板岩、结晶灰岩为主,节理裂隙较发育,表层风化严重。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为崩坡积、残坡积和冲洪积物,以粉质粘土夹碎石为主。

大沟流域处于龙门山构造带南坝逆断层的上盘,构造裂隙发育,岩土体破碎。该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0g,地震动反应频谱周期0.40 s,抗震设防地震基本烈度为8度。

该区域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主要接受大气补给,向沟谷排泄,有季节性泉水出露。

2.2 地形地貌及沟道条件

大沟泥石流地处四川省北部中山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最高点海拔1 537 m,沟口海拔1 190 m,相对高度367 m,汇水面积约0.8 km2。大沟沟道狭长,沟长约1.7 km,平均纵坡降200‰,两岸边坡坡度36°~60°。具备了集水和集物的有利地形。

2.3 物源条件

大沟内松散固体物源丰富,且分布较为集中,主要类型为崩滑堆积物源、沟道堆积物源和坡面侵蚀物源等三类。大沟发育4处崩塌和3处滑坡,均为地震后新增物源,主要分布于大沟两岸边坡,崩滑堆积物总量约16.43万m3,其中可移动物源约3.85万m3。沟道堆积物源主要为原沟内松散冲洪积物和2009年的泥石流堆积物,主要分布于流通堆积区,物源总量约2.50万m3,其中可移动物源约0.50万m3。“5.12”地震后,斜坡结构为松散,水土流失严重,形成两处坡面侵蚀物源区,固体物源总量约1.00万m3,其中可移动物源约0.30万m3。总固体物源约19.93万m3,其中可移动物源约4.65万m3。

物源往往要分多次参与泥石流活动。沟床堆积物参与泥石流活动的方式主要为揭底冲刷,在泥石流运动过程中,随着沟道纵比降和宽度的变化,有的地段发生水沙分离,必然有部分固体物质沿沟道发生堆积,而不会冲出泥石流沟;在暴雨发生时,地表径流将坡面侵蚀物源冲入主沟道,并携卷或冲刷沟床堆积物,同时形成的泥石流又对两侧残坡积物进行冲刷和侵蚀,从而形成泥石流。

2.4 水源条件

该泥石流所在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07.6 mm,年最大降雨量为1 155.4 mm,降雨主要集中在6月 ~9月,约占全年的70%。大沟流域为一条间歇性溪流沟,洪峰最大流量约9.0 m3/s,汇入沟口的平溪河。大沟流域沟道狭长,坡降大,暴雨时,可以短时间内形成突然性大量来水,沟内水动力强大,冲蚀和携带固体物质的能力强,大气降雨能够为泥石流形成提供充足水源,易诱发泥石流。

3 泥石流基本特征

3.1 危害及危险性分析

泥石流具有突发性,来势猛、破坏力大,直接威胁沟口居民、房屋以及公路的生命财产。由于沟口平溪河携带能力较小,不能完全将泥石流冲出物携带走,当发生泥石流时,可能堵塞平溪河或促使河流改道,造成河水上升淹没上游区域。2009年7月14日的泥石流,直接冲击沟口居民及公路,冲出量为0.4万m3,淤积高度达2 m,冲淤范围约0.01 km2,冲毁房屋8间,沟内及两侧植被80%遭到不同程度破坏,造成水土流失严重。

3.2 泥石流类型

大沟泥石流地震后在暴雨激发下发生过一次,冲出固体物质0.4 万 m3,固体物质粘性颗粒含量较高,重度在1.7 t/m3~1.8 t/m3。结合现场勘查和综合分析,为暴雨诱发型—沟谷型—中型—粘性泥石流。大沟泥石流震前为低频泥石流,震后频率大大增加。

3.3 泥石流冲淤及堆积特征

形成区以冲为主。由于物源区地形陡峻,径流强烈,冲刷形成的松散物质很快汇入沟床成为泥石流的物源。具体表现为水土流失、坡面溜滑等。

流通堆积区以淤积为主,局部冲刷。因地形突然变得开阔和沟谷纵坡变缓,泥石流物质便停淤下来形成沟道堆积物,同时局部地段也有一定的冲刷痕迹。2009年发生的泥石流在流通堆积区的平均淤积深度在3 m左右,局部地段达6 m。沟道堆积物又是新的泥石流物源。

泥石流堆积物主要表现为三个特点:1)总体土石比较小,细小颗粒(特别是沟道浅部的)大部分被洪水带走,而将粗颗粒物质留于沟道内所致;2)不同沟段的颗粒特征存在明显差异。沟道宽缓处水力条件差,以淤为主,土石比较高;上游段、狭窄处以及纵比降相对较大段,水流较急,以冲刷为主,土石比较低;3)从堆积扇和沟道堆积物现状来看,新老堆积物界限明显,新堆积物覆盖局部老堆积物,且呈后退式发展。

3.4 泥石流易发程度分析与评价

根据泥石流沟域基本特征和参数,按照DT/T 0220-2006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附录G“泥石流沟的数量化综合评判及易发程度等级标准”,大沟泥石流易发程度评分为109分,判定该泥石流属易发型泥石流。

3.5 泥石流发展趋势分析

根据大沟泥石流的特征,主要从沟道发展趋势、物源储备及积累速度和生态地质环境变化三方面考虑。

1)泥石流沟道发展趋势。大沟上游沟道狭窄,中下游震后沟道两侧岸坡不良地质体发育,随着震后泥石流物质在沟内不断淤积,近期内大沟中下游将处于不断淤积抬升的趋势。

2)泥石流物源储备和积累速度。震后大沟泥石流的物源较为丰富,在暴雨洪水作用下,沟道内及两侧残坡积堆积物、不良地质体及其堆积体和沟道堆积物易被携带进入泥石流沟道,成为泥石流物源。泥石流的发育和发展还可能在沟道岸坡诱发小型崩滑体(群),为泥石流的发育提供更多的固体物源。从大沟流域的现有环境条件来看,主沟泥石流物源的积累速度相对较快。

3)泥石流小流域生态与地质环境变化趋势。“5.12”地震后,大沟内植被覆盖率下降,植被恢复缓慢,生态环境还非常脆弱,沟内不良地质体发育。随着泥石流的进一步发育,如不采取合理措施,沟内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也将进一步恶化,加剧泥石流的发育。

综上所述,泥石流有继续发育和发展的有利条件,若不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综合治理,泥石流还会继续发展,且规模和危害还可能将进一步扩大。

4 泥石流防治工程技术方案

4.1 总体治理方案

该泥石流成因为地震后表层结构松散,不良稳定体发育,形成大量的松散物源,在强有力的水力条件激发下形成。大沟为单沟泥石流,下一级河沟为季节性河流,携带能力差。综合考虑,适宜采用拦挡和稳定物源的治理措施,在上游和沟口各设置一道拦挡坝。

4.2 防治技术方案设计

1号重力式拦挡坝的结构设计:坝型为浆砌块石重力式拦挡坝,拦挡坝的有效高度为8m,坝顶高程为1 308m,基础埋深2m。坝顶轴线全长 38.23 m,宽 3 m,上游坡面为 1∶0.6,下游面坡1∶0.2,在坝顶偏水流方向设置溢流口,溢流口宽度为12 m,深度2 m。在拦挡坝坝体上设置排水孔,排水孔布设在溢流口坝段中部,设置3排排水孔,孔高0.6 m,宽0.8 m,排水孔之间横向净距1.5 m,纵向间距为2 m。

2号重力式拦挡坝的结构设计:坝型为浆砌块石重力式拦挡坝,拦挡坝的有效高度为5m,坝顶高程为1 240m,基础埋深2m。坝顶轴线全长28.17m,宽2m,上游坡面为1∶0.6,下游坡面1∶0.2,在坝顶偏水流方向设置溢流口,溢流口宽度为5 m,深度2 m。在拦挡坝坝体上设置排水孔,排水孔布设在溢流口坝段中部,设置2 排排水孔,孔高0.8m,宽0.6 m,排水孔之间横向净距1.0m,纵向间距为1.6 m。

副坝的结构设计:防止泥石流过坝后冲刷坝基,此外,在两道拦挡坝下游水平距离为10 m处各设置一副坝,有效高度1 m,上游坡面为 1∶0.6,下游面坡 1∶0.2,基础埋深 2 m。

4.3 防治工程方案评价

1号和2号重力式拦挡坝库容量分别为2.93万 m3和1.85万m3,总库容量4.78万m3,该设计满足规范要求。同时稳定沟道堆积物源、回淤以后稳定坡谷,减少物源补给量和延缓补给速度。结合大沟泥石流特征和当地实际情况,采用拦挡坝进行固源技术可靠,治理后可保护沟口威胁对象,该治理工程总费用约140万元,工程投资小,经济效益明显。

5 结语

1)大沟泥石流属于暴雨诱发型—沟谷型—中型—粘性泥石流,为易发型泥石流。该泥石流物源丰富,主要来源为不良地质体、沟道堆积物和坡面松散物,总固体物源19.93万m3,可移动物源4.65万m3。降雨量丰富,沟谷狭长,能够提供集水集物的有利地形。暴雨时,能在短时间提供突发性来水,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水源条件。

2)治理方案以拦挡为主,设置两道重力拦挡坝,总库容量4.78万m3,将可动物源堵在大沟内,避免了该泥石流的发生,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该方案技术可靠、经济合理、易于施工、对环境扰动不大。

[1]王 璨.泥石流的危害及防治[J].山西建筑,2012,38(7):56-57.

猜你喜欢
大沟堆积物沟口
福岛第一核电厂1号机组安全壳内堆积物结构复杂
沟口雄三的中国社会主义历史基体论述评
织金县大沟村:40年的“断头路”修通了
沟口
《金阁寺》中“斩猫”与“纵火”的内在关联探寻
盐岩储库腔底堆积物空隙体积试验与计算
兵地融合谱新篇
新疆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墓地和遗址
FoxO1-DNA复合物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柴油机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内部堆积物的评价——堆积层的特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