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22)
广西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地处两广丘陵西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终年温暖,雨热丰沛,为华南地区重要的粮、糖、油料产区。全区国土总面积23.67万平方千米,总人口5369万,辖14个地级市,109个县(市、区),1324个乡镇,14375个行政村,农业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64%。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全面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民生活明显改善。但随着农村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农村生产与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以及受传统生活方式与习惯的影响,全区农村环境问题日渐凸显,特别是农村生活污水的“无组织”随意乱排既造成当地村庄村容村貌的严重破坏与污染,又浪费损耗掉大量的宝贵“污水”资源,直接影响着广大农村居民的生存环境与身心健康。因此,加强农村生活污水的收集与治理,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严格控制农村生活污水污染,加快实现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已成为广西乃至全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紧迫的重大任务。
2010年以来,国家和自治区相关部门与市、县(区、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等加大了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源的治理力度,特别是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投入的持续增加与扩大,使全广西自治区广大农村生活污水在一定范围内和程度上得到了有效治理,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但就全自治区14375个行政村而言,其中大多数村庄仍无任何污水集中收集与处理系统,农村生活污水随意倾倒与排放,以及许多分散式畜禽养殖污水与排泄物不合理的处置等均加大了农村生活或生产污水的污染形势与范围。走进不少县(市、区)基层农村村庄,整齐化一的新房一座座,笔直漂亮的街道一排排,但却无任何污水收集渠道或管网。那种“屋内现代化,院内清洁化,院外脏、乱、差”的现象还较为普遍与常见,以往长期形成的那种“污水靠蒸发”的陋习依然是众多村庄生活污水排放与处理的唯一形式及出路。
截止2013年,广西5369万人口中,其中农村人口达3436万,占全区总人口64%。据全区109个县(市、区)农村生活污水调查情况估算,全区14375个行政村,3436万农村居民生活污水日排放总量为110.2万吨,其中经济发展较快、农民收入较高的南宁、柳州、桂林、梧州、防城巷等地农村生活污水排放总量较大,约占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排放总量的70%;河池、百色、贺州、崇左等市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一般的县(市、区)农村生活污水排放总量较小,仅占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的30%。与此同时,农村地区地域宽阔,地理环境、气候等差异,其污水排放量显著不同。据对全区23.64万平方公里市域范围内农村海拔分布情况的调查统计,其居住在平原或海拔较低的村庄农村居民的生活用水与污水排放量,明显高于山区或海拔较高的农村,约占整个区域农村地区生活污水排放总量的78%以上。调查还显示,大部分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呈不连续状态即排放量一天当中早晚比白天大,夜间排放量较小,特别是做饭时间的污水排放量达全天最高峰,为平时污水排放量2-3倍。另外,据全区农村生活污水调查显示,其生活污水的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生活饮食起居的厨房、洗涤、洗澡污水。二是人畜排泄便水和卫生洁具排水。三是部分家庭农村果副加工业的生产用水。四是少数农村居民营业性餐饮如农家乐等服务性行业排放的污水。同时,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亦随季节或时段不同而异。其生活污水水质也常呈现出变化不稳、成份差异等现象。全区广大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含有机物质、氮、磷等营养物质以及悬浮物、病菌等污染物成分。据监测分析,全区较典型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水质趋向一致,通常PH为7~8.2,COD为350~500mg/L;BOD为300~400mg/L;SS为150~200mg/L。同时,在广西部分农村地区不少村庄已形成了生活用水的串级或多次使用,因而具有农村生活用水较节约、排放量少和排放浓度偏高等局部特征。
从2005年广西在全区推进农村生态示范创建至今,特别在2011年开始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以来,其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与利用进展仍较为缓慢,收效亦较甚微,究其主要困难与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村庄居民居住分散,污水收集困难,集中处理难以实施。在全区14个地级市的109个县(市、区)农村平原地区几乎均无生活污水吸纳、收集,输送管网(道)系统。即使是一些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庄,其在生活污水源头收集的管网或沟渠方面亦或简单,甚或雨污合流,极不利于进行污水集中处理;二是缺乏统一规范的污水处理模式和工艺设计,特别是对多数村庄生活用水量,污水产生量与排放量、污水收集率、污水排放浓度以及不少村庄因人员外出打工、流动,季节差异等具体实情实况掌握的不准确、不详细等均致使已建成投入运行的各类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花钱不少,效果不好,管护难搞,长效不保”,从而滑向了“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特别是对已建成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后期的运营与维护工作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工程项目竣工验收交付村委会后,成为了“设计施工单位不管,村委乡镇政府不管,村庄村民亦不管”的“三不管”工程。凡此种种,既降低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成效,又对本已十分艰难推进的污水处理陡增了新的困难与“变数”。
实施农村地区水污染控制与生活污水的处理及利用是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提升广大农民群众健康幸福指数的一项重大举措。因或限于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或限于时下农村集体经济的窘况,亦或限于农村居民意识与觉悟程度,更或限于整个社会对农村地区支持与扶助的不够,从广西农村生态创建与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多年的实践中不难看出,因数千年生活方式与习惯使然,广大农村农民对加快致富和不断提升幸福指数往往有着较快较大的追求与期待,但却面对如何选择适宜的方式或途径去实现这一美好目标与愿景时则缺乏明晰、正确和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加之社会化的宣传与教育、引导与扶助的不到位,使得农村地区“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等传统思维与习惯还很根深蒂固,集中体现在对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与利用工程“观望、等待、依赖”甚至“消极、抵触,反对”等不正确的认识与现象还很普遍,其中仍不乏在较为富庶的农村地区亦如此。许多已建成投入运行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不能很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效果,便是其有力的佐证。
据调查统计,在广西14375个行政村中,绝大多数村庄建设规划严重滞后,其相关基础设施规划与相关专项规划更为空白。全区农村极少有超过十年以上的建设发展规划。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各项基础建设规划,特别是农村地区生活污水治理基础设施规划的不协调和不同步,即给广大村庄生活污水的收集、污水处理设施的设计、施工,污水处理后的出水水质的排放标准以及各级政府部门资金投融资机制和工程建成后的运行与长效管理等方面,带来着种种不利的“诟病”与影响。同时,又因缺乏“工程投资少、处理效果好、运行成本低”的成熟技术与工艺,导致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在设计施工方面,工程技术规范和设备安装技术规范,以及试运行与正常使用运行技术规范等“空白”,造成不少设计施工单位在设计规划方案中就无规范的工艺结构图与设计参数,亦无明确的污水收集设计、工程施工和设备安装等较详尽规范的技术文件,从而致使部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无法满足或“适应”当地村庄实际污水处理的需要,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样子工程”。另外,目前农村地区生活污水排放与回用标准的滞后,也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农村水污染控制与污水处理及回用进程。就广西而言,至今尚无任何农村生活污水排放与回用标准,更不能奢求一部可涵盖适应全区地理、气候、土壤、植被和农作物的“地方标准”。
广西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根本原因是受限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为低下与落后所致。在全区109个县(市、区)中,大多数县、市(区)极为有限甚或捉襟见肘的财政收入很难承受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及长期运行费用。从2011年开始实施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其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资金主要还是依靠中央和区级财政支持,市或县两级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基本无法支付已允诺的地方配套资金,更有甚者即中央和区级拨付的资金还不能够全部有效地投入到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当中,基本上成为了一种“上面给多少钱,下面干多少事”的状况。无疑,中央和地方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不到位,既影响了广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利用的健康长效发展,又在相当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群众实施污水处理的积极性。另外,农村地区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与利用的长效管理机制的不健全,亦使得广西许多县、市(区)已实施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村庄“重建设,淡管理,轻运营”,导致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处理亦“流于形式,走入误区,缺乏实效,失信村民”,从而致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成果大打折扣,收效甚微。
广西历来为全国重要的粮、糖、油生产基地之一,其广大农村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和新农村建设如何将直接影响着全区经济社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因此,各级政府和各相关部门务必要充分利用多种新闻媒体和宣传教育平台,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舆论化宣传,科普教育和法制教育,积极引导全区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村农民群众真正树立起生态文明观念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以有效地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尤其是参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与有效利用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努力营造广大农村直至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农村水污染控制与污水资源化的浓厚氛围,以加快全区农村地区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程的全力推进。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与利用是农村地区一项重要的综合性、系统性和长久性的重大工程,更是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攻坚工程。因此,为确保全区广大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处理与利用工程顺利和有效的开展起来,并发挥出应有的长久效益,就必须加强组织,强化领导,确保各级政府和各相关部门重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各市、县两级政府要按照污水处理工程“工作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责任化,责任具体化”的要求,层层分解,件件落实到相关部门、乡镇和村庄。同时,要有效地整合各级政府和各相关部门的有限资源,主动的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有机地衔接,即与发展“一村一品”相结合;与实施农村“三个全覆盖”相结合;与扶贫开发项目相结合;与发展循环经济相结合和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真正建立起“政府牵头,部门推动,项目集中,资金捆绑”的工作机制,并牢牢地抓住项目,资金,技术,人才和责任制等关键环节,落实好中央和区政府“以奖促治”政策,优化市、县级公共财政支出结构,整合各类涉农项目和资金,切实加大对全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与利用工程项目的倾斜与支持。
广西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地形地貌多样,区域土壤与气候差异极大,农耕及农业生产方式与生活习惯不尽相同,其14375个行政村,31200余自然村经济发展与经济状况极不平衡。因此,必须要从长远出发,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宜地结合全区各县(市、区)、乡(镇)、村庄的特点,兼顾各农村之间的差异性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科学合理规划,分阶段梯次推进。首先,要优先考虑到广大农村自然与经济条件,分门别类地选择适应农村地区的污水收集处理模式。一是地处城镇或工业企业附近的村庄应就近接入其城镇或企业污水处理厂管道,纳入城镇或企业污水处理厂统一收集处理,使其具有良好的污水处理效果及长期运行管理保障。二是对农村地区居民较密集的集居区、规模较大、经济条件较好的中心村,连片村或单个行政、自然村采用建设配套管网收集系统,将农户产生的各类生活污水进行集中收集,统一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处理村庄居民生活污水,既可收到减少污水收集管网铺设长度、降低施工难度,缩短管网建设费用和实施有效管理,降低维护费用以及处理后的污水全部实现资源化的目的。三是对村庄布局分散、规模较小、地形复杂、污水难以集中收集的村庄采用联户或独户收集,分散处理的方式处理其生活污水,可发挥其村庄生活污水处理的“布局灵活,施工简单,建设运行费用低廉,易于管护等成效。其次,在全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与工艺的选定方面,既要遵循建设部和环保部等有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指南,又更要着重兼顾各乡镇村庄经济承受能力、技术合理水平和当地地理与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等实情,坚持“简单实用,易于管理、处理效果稳定”的处理原则,在满足农村地区达标功能或污水回用等要求的前提下,采用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简洁实用,工程建设投资少,操作管理简单方便,维护保养简单,长期运行费用低廉等处理技术工艺,从而收到“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成效。考虑广西自然地理气象气候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为确保农村污水处理的最佳效果与污水再利用的需求,建议在全区农村地区宜采用“生化—生态处理”工艺,即“AOE”综合工艺,以达到较好的处理生活污水与充分利用污水资源的双重目的。至于具体县(市、区)适合不同乡镇村庄的处理技术工艺的选择,如A/O技术、净化槽、生态湿地、生物滤池、净化沼气池,土地渗滤则应在相关工程设计人员深入当地村庄,充分调研之后方再确定。
据对广西已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村庄统计,目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资金大都为中央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专项财政资金和区、市、县地方政府应下拨的配套资金以及村庄开展国家级与区级生态文明村创建的补助或奖励资金,其相对于全区广大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处理的需求而言,不啻为车水杯薪。因此,区、市、县三级政府都应根据中央《关于实行“以奖促治”,加快解决突出农村环境问题实施方案的通知》,充分发挥中央财政资金的积极引导作用,加快建立以地方各级政府为主导,农村集体、工商企业和社会多元化的农村环保投入机制,并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制,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大胆整合各种财政资源,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切实加大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投入与支持力度,确保全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的正常进行。同时,在借鉴参考国内外,特别是浙江、江苏和湖南等省、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成功做法和成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全区广大农村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心村庄建设等要求与实际情况,从全区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状态,功能区化定位,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要求以及土壤、植被、农作物、气候和区域环境容量,污水排放标准可达性,污水回用最低标准要求、污水处理工程长效稳定运行可靠性与可操作性等多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对比,以加快推动全区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处理与再利用地方标准的早日出台。此外,为确保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市、县两级政府要研究出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长效运行管理保障机制,尽快制定出相应的规范、政策和管理办法,确保在全区统一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相应标准的前提下,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项目的设计、招标、设备采购、施工、调试、监测、竣工验收到运行、管护等流程具有相对应的各种可操作性的工作规范,真正破解“重建设、轻管理、无长效”难题,切实使全区广大农村村庄生活污水治理状况得到根本改善,污水处理与再利用综合成效得以持久巩固和拓展。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与再利用是广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全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突出热点与难点,它事关着全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成败与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的核心。通过上述分析与讨论,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为了使全区农村生活污水得到科学合理、适宜长效的治理与再利用,并确保全区广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真正做到 “处理工艺简单可行、处理效果稳定持久、建设运行费用低廉、操作管理维护方便”,进而实现全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高效、有序和稳定运行,切实发挥出污水处理设施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中的最大成效,就必须切实加快市、县、乡各级政府与各相关部门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加大社会化的宣传引导,不断增加必要的各类投入,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建立与完善相关管理机制与奖励考核办法,以加快推进全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与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的健康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生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N].北京:中国环境报,2012-12-14.
[2]夏训峰,等.农村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政策评估[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3.
[3]贾运林.生态乡村创建的广西路径[J].环境经济,2013(1-2).
[4]财政经济建设,等.农村环保专项资金管理参考手册[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2011.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