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综述

2014-04-07 10:44:24李箫童魏智勇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4年5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环境研究

李箫童 魏智勇

(内蒙古师范大学,呼和浩特 010010)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使得自然资源及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21 世纪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高等院校是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重要阵地,在高校中开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进而推动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全社会的普及。因此,高校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分重要。

为了总结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研究成果,揭示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本文对通过中国知网查阅到的1993年到2013年二十年间的文章及其他相关著作进行了分析。

1 文献年度数量统计

选取1993-2012年这20年作为检索时间范围,以“高校环境教育”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精确检索,共得相关论文116 篇,其中学术期刊论文103 篇,优秀硕士论文10 篇,报告类论文3 篇;以“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为关键词进行精确检索,共得相关论文13 篇,其中学术期刊论文12 篇,报告类论文1 篇;以“绿色大学”为关键词进行精确检索,共得相关论文282 篇,其中学术期刊论文250 篇,优秀硕士论文23 篇,博士论文2 篇,会议论文7 篇;通过检索统计,初步得到关于高校中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的初步分析结果。

统计显示,我国关于高校环境教育的研究的论文数量在2001年之前较少,自2001年开始,论文数量有所增加,2005年后,相关研究的论文数量呈现大幅增长态势,通过检索发现,相关文章在2006年有10 篇,2007年12 篇,2008年8 篇,2009年10 篇,2010年至2011年均有14 篇,2012年15 篇,这说明,高校环境教育研究在2005年后快速增长,至今已有了较大发展;我国关于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论文数量总体较少,在2005年之前文章数量几乎为零,2005年之后,相关论文开始出现,并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2005年检索到的论文数量最多,达到了4 篇,2006年至2012年间,每年均有2篇相关论文;我国关于绿色大学的论文数量总体较多,2000年之前论文数量不多,自2000年后论文数量逐渐增加,通过检索发现2000年有19 篇,2001年23 篇,2002年14 篇,2003 和2004年均有17 篇,2005年和2007年均有15 篇,2006年14 篇,2008年后相关论文数量出现快速增长,08年至2011年间,每年的论文数量均有20 余篇,其中2010年论文数量达到40 篇。这些数据说明,近年来,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关研究越来越多,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在今后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 国内外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现状

2.1 国内研究现状

根据文献查阅与整理,笔者认为国内关于高校中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成果可归纳为以下六类:

(1)揭示高校中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存在的问题研究:

印卫东在《我国高校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认为,我国高校环境教育存在专业型环境教育与普及型环境教育的失衡,环境知识教育与环境情感,伦理教育的失衡及环境教育的跨学科性没有得到凸显等问题[1],王霞在《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问题与对策》一文中认为相邻学科没有成跨学科的整体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高校内由领导至教师普遍缺乏环境保护意识,高校的组织结构缺乏整体性和集中性等是我国高校目前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2],毛程锦在《提高大学生可持续发展实效性的研究》一文中提出目前我国高校中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存在学校教职工可持续发展意识不强,可持续发展教育投入不足,学科壁垒使可持续发展教育处于不利地位,组织管理问题阻碍可持续发展教育前进的步伐等[3],刘静玲,杨姝文在《我国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展望与实施途径》一文中指出目前我国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存在课程设置学科综合性体现不够,开展环境教育的内容形式单一,非专业环境教育知识普及不理想等问题[4],李静在《关于完善我国高校环境教育的若干思考》一文中认为,高校环境教育中存在环境教育的目标不够明确,环境教育尚缺乏系统合理的课程设置,环境教育途径单一,形式呆板,缺乏完善的环境教育等问题[5],于吉顺在《绿色大学的研究与探索》一文中提出,目前我国绿色大学建设存在理念不完善,缺乏系统建设,缺乏绿色文化使命的认识,缺乏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等问题[7]。

在这些文章中,学者对目前我国高校中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不同的分类与总结,笔者认为可将目前高校中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为以下几点:高校中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体系没有建立,高校组织结构的束缚和拒绝变革,环保事业队伍中师资力量匮乏缺乏人才,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较薄弱等。

(2)关于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在促进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研究:

刘燕在《对高校环境教育的重新认识及定位》一文中认为环境教育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6],阮俊华在《对高校环境教育的重新认识及定位》一文中认为高校环境教育应通过个体或集体在环境知识,技能,意识和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形成自觉保护环境的素质[7]。此外,相关文章还有刘建萍的《科学发展观背景下加强高校环境教育的思考》,赵静的《论低碳时代高校的环境教育》等。

综上所述,大部分学者都认为高校中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促进和谐社会建立的重要保障及良好途径,大学生作为环保事业的主力军,应加强对他们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建立。

(3)关于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的研究:

祝怀新在《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认为,环境教育的目的是对受教育者传授有关环境与发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激发他们的环境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与道德感,从而以有益于环境的行为模式积极参与到保护与改善环境,解决现实环境问题的活动中,为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做出贡献[8]。盛建荣在《高校环境教育的思考》一文中认为高校环境教育应从知识,技能,意识,态度,参与等五个方面为目标,培养大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与素养[9],王土贵在《论高校环境教育的意义,目标及途径》一文中指出,高校环境教育应实现的目标主要有: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加强合作理念和责任意识等[10]。

笔者认为,关于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研究文章较少,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为教育的展开指明方向,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再深化,更加全面的概括出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将要达到的目标。

(4)关于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课程体系研究:

郝卫金在《高校环境教育课程组织模式与实施》一文中认为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综合素质,应从规划,设计,决策等源头上解决问题,应普及渗透课程组织模式,保证单一学科课程组织模式,并配以其他灵活的方式来进行[11],陈云嫩在《高校环境教育体系的构建》一文中提出一个完整的环境教育体系课程应由公共必修课与限制性选修课,学生自由选修课程或各种形式的讲座,隐性环境教育课程,课外实践与研究活动等四个部分组成[12]。

此外,相关的文章还有:苟帅的《普通高校环境教育公共必修课建设的重要性》,吴井水的《全面推进高校环境教育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李庆召的《新形势下构筑国内高校环境教育体系的可行性研究》等。

综上所述,对实施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研究,大部分学者意识到建立科学系统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体系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建立了这样的体系,才能更加有效地向大学生传递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促进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

(5)促进高校中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方法研究:

魏智勇教授在《以培养绿色师资为抓手,积极引领生态文明建设》一文中指出,高校应构建绿色课程体系,把生态环境类课程列为必修课,同时应加强大学绿色校园建设,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校园环境建设中[13],刘怀如在《高校环境教育中促进公众有效参与途径的探讨》一文中认为可以通过拓展宣传普及环保知识渠道,深化环保考察实践研究活动等方式在高校中开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14],姜霄在《高校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一文中指出高校应加强师资建设,开设相关专业课程,成立环保组织和建立可持续发展教育信息资料室等[15],叶凯贞在《关于高校环境教育的思考》一文中认为高校应从创新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氛围,改革考核方式,培养综合能力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环境教育[16],李红卫在《我国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探讨》一文中提出应加强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把培养民族精神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教育结合起来,把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在相关课程中讲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教育内容[17],缪瑞在《从建设友好型社会谈高校环境教育》一文中,从建设友好型社会与高校实施环境教育的联系出发,指出在高校中实施环境教育是促进友好型社会建立的有效途径,并提出将环境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普及高校环境教育,加快环境教育教材建设,注重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养,选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社会资源丰富环境教育内容等措施[18],梁礼明在《论加强高校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一文中指出高校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优化环境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师资队伍,加强教材建设,发挥校园环境教育功能等措施[19],李久生在《论创建绿色大学》一文中提出整体设计,确定校园总体规划;改建结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建设生态校园,良性互动;发挥创建整体效益等建议[20]。

在这些文章中,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促进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方法,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方法:建立完整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体系,注重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结合与渗透,加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材建设,高校应加强组织领导与统一规划等。

(6)关于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评价模式研究:

魏智勇教授在《中小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一书中指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评估是依据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按照评估指标体系,对教育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工作能力,水平和效益进行系统调查,做出价值判断,为改进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工作,为下一步教育改革方案的完善和调整提供依据的过程[20]。韩冰霜在《高校环境教育及其评价模型研究》一文中根据国家相关文件及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通过德尔菲法建立了高校环境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较全面的概括了高校环境教育的各个方面,并根据文章研究的成果,重点加强了对环境意识方面的考评[21],王宁在《高校环境教育教学评估的实践与思考》一文中指出高校学生环境教育的教学环节中,教学评价工作是运用检查手段,对已完成的教育行为进行鉴定和评估[22],陈建平在《绿色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研究》一文中通过理论分析、专家咨询、公众参与等手段,从原始数据中筛选出评价信息,进而确立评价指标,经过对有关指标的调查分析,最终确立二十八个单项指标做为绿色大学的评价指标,然后应用德尔斐法(Delphi)、层次分析法(AHP)、隶属度函数等分析计算方法,得出各类指标权重以及综合评价指数,进而构建了绿色大学评价指标体系[23],刘丹平在《高等院校“绿色大学”评价层次分析模型》一文中认为,绿色大学评价应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使用相对统一的标准和适当的权重,方便指标体系进行量化运算,同时反映各指标的地位和作用,提高评价工作的针对性和评价结论的客观性。

笔者通过对文献分析发现:关于研究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评价模式的文章比较丰富,从多角度介绍了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评价模式。

2.2 国外研究现状

1972年,斯德哥尔摩宣言指出了高等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24 项关于达到环境的永续性的指导原则,其中第19 项原则提到从中小学到成人阶段均需环境教育,延续斯德哥尔摩宣言的理念,第比利斯宣言提到了希望一般大学在工作方针中能够思考环境与永续性的议题。

刘猛,龙怀定在《国内外“绿色”大学简介》一文中指出,美国与与加拿大是绿色大学最早实施的地区。1990年,美国塔夫特大学举行“大学在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角色”国际研讨会,该会议签署了塔罗里宣言,宣言指出“大学的领导者必须提供领导地位并支持动员国内及国外资源,如此才能使大学能够应付突来的挑战”,“大学在教育,研究,政策形成与信息交换各方面,均扮演了重要的领导角色,可以促成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塔罗里宣言在促进高校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起到重大的作用,1991年,加拿大举行了“为了可持续发展的大学行动大会”,并发布了《哈利法克斯宣言》,要求高等教育机构大大加强对跨学科工作的重视,1993年3月,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校园绿色化工作提出觉知,效率,平等,合作和自然系统等五大指导原则,强调着眼于社会,环境,生态与政治议题方面的全面可持续发展,1994年,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进行了绿色大学的前驱计划,提出了绿色大学计划的七大基本原则,包括生态系统保护,环境正义,污染预防,坚实的科学与数据基础,伙伴关系,再创大学的环境管理与运作和环境可计量性,同年,康奈尔大学的“绿色校园”计划强调从校长到学生人人参与,每年至少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可持续展览,英国在1997年成立了“高等教育委员会”,拟定了关于高等院校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策略,强调环境管理系统中的持续改善,并开发了针对环境,社会与经济的评量指标[23]。

1992年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举办了地球高峰会,会议通过了21 世纪议程,该议程的第36 章指出“我们的世界需要灵活的和有适应性的劳动力,能够在向可持续社会过度时面对日益增长的环境和发展问题及各种变化,各国应当为学校和大学毕业生建立培训规划,帮助他们实现可持续的生活”,1992年6月3日至14日联合国环境发展会议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发表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即地球宪章,宪章指出“应调动全世界青年人的创造性、理想和勇气,形成一种全球的伙伴关系,以便取得持续发展和保证人人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周密,陈晓剑在《中国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效用研究》一文中提到,1993年,在英国韦尔斯举行的第十五届联邦大学协会研讨会中颁布的斯温席宣言明确号召,为了高校探索,确立和传播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一个清晰理解,要把可持续发展与各个学校的宗旨结合起来,在地方,国家和全球层次对可持续发展原理进行更加恰当的解释和实践[24]。

1994年欧洲大学协会发布《哥白尼宪章》,明确大学有责任进行环境文明的宣传与推动环境伦理实践,1997年,希腊政府举办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与社会研讨会,会后发表了萨罗尼加宣言。

蔚英东,王民在《亚洲绿色大学建设与实践》一文中提到,在亚洲国家中,2006年京都大学开始编制目的在于评估环境影响加强环境管理的环境年报,2007年京都大学出台实验环境行动手册,重点集中在如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上,2008年韩国首尔大学签署了《首尔国立大学可持续发展宣言》,决定决定实施首尔国立大学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方式[25]。

通过斯德哥尔摩宣言,第比利斯宣言,塔罗里宣言,哈里法克斯宣言,二十一世纪议程,地球宪章,京都宣言,斯温席宣言,哥白尼宪章,萨罗尼加宣言,乌班图宣言等一系列宣言及措施的颁布,国外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教育逐步确立起来,伴随着绿色教育实践的进行,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研究迅速发展并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及地区的关注与重视。

3 高校中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高校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起步较晚

通过文献检索分析,2000年之前,高校中环境教育的相关文章并不多,在2000年后相关研究的文献数量才逐渐增多,在2005年以前关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相关文章数量也较少。到2005年后高校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研究层面逐渐扩展开来,从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现状,教学方法,作用,目标,到评价模式等方面都有所涉及,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才取得了较大发展。

3.2 高校中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内容不够深入

何梅在《地方高校环境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中指出应从制度建设上注重对高等学校环境教育提供有力支撑,地方高校推进环境教育体系建设,促进环境教育的深化必须加强保障机制和法律机制的建设[26]。建立什么样的保障机制呢?从哪些主体进行保障机制的建设呢?笔者认为这些都可以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进行更加全面细致的论述。

3.3 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较少

通过文献查阅发现,研究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现状,方法及评价模式的文章较多,而研究课程体系建设的文章则较少,例如搜索近20年的相关文献,有关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的仅有郝卫金在《高校环境教育课程组织模式与实施》,陈云嫩的《高校环境教育体系的构建》,苟帅的《普通高校环境教育公共必修课建设的重要性》,吴井水的《全面推进高校环境教育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李庆召的《新形势下构筑国内高校环境教育体系的可行性研究》等文章,而研究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现状,方法及评价模式的文章则有百余篇。笔者认为应从更多角度对高校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进行论述,扩展并深化课程体系的内容。

4 几点建议:

(1)提高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意识,促进高校环境与可持续教育的理论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与制约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崭新的发展观,它的一个最重要观点是:今天的发展,不仅不应该损害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条件,而且还必须为未来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充分条件,这才是真正的发展[27]。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以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为基础的,如果自然环境因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受到严重破坏,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势必无法进行下去。提高人们环境保护的意识,促使人们形成环境保护的行为非常重要。因此,应加强高校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研究意识,加强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论研究,建立科学系统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体系,促进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的发展。

(2)深化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提升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论价值

何梅在《地方高校环境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中指出高校环境教育应加强制度建设,笔者认为这样的制度建设应首先确定建设的主体,即国家,地方及高校本身。国家在法律及保障机制的制定及实施方面最具权威和强制性,国家应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及高校特点颁布促进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政策与法规。例如,国家可以明确对促进或违背高校环境教育的行为进行奖惩的机制,对高校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开展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与保障,从而促进有利于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行为与实践活动的展开。地方政府也应根据本地的特点,在不违背国家总体政策的情况下及时出台相应政策,促进当地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发展。就高校本身而言,也应建立一套适合本校特点及发展状况的制度与规定,例如进行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教材的编写,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开展定时的环保实践活动等。

(3)加强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体系研究,促进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论建设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目标的手段或工具,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28],它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29]。美国课程论学者派纳认为,“课程是不同话语间的‘复杂会话’,它的宗旨在于促使我们关切自己与他人,帮助我们在公共领域成为致力于建设民主社会的公民,在私人领域成为对他人负责的个体,运用智力,敏感与勇气思考与行动”[30],可见,课程体系的建设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的十分重要作用,因此,在高校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中,也应进行系统,完整,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方面进行:第一,高校应加强进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意识,加强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具有良好素质的教师队伍;第二,在课程设置上,首先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设置为必修课,使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在高校学生中得到普及,其次设置实践类课程,例如,在“植树节”,“世界环境保护日”,“地球日”等节日中,组织学生开展植树造林,环境状况调查,主题演讲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环境保护知识的教育;第三,在课程内容上,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也应加强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内容的教育;第四,在教学方法上,加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知识在相关学科中的渗透,例如,在大学必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当讲授“人和自然的关系”这一知识点时,可联系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知识,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和谐统一,促进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深入到学生的思想中。

[1]印卫东.《我国高校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高教,2012(5).

[2]王霞.《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7.1A.

[3]毛程锦.《提高大学生可持续发展实效性的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7).

[4]刘静玲,杨姝文.《我国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展望与实施途径》[J].环境教育/环境教育论坛.

[5]李静.《关于完善我国高校环境教育的提若干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6).

[6]魏智勇.《以培养绿色师资为抓手,积极引领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1,3.

[7]刘怀如.《高校环境教育中促进公众有效参与途径的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

[8]姜霄.《高校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J].本刊视点,2012(4).

[9]叶凯贞.《关于高校环境教育的思考》[J].环境教育,2011(6).

[10]李红卫.《我国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

[11]缪瑞《从建设友好型社会谈高校环境教育》[J].高教论坛,2006(5).

[12]梁礼明.《论加强高校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J].高教论坛,2008(8).

[13]刘燕.《对高校环境教育的重新认识及定位》[J].绿色科技,2012(7).

[14]祝怀新.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7.

[15]阮俊华.《高校环境教育促进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社会构建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

[16]盛建荣.《高校环境教育的思考》[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17]王土贵.《论高校环境教育的意义,目标及途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19).

[18]郝卫金.《高校环境教育课程组织模式与实施》[J].科技与教育,2012(2).

[19]陈云嫩.《高校环境教育体系的构建》[J].信息系统工程,2010,3.

[20]韩冰霜《高校环境教育及其评价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21]魏智勇.中小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3,3.

[22]王宁《高校环境教育教学评估的实践与思考》[J].环境教育,2013,4.

[23]刘猛,龙怀定.《国内外“绿色”大学简介》[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2(4).

[24]周密,陈晓剑.《中国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效用研究》[J].江苏高教,2008(3).

[25]蔚英东,王民.《亚洲绿色大学建设与实践》[J].业务探讨.

[26]何梅.《地方高校环境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09(14).

[27]魏智勇.建设和谐内蒙古的环境道德保障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4.

[28][30]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2.

[29]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5.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环境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环境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