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2014-04-07 10:22
关键词:民族性中华文化中华民族

杨 玢

(青海大学 社科系,青海 西宁 810016)

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创造积累和精神记忆,是民族之魂,也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它民族的主要特征之一,正如马克思所说“世界上存在着的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首先是民族文化”。[1]民族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文化,而文化则是构成民族的要素。民族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特性。

一、解读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族性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文化是它特有的历史创造积累和精神记忆,也是它的灵魂。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特征,也正是在同一文化认同的前提下才能建立起自己的国家。中华文化的地域性也孕育了其典型的民族性特征。民族性作为民族文化世代相传的部分,联结着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显示出一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同一性。

“民惟邦本”的人本思想与“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理念一直是中华文化传统发展的主题。民惟邦本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早在夏初,人们就已注意到民众是护卫邦国的力量,所谓“众非元后,何戴?元后非众,何以守邦?”[2]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的孔子所创立的“仁学”,其核心内容就是“爱人”,所谓“大畏民志,此谓知本”,这一思想后来被概括成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孟子创立的“仁政”进一步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念,明白无误地表达了民众比国家、君主还要重要的思想。老子曾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韩非子认为“闻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利之所在,民归之”。正因为民众是国家之本,所以“保民而王”,“民犹水也,君犹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3]近代以来,许多先进的思想家继承了古代民本思想的传统,在康有为所描绘的“至仁至治”、“尽善尽美”的大同世界里,我们仍能看到“民惟邦本”思想的光辉。至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特别是民生主义方面更是直接继承了孔子“爱民”、“利民”和“富民”的主张。在新的时代,“民惟邦本”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的出发点是人民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社会主义的最终归宿亦是满足人民的需要,给人民以实际的利益。为人民服务是现代条件下“民惟邦本”思想的发展,为人民服务,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就是要使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因此,为人民服务始终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在这个基础上,“民惟邦本”的人本思想与“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理念形成了现实的统一。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历史传统与团结奋斗的时代精神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传统特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历史传统,集中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顽强生命力,形象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完善进取的开拓精神,凝聚成为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风俗习惯与传统美德。它具体包括:顽强拼搏的勇敢精神,努力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自强精神,除旧、革新的意识与观念,积极乐观的人生哲学与信念。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历史传统来源于孔子所倡导的积极有为、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奠基于孔子所推崇的刚正不阿、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气。正如孟子所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4]鲁讯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5]正是这种一予贯之的历史传统,凝聚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增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向心力,哺育了中华民族独立自主、不断进取的民族斗志,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倡导的团结奋斗、一往无前精神的历史积淀。在这个基础上,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历史传统与团结奋斗、一往无前的时代精神构成了现实的融合。

文化的跨文化发展不但不可能抹杀掉文化的民族性特征,反而更能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特征的发展。在文化的交融发展过程中,民族文化总是坚守自己的文化个性和传统,排斥、离弃那些与己斥的部分。文化的民族性使我们无法回避历史延续下来的“先在前提”即现成的文化背景,脱离前人所创造的文化传统,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文化的全球化发展存在冲突。无论哪种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都必须以民族性这个载体来传承,这是民族性作用于文化的一种方式。有鉴于此,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深厚民族特色的国度里,去吸收融合与自身发展不相协调的异族文化,必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是,“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是遇蠢的。”[6]通过交流,在承认中华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彰显一脉相承的民族性基础上,广泛吸取世界文化之精华,滋养中华文化化的土壤,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这是我们的文化发展所必须的。

二、探析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反作用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精神如何反作用于物质?换句话说,精神文化对经济发展起着怎样的作用?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不仅在于它是民族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的凝聚,还在于它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际实力得以发挥更大作用的精神资源,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物质转化的强大力量。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我国社会发展中主要发挥着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一)价值导向功能

民族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主要是指作为民族的价值取向以及民族时代精神的凝聚,为民族群体以及民族国家进行政治目标、经济发展和社会价值的导向,对民族成员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符合目标的引导,并对偏离目标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纠正和阻滞。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华文化为我们参与全球化发展提供了根本的目标导向功能。在文化的跨文化发展进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将进一步扩大两大文化体系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对中国传统文化亦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触动和影响,表现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个民族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的撞击。在价值观上,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利已主义、拜金主义将挑战我国传统的集体主义,资本主义的个人至上、唯利是图、无限竞争和腐朽没落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挑战着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此外,重政治轻经济、重道义轻金钱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取向,而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经济的发展必须遵循的法则却是等价交换、相互竞争、优胜劣汰,竞争和利益的诱惑,用种种不道德的乃至非法的手段牟取暴利的现象时有发生,唯利是图思想的滋长和蔓延,“金钱至上”的观念和白拜金致意的流行,因此,维护和发展民族文化,以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来指导我们的经济以及社会发展进程,是当前文化导向功能的根本体现。

(二)动力激发功能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进步发展的动力,为民族国家以及民族社会的发展提供着强大的动力支持。从社会生产力的角度看,社会经济的发展首先表现为生产力的发展,然而,任何生产力的发展都必须诉诸于人的实践,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而人才的竞争又是人的全面素质的竞争。中华传统文化通过引导人们认识物质世界的改造者和社会历史创造者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唤起民族成员的主体意识,为人的智能和体能开发提供内驱力,并保证其正确方向,社会成员才能够正确而充分地为社会和民族国家发展贡献力量。因此,中华文化的动力激发功能,主要是指作为一种精神动力,民族文化以情感、规范和目标的激发为内容,通过奖与惩的方式,对民族成员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开发和刺激,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调动民族成员思想和行为的主动和积极性。

(三)价值凝聚功能

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凝聚功能,主要是指作为民族文化灵魂的民族精神所起的凝聚功能。民族精神通过情感、规范和目标的提供,形成同类价值意识,使民族成员和民族群体之间的认同、亲和、吸引和向心,它是复合人民族共同体内部聚合力提升和团结力增强的心理依据和思想基础。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基础,是中华民族为实现自身价值和满足自身需要,对所获成果的一种强调,体现的是中华民族成员主体的能动性与创造性。民族精神所提供的思想基础,为民族成员的思想和行为提供了一种社会共识。这种共识,如同一面旗帜,把民族成员的意愿和利益联系在一起,沟通彼此的情感,减少彼此的摩擦和矛盾,努力协调与合作,共同推动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民族精神凝聚功能的发挥,不是一种外在的强制性力量,而是人们自觉、自愿的意向和行动,也正是因为民族文化尤其是民族精神为民族成员提供了思价值共识的思想基础,才使得民族成员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够朝着同一目标和方向努力,才能共同致力于祖国和社会的建设发展中去。

当然,中华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绝不仅限于以上几个方面,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也正因为如此,在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的今天,民族文化才具备了竞争的条件和能力,才能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结语

在文化冲突和并融的时代,我们必须非常了解自己的文化。中华文化源源流长几千年,其中有精华,有糟粕,如何选择?我们必须清晰明朗,必须解决所有问题,否则,我们会觉得渺茫,会觉得无所适从。文化全球化的局势迫使我们必须对自己的文化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对它在全球的位势有一个清晰的把握,因此,唤醒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也是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与增强其竞争力的所包含的必然内容。

当然,我们的文化自信不是盲目的,不是妄自尊大,而是有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有着独特的发展现实为支撑。要看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我们不仅要看到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还应当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我们所取得的新文化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人民的伟大文化创造。这种独特的发展道路,不仅决定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方向,也为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阶段的文化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条件,是传统文化参与国际竞争,为人类文明作出新贡献的坚实基础。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85.

[2]国语.周语上.

[3]荀子.王制.

[4]孟子·告天下.

[5]鲁迅全集(第6卷)[M].人民文化出版社,2005.118.

[6]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人民出版社,1982.418.

猜你喜欢
民族性中华文化中华民族
既有民族性 又有世界性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