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烟台临港产业发展的思考

2014-04-07 09:20■祝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4年12期
关键词:临港保税烟台市

■祝 艳

伴随着港口的发展与振兴,临港产业已经成为最具活力、最有潜力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1861年,烟台正式开埠以来,正是依靠港口崛起而成为胶东半岛的重要城市。优越的区位条件、丰富的资源禀赋、有力的政策支持,成为烟台发展临港产业的强力支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的实施,又为烟台临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面对周边城市的激烈竞争,烟台如何立足当地实际,做大做强临港产业,推动“以港兴市”战略的实施,这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烟台临港产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从1861年开埠至今,烟台临港产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861—新中国成立。1861年开埠后,烟台成为山东第一个对外开放口岸,是近代“四大对外通商口岸”之一,被称为中国北方的贸易中心。依托着口岸的鼎盛发展,到19世纪末烟台成为拥有近10万人口的商埠和胶东半岛的政治文化中心。这奠定了烟台港在中国北方的重要地位,为临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托。

第二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于1954年在烟台港投资建造解放后北方沿海地区的第一座码头,到1956年蓝村至烟台铁路开通,使港口的通过能力和竞争能力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烟台港逐渐成为国家水路运输的枢纽港和国内沿海重要的对外开放港口。这奠定了烟台港在全国综合运输网中的重要地位,为临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第三阶段:1978年—2006年。改革开放后,临港经济一直是烟台市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早在1990年,烟台就组织实施了“海上烟台”战略,海洋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然而相对于先进地区,烟台市海洋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海洋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港口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海洋科技发展不快,海洋生态、海洋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比如海洋水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各类临港产业形态发展缓慢,新兴产业比重较低,规模较小,远远落后于邻近的青岛、威海诸市……2006年,烟台以两倍于陆地的海域面积,海洋经济实现的增加值却仅仅是陆域的1/6。于是,2006年,烟台市根据国务院《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制定了《烟台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烟台市发展海洋经济的总要求:努力把烟台建设成为区域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良好的海洋经济强市。“海上烟台”战略的实施,《烟台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使烟台海洋经济的发展提升到了战略高度。

第四阶段:2007年至今。这个时期,在烟台市委、市政府的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临港产业”的概念。2007年初,烟台市确定八项重点工作,临港产业发展赫然在列。2007年3月召开的烟台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烟台市委、市政府站在战略的高度,做出了加快发展临港经济的决策,全面推进“以港兴市”战略的实施。2008年初烟台市出台《关于全市临港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按照“港区联动、区港一体”、“园区开发、产品集群、产业大链条”和“以项目带产业、产业带园区”的思路,强化产业招商、骨干培植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发展临港工业、港口物流业和临港旅游业,推动新一轮临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由此,“十一五”期间全市港口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一举拉开了现代化区域性大型枢纽港发展框架;一个功能完备、管理高效的现代化、多功能、综合性港口,促进烟台市临港产业布局进一步调整,生机勃勃的临港产业已成为烟台蓝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11年1月4日,国务院以国函 [2011] 1号文件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烟台在这一战略规划中处于核心区域位置,并被赋予骨干城市地位。烟台抓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2011年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将海洋经济和临港产业两项进行融合,成立蓝色经济区建设推委会;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加大推进力度,在先行先试中抢占先机、快速行动中把握主动,在深入推进中创造特色、借势发展中壮大优势,在更大格局中开拓空间、统筹联动中实现共赢。随着这一战略的推进,沿海地区可以更好发挥自身优势带动内陆,内陆地区可以更好地承接沿海辐射加快崛起步伐,这对于解决烟台区域经济长期存在的“北强、南弱、中心城市带动力能力差”的问题,实现全市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目前,烟台市已初步形成门类齐全,基础良好的临港产业集群。这以石油化工、海洋机械制造、冶金、建材、电力、临港电子工业等6大千亿元高端产业集群以及以汽车、电子、工程机械、能源、造船等为主的临港产业带为代表。

当前烟台发展临港产业所面临的竞争态势

烟台市发展临港产业面临的挑战与竞争,主要来自环渤海圈的众多港口城市。

从青岛来看,由于充分认识到港口对于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青岛市提出了“以港兴市”作为青岛发展的战略性决策。青岛港外贸吞吐量保持全国港口第二位;进口铁矿石吞吐量继续保持世界港口第一位;进口原油吞吐量继续保持全国沿海港口第一位。青岛港的兴盛带动了物流、仓储、造船、石化等数十个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一个以青岛港为依托、庞大无比的临港产业集群。“九五”以来,青岛海洋经济保持年均20%的增速。其海洋渔业、港口物流、船舶制造、滨海旅游等产业具有传统优势,海洋生物制品、海洋药物、海水淡化等新兴产业近年来加快发展。全市经济总量约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30%,海洋产业产值约占25%,拥有一定的基础优势。在未来五年蓝色经济区规划实施中,青岛市将总投资6000亿元,建设包括董家口港口及临港产业区、胶州湾西海岸经济区、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胶州湾东海岸现代服务业区、鳌山海洋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示范区在内的300多个项目。计划到2015年,基本建设成为我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的聚集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区,尽显蓝色经济“龙头”风范。

从天津来看,天津港70%以上的货物吞吐量和55%的口岸进出口货值来自腹地的各省、区、市,与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个港口有定期航班。天津紧紧围绕“以港兴市”战略,高投入加强滨海新区基础设施环境和港口建设,2007年天津港25万吨级深水航道建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深水港,创造了在淤泥质海滩建设深水港的先例。随着新一代运载火箭、中兴通讯北方研发转化基地、空客A320系列飞机总装线厂房以及百万吨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60多个“以前不敢想象”的质量高、投资强度大、带动作用明显的大项目纷纷进驻,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轻工纺织、国防科技八大优势支柱产业正在这里全面提升。形成产业特色突出、要素高度集聚的功能区,成为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产业发展载体,支撑新区发展,发挥对区域的产业引导、技术扩散、功能辐射作用。

从大连来看,近几年来,大连以政府投资和企业投资等多种模式多轮驱动,累计投入超过310亿元用于推进航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堪称全国之最的大窑湾二期、30万吨级原油码头、30万吨级矿石码头、汽车码头等一大批大型专业化深水码头陆续投入运营,使大连港的功能结构实现了重大突破,枢纽港地位和竞争力明显提升。伴随而来的则是造船、装备制造业等依托港口大进大出的新型临港工业的崛起。大连先后规划了300多平方公里的临港工业区,重点发展石化、装备制造、造船以及电子信息和软件四大产业。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把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和基础原材料企业布局在海边,利用临海、临港的优势进行技术、产品的全面升级。要围绕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发展配套产业和关联产品,拉长产业链,形成规模集聚效应。

从烟台来看,如前所述,烟台临港产业的发展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但发展中也存在许多问题。烟台市目前的临港产业,是以引进外资制造业、出口加工为主导,经济增长方式相对粗放。海洋渔业、交通运输等传统产业比重较大,亟需拥有自主品牌的海洋产业等新兴现代高科技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园区建设、大项目建设进展不快,大的临港产业链条尚未形成;囿于早期规划的限制,老港区后方已没有足够的陆域,发展空间窄小,很难布局重大临港产业项目;集疏运设施建设滞后,尤其是铁路建设严重制约了港口货物中转和大进大出的临港产业发展,等等。烟台如果不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形成强劲的发展趋势,就将失去话语权,面临被边缘化和重组的危险。为此,烟台必须立足自身优势,确立明确的方向和重点。

烟台发展临港产业的方向与重点

从烟台实际出发,我认为,烟台发展临港产业的方向与重点就是要抓好“三个一”:

(一)搭好一个平台——全力打造烟台港西港区

港口是打造临港产业的主战场,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关键是依托港口这个平台。拥有强大的港口,对于一座城市发展区域经济、提升竞争力,将起到“一港带全局”的“放大效应”。有关专家测算,我国港口每增加一个标准集装箱,给港口所在城市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大约为6000元。每一万标箱对应GDP增量约1亿元。据此测算,2012年烟台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70万标箱,对烟台市经济带来102亿的直接效益,对GDP的贡献约170亿元。而同期青岛集装箱吞吐量1450万标箱,给地方带来的效益为840亿元,对GDP贡献为1450亿元。

在港口开发方面,烟台曾错失良机。和青岛港相比,上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老港区面临结构性调整的任务,我们开始探讨西港区的建设规划,青岛也在探讨建设前湾港区并随即付诸实施,2002年就完成了国际集装箱装卸从老港区到前湾港区的整体搬迁,且20万吨级的原油、矿石等大型泊位相继投入使用,前湾港区深水码头的启用,拉动了青岛港以及青岛经济的飞速发展。而我们烟台一直到2004年才下定决心,开始启动新港区的建设。究其原因,也是因为现有的港口情况,已不适应国际航运新形势,没有能力接卸大型船舶,没有足够的空间布局临港产业,在与周边港口的区域竞争中,屡屡丧失机会。

未来烟台发展临港产业的主战场——烟台港西港区,目前正在边建设边运营,西港区自西向东规划了五个港口作业区,其中,液体化工作业区已经有2个5万吨级泊位、1个10万吨级泊位投入试生产,4个10万吨级泊位正计划建设;通用散杂货作业区有3个5-7万吨级的泊位投入试生产,另有3个5-7万吨级泊位计划建设;大宗散杂货作业区有1个30万吨级(兼顾40万吨)泊位、1个20万吨级泊位、2个10万吨级泊位在建。西港区至淄博450公里管道项目首站开工,年输送能力1500 万吨,是胶东半岛管输量最大、输送距离最长、服务区域最广的管道项目。烟台港西港区即将成为烟台港未来的核心港区。依托西港区的全线推进,万华烟台工业园、海洋装备制造产业园等现代化的临港产业园正在兴起。

(二)用好一个政策——烟台保税港区政策

2009年9月,烟台保税港区获批,是继上海洋山、天津东疆、大连大窑湾、海南洋浦、宁波梅山、广西钦州、厦门海沧、青岛前湾、深圳前海湾、广州南沙、重庆两路寸滩、江苏张家港之后,成为我国第13个保税港区,同时也是国务院批复的山东省第二家保税港区,也是目前第一家以出口加工区和临近港口整合转型升级形成的保税港区。一期工程正式通过国家验收,封关面积达4.86平方公里,标志着烟台市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保税港区是海关按照我国国情实际需要,借鉴发达国家海关的先进管理经验,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适应跨国公司运作和现代物流发展需要的新兴监管区域,是我国目前港口与陆地区域相融和的保税物流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区位优势最明显的监管区域,是真正意义上的境内关外,是在形式上最接近自由贸易港的政策模式。保税港区主要的特殊税收政策:①国外货物入港区保税;②国内货物入港区视同出口,实行退税;③港区内企业之间的货物交易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④货物出港区进入国内销售按货物进口的有关规定办理报关手续,并按货物实际状态征税。

烟台保税港区的获批,标志着烟台在扩大开放、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方面抢占了政策制高点,在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格局中赢得了先行先试的开放优势。烟台依托保税港区,可以进一步拓展国家的政策优惠和服务手段,通过大力发展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国际转口贸易和保税加工、保税物流等业务,可以走出一条创新发展的路子,更好地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用足保税港区相关政策,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实现港口经济与产业经济的互动发展,为未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重要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大通道,成为助推烟台乃至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打造一个基地——构建特色产业基地

要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功能完善”的原则,把握现代产业发展方向,实施高端高质高效战略,争取早日在形成特色化、高端化临港产业集群上取得突破。具体来说,烟台构建特色产业基地,应从如下八个方面下功夫:一是以东方海洋、绿叶制药等高科技企业为龙头,做大做强国际生物产业园、海洋生物产业园等载体,构建国内一流的海洋生物产业基地;二是依托海岸线资源,加快开发区、蓬莱市两个船舶集聚区建设,支持中集来福士、大宇造船、杰瑞等重点企业,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装备制造业基地;三是以海阳核电项目为契机,规划设立海阳核电装备工业园和莱山核电产学研聚集区,培植壮大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台海玛努尔、三信冰轮阀门等重点企业,构建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基地;四是依托万华集团、蓬莱安邦石化项目,构建有影响力的海洋新材料产业基地,打造国内一流、独具特色的生态型化工产业链;五是推进渤海湾及北黄海海域油气、龙口海底煤矿和三山岛海底金矿、莱州湾卤水等矿产勘探开发,构建国家重要的海洋油气、矿产开发和加工基地;六是用好保税港区政策,做大做强中铁渤海轮渡等一批海运龙头企业,构建面向东北亚地区的国际物流基地;七是开发海洋文化旅游精品,打造长岛、养马岛、崆峒岛三大精品岛群。发展黄金、葡萄酒等工农业旅游和休闲渔业。融合丰富的海洋文化遗产、优美的海洋自然景观,构建国际知名的滨海旅游目的地;八是大力发展高效渔业、品牌渔业和生态渔业,发展大季家、卧龙、姜格庄等水产品加工标准化示范园,构建现代海洋渔业基地。只有要牢牢把握住现代产业发展方向,发挥港口的载体作用,培育临港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才能在激烈竞争中抢占发展先机,形成发展新优势。

猜你喜欢
临港保税烟台市
《灌木丛篁图》
烟台市苹果种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临港新片区开拓上海发展战略空间
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教育中的探索——以烟台市博物馆为例
商务部:加快保税维修再制造先行先试 促进边境贸易创新发展
西海岸新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封关验收
青岛汽车口岸进入“保税时代”
对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探析与思考
Self-improvement on Classroom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