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生学
(蚌埠学院 外语系,安徽 蚌埠 233000)
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英语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赵生学
(蚌埠学院 外语系,安徽 蚌埠 233000)
大学英语教学要体现英语作为有效交流手段的工具性特征,要为学生未来的就业与执业服务。以语内知识传输和考试成绩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往往表现为单边强调书面英语语言的输入与输出的特点,而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英语实践教学模式则希望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作为英语教学的重心,通过制定包含英语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培养或引进具有英语实践能力的教师、拓宽实践平台、丰富教学评价手段等方式实现对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培养。
大学英语教学;就业;英语实践能力
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建议各高校改革创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包括“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更注重培养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理念。[1]由此可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是长期的、清晰的,对学生进行英语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是明确的。在普通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大纲中也都会清楚地标示实践教学所占的课时数和比例,但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则主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知识灌输和应试能力培养,学生在课外学习过程中也将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考试能力作为学习英语的最主要目标。而在经济一体化和英语已被广泛使用的社会背景下,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已经成为英语教学中必要的考虑因素。[2]
大学英语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公共基础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在英语语言综合知识与实际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学习策略等方面的素养,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够运用英语作为语言工具进行有效地沟通、交流。为此,各高校把《大学英语》课程列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公共基础课并按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制定符合本校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开设4个学期的公共基础课程。
然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重心与学生学习的目的往往和教育部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各校的办学定位有很大偏差。教师教学的主题内容大都为理论或书面知识传输,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也主要集中在努力通过各种考试上。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的本质性作用并没有有效地发挥,因为很多通过各种英语等级考试的学生遇到需要用英语进行实际交流的场合依然很难轻松应对,用英语表达自己的专业知识就更加困难了。形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有:
学生原有的英语知识结构与学习理念的滞后性影响在大学入学时表现明显。大学生在英语学习的初始阶段以及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学习方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与学习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应试为导向的中学英语教学模式桎梏着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发展。学生对英语词汇、语法、考试等的定势思维在大学入学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还会延续。因此,死记硬背的英语学习方法还在被相当一部分学生采用。
教学时数的限制也是制约学生英语实践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时数一般为每学期70左右。在这些课时数中,需要解决读写、听说、综合训练等问题。大学英语读写的素材往往仅限于教材中指定的内容,听力部分主要针对英语考试的格式化题型,而作为英语实践环节中的口语主题训练常常是因为教学进度、考试导向等因素的影响而被弱化甚至忽略。
整体划一的大学英语教材也使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很难得到个性化的培养。因大学英语的教材一般都是国家规划教材,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英语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教材中往往是人文主义教育或文化主题介绍占很大的比重,而英语实践教学内容,特别是和学生专业特点吻合的实践教学素材十分缺乏,而且这一问题也很难通过更新教材的方式彻底解决,因为学生英语能力的水平受区域和专业差异性影响很大,大一统的教材很难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
另外,教师教学理念陈旧、教学评价模式单一也是影响教学中缺乏实践性环节的重要因素。思想意识决定行为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意识,追求考试成绩,忽视对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片面功利性地力求书面测试达标等因素常常会导致学生英语实践能力变得越来越薄弱。另外,教学评价方式的单一性也是阻碍学生英语学习方式的重要因素。当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主要集中在词汇记忆、语篇分析、听力理解、阅读理解、书面表达等语内知识传输上,且英语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应对学期、四级(CET4)六级(CET6)、研究生入学等考试。以通过考试为导向的英语学习与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英语知识结构单一,英语运用能力偏弱。而大学英语教学评价的模式也相对限制在终结性评价的范围内,应用型评价、体验式评价等很难走出滞留在理念层次的局限。应对就业需求,建立多元化英语教学与评价模式,就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习策略等方面不断革新以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学即能用。
近年来,随着毕业生就业压力逐渐加大,在校学习的考试英语、课堂英语在社会实践中很难满足就业、执业的需求。用人单位虽然也有对毕业生英语等级、资格等方面证书的要求,但相比而言,他们更看重的是毕业生在岗位上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因此,英语听力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阅读实务的能力、书写信函、总结的能力以及商务沟通的能力等等,特别是和他们所从事职业相关的英语文化、社会习俗、商业规则等知识的读取与表达能力尤为重要。而对句型结构、语法知识等在校期间学习的语内知识只能成为英语运用能力的基础条件之一。
如此看来,课堂英语和就业环境下的英语需求之间存在着一个鸿沟。大学英语教学的重心大都落在对语言知识传输和语言能力的培养上。教、学、考的重要目标主要集中在获得资格证书,获取升学资格上。各类大学英语教材在文本主题上已经十分丰富,但课堂英语教学很难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入探讨、延伸。就业领域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则主要集中在商务交流、教育教学、翻译实践、科技英语、涉外旅游等方面,对英语实践能力的要求相对高于对语内知识的要求。而学生在英语口语、跨文化知识、英语实践能力等方面则相对欠缺。
具体而言,当前在校生英语实践能力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语言技能能力方面,首先是口语表达的平淡化,学生词汇量和语法结构往往可以达到四级或六级甚至以上的要求,但与之不对称的是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表达的范围往往仅仅局限于基本的个人介绍、爱好、家庭等等,能够有条理地用英语就实用性的话题进行连续三分钟的阐述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全体大学生中的比例相对较低。其次是阅读题材的单一化。大学生英语阅读的素材主要集中在英语课本上,对课外英语阅读材料的接触相对较少。因此,毕业后,往往还无法正确理解产品说明、商务信函、留学签证等实务材料。另外,学生的英语实用写作能力往往也很薄弱。受“三段式”考试英语写作的影响,学生往往很难摆脱语言格式的影响,很难用英语思考、归纳自己需要表达的实际内容。最后,学生也非常缺乏英语综合实践能力的锻炼机会,因为几乎所有语言学习的机会都被限制在重复、模仿中,而很少接触一手的、与时俱进的英语练习的实践材料和也很少能再在实践中锻炼。
实际上,社会市场对英语人才的需求类型与高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之间产生的这种差距是可以通过调整英语教学模式与评价方式进行弥补的。大学英语教学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目标,培养大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因此,以市场需求与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便成了提高英语实用性的新途径。
(一)为有针对性地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制定出符合本校学生英语结构特点的英语教学模式,首先需要通过对用人单位(包括企业,教育,商务等领域)的英语人才类型需求状况进行综合调研,对学校教师英语实践教学能力的状况以及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和英语应用能力状况做全面的了解。在获知社会就业市场对英语人才的现实性需求,教师的英语实践能力状况和学生对英语实践能力的认知需求等信息之后,还需要收集毕业生在就业、执业过程中英语需求的相关信息,特别是与英语语言与文化相关的哪些具体知识与能力最能服务于他们的职业发展。
(二)教学大纲是教学的运行图,也标明了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在从就业市场收集了全面的英语能力需求信息之后,就应该以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为指导,有针对性地制定以培养该能力为目标的符合本校实际的英语教学大纲。重要的是,要把英语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培养英语语言知识、英语语言能力以及运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同等重要的目标。
(三)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是执行教学大纲规定的各项教学任务十分关键的因素。教学大纲中对英语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必须深入到教师教学理念中,教师要摆脱教授词汇、语法、语篇等语言知识就是全部英语教学内容的桎梏,创新英语实践教学模式,增设实践性教学训练活动,模拟英语实践场景,增加学生课堂实践机会,甚至研讨、编写英语实践教学的教材,不断理清英语教学的思路,完善英语实践教学方法。
(四)增设课外英语实践活动平台,形成“小组—社团—主题活动—校外实践+网络实践平台”的训练模式。英语实践能力的训练不是仅仅靠口号式地宣讲或告诫就能实现的,而应该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英语解决问题的习惯。这些实践活动的实施靠教学大纲规定的课堂教学时数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组织可供多角色参与的活动逐步完成。学生可以以班级或班级中的小组为单位,形成英语实践的兴趣小组进行小型、自由的英语对话、模仿、表演等活动。以学校为单位的社团活动主要是征集各英语兴趣小组(也包括个体的英语爱好者)的力量组织定期的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英语实践活动,包括英语角、话剧表演、模拟商务、模拟课堂、辩论赛、社会生活情景模拟等主题活动。在社团拥有完善的组织机构、丰富多元的活动类型,学生具备英语实践能力与个性化能力等的基础上,就可以为学校、校外单位组织各种主题庆典、文化交流等活动。还可以在一定的领域内借助通过英语实践能力和专业能力、个人才艺等建立起来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岗位为学生提供咨询、辅导、训练,甚至为校外的企事业单位提供翻译、外贸、旅游、文秘等方面的英语实践服务或借助英语完成一定的专业实践任务。
另外,为拓宽学生英语实践活动空间,增加英语实践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还可以为大学生提供进行口语和书面语交流、利用英语解决相关社会问题、专业问题的大学生网络实践平台。有针对性地为大学生提供网络实训的机会,通过网络寻找社会实践的机会。不仅如此,他们还可以分享毕业生在工作中涉及的英语实践素材及心得体验,以不断修正、提高他们的英语运用能力。网络实践平台还可以成为学生用英语交流、观摩学习、情景对话、实训就业等英语实践的机会,形成网络实践平台与社会实践平台互动的训练模式。
(五)建立多元化的英语实践能力培养平台。通过组织本校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英语实践能力培训,把英语与学生专业知识运用结合起来,并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分专业的“双师型”大学英语教师。也可以引进英语实践能力较强的企事业单位一线工作人员担任实践英语兼职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的特定章节担任任务型主题教学活动。另外,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定期到校外实习、训练也是很好的培养英语实践能力的途径之一。通过亲身经历、处理一些真实的事务,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才会在未来的就业中发挥有效的工具性作用。
(六)搭建与英语国家高校联合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深化改革开放、促进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与国外高校联合办学已经成为实现文化全球化、教育全球化的方式之一。国内很多院校都有过类似的成功案例,国外的知名企业、对口的高等院校等都可以作为国内高校的合作对象。通过国内培养与国外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将国内外优势互补的学习与实践资源提供给学生。重要的是,学生在进行国际交流、交换学习的时候,英语实践能力可以得到有效地强化,用英语解决生活、工作等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会大大提高,语言的工具性作用会发挥得更好。
(七)改革完善多元化的英语教学评价模式。英语评价模式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重要的风向标。把考试结果作为判断学生英语成绩的唯一手段的终结性评价模式已经大大阻碍英语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受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说的影响,只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的培养,却忽视了其他智能的平衡发展,教学评价也只是侧重对这两项智能的考核。[3]在英语教学中增加实践性环节的同时,必须在英语教学评价中增加实践性考核的环节。而且,对英语实践能力的考核应该主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在英语实践能力中的各方面表现。在评价前,允许学生“发声”,自荐自己在特定领域的表现,也可以提供能够证明本人具备相关实践能力的书面成果、演讲、对话、英语才艺能力、用英语展现中国文化的能力等等,再结合教师在日常实践教学环节中对学生做的形成性评价记录形成完整的形成性评价结果,加上学生的终结性评价——考试成绩便形成了完善的大学英语评价模式。因此,多元化评价的总体原则为:各层次学习环境采用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的方式,兼顾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4]构成多元评价体系,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建立多元的考核模式(multiple assessments),“强调评价功能的多重性、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以及评价手段的多样化”将会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产生重要的导向性作用。[5]
(一)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增加英语实践能力培养的环节并非排斥英语基础知识传输与听、说、读、写、译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对于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生来说,英语基本的词汇、语法、语篇分析与解读的能力依然是英语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前提条件。
(二)英语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走形式化的大一统路线,应该结合学生就业方向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养。即使同一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方向的选择上也可能差别很大。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形成多元化的实践平台供学生自主选择。这种培养与训练模式可以是根据学生在校年级分阶梯式的、分专业的,也可以是根据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结构,分工种的、分门类的。
(三)对学生进行英语实践能力培养的指挥棒应该是就业市场对人才能力结构的需求类型而不是学生书面考试的分数。以就业为导向的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就需要把人才培养的重心放在对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上。在培养时期上,以第三学年为宜。通过前两年的学习,学生形成基本的知识结构,为能力培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增加对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综合的人才培养工程,需要在对学校办学定位的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大学英语课程的总体要求制定出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教学大纲,并引导教师采用多元化的形式逐步落实在教学实践中。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应在英语与学科专业学习之间建立起联系,以体现英语学习的“实用性”,做到学以致用。[6]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英语实践能力培养将会以最鲜活的实践经验、开阔的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英语实践能力锻炼的机会,也会为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更有效的英语沟通能力,提高就业率或工作效率。但实践教学的开展需要体系化、专业化的机制和设施条件等。[7]因此,要实现理想的大学英语实践教学目标,还需要突破传统的语言教学局限,形成不断健全的合力,协同的体系和动态的创新能力。
(注:本文为安徽蚌埠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工程化背景下非应试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3GCJY27)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
[2]刘婷婷.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创新理念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9,(8)):88.
[3]梁爱民,周莉莉.多元智能理论与多元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6,(5):80.
[4]刘寅齐,董保华.回顾国内外语自主学习研究历程,探索大学英语实践教学改革方向[J].中国外语,2012,(2):76.
[5]金艳.体验式大学英语教学的多元评价[J].中国外语,2010,(1): 68-76.
[6]王守仁.全面、准确贯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中国外语,2010,(2):7.
[7]陈冬纯.“商务”依托式大学英语语言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外语界,2013,(4):47.